摘 要:新印象主义,又称点彩派,是印象派之后出现的美术流派。其代表性的点彩技法是结合光学原理使色彩在人的视网膜上混合的一种艺术手法,使画面颜色更加饱满、和谐、多样。以新印象派画家乔治·修拉和保罗·西涅克的代表作品为例,对比分析二者色彩运用的共性与差异性,并探究二者对于色彩分离理论的不同表现方式。
关键词:新印象派;色彩;点彩;共性;差异性
一、新印象派绘画作品的色彩特点
(一)乔治·修拉科学的点彩范式——以《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为例
乔治·修拉(1859—1891年),新印象主义的倡导者。他以严谨科学的绘画态度对印象派的技法进行整合创新,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色彩语言范式。人们将《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图1)视为修拉最著名的点彩作品,他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思考对后世具有里程碑意义。
《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为布面油画,高207厘米,宽308厘米,刻画了某个星期日下午人们在塞纳河畔的大碗岛上休憩、乘凉、玩乐的景象。在这幅总耗时两年多的画作中,修拉将色彩科学理论引入绘画,创造了色彩分割绘画理论和点彩技法。区别于传统印象派在室外用调色板调好颜色去追寻那转瞬即逝的光色瞬间,修拉选择在室内一笔一笔地用纯粹的光谱色的小点组成画面。他提取太阳光中的七种颜色,即红、橙、黄、绿、青、蓝、紫,将其作为画面中的基本抽象元素“点”,并杜绝复色、间色的出现,以达到色阶不会被混淆的目的,同时根据画幅尺寸严格控制色点的大小及形状。在画面中,固有色和反光色以点的形式被共同置在同一个色块中,以达到画家所预设的色彩明度和纯度。而小点通常是成对的补色组合的形式出现,比如红和绿、黄和紫、橙和蓝等。当与画面保持一定距离时,补色小点会在观者的视网膜上自动调色,形成鲜亮又绚丽的色彩混合效果,这种效果会给人与中世纪的镶嵌画相似的视觉感受。
当观者欣赏《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的色彩构成时,就会发现画中受光的暖色部分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背光的冷色部分以绿色和紫色为主,其他光谱颜色与白色、黑色相互交错分布,形成有节奏的色彩关系。在该作中,即使是最亮的白色色块,也有黄色、紫色小点与白色小点相互并置。画面中与之相对的黑色色块同样如此。纯黑小点与蓝色、紫色小点均匀分布,并在反光处以过渡的形式加入反光色。这种柔和、多彩的处理手法使得作品细节更加丰富,同时又保证了画面中的色彩语言具有统一性与和谐性。
如果将《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的构成简单地分成前景、中景、远景,对应的总冷暖关系为冷—暖—冷。就前景而言,人物和动物形象基本笼罩在树荫下,前景中的右侧人物组合可以大致概括成一个竖向长方形,左侧人物组合可以概括成一个三角形,中间人物组合可以概括成一个正方形,三处人物组合形成了画面中倾斜角度最大的动势。从色彩构成的角度分析,前景右侧持阳伞的女人与中间黑色的宠物狗形成一条与草地坡度相似的重色动势线,右高左低地串联起前景的三个图形式人物组合,使看似疏离的人群在色彩上保持和谐关系。就中景而言,其多为暖色受光部分。受光在色彩上具体表现为人物服装部分的橙红色块及画面中心的黄绿色块,该部分与前景以冷色为主的背光部分形成强烈对比。中景部分的色彩构成显得比较稳定,橙色色块在其中呈上下波动的曲线分布,色阶的变化相对于前景较小。值得一提的是,画面中心部分有一个特殊的人物组合——撑着橙色阳伞的女人和穿白色连衣裙的小女孩。她们作为中景受光部分的人物,身体姿态、动作姿势呈向前迈步的状态,似乎要步入前景的树荫下;穿白色连衣裙的小女孩与远景的浅色相呼应,撑着橙色阳伞的女人与前景跪坐在树荫下的女子相呼应,可以说,这一组人物起到了前景与中景的过渡作用。最后再看远景,修拉用一条浅黄色的海岸线分割天空和湖面,打破了远景较多垂直线的构图形式,色彩对比较弱、明度高,形成了深远的空间距离感。
(二)保罗·西涅克融入个人特征的点彩艺术——以《早餐》为例
保罗·西涅克(1863—1935年),法国新印象派点彩创始人之一,于1884年参与创建独立艺术家协会并结识了乔治·修拉,二人共同对分色主义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探讨之余,西涅克在1885年鼓励修拉以严谨的纯色小点完成其代表作《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与此同时,西涅克也开始探索独属于自己的点彩艺术语言。
《早餐》(图2)是一幅精致的人物主题点彩画作,至今仍是奥特洛库勒-穆勒博物馆永久收藏的重要作品。在《早餐》中,西涅克选择了从窗户引进的太阳光来设计受光和背光,使整幅画产生强烈的光影对比效果。在此基础上,西涅克将颜色色块有节奏地进行组织安排,再辅以多彩、和谐的点彩技法,牢牢吸引了观者的注意力。总的来说,《早餐》代表了西涅克对点彩艺术的继承创新,他通过对色彩和光线的使用,为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
《早餐》的色彩构成虽然不丰富,但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及巧思设计。从整体来看,画面受背光的基本逻辑是受光偏暖、背光偏冷,构成画面的色彩小点的补色组合多为蓝和紫、橙和蓝。画面大面积为蓝色色块,配以红、橙、绿等色块加以对比。这样的组合方式虽然使大色块在颜色的丰富度上显得并不出众,但这种色彩关系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西涅克想传达的画面氛围。在画面中,西涅克描绘了自己家庭的日常就餐场景,包括他的祖父、母亲和后方站立着的女仆,三个人两坐一站,姿势都显得有些僵硬和呆板,人物面部缺少了生动的情绪,其中有两人目视远方且一言不发,给人一种凝重压抑的心理感受。
就画面具体内容来看,首先是由窗户引进的逆光光线从两片自然垂落的窗帘穿进房间,此处的窗户部分为笔触感极小的浅黄色色块,辅以蓝色勾勒窗户的栏杆样式。窗户前方是一盆生命力旺盛的绿植和正端坐饮用的女性,绿植与人物的座椅恰好形成颜色对比,端坐的女性手中端起的茶杯又打破了规则的背光蓝色块,与浅色背景形成从深色到浅色的节奏感。其次是桌子上的静物,西涅克用左密右疏的构图形式,将观者的视觉重点引至画面中心的橙黄色酒瓶,此处酒瓶的黄色色块正是画面中最温暖的色块。西涅克用颜色冷暖对比来强调它的存在,似乎在引导着观者去思考此家庭的生活习惯及社会阶层,进而引发西涅克所想表达的社会哲思。再看画面中间站立着的女仆,她正好处于大面积红墙面前,右侧人物的手臂恰好作为一个重色块分割了女仆的裙摆和桌布两个浅色块。女仆半侧着径直走向桌上端坐的女性,手握一个白色的钱夹,作者借此巧妙地打破了窗帘的规整造型。最后,与女仆眼神保持一致的是画面右侧的祖父,他左手握拳,右手拿雪茄,似乎在沉思,又似乎在做决定,给画面增添了沉稳的气息。
二、新印象派色彩特征的异同
(一)新印象派色彩特征之共性
色彩是心灵与自然的映射,每一种色彩都有它恰当的表现价值。修拉于1890年8月28日给波布的信中写道:“艺术即和谐。和谐即相对事物之类比、相似事物之类比,即调子、颜色、线条之类比,与其中占优势的分子有关,并受快乐平和或忧愁各种感觉的影响。”西涅克的观点更偏向于科学:“新印象主义画家在解构一幅画的时候要安排线与角的方向,色调以及遵循他希望突出的基调的色彩和谐。依据对比规律、浓淡规律、辐射规律使这些因素(固有色、光源色、反光色)及其比例取得平衡。”由此可见,修拉和西涅克在艺术观念方面与约翰内斯·伊顿不谋而合,他们对于色彩没有过多的偏见,和谐才是颜色使用的第一大原则,若是能符合心灵感受和科学规范,那就是最恰当的色彩。
对于“色彩是如何被使用”这一议题,人们很难拆分详细,逐一进行对比。然而,我们从整个艺术史的视角来看,新印象派的色彩即便有着大量科学因素的融入,也并未影响到其在艺术上的审美价值。也就是说,点彩的魅力之处并不在于机械地堆叠光谱颜色,而是基于画家对所创作题材真实的情感,借助点彩的形式来进行色彩的外化。因此,在新印象派艺术语境中,修拉与西涅克都运用纯色点作为抽象元素,并借助科学理论开发出一套新的色彩范式——点彩。积点成线、积线成面、面和面相叠,将点的笔触大小、走向、疏密、色度等作为点的可变因素,不仅为点彩画提供了无限可能,还拓宽了艺术的边界。
(二)新印象派色彩特征之差异性
修拉与西涅克在用色上,虽都遵循着共同的科学理论,但他们拥有不同的色彩个性化表达方式。他们各自的用色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对比。
首先,在色块组成上,修拉似乎遵循着色块之间比例的协调美,色块之间的对比清晰明确、分割简练,色块偏向于扁平化、平面装饰化,表达人物体积的过渡色层次较少。而西涅克更注重表达对象的立体感,更偏向尊重写生物体的自然形态。在他的作品中,色块之间相互交叠,人物所传达的情感相较于修拉少了一份僵硬感。
其次,在色彩过渡上,西涅克将光影在人物身上的色阶变化表现得更加细腻自然,以《早餐》中对老者手臂处衣服褶皱的刻画为例,轮廓线曲折反复,造型生动自然,色彩层次丰富,更加符合客观现实。而修拉在点彩创作中,从色彩过渡的角度,为自己的点彩作品增加一个点彩形式的边框。在其他画作上,修拉所采用的方法是在原作的内部加画点彩边框,而在修改《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时,他选择了扩展画布的尺寸,此时的边框也作为画布的延伸,成为画面的一部分。《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边框的色彩以红色和宝蓝色为主,红蓝配色与画作温暖惬意的黄绿色调形成鲜明对比,意在引导观者思考画面与真实世界的区分。
最后,就纯色小点的大小、方向、距离来说,修拉在绘制《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时,在局部运用了较长的色点进行质感的表达,比如树木、裙摆,其方向与所表现的物体倾向保持一致。西涅克则在《早餐》中,将人物面部及手部等靠近逆光边缘地方的纯色小点的距离缩短,使其相对于其他区域的色点更小、更密集,重点突出了逆光的艺术效果,以吸引观者将目光放置在人物的面部及动作上。
这些差异展现了两位艺术家在新印象派的框架下,如何通过个性化的色彩和画面处理手法,呈现出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姚巍.视觉的盛宴[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6.
[2]王恒立.修拉绘画中构图与造型的来源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20.
[3]陆少敏,张群.西方绘画中“爱的花园”主题的流变[J].大众文艺,2012(7):67-68.
[4]杜娟.修拉绘画的“隐匿”世界[D].镇江:江苏大学,2022.
[5]徐洁茜.19世纪点彩画派中绘画语言的探析:以修拉和西涅克为例[J].艺术研究,2019(3):8-10.
作者简介:
孙婉婷,江南大学学生。研究方向:外国美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