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好书可以启迪智慧,可以指引方向。读书的乐趣,在于它所带给我们的欢愉不是局限于片刻,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回甘,一如古人所说“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炎炎夏日,本刊编辑部精心整理出一份书单,希望你能从书中找到心灵的宁静和慰藉!
《一个女人,在北极》
[奥地利]克里斯蒂安·里特/著 赖雅静/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
定价:62.00元
本书是奥地利艺术家、作家克里斯蒂安·里特带有回忆录性质的纪实文学作品。1934年,作者与其丈夫赫尔曼以及探险家卡尔一起,在位于北极圈内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极地探险之旅。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幽默感,真实地记录了自己旅居极地的生活。在无边无际的永夜里,她克服着极地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并在沉思与写作中,试图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羁绊。
书中,作者并没有强调在极地生活的不易,而是以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每天遇到的挑战。作者的文字节奏舒缓又充满力量感,张弛之间,表现出她对极地生活的挚爱、对自然生灵的敬畏,以及对生命本真的追索,而这也使这本书突破了时代的局限,成为一本流传至今的旅行文学经典。
《橙黄橘绿半甜时》
季羡林、史铁生、汪曾祺等/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
定价:49.80元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半甜时》辑录了史铁生、季羡林、汪曾祺等17位现当代作家的40余篇散文,分为“春夜宴桃李”“山中无暑事”“人闲桂花落”“松枝碎玉声”4个章节,按时令编排。作家笔尖的四季流转,构造着对,乡土中国的诗意想象。那些美好的、浪漫的故事,也许并没有深奥的含义,却是历经世事后的甘之如饴,既关乎历史的震烁,也诉说生活的温情。
《最慢的是活着》
乔叶/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
定价:52.00元
本书是第11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的中短篇小说选集,包含《最慢的是活着》《叶小灵病史》《给母亲洗澡》《明月梅花》4篇。《最慢的是活着》从年轻一代女性“我”的角度,审视奶奶那一代女性的一生。《叶小灵病史》讲述的是叶小灵的“城市梦”,发生在城乡之间鸿沟巨大的20世纪末,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理想“被实现”后,精神突然落空因而无处安放的故事。《给母亲洗澡》讲述的是给母亲洗澡的女儿,如何一点一点地揭开母亲的过往的故事。《明月梅花》细腻地写出了三代女性之间的默默关照与帮扶,以及动人的血脉亲情。4篇小说聚焦亲情、女性成长等主题,能够直观展现乔叶小说创作的脉络。
《汪曾祺1000事》
杨早、徐强、李建新/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
定价:68.00元
汪曾祺的创作贯穿中国现代与当代,他被称为“最后一个京派作家”。他的作品融奇崛于平淡,融外来于传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语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从1920年汪曾祺出生写起,到1997年他去世止,选取汪曾祺一生中具有史料价值和最能体现其个人性格、文学师承、创作经历的事件,以简洁、准确的语言加以描述。书中包含1000多个“世说新语”式的小故事,以时间为主要线索,连缀成一部简明而完整的汪曾祺传记;既记录传主生平,亦书写时代氛围。在年谱传记之外,本书独辟“条陈撮述体”叙事新体例,可读性很强。
《百年考古大发现》
《考古公开课》栏目组/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
定价:128.00元
《考古公开课》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2019年第4季度推出的大型考古文博历史类电视栏目。栏目聚焦20世纪中国考古学成立以来,国内若干重大考古发现、遗存,以及众多精美文物,通过对考古学知识的普及性介绍、对遗存的还原性阐释,以及对精美文物的深度解读,考古学、文博学、人类学以及历史学等多学科交叉,搭建了一个国家级考古知识普及平台。为纪念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考古公开课》栏目组特别策划出版了《百年考古大发现》。本书通过解说三星堆遗址、秦始皇帝陵、海昏侯墓等一个个影响中国文明的考古遗址的发现和意义,带领大家走近考古现场,发掘遗迹背后的历史真相,探寻中华文明起源,唤起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走出地球的生命》
郭金虎/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
定价:128.00元
随着登月成功、空间站建立,人类已开始迈向太空。生命离开地球摇篮后会怎么样?如何在太空中生存及生活?未来人类移居火星,要完成哪些“不可能的任务”?作为我国空间生命科学的一线科学家,作者结合国内外前沿科研成果,向公众普及空间生命科学的相关知识,描述人及其他生物在太空中因重力、辐射、磁场等的变化,而遭遇的生理、健康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书中展现了科学家在太空中进行的有趣且重要的实验,颂扬了遨游太空、无畏生命挑战的航天勇士,带领读者感受奇妙的太空之旅。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杨素秋/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
定价:58.00元
这是一个关于筹建图书馆的故事。作者杨素秋本是一位教文学的大学老师,在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期间,她用半年时间建了一座图书馆。杨素秋认为“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但为公共图书馆选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放下知识分子的傲慢、爱书人的痴迷,兼顾各个群体的需求。更不必说书目背后,还牵涉着各方千丝万缕的利益。她坚持为读者负责,选书特别较真儿。在杨素秋笔下,这段经历并没有显得苦涩、无奈,反倒有许多乐趣。书中更动人的部分是那些爱书之人的故事:爱借碑帖的书法爱好者,摸着《世界通史》读出声的视障读者;迷恋武侠小说,想扭转职高阅读风气的老师……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回答了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大地上的家乡》
刘亮程/著
译林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
定价:58.00元
本书为第11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刘亮程的最新作品。2013年,作家刘亮程搬离生活了20多年的城市乌鲁木齐,入住新疆木垒菜籽沟村,创办木垒书院并任院长,重返晴耕雨读的田园生活。“晚上听着狗吠会睡得很安稳,早晨在成片的鸟叫虫鸣中醒来。”菜籽沟村堆满故事:鸡鸣中醒来,日出而作,且耕且读,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看树上开会的乌鸦,等一只老鼠老死,做梦的气味被一只狗闻见;想象开满窗户的山坡,关心粮食和收成,在一棵大树下慢慢变老。这些飘在空中被人视若寻常而熟视无睹的故事,都是他的生活大事,都被他写进了书里。随意翻开一页,都能嗅到来自自然与岁月深处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