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时,班里突然来了一位教数学的刘老师。她身材瘦小,却走路带风,每天都是一副精神头十足的样子,同学们都很喜欢她。
刘老师每次上课讲完重点部分后,都要说上一句:“再强调一遍。”然后把重点内容再复述一遍。同样的内容,一节课下来往往要“强调”三四遍,甚至更多。时间久了,有些同学嫌刘老师啰嗦,调皮地给她起了个“刘一遍”的外号。惭愧的是,我也在这几个同学之列。
每次考试前,“刘一遍”老师都要给我们开一次考前培训会。不出意外,一场培训会下来,她至少会说上几十遍“再强调一遍”。
可是渐渐地,同学们察觉到,在“刘一遍”老师日积月累的“强调”下,我们班的数学成绩竟有了显著的提高。我们发现,同一张卷子,其他班同学容易出错的地方,我们班的同学几乎不会出错。这不是因为我们班“底子”好,而是“刘一遍”老师已经把这些知识点给我们“强调”过“N+1”遍了。
同学们改变了对“刘一遍”老师的看法,对她越来越喜爱、尊重了。
研究生毕业后,我到政府机关工作,却从未停止追逐心中的教育梦。几年后,我毅然辞去了父母眼中的体面工作,到大学里面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教书匠”。
初登讲台,我像一匹时刻准备奋鬃扬蹄、驰骋草原的小马驹,满腔热忱,只想把所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学生们。但是时间久了,我发现学生们上课经常容易走神开小差。尤其当我讲到重要知识点,急切需要得到他们回应时,他们那迷茫而又飘忽不定的眼神,时常让我束手无策。因此,我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强调,以加深他们的印象。时间一长,我发现每当我说到“再强调一遍”的时候,同学们的注意力就会有短暂的集中,迷茫的小眼神也依稀可见片刻的湛然。这给了我出乎意料的惊喜。
有一次上大学语文课,我讲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当我讲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原因时,为了确保每个同学都能准确理解这个知识点,我向同学们反复强调:“因为白居易与琵琶女二人境遇相似,因此产生了情感共鸣。”那时,我已在课上强调过两遍,临下课时,还是不太放心,准备再强调一遍。还没等我说完,同学们就学着我的语气异口同声地说道:“因为白居易与琵琶女二人境遇相似……”等学生们说完,我们师生相视而笑起来。我想,在教育环境中,也许这才是真正的灵魂默契吧。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学生们还算给面子,至今我也没听过有哪位学生给我起了“翟一遍”的外号。
古罗马思想家奥古斯丁曾说过:“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做了老师以后,我对求学路上所遇到的以“刘一遍”老师为代表的那些认真负责的好老师产生了更加钦佩和感激的情感,而我自己,也在不知不觉间加入了“一遍”老师的行列。
(编辑 郑儒凤 zrf911@sina.com,采采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