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兴泰”
泰州牢牢把握“人随产业走”这一基本逻辑,聚焦“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致力实现“产业导入带动人口导入,人口增长拉动城市经济”的正向循环。
泰州拥有独具特色的产业布局,大健康产业体系、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和精密制造产业集群、化工及新材料产业集群、光伏和锂电产业集群构成“1+4”主导产业。其中医药产业规模占全国的二十分之一,拥有全国唯一的“部省共建”国家级医药高新区、全国唯一的新型疫苗和特异性诊断试剂产业集聚试点、全国唯一的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占到江苏的五分之一。
便捷的交通网络、完善的产业体系、发达的产业集群,泰州让青年和人才干事有舞台、成长有空间、发展有未来。
从国产大型邮轮建造,到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年轻人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是传承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也是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来自江苏大洋海洋装备有限公司的高级焊接技师孙玉龙便是其中之一。
孙玉龙,1989年4月出生,现任江苏大洋海洋装备有限公司技能大师工作室主任,先后获得“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江苏省技术能手”“江苏工匠”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初出茅庐,自学成才
孙玉龙出生于徐州新沂市,初中毕业后,因为家庭贫困,带着家里给的50元钱来到泰州一家船厂当学徒工,学习打磨。打磨就是除锈、把焊缝磨平,这是一项纯体力活,又脏又累,却没有技术含量。由于长时间手持近5公斤的打磨机,一天下来,孙玉龙的双手抬不起来,吃饭都受影响。
在船厂打工的经历,让孙玉龙首次接触到电焊工作,并对焊接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电焊讲究技巧,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夯实基本功;而一个学徒要想尽快成长,离不开师傅的指点。因为没钱交拜师押金,他没有正式的师傅引导,只能趁他们不注意时偷师学艺。白天他利用休息时间,观摩别人操作,记在小本子上;下班后自己再进行琢磨、反复练习。
那时候,孙玉龙过得很窘迫,一天的伙食费只有一元钱,早上买两个馒头顶一天,饿了就啃一口。尽管生活艰辛,但他从未放弃学习技术的决心。人家都是八小时制,他一天最起码要干15~16小时。早上比别人早去两小时,中午别人休息,他拿着焊枪在那里操练。别人练5公斤的焊条,他练10公斤焊条,与弧光、噪声、高温为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经过不懈的努力,他逐渐掌握了手工电弧焊、CO 气保焊、氩弧焊等多种焊接技术,成长为一名技术工人。
有一次,孙玉龙去一家船厂帮忙处理焊接问题,焊接速度快且质量好,被船厂的班长看中,邀请孙玉龙加入他的团队。孙玉龙不仅将超大电流焊接技术教会了班长,还将技术传授给了全厂工人,极大地提高了工人们的工作效率。
为此,孙玉龙被推荐参加泰州市当时举办的一次焊接类技能比赛,这是孙玉龙第一次在赛事中展示自己的技术。他获得了三等奖,并逐渐在泰州市里的赛事中崭露头角。孙玉龙学习并掌握了不同的焊接方式,但对理论不太了解。比赛的挑战在于,它不仅考验技术,还考验理论知识。他需要学习如何读懂图纸,如何根据标准进行焊接,以及如何进行内部成型和缺陷检测。比赛的时间限制也是一个挑战,但孙玉龙没有退缩,从头学习理论知识,难点、卡点一点点去啃,并一一过关。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实践,他逐渐适应了比赛的节奏,掌握了比赛的方法。
比赛让孙玉龙提高了技能,使他成长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技术专家。22岁那年,他几乎拿遍了熔焊类的技能证书。
技术创新,左右手镜面焊接
在长年累月的一线作业中,孙玉龙发现,在特种船舶产品焊接过程中,常常遭遇结构复杂、空间狭小的问题,面对特殊材质、特殊板厚、特殊节点的“三特”难点,仅靠传统固定的单手单向焊接手法,无法或很难操作,焊缝质量很难保证,一旦操作不当,极易造成产品报废,带来不可避免的经济损失。这一直是行业痛点、难点。
结合生活经验,孙玉龙想到了“镜面成像”的原理,大胆创新解决方案:使用镜子。通过镜子的反射,焊工可以间接观察到那些大纵深、多弯头,直接视线无法到达的地方。
从想到到做到,并不是一条轻松的道路。2017年,孙玉龙开始探索左右手镜面焊接技术。为了顺利操作,在焊的时候,他把钢筋折弯了绑在手腕上面举着。有时候,放置的还不止一面镜子,需要几面镜子同时相互反射工作。这要求焊工在操作时克服视觉惯性,既要动手,还要动脑。这样不断操练、不断熟练的过程,大约持续了一年。
在泰州的长江北岸,一座海上风电安装平台正在建造中,随着对清洁可再生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海上风电场开发逐步加快,这种海工装备类型在市场上需求旺盛。这座海上风电安装平台额定起重量为1600吨,可满足最大作业水深70米。四条桩腿和齿轮是平台顺利升降的关键,而这些地方也是焊接的难点。
2023年,孙玉龙接到了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的焊接任务,摆在他面前的正是那“三特”焊接难题。
凭借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孙玉龙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攻克了技术难题,一次性通过了32项焊接工艺评定。在给工人培训后,2023年6月,焊接工作正式开始。最后,他们用6个月的时间,完成了4根120米桩腿的焊接任务,焊接质量和精度都达到了设计要求。
2023年,孙玉龙独创的“左右手镜面焊接”操作法入选江苏省年度十大绝技绝活,也在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等项目中多次得到应用,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了焊接工作效率,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不断磨练左右手镜面焊接技术,孙玉龙还延伸独创出“管板单面多层多道焊双面成型”技术,解决了管板接头反面需要处理的行业难题,该项目在江苏省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并在全国进行推广,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了业界一致好评。
追求卓越,培养后辈
过去的十几年间,孙玉龙从未离开过船舶焊接,他将原本为了生存而做的工作转变成了一种爱好,并从中找到了挑战和乐趣。
随着技术的深入,孙玉龙越来越发现焊接的广泛用途,在他眼中,简直“万物皆可焊接”。他曾尝试过焊接紫砂壶。紫砂是一种泥质材料,通过加热和特殊的焊接技巧,可以修复如初。这种技艺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一种艺术感,将焊接提升到了工艺品的层次。
焊接上有一种工艺叫鱼鳞焊,这是一种高级的焊接技术。鱼鳞焊因其外观的艺术性,成为了焊接领域技术人员追求的目标,它体现了焊接工艺的美学和技术的结合。但孙玉龙又琢磨出一种麒麟纹,工艺更复杂,外观更美丽。德国等级船级社的工作人员起初看到产品照片后,感到难以置信,怀疑是造假,后来看到更多的现场拍摄的多角度照片,不再怀疑,对只要是孙玉龙焊接的产品都免检。
孙玉龙享受自己的工作,一旦专注于焊接,便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外界的声音都消失了。近年来,他致力于提升焊接工艺,开始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如自动焊接和数字化焊接技术。他意识到,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对手工焊接的需求可能会减少,因此,他要适应这些变化,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2022年,孙玉龙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他以师带徒和培训的方式提升焊工的技能水平,为企业及行业培养高技能焊接人才。
焊工是一项辛苦的工作,现在愿意做焊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孙玉龙带的徒弟年龄大都比他大。高技能焊工的断层和稀缺,早已是整个制造行业急需解决的难题。孙玉龙一方面不藏私,将一身绝技绝活进行技艺传承,另一方面他更寻求通过不断的技术提升和工艺革新,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劳动效率。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他希望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为行业培养更多的优秀技能人才,践行一个工匠、一个劳模、一名党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