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从信息生态理论视角出发,多维度分析社交网络用户隐私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构建用户隐私保护行为模型,设计测度题项,利用结构方程测度显著影响因子,解释社交网络信息生态下用户隐私保护意愿的影响机制。【结果】SNS用户的隐私关注正向影响隐私保护行为,感知控制、感知平台质量、感知信任、隐私政策负向影响隐私保护行为,而感知风险的影响不显著。【结论】研究结果可丰富用户隐私保护的实现路径,为社交网络平台制定隐私政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信息生态理论;隐私保护;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4)08-0150-05
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4.08.029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NS Users' Privacy Protection Behavior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Ecology Theory
GUO Rongyua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0,China)
Abstract: [Purpo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privacy protection behavior of social network us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ecology theory in a multi-dimensional way. [Methods] By constructing a model of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behavior and designing measurement questions, this paper uses structural equations to measure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factors to explai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willingness under the information ecology of social networks. [Findings] It was found that SNS users' privacy concerns positively influence privacy-protective behaviors, perceived control, perceived platform quality, perceived trust, and privacy policy negatively influence privacy-protective behaviors, while perceived risk has a non-significant effect.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enrich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social network platforms to formulate privacy policies.
Keywords: Information ecology theory; privacy protec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0 引言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对全球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渗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目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76.4%,互联网发展水平在全球位居第二。但大型社交网络平台隐私泄露事件也层出不穷,如2018 年小米有品平台约2 000万用户的个人隐私遭到泄露[2]。社交网络平台存在巨大的不安全性,这是促使网络隐私安全成为广大网民关注焦点的根本原因。
当面对在线平台滥用个人信息或过度搜集隐私等侵犯行为时,社交网络平台用户应采取相应的隐私保护行为来规避隐私泄露风险。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张海汝等[3]指出,目前我国仍有超过半数的用户不能很好地保护个人隐私安全。有20%左右的用户为了便于记忆,在各种在线平台设置同一套登录密码。腾讯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90%的用户对其个人隐私表示担忧,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采取隐私保护措施[4]。
本文将依据已有研究成果,在信息生态理论的视角下,从不同维度出发,归纳SNS用户隐私保护行为决策的潜在影响因素。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可显著影响SNS用户隐私保护行为决策的因素。这对用户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及保护水平的提升均具有重要意义。
1 理论基础
信息生态理论最早于1978年由美国学者 Horton[5]提出,其从生态视角揭示了组织中信息流动与信息映射间的关系。后经过Harris[6]、Hasenyager[7]、Davenport和Prusak[8]等学者的研究,信息生态相关理论思想得到传播,被广泛应用于组织信息活动管理和相关研究中。1999年,Nardi等[9]强调,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人的行为是主体要素,并对信息生态系统作出定义,即在特定环境下,由人、实践、价值和技术组成的系统。陈曙和薛纪珊[10-11]均认为,信息生态是由人、信息及环境构成的总和。娄策群等[12]认为,信息生态是由信息人与信息生态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而形成的有机体。
在探究SNS用户隐私保护行为意愿时,将社交网络平台视为一个小型信息生态系统,以此为视角便可从信息人、信息技术、信息环境3个纬度出发,将用户保护行为影响因素概括得更为全面。在这样一个信息生态系统下,SNS用户作为信息人主体,通过网络平台的信息技术支持与自身感知,创造和传递信息本身,该信息在社交网络信息环境中流动与循环,系统中各个因素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有机整体。
2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2.1 信息人
信息人是信息生态的行为主体。除人口统计变量外,已有文献研究证明,信息人自身的隐私保护行为受其隐私关注与感知控制的显著影响。基于特定群体[13]、特定情境[14]以及一般情况[6,15],隐私关注均可显著影响用户网络隐私行为,已得到诸多证实。相关研究指出,用户的隐私关注程度对其隐私保护行为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1:用户隐私关注正向影响用户隐私保护行为。
郭海玲等[16]认为,用户对信息的感知控制是其个人信息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当用户感知到的控制水平越高时,其对个人隐私的自主性越强,从而使自身警惕性降低,隐私边界得到扩大,隐私披露行为增加。张晓丹等[17]认为,当用户进行线上活动时,对于控制的感知程度会影响其在活动过程中的舒适感。感知程度越大,舒适感越强,从而会在更大程度上披露个人信息。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2:用户感知控制负向影响用户隐私保护行为。
2.2 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方面,平台或媒介的系统质量属于信息技术的一部分,用户对平台质量的感知结果是影响其隐私保护行为的主要因素[18]。王晗等[19]从用户视角出发,以用户个人隐私设置权限受阻、服务网站易用性与规范性不足等为基础,构建了基于第三方的用户隐私保护模型。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3:用户感知平台质量负向影响用户隐私保护行为。
王晰巍等[20]认为,用户在体验平台服务的过程中对自身财产、隐私等的风险感知也属于平台信息技术的一部分,且对用户在平台上的信息交换具有重要影响。Hajli等[21]在研究美国SNS平台安全性对用户隐私态度的影响时发现,当Twitter、Facebook等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知到强烈的隐私风险时,其会削减信息披露行为。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4:用户感知风险正向影响用户隐私保护行为。
2.3 信息环境
在近源环境方面,在信息生态环境中,用户对平台的信任感是影响SNS用户隐私披露行为的重要因素。当用户对社交网络平台具有较高的感知信任时,其在该平台上自愿披露信息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如Lo等[22]以Facebook用户为研究对象,发现对社交网络的信任加大了用户信息披露意愿。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5:用户感知信任负向影响隐私保护行为。
在远源环境方面,隐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网络用户隐私保护决策的关键要素。隐私政策作为一种平台责任的体现,需要将用户个人信息的采集、处理、加工、使用及用户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方式、过程、结果等详尽告知。通常,一个好的平台隐私政策需要做到将这些信息充分地、清晰地、通过用户可理解的方式呈现给每位用户。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6:隐私政策负向影响用户隐私保护行为。
2.4 研究模型
本文构建了在信息生态理论视角下SNS用户隐私保护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模型。模型如图1所示。
3 研究设计
以微信群体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开展研究。题项均来源于已有成熟量表,并结合本研究进行相应改编。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测度。如表1所示。
4 数据分析与结果
4.1 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文通过问卷星平台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线上发放,正式调查于2023年12月20日至2024年3月10日间进行,共收回问卷339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307份。
信效度检验方面。信度可反映测量结果是否具备可靠性、一致性以及稳定性。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信度分析。经检验,各潜变量的 Cronbach's α系数和组合系数(CR)值均高于阈值0.70,故通过信度检验。
效度可反映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和有效性。采用AMOS软件进行效度检验。因本研究观测题项均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因此内容效度良好。采用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和潜变量平均方差抽取量(AVE)进行测量,所有指标值均大于阈值0.5,因此聚合效度良好。变量间相关系数均小于其AVE值的平方根,因此区分效度良好。
4.2 假设检验与分析
从表2假设检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隐私关注对隐私保护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1得到支持。SNS用户对自身隐私的关注程度越高,其隐私保护行为意愿越强烈。
②感知控制对隐私保护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假设H2得到支持。感知控制是用户对自身隐私信息的一种掌控能力,用户在平台使用过程中的自主性,会伴随其所感知的控制水平的升高而加强。当自主性提升时,警惕性便会相应降低,从而不自觉地增加披露行为。所以,当给予用户更多的信息掌控能力时,用户自身隐私保护行为也会相应减少。
③感知平台质量对隐私保护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假设H3得到支持。当用户对社交网络平台质量的感知结果较差时,对该平台的印象及信任感也会随之下降,进而产生更多的自我保护意愿。
④感知风险对用户隐私保护行为的影响在本文未得到支持,假设H4不成立。可能的原因是:用户对隐私风险的感知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例如,若用户还未在微信平台有过严重的隐私侵犯经历,则其无法预判风险的长期危害,对风险的感知仅仅存在于当下,但也会因为获取了更多服务而选择放弃隐私保护行为。
⑤感知信任对隐私保护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假设H5得到支持。即当用户对社交媒体平台有着较高的信任感时,其相信平台会承担隐私保护责任,且有能力保护用户信息安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轻用户信息披露时的担忧,从而减少隐私保护行为。
⑥隐私政策对隐私保护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假设H6得到支持。即社交网络平台为用户提供的隐私政策越友好、越全面、越清晰,用户越容易减少隐私保护的欲望,产生更多的自我披露。
5 结语
社交网络作为一个基本的信息生态,信息人主体的隐私保护行为同时受到信息人自身、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环境的共同影响。具体来说,隐私关注、感知控制、感知平台质量、感知信任以及平台隐私政策共同显著影响社交网络平台用户的隐私保护行为。
在用户层面,用户自身应提高隐私保护意识,提升隐私保护能力,规避隐私泄露风险。在SNS平台层面,服务商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应以用户为核心,增强隐私政策阅读友好性与告知全面性,提高用户隐私保护技术水平,降低用户隐私风险担忧。因本研究对用户隐私保护行为的测度来源于受访者的自我报告,而非实际观测,结果可能存在假设性偏误。未来研究可采用观测性研究方法或通过仿真实验,提高测度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23-08-28)[2024-02-04]. 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88-10829.html.
[2]BENSON V, SARIDAKIS G, TENNAKOON H.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f social media users[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eople, 2015, 28(3): 426-441.
[3]张海汝, 全冬梅, 栾贞增. 网购情境下用户隐私威胁应对悖论研究: 基于应对行为理论视角[J]. 情报杂志, 2019, 38(12): 141-148.
[4]企鹅智酷. 中国网民个人隐私状况调查报告[EB/OL]. (2018-08-17)[2024-02-0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8866055363089078&wfr=spider&for=pc.
[5]HORTON F W. Information ecology[J].Journal of Systems Management,1978(9):32-36.
[6]HARRIS K.Information ec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1989(4):289-290.
[7]HASENYAGER B W.Managing the Information Ecology: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M].Westport:Quorum Books,1996.
[8]DAVENPORT T H,PRUSAK L.Information ecology:Mastering th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Environment[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9] NARDI B A, ODAy V L. Information Ecologies: 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 [M]. The United States: The MIT Press, 1999.
[10]陈曙.信息生态研究[J]. 图书与情报, 1996(2): 12-19.
[11]薛纪珊. 信息生态与信息开发[J].学会, 2001(12): 53-54.
[12]娄策群, 赵桂芹.信息生态平衡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 情报科学, 2006, 24(11): 1606-1610.
[13]胡晓梅. SNS用户隐私保护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皮尤青少年调查数据的分析[J]. 东南传播, 2016(10): 61-65.
[14]MOSTELLER J, PODDAR A. To share and protect: using regulatory focus theory to examine the privacy paradox of consumers' social media engagement and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behaviors[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2017, 39: 27-38.
[15]LITT E. Understanding social network site usersprivacytool use[J]. Comput. Hum. Behav, 2013, 29:1649-1656.
[16]郭海玲,马红雨,许泽辉.社会化媒体用户信息披露意愿影响模型构建与实证:以微信用户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5):111-120.
[17]张晓丹, 龚艳萍, 张琴. 网络嵌入对消费者团购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J]. 系统管理学报,2017, 26(4): 624-637.
[18]张敏,车雨霏,张艳.用户在线隐私保护行为研究述评[J].图书馆论坛,2019,39(8):96-107.
[19]王晗, 张玲.面向个人信息管理的网络隐私保护模型研究[J]. 情报科学, 2015(10): 47-51.
[20]王晰巍, 李师萌, 王楠阿雪, 等. 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交互意愿影响因素与实证:以汽车新媒体为例[J]. 图书情报工作, 2017(15): 15-24.
[21]HAJLI N,LIN X. Exploring the security of information sharing onsocial networkingsites: the role of perceived control of inform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6, 133(1):111-123.
[22]LO J, CYNTHIA K. RIEMENSCHNE IDERC.An Examination of Privacy Concerns and Trust Entities in Determining Willingness to Disclose Personal Information on a Social Networking Site.[C]//Lima: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2010.
[23]孙霄凌, 程阳, 朱庆华. 社会化搜索中用户隐私披露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J]. 情报杂志,2017,36(10):172-179.
[24]YOUNGHOON C,WONG S F,SAENZ C F, et al. The role of privacy policy on consumersperceived privacy[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8,(35):445-459.
[25]MALHOTRA N K, KIM S, AGARWAL J. Internet users information privacy concerns (IUIPC): The construct, the scale, and a causal model[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4, 15(4): 336-355.
[26]刘百灵,董景丽.基于CPM理论的移动商务用户信息披露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2,12(1):56-66,115.
[27]WOTTRICH V M, VAN R E A, SMIT E G. App users unwittingly in the spotlight:a model of privacy protection in mobile apps[J].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2019, 53(3):1056-1083.
收稿日期:2024-03-15
作者简介:郭镕源(1999—),男,硕士生,研究方向:数据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