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喇叭口形耳饰研究

2024-06-21 16:23:51刘予希

刘予希

摘 要:喇叭口形耳饰是贯穿整个中国北方地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装饰类器物,现阶段我国北方地区出土的喇叭口形耳饰相对较少,研究相对薄弱。喇叭口形耳饰最早应起源于中亚的安德罗诺沃文化,经由新疆、河西走廊,沿长城沿线传播至整个北方地区。本文将梳理北方地区该时期各考古学文化出土的喇叭口形耳饰,并对其进行类型学研究,尝试探讨喇叭口形耳饰的源流问题。

关键词: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喇叭口形耳饰

中图分类号:K8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5-0031-05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人体装饰品,是距今约3.8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水洞沟文化中用骨片和鸵鸟蛋皮磨制的环状饰品[1]。新石器时代人体装饰品的材质、工艺、种类、数量等方面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出现了耳饰、颈饰、腰饰、肢饰,材质也开始多元化,涉及骨、角、牙、石、玉、陶等[2]。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我国北方地区率先进入铜石并用时代,伴随着青铜制品的广泛应用,生产效率又一次得到大幅度提高,手工业与农业、畜牧业剥离[3]。手工业的专门化对人体装饰品的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我国北方地区流行的喇叭口形耳饰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我国北方地区青铜时代的青铜器与中原地区及东北、新疆地区的青铜器既有明显的差异又存在一定的联系,如喇叭口耳饰。我国北方地区在春秋时期进入铁器时代,虽然在铁器时代早期遗存中青铜器仍占优势,但铁器逐渐得到普及,可明确归属于早期铁器时代文化范畴[4]。伴随着铁器的应用,先民的劳动效率进一步提高,手工业的专门化继续得到巩固,耳饰更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喇叭口形耳饰的空间分布

喇叭口形耳饰在北方地区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发现的数量较少,但其形制存在不断演化的现象。新疆、甘肃、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及辽宁地区均有这一时期的喇叭口形耳饰出土,为便于论述,下文将按照传统地理文化分区自西向东逐一梳理。

(一)新疆地区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与中亚地区接壤,为我国与西方交流的重要陆路通道。新疆地区目前出土的喇叭口形耳饰仅2件,均出自青铜时代早期的新疆地区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址。第一件是伊犁河流域塔城帕米尔地区遗存的穷科克早期遗址中铜质喇叭口形耳饰,整体呈圆形,喇叭口呈近圆形;第二件是萨孜村下阪地Ⅱ号墓地出土银质喇叭口形耳饰,整体呈椭圆形,喇叭口呈圆形[5]。

(二)河西走廊地区

河西走廊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位于甘肃省西北部,东西长1000公里,南北最宽接近200公里,最窄处仅数公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沟通西域的交通要道。河西走廊地区考古学文化丰富,其中四坝文化是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的一支青铜时代文化,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900年—1400年[6]。四坝文化代表性遗址玉门火烧沟墓地位,于玉门市清泉乡火烧沟村,在M47:12出土金质喇叭口形耳饰1件,位于人骨右耳处,为金丝弯曲围成的长3.85厘米、宽3.03厘米的椭圆形环,两端未紧贴闭合,一端为渐收的圆尖,一端为锤平展宽的喇叭形[7]。四坝文化酒泉干骨崖墓地,位于酒泉市东南方向约60公里,出土耳环种类较多,可见1件青铜材质喇叭口状耳环,整体呈U形,一端较尖,另一端呈椭圆形喇叭口状[8]。

(三)内蒙古中南部地区

内蒙古中南部位于黄河一曲之处,其文化地理范围,东自张家口—锡林浩特一线,西至包头—东胜—神木一线,北迄阴山脚下,南达晋陕,以长城为界[9]。该地区的朱开沟文化和匈奴文化墓葬均有喇叭口耳饰出土。朱开沟文化,因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得名,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900元—1300年。在朱开沟遗址C:189。出土青铜质喇叭形耳饰1件,整体呈U形,一端为尖端,另一端呈喇叭口,原报告称铜环形器[10]。阿鲁柴登地处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漠的北部边缘,为早期匈奴墓葬,遗物以金器为主,发现金耳坠2件,耳环部分呈喇叭口形,下连耳坠,耳坠上部有包金的绿松石构成[11]。西沟畔战国匈奴墓地位于准格尔旗北部黄河之南,东南距布尔陶亥公社所在地大营盘7公里,出土遗物以金器为主,其中M2∶31出土耳坠2件,环由金丝制作,一端有钮,下挂坠饰,坠饰下部由细金丝盘成喇叭口形,中间串绿松石,共重17.3克[12]。

(四)晋陕高原区

晋陕高原区主要指山西及陕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地处黄河以南区域,北邻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接中原腹地。晋陕高原区青铜时代文化遗存主要为李家崖文化。李家崖文化年代上限为殷墟文化第二期,下限不晚于西周中期,李家崖文化主要分布于晋西北与陕北地区[13]。石楼后兰家沟遗址,位于后兰家沟在石楼县西北25里的丛山深壑中,商代晚期遗址,出土金珥形器3件,耳饰整体呈喇叭形,最大面阔4厘米,小的2.4厘米,尾为细丝柄,上穿绿色珠子[14]。

(五)燕山以北地区

燕山以北地区包括内蒙古东部地区和辽宁西部地区,指的是以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小凌河为中心的地区,包括今内蒙古赤峰市和通辽市的大部及辽宁朝阳、阜新地区。该地区的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存在着夏家店下层文化、高台山文化、魏营子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四个性质不同的考古学文化[15]。

1.夏家店下层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因内蒙古赤峰市夏家店遗址而得名,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支早期青铜文化,依据类型学研究和碳十四测年数据,其年代为公元前2000—1400年,大体相当于夏到早商时期[16]。属该文化的辽宁阜新平顶山石城址、代海遗址、赤峰二道井子遗址均有喇叭口形耳饰发现。平顶山石城址,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紫都台乡双井子村平顶山屯。遗址第一期文化遗存G104④:2出土喇叭口形耳环1件,青铜材质,整体呈U形,一端呈椭圆形喇叭状,一端为尖状,身长8.5cm[17]。代海遗址,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旧庙镇代海村西代海营子屯,其M20∶3出土铜环1件,为铜丝弯曲呈近圆形,铜丝的一端砸扁呈三角形,另一端呈尖状,环直径3.2—3.4、铜丝直径0.3厘米,墓主为35—40岁男性[18]。二道井子遗址,位于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其F6∶12出土喇叭口形耳环1件,青铜材质,整体呈圆环形,两端砸扁,喇叭口相接,直径4.9厘米、厚0.4厘米[19]。

2.高台山文化

1973年考古学者在辽宁省新民县高台山发掘了一批墓葬,郭大顺先生根据考古学命名的原则,命名为高台山文化[20]。该文化的彰武平安堡遗址出土T106③:1喇叭口耳饰1件,青铜材质,整体呈鱼钩状,一端呈近菱形喇叭口,一端呈尖状,长3.75厘米[21]。

3.魏营子文化

魏营子文化因1970年秋最早发现于辽宁朝阳县前魏营子村而得名,是分布于北方长城地带东端的一支青铜文化[22]。位于喀左县小东沟村西的道虎沟墓葬,中发现铜耳环1件,铜丝缠绕成近圆形,一端砸扁呈扇面形[23]。

4.夏家店上层文化

夏家店上层文化是燕山以北地区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一支较为发达的青铜时代文化,在北方长城沿线的青铜文明中有着显著位置[24]。其代表性遗址小黑石沟遗址,出土大批青铜器,在遗址采集到金耳环1件,编号为98金采:1,用金丝绕成椭圆环形,一端砸扁呈扇形,一端呈尖状,长径5.5厘米、短径4厘米、截面径0.3厘米[25]。

(六)燕山以南地区

燕山及其以南地区西起燕山西端,东到渤海,北括燕山,南止永定河和海河,主要河流有滦河、蓟运河、潮白新河、北运河、永定河、海河等[26]。在燕山以南的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大坨头文化与围坊三期文化(张家园上层文化)。

1.大坨头文化

大坨头文化主要分布于燕山南麓京津、河北北部地区的一支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该文化因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大坨头遗址而命名[27]。唐山石棺墓出土喇叭口耳环1件,铜质,整体呈U形,一端为尖状,另一端呈椭圆形喇叭口[28]。北京琉璃河刘李店墓葬,M2出土喇叭形耳饰1件,仅存上部,残长2厘米、厚0.1厘米、柄径0.2厘米,整体呈U形一端为尖状另一端呈喇叭口形[29]。天津蓟县围坊遗址的Tl③:7出土铜耳环1件,整体呈U形,一端近似椭圆形喇叭口状,一端呈尖状,环身细长[30]。天津张家园遗址F4内出土喇叭口形耳环1件,整体呈U形,一端为椭圆形喇叭口,一端细长[31]。87M1出土金耳环2件,金质,整体弯曲成椭圆形的环状,两端砸扁搭茬,环直径分别为5.5厘米和5.3厘米[32]。河北迁安市小山东庄西周墓葬QXM1:11出土耳坠1件,整体呈鱼钩状,碧绿色,下部为椭圆形喇叭状,内空,上呈钩状,微残[33]。

2.围坊三期文化

围坊三期文化是分布于燕山南麓的一支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推测其年代相当于西周时期[34]。北京市平谷区刘家河商代墓葬出土金耳环1件,整体呈鱼钩状,一端作扁喇叭形,宽2.2厘米,喇叭形底部有一沟槽,似原有镶嵌物,另一端作尖锥形,弯曲成直径1.5厘米的环形钩状,重6.8克[35]。河北易县七里庄遗址出土喇叭口形耳环2件,整体呈鱼钩状,一端呈椭圆形喇叭口,另一端呈尖状[36]。

二、北方地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出土喇叭形耳饰类型学分析

根据上文对喇叭口形耳饰出土地点、所属文化类型的梳理,可以明确北方地区喇叭口形耳饰主要出土于长城沿线地带,包括安德罗诺文化、四坝文化、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高台山文化、魏营子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大坨头文化、张家园文化。本文将北方地区出土的喇叭口形耳饰分成A、B、C、D、E五型(见表1)。

A型。典型喇叭口形耳环,整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喇叭口呈圆形、椭圆形,多为青铜材质。新疆安德罗诺沃文化穷科克早期遗址、萨孜村下阪地Ⅱ号墓地出土。

B型。多为青铜材质整体呈圆形,喇叭口呈近圆形。新疆安德罗诺沃文化萨孜村下阪地Ⅱ号墓地、四坝文化酒泉干骨崖墓地、朱开沟遗址、阜新平顶山石城址G104、唐山石棺墓、北京琉璃河刘李店M2、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F4均有出土。

C型。多为青铜材质,整体呈鱼钩状,喇叭口多圆形或菱形。彰武平安堡遗址T106、河北迁安市小山东庄西周墓葬M1、北京市平谷区刘家河商代墓葬、河北易县七里庄遗址第三期均有出土。

D型。多为金、青铜质地,整体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喇叭口退化为一端或两端砸扁的扇形。四坝文化玉门火烧沟墓地M47、阜新代海遗址M20、赤峰二道井子遗址F6、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87M1均有出土。

E型。多为金质为喇叭口形耳饰发展的末期,喇叭口形演化为耳饰的一部分,并存在一定的异化现象。阿鲁柴登、西沟畔战国匈奴墓地M2、石楼后兰家沟遗址均有出土。

通过梳理和分析可发现,从质地上讲,喇叭口耳饰在质地上早期为青铜质地,后出现金制喇叭口耳饰,但青铜质地占比较大,发展到青铜时代末期及铁器时代早期,金制喇叭口耳饰开始占主导地位。形制特征方面,青铜时代早期出土的为典型的喇叭口形耳环,A型整体呈环状,耳环的一端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喇叭口;B型整体呈U形,耳环一端为喇叭口,多呈圆形、椭圆形或近菱形,另一端呈尖状;其后喇叭口耳饰由B型向C型发展,整体呈鱼钩状,喇叭口多为圆形或菱形;发展至D型喇叭口退化为一端或两端砸扁的扇形,已经初见异化;发展到E型时,已经是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喇叭口形演化为耳饰的一部分,并存在一定异化的现象。

三、喇叭口形耳饰的源流探讨

喇叭口形耳饰最早应由管状耳环演变而来,管状耳环最早由哈萨克斯坦的古代部落制造,后发展成为安德罗诺沃文化典型的宽大喇叭口形耳环[37]。截至目前,国内喇叭口形耳饰最早发现于伊犁河流域的塔城穷科克遗址和萨孜村下阪地Ⅱ号墓地,其年代在公元前两千纪前后,二者均处于新疆安德罗诺沃文化区。河西走廊地区的四坝文化玉门火烧沟墓地喇叭口形耳饰的发现,使得中亚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喇叭口形耳饰向东传播的路线得以明确,即中国北方地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流行的喇叭口形耳饰应源自中亚安德罗诺沃文化,后传播至我国新疆地区安德罗诺沃文化区,再经由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沿长城沿线地带扩散[38]。我国出土的喇叭口形耳饰的早期初始状态为A型,目前发现最早的该类器物应为新疆安德罗诺沃文化萨孜村下阪地Ⅱ号墓地出土的喇叭形青铜耳饰,与中亚安德罗诺沃文化发现的喇叭口形耳饰造型相近。A型喇叭口形青铜耳饰应为该类器物传入我国北方地区的祖型。其后根据其原始祖型稍加变化的B型、C型是以青铜材质为主的喇叭口形耳饰,其沿着我国北方长城地带各个考古学文化逐渐自西向东扩散,并在随后的本地化过程当中逐步演化出C、D型,二者是以金质为主、青铜材质为辅的喇叭口形耳饰。

此外,经梳理发现,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各遗址出土的喇叭口形耳饰,以燕山南北地区最多,而该地区恰好地处欧亚大草原的东南边缘地区,已知有夏家店下层文化、高台山文化、魏营子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大坨头文化、围坊三期文化,这些考古学文化间均存在一定的文化交流活动。大坨头文化与围坊三期文化在发现之初即被命名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燕南类型,可见其与夏家店下层文化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之紧密,高台山文化、魏营子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更是受到了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直接影响。喇叭口形耳饰的演变表明,燕山南部地区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不但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中原地区的文化因素。

四、结语

喇叭口形耳饰作为贯穿整个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各个重要考古学文化的人体装饰类器物,其形制、材质的变化,不仅可以体现出中国北方地区该时期各考古学文化的发展状况,也是研究整个欧亚草原青铜冶炼技术传播的重要切入点。喇叭口形耳饰最早应起源于中亚的安德罗诺沃文化,经由新疆、河西走廊地区,沿着长城沿线地带向东传播,最终在燕山南北地区得到充分发展。燕山南北地区地处欧亚草原南缘,为中国北方至蒙古高原冶金区的腹地,该地区考古学文化众多,尤其是辽西地区自新石器时代早期以来文化序列较为完整。在此前提下,燕山南北地区的喇叭口形耳饰在受到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喇叭口形耳饰的影响后,融合了周边其他地区的文化因素,形成了以本地特色为主,带有其他文化因素的喇叭口耳饰。

参考文献:

〔1〕谭秀华.中国旧石器时代艺术初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2〕李永宪,霍巍.我国史前时期的人体装饰品[J].考古,1990(3):255-256.

〔3〕彭适凡.中国冶铜术起源的若干问题[J].考古学研究,2003(00):312-314.

〔4〕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韩建业.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6〕李水城,水涛.四坝文化铜器研究[J].文物,2000(3):36.

〔7〕张学正,周广济,张鲁章,等.甘肃玉门火烧沟四坝文化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21(5):3.

〔8〕党郁.北方地区耳饰初论及相关问题的探讨[D].北京:内蒙古大学,2010.

〔9〕田广金.论内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J].考古学报,1997(2):121.

〔10〕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M].呼和浩特:文物出版社,2000.

〔11〕〔12〕田于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13〕乌恩.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5):24.

〔14〕郭勇.石楼后兰家沟发现商代青铜器简报[J].文物,1962(S1):33.

〔15〕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二[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16〕朴真浩.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经济与社会形态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20.

〔17〕朱永刚,赵宾福,王成生,等.辽宁阜新平顶山石城址发掘报告[J].考古,1992(5):399.

〔18〕徐韶钢,高振海,赵少军.辽宁阜新县代海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12(11):14.

〔19〕曹建恩,孙金松,党郁.内蒙古赤峰市二道井子遗址的发掘[J].考古,2010(8):24.

〔20〕董新林.高台山文化研究[J].考古,1996(6):52-66.

〔2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辽宁彰武平安堡遗址发掘简报[J],辽海文物学刊,1959(2):53.

〔22〕董新林.魏营子文化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2000(1):17.

〔23〕郭大顺.郭大顺考古文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7.

〔24〕党郁.夏家店上层文化本源铜器考[J].草原文物,2012(1):37.

〔25〕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小黑石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6〕索秀芬.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27〕杨锡璋,高炜主编.中国考古学——夏商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8〕安志敏.唐山石棺墓及其相关的遗物[J].考古学报,1954(1):81.

〔29〕赵信,田敬东.北京琉璃河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J].考古,1976(1):60.

〔30〕李经汉,梁宝玲.天津蓟县围坊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1983(10):84.

〔31〕天津市文物管理处.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试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

〔32〕纪烈敏,张俊生.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第三次发掘[J].考古,1993(4):322.

〔33〕翟良富,尹晓燕.河北迁安县小山东庄西周时期墓葬[J].考古,1997(4):62.

〔34〕杨锡璋,高炜主编.中国考古学——夏商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5〕袁进京,张先得.北京市平谷县发现商代墓葬[J].文物,1977(11):1-8.

〔3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考古重要发现1949—200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7〕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比较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匈奴时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8〕林沄.林沄文集——考古学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