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5月17日下午,由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杂技家协会主席、上海杂技团有限公司艺术指导俞亦纲主讲的2024年第三期“上海市文联文艺家大讲堂”《海派杂技的创新与发展》在文艺会堂举行。
关于杂技
杂技是一个集多种技艺于一体的以肢体语言表演的艺术品种。广义的杂技涵盖了“杂技技巧”“驯兽”“魔术”“滑稽(小丑)”等四大类,狭义的杂技则主要指“杂技技巧”。
杂技各个类别的特点
⒈杂技技巧节目:是演员靠自身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的表演节目。在以人体技巧(通常指腰、腿、跟斗、顶)为核心的基础上,接受具体节目技巧组合训练,包括必要的艺术素养如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的训练,使技巧成为有欣赏价值的“节目”。这类节目是真功夫,舞台上演出的技巧表演不作任何掩饰,是表演者的真实状态。
⒉魔术节目:是智慧与手法相结合的表演艺术,让观众得到视觉上的幻觉享受,在百思不得其解的同时又甘于受骗上当,从中获得观赏乐趣。表演者与观众有更多的心理交流,但不能透露秘密,魔术节目的“以假乱真”也是演员的真功夫,蕴含着开拓思维、创新思维、观众心理、生活经验和规律的运用等。
⒊滑稽(小丑)节目:是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幽默、诙谐、喜剧的表演艺术。杂技是开心的艺术、美丽的艺术,而滑稽(小丑)是杂技的灵魂,是杂技艺术中幽默的制造者。
⒋驯兽节目:是驯兽师通过某种手段让各种动物按照事先设定的动作进行艺术表演,属于传统的一种杂技节目。
关于杂技艺术的欣赏
今天所讲的“杂技”均指狭义的杂技。
⒈杂技节目类型,按照技巧样式和表演形式一般分为平衡类、翻腾类、柔韧类、攀援类、操持类五种。
平衡类以顶为主,表演者需要高超的平衡控制力。顶是杂技节目中难度最大的一种技巧,顶功是体现杂技演员技能的重要标志,如单手顶、双人技巧、集体造型等;翻腾类体现灵活性、力量和平衡能力,主要是空中、地面与半空相结合的节目,以惊险刺激的特点吸引观众,如空中飞人、大跳板、抖杠等;柔韧类展示人体极限的柔软度和力度,如柔术、软功等;攀援类是演员靠器具进行攀爬表演,呈现控制力,如绸吊、爬杆等节目;操持类是借助道具进行表演,展示灵巧性,如空竹、蹬鼓等。
许多杂技节目融合了多种类型的技巧,如抖杠既有翻腾技能,又需平衡技能。
⒉欣赏杂技作品的三个角度:技巧、艺术、意境。
技巧是本体,杂技演员的本事就是其技巧水平;艺术指节目的综合艺术水准。现在很多杂技节目在完成技巧的同时,还将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综合艺术融入其中。国际比赛、国内比赛的评委一般也是从技巧和艺术两个角度进行评判。如今杂技节目的意境也引起广泛关注,以前杂技表演以炫技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娱乐样式的多样化,观众更希望在观看高超技巧表演中还能感受意趣、获得启示,所以杂技节目的意境也是欣赏的角度之一。
杂技节目追求新、难、奇、美。如果带着一种开放和探索的心态、超常规的思维去观看,会更容易得到对杂技作品“杂”和“技”的审美欣赏。
杂技本质在于“真”,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只要有失误,观众就能看出来。因此失误了再继续,直至完成动作,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如《时空之旅1》里的节目“晃板踢碗”,演员水平很高但也难保证每场一次完成。一位著名的老艺术家讲:每次看这个节目时都有期待,不知演员是一次还是几次完成?这种期待也是一种欣赏的过程。
国内外杂技马戏演艺的发展现状
国际杂技马戏的演艺形态三大类
第一类是以大马戏团为代表的欧美传统大马戏演艺,是比较早的一种表演形态。特征是以技巧为核心,以炫技为目标,对演员的要求是征服高难度的技巧,征服共同表演的动物。
第二类是以加拿大太阳马戏为代表的欧美主流杂技演艺。太阳马戏在20世纪80年代崛起,为了适应新的审美需求,积极运用综合艺术塑造角色的表演,特点是以高科技的舞台技术为支撑,通过各类创意构建不同的主题,表现人的理想和愿望。
第三类是新马戏,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在欧美。注重表演者自我创造的身份和感悟体验,结合声光电效以及一些特殊装置产生魔幻的效果。整体表现介于杂技与戏剧之间,但比传统马戏高雅、比戏剧刺激,超出了传统杂技的概念。目前这种演出在欧洲非常风行。
中国杂技的历史
中国杂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吕氏春秋》已有记载。杂技源于春秋战国,兴于秦汉,盛于唐宋,明清流向民间。秦汉时期,杂技已进入皇宫演出,参与包括祭祀在内的重大活动。唐宋时,勾栏瓦舍发展起来,民间的活动多了,杂技开始逐渐走向民间,到明清更盛。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杂技艺术非常重视。1950年,周总理亲自为一个即将出访的杂技团组命名为“中华杂技团”。之后各个省市都相继成立国有杂技院团,有的地区市县都有杂技团。杂技马戏艺术发展迅猛,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各类艺术院团中出访最多的是杂技,创汇最多的也是杂技,国际比赛获大奖最多的还是杂技。杂技艺术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也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杂技大国之一。
目前中国杂技演艺组织形态主要有三类:一是国有院团,是杂技艺术发展的主体力量;二是民营院团,数量众多,是杂技演艺市场的重要力量;三是资本投入或旅游市场发展形成的杂技演艺,是文旅结合的重要载体和演艺市场。
近三十年来,世界马戏杂技演艺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以太阳马戏为代表的新型杂技演艺方式,给人带来全新的观赏体验,不仅冲击了传统欧美大马戏演艺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以传统杂技表演为主的中国杂技演艺。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中国杂技界一直在努力探索创新之路,尤其在杂技艺术的舞台呈现形式上发生了积极变化,从单个杂技节目表演为主的晚会,向主题晚会、秀、情景剧、杂技剧发展,形成了中国杂技演艺良好的发展趋势。
海派杂技在创新中发展
海派杂技的形成
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派杂技是具有鲜明上海地域特点和风格的上海杂技艺术。它与海派文化一样,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转型的产物,是在传统杂技和江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上海开埠后传入的欧美杂技马戏魔术精华,将传统杂技以纯技巧表演为主的特点,演变成融表演手段多元性、节目体现综合性、技巧难度艺术性、观赏理念国际性、发展轨迹时代性为一体的风格。
海派杂技的发展历程
上海杂技演艺最早记载于1874年《申报》。民国初,国外马戏和国内杂技艺人纷纷进沪演出,上海逐渐成为中外杂技马戏交流荟萃之地,涌现了大批杂技、口技、滑稽、魔术领域的名人。当时,上海大世界是杂技魔术的主要表演场所。
1951年,以神州魔术团和邱家班为基础,加上40多位杂技艺人(其中部分是从海外归来的艺人),成立了上海市人民杂技团,后改名为上海杂技团。1989年,上海市马戏学校成立,是新中国第一所培养杂技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七十多年来,上海杂技界积极传承、创新和发展海派杂技艺术,创作了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上海杂技团是改革开放后首个出国商演的杂技院团,至今已有二百多批次、到六十多个国家商演或出访。
海派杂技的创新与发展
新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海派杂技再次焕发朝气不断创新,取得了空前发展,综合实力名列全国杂技界前茅,成为国际上拥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国著名杂技表演院团。
⒈技艺创新,勇夺国内外比赛大奖。
国内外杂技比赛是推动杂技艺术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检验杂技发展水平的重要平台。近年来上海杂技团通过技艺创新,在国内外赛场屡获大奖,主要有:第36届、第42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金小丑”奖,第42届法国明日国际杂技节金奖,多届全国杂技比赛金狮奖、中国杂技金菊奖、中国国际马戏节金虎奖等。
⒉体制、机制创新,带来《时空之旅》的艺术创新。
杂技艺术的创新,思想观念转变是引领,体制机制改革是保障。上海杂技团以体制机制改革推动艺术创新,与原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中国对外演出公司跨行业跨地区合作,三方共同投资组建项目公司,对《时空之旅》的创作、演出、宣传、市场营销与开发等进行全方位管理运作。国外一流创作人员与国内优秀创作人员合作创新,贯彻“中国元素·国际表达”的出品理念,以一批经典节目为基本元素兼容跨界艺术、高科技道具设施、多媒体等手段,创造审美叠加效应。近来项目升级到《时空之旅2》,仍持续“天天演”,演出近6000场,观众570万人次,票房总收入7亿元。
⒊演艺观念的创新,推动《十二生肖》《小龙飞天》等作品走向欧洲主流演艺市场,探索中国文化软实力输出的途径。
中华文化是舞台艺术的软实力,演艺观念也必须随着观众审美需求而不断创新。为了让西方观众“看懂”中国杂技如何讲故事,上海杂技团引入“国际委约创作”概念,开创“外方订制中方创排”的国际项目合作方式,诞生了“走出去”经典剧目《十二生肖》《小龙飞天》。院团与海外演出机构紧密合作,在创作中探索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不仅充实故事内容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更注重表述方式及内在的审美观念、美学体系。《十二生肖》以“中国的十二星座”为亮点,通过杂技语汇描绘生肖象征、颂扬“真善美”。《小龙飞天》将杂技与功夫跨界融合,以主人公小龙的成长为线索,讲述克服困难、获取勇气,以正胜邪的故事。两部作品皆以中西方共同推崇的“扬善”为核心,形象地向海外观众传递中华文化,先后在欧洲主流演出市场驻场及巡演100多场,观众超过35万人次,收获各界盛赞,成功树立中国杂技演艺品牌。
⒋创作理念和表演形式的创新,促进中国杂技再次华丽转身。
近年来,中国杂技界不断探索杂技剧这一艺术样式,让杂技因戏剧而拥有故事性,让戏剧因杂技而更具观赏性。2019年上海杂技团与上海市马戏学校联合出品的《战上海》以上海解放的史实为线索,艺术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在上海地下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协助下解放上海的英勇事迹。2023年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联合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出品的《天山雪》,以杂技人的故事串联起几十年来全国人民与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建设边疆、发展边疆的动人历程,是文化润疆的生动体现。两剧分别荣获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舞台优秀剧目奖和文旅部2024年中国杂技创新工程重点扶持剧目。
在这两部剧中,杂技的创作理念和表演形式有了重大突破。原有的杂技节目被解构,传统技艺被改造,都高度融合在剧情中,一切为剧情所用。对此,专家们予以高度肯定:“《战上海》解决了杂技剧一直想解决和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剧与技的关系问题。《天山雪》则是杂技剧进入新阶段中又一个领跑者,它将解决杂技剧新一阶段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此,上海杂技团被称为“杂技剧创作的领跑者”。
比如《战上海》中传统的绳梯被改造为战士攻坚的武器,人们看到的是解放军在敌人炮火下冲锋陷阵的群像。又如,雨夜飞渡用传统的跳梅花桩节目,在舞台上出现的形象是苏州河中隐约可见的木桩,在木桩上表演单人跳跃、双人大跨度跳跃等惊险动作,观众完全相信这是战士在夜渡,可以说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天山雪》中姑娘们以传统的草帽技术配合插秧舞,边唱边跳地展现了火热的开荒劳作场景;蹬鼓改为了蹬棉垛子,跳跃的空竹化作来回穿梭的纺织梭子,演绎出棉花大丰收的快乐景象;新疆非遗绝技达瓦孜更是巧妙地再现中巴公路修建时在悬崖峭壁间运输物资的艰难惊险……这两部杂技剧通过传统杂技的现代演绎与剧情相契合,将杂技技巧与文学、戏剧、音乐、歌舞等多种表现形式融为一体,在讴歌时代精神、塑造人物形象、表演高难技艺等方面都有突破性创新,使杂技舞台作品再一次实现了华丽转身。
三千多年来,很多剧种消失了,而杂技艺术延续至今,很重要的原因是杂技艺术一直在创新,这是杂技艺术发展的生命之源。创新的目的是适应当时当地观众的审美需求。杂技人知道:只有变才能够更好地服务观众,只有观众喜欢你的作品,艺术才能存在。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
杂技艺术是生命相托的艺术,演员之间的互相配合不乏难度技巧,一失手可能就会出现问题。所以,演员在平时训练和演出过程中,都会把对方的生命看成自己的一部分。我们为杂技人的精神所深深感动。
如果说快乐是一种心理习惯,快乐是一种选择、一种生活方式的话,那么杂技表演可能就是让你体验快乐的一种艺术形式。希望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去观看杂技马戏,享受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