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鸿鑫
每当听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那耳熟能详的《歌唱祖国》的歌声,心中就会感到异常的激动,同时我也有一种亲切感,因为我有幸与这首歌曲的词曲作者王莘老师有过交集的经历。那是20世纪70年代,我去天津参加一个文艺方面的会议,在会上结识了王莘老师。当他知道我是从上海去的,他就说,我也在上海待过,而且是从上海去延安的。这样就多了一份亲近的感觉。那天晚上,会议组织我们去水上公园
游玩。有的老师去游泳了,而王莘老师和我等几个就在茶室里一起喝茶聊天。我出于好奇,问了他《歌唱祖国》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他详细地给我讲了创作这首歌曲的前前后后,还聊了他其他的一些经历,聊的内容非常广泛,使我对他有了很多的了解,原来坐在我身边的是一位前辈革命音乐家,我心中顿然生出了一种由衷的崇敬之意。后来我们又在北京见面叙谈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莘是江苏无锡荡口镇人,1918年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幼小时就喜欢音乐,学拉二胡,吹笛子,能演奏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14岁时考取了无锡一所艺术学校,只因家贫上不了学,于是进了上海先施百货公司做见习店员。20世纪30年代,上海兴起了抗日歌咏活动,先施公司地处南京路闹市区,当时经常有人教唱抗日歌曲。他常抽空去学唱,结识了左翼进步音乐家冼星海、吕骥、孙慎等人。从此他跟着他们学习谱
写爱国歌曲,而且教大家演唱,成了宣传抗日的积极分子。在抵制日货的大游行中,他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还爬上梯子,指挥大家高唱冼星海的《救国军歌》。一次他在街边组织商贩唱爱国歌曲时,被反动当局投入了监狱。后来党组织设法把他营救出来,并把他转移到陕甘宁边区。1938年,他进了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而鲁艺音乐系主任就是冼星海,王莘成了冼星海正式的学生。他学习之余,帮老师收集民歌,抄写曲谱。在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有一段“河边对口曲”就是根据他收集来的民歌素材写成的,王莘参加了《黄河大合唱》的首演,担任王老七的领唱。1939年毕业后,王莘报名去了抗日前线,在晋察冀根据地工作,后担任华北联大音乐系教师。1943年他担任了华北群众剧社的音乐队长、副社长。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小歌剧《宝山参军》和《晋察冀》《边区儿童团》《战斗生产》《日头上山岗》等大量的歌曲作品,鼓舞了抗日军民的革命热情。1949年1月,天津解放,王莘随部队进入了天津市,担任了天津音乐工作团团长。
1950年9月中旬,王莘出差到北京采购铜管乐器,为庆祝第二个国庆的音乐会做准备。那天,他办完事准备回天津,乘车路过天安门广场,看到广场装饰一新,张灯结彩,鲜花绽放,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排练游行的队伍依次走过天安门,只见一队工人身穿一式的工作服,手持彩旗,迈着坚定的步伐,神采飞扬地行进,紧跟着一群少先队员身穿白衬衫,佩戴红领巾,敲着铜鼓,吹着号子,欢乐雀跃地在游行队伍里走过……这一派新中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景象,使他立刻联想到去年他参加开国大典,在天安门目睹的壮观场面,深深地激发了王莘的创作灵感,“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的歌词脱口而出。因
为要赶火车,没有时间记录下来,他就一遍一遍重复地哼唱,默默地记在脑海里。上了火车后,为了赶紧把刚才想到的那些词句记录下来,他连忙从背包里找出一个小的笔记本,在上面写了起来:“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这是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他一面写,一面低声哼唱,动人的歌词,雄壮的旋律像洪流喷涌而出,一泻千里。坐在他旁侧的旅客们纷纷投来惊异的眼光。他回到家里,仍然处于兴奋的状态,叫醒了正在睡觉的妻子王惠芬,激动地告诉她自己写了一首新歌。他把歌曲哼唱给妻子听,王惠芬听了也很激动,连声说:“真好听!真好听! ”王莘连夜把第二段、第三段的歌词一气呵成写完。于是一首表现新中国朝气蓬勃、繁荣富强景象,抒发当家作主的中国人民的豪迈情怀的歌曲就此诞生。
第二天,王莘兴冲冲把誉抄好的歌曲,寄给了《天津日报》,他想离国庆还有十几天,发表出来可供国庆节传唱。但是事与愿违,没过两天,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编辑说是“国庆稿
挤,暂不采用”。王莘颇有点扫兴,但并不因此而气馁。他自己动手刻蜡纸,用油印机印刷了若千份歌单,到街头向群众散发,还到工厂、学校去教唱,受到了群众热烈的欢迎。《歌唱祖国》渐渐引起了《大众歌选》编辑的注意,他们很快刊载了这首歌曲。随后,王莘又在天津耀华中学礼堂组织了《歌唱祖国》的首场演出,由男高音王巍领唱,王莘亲自指挥。于是这首歌曲在天津就火起来了。
不久,《歌唱祖国》传到了北京,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秘书长的孙慎听了这首歌,很是振奋,觉得这是一首好歌,值得推广。但群众传唱的歌单上找不到作者的名字,他就四处打听。后来听说是从天津传过来的,他就打电话给兼任天津音协主席的王莘,说:“有一首叫《歌唱祖国》的歌曲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老王,请你帮忙查一查这首歌是谁写的? ”王莘听了十分高兴,回答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老孙,您算找对人了,那首歌曲的作者就是我!”
随后,中国音协主席吕骥向周恩来总理推荐了这首歌曲,周总理听了很为赞赏。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用半版篇幅刊登了《歌唱祖国》的歌词和歌谱,并在同一版面刊发了《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关于国庆节唱歌的通知》全文,通知要求全国范围学唱《歌唱祖国》和《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并由各地文教机关负责组织、推广和传授,以求“全国人民普遍学会这两首歌曲,在国庆节整齐地热烈地唱出来”。为了便于大众学唱这首歌曲,《人民日报》还刊发了音乐家孙慎撰写的《国庆节唱的两首歌曲的唱法》,文章评价《歌唱祖国》“曲调流畅、噫亮,是宣扬爱国精神的歌曲中较好的一首"。随即《人民文学》也发表了《歌唱祖国》的歌词。时任《人民文学》主编的著名诗人艾青也很欣赏,还为这首歌的歌词作了两处修改。原作中“五千年文化辉煌灿烂” 一句,改成“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另一处“我们战胜一切苦难,我们把敌人赶出边疆”,改为“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使词义更加准确、鲜明。同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这首歌录了音,并灌制成唱片向全国播放、推广。就在1951年10月1日国庆节,《歌唱祖国》的歌声回响在天安门广场的上空。在此之后,这首歌迅速风靡全国,唱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1951年10月29日,全国政协会议在北京举行,王莘列席了会
议。在会上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了王莘,赞扬他说:你那首《歌唱祖国》写得好!写得好!还特地把刚刚出版的《毛泽东选集》送给王莘,并在书的扉页上亲笔签了名,使王莘感到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
1965年春节,周总理到天津过节。他问:
“王莘同志来了没有,让他指挥唱《歌唱祖国》。”那天王莘指挥,周总理唱得非常高兴。令王莘吃惊的是,周总理竟然能把这首歌从第一段到第三段,一字不差地唱了下来,而且越唱越响亮。这使王莘深深感动,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歌曲《歌唱祖国》问世后,曾获得许多殊荣。在“建国三年来全国群众歌曲评奖”中荣获一等奖。1954年,获全国群众歌曲评选一等奖。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金唱片奖”。2001年,王莘荣获了中国音协“金钟奖”终身成就奖。王莘曾深情地说:“我一生只写了两首歌曲,一首是用音符谱写的《歌唱祖国》,另一首是仍在用心灵谱写的《歌唱祖国》”。1994年他拿出自己的稿费和多年来的积蓄,创立了 “王莘歌曲创作奖励基金会”,他就是要以此鼓励广大音
乐工作者努力谱写出更多的像《歌唱祖国》那样的好歌来。
由于《歌唱祖国》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建设祖国而奋斗,所以几十年来久唱不衰,并成为各种重大庆典活动的礼仪曲。1997年,在香港回归仪式上,英国皇家乐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共同演奏了《歌唱祖国》。2007年11月18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还从38万公里以外的环月轨道上向地球发回了《歌唱祖国》的雄壮歌声。
正如著名诗人贺敬之在《歌唱祖国》发表55周年之际,写给王莘的信中所说:“《歌唱祖国》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时代强音,是中华民族振兴的不朽之歌。今后必定还会和《国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样,继续唱响在全中国人民和海外爱国同胞的口中和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