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华 廖东安
摘 要:农村散养鸭,投资小,见效快,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种重要来源。然而农村养殖户防控意识薄弱,导致防控效果不显著,对环境及养殖产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对农村散养鸭、主要流行的鸭病进行了分析,提出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主要以防疫为主,为农村散养户提供一些参考,提高养殖效益,降低农户损失。
关键词:农村;散养鸭;防疫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3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1085(2024)06-0093-04
农村散养鸭投资规模相对较小,饲养成本低,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各种精粗饲料和青饲料,且饲养期较长、肉质好、售价高,深受我国消费者欢迎,同时也给农户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的饮食习惯和饮食需要,农村传统的散养肉鸭在一定时期内将会长期存在。因此,引导农户科学规范地进行家鸭的健康养殖和疫病防控,对保证我国人民的食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流行环节
从事农村养鸭生产的主体主要是农户,这些农户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养鸭凭经验养,对疫病的了解程度不高,再加上农村散养规模小,对于畜禽出现的疾病往往置之不理或者简单处理,患病鸭或病死鸭的处理不当会变成重要的传染源,一方面通过饮水、垫料、媒介昆虫、空气、鸭舍、接触和带菌者等途径传播,威胁鸭场的正常生产;另一方面,病原微生物或抗生素代谢物污染土壤、鱼塘等,导致蔬菜、粮食、饲料等食物链污染,引发公共卫生安全隐患。此外,养殖过程不科学、各种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以及畜禽粪便中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及滋生的大量蚊蝇,使环境中的病原种类增多,导致疾病发生概率增大。
2 主要流行鸭病
2.1 鸭绦虫病
绦虫主要寄生在鸭的小肠中,影响鸭的消化吸收,造成肠道机械性堵塞,导致肠黏膜损伤及其它病症,严重时引起死亡。绦虫病的中间宿主主要为甲壳类、螺类、剑水蚤等,中间宿主大多生活在鸭群能够接触到的水域,被鸭群吞食后,引起宿主患病。
病鸭发病时精神萎靡,翅膀下垂,行走不稳,食欲减退;排稀便,粪便中可看到白色的绦虫节片等,死亡率较高。解剖发现,小肠内能看到虫体,小肠黏膜发炎、充血、坏死,有些病例还会出现部分器官增大等现象。可用驱虫净拌料驱虫、皮下注射伊维菌素、内服阿苯达唑等治疗,以防病情加重引发更大的损失[1]。
2.2 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主要感染0~3周龄雏鸭,对成年鸭影响不大。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速度快,发病突然,一般3~4 d左右雏鸭就会死亡。肉鸭患病后,初期出现精神萎靡、采食量降低、目光呆滞等症状,后期出现缩颈、昏迷、腹泻等严重症状,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致死率较高。解剖发现肝脏肿大,有时伴有血色斑点,胆囊、脾脏等器官肿胀,肾脏充血严重等。此病可通过空气传播、消化道及呼吸道传染,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农村散养的肉鸭若出现此病,可参考表1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实际应用根据病鸭的发病程度及散养鸭的病鸭数量调整用药数量及用药次数。喂服时可将表1方剂药物与饲料按1:10搅拌均匀后,每只鸭每次喂药2~5 g,每天1次,连用3~5 d[2]。此病除了中药治疗之外,应格外对雏鸭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采取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当对鸭群生活的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可用二氯异氰尿酸钠粉(10%)与水1:500配成消毒液进行全面消毒;对发病程度较为严重的鸭,在中药治疗无明显效果时,可肌肉注射头孢噻呋钠,同时在饮水中加入45%黄芪多糖粉和多维鱼肝油,根据使用说明进行用药。
2.3 禽流感
禽流感也是养鸭过程中要重视的一类疾病。当鸭感染禽流感后,生殖系统、神经系统、消化道及呼吸道出现异常,机体出现消瘦、精神萎靡、腹泻等症状,排泄物、器官、组织、血液等中均检测出较高含量的流感病毒。有研究表明,此病毒对碘制剂、含氯制剂及日常生活中常用消毒剂敏感性均较高,对紫外线及高温也非常敏感[3]。在散养模式下,鸭有足够的条件接触阳光,可消除部分病症。日常养殖做好全面、彻底的常规消毒,定期进行带鸭消毒,注重饲养全程的温湿度、光照、通风、卫生和水料、应激等细节管理,避免流感的发生。禽流感可通过皮下或肌肉注射接种灭活疫苗来预防,根据鸭体内抗体检测水平来选择加强免疫疫苗的天数,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使易感鸭变成非易感鸭,做好相关防疫工作[4]。
2.4 鸭瘟
鸭瘟俗称“大头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死亡率的传染病,又称鸭病毒性肠炎。春夏之交和秋季最易发,病鸭是主要传染源。病鸭表现为精神不佳、食欲减少、体温升高、双眼肿大、流泪、排绿色或灰白色稀粪等,剖检时发现消化道和口腔周围有坏死灶、小肠内出血等现象。鸭瘟病毒抵抗力虽强,但常规的消毒药物即可杀灭,例如5%的甲醛溶液或者是1%~3%的氢氧化钠溶液。因此,在饲养过程中,应当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日常严格把控鸭的防疫工作,及时接种疫苗。若发生疫病,必须对鸭舍及周围进行全面消毒,并采取严格的封锁措施,进行隔离治疗和紧急预防接种;养殖场的废弃物也需无害化处理,不能随意丢弃[5]。
3 防控措施
3.1 改变养殖模式
农村散养鸭一般散养在田间或水塘边,活动范围不做规划,容易感染细菌及病毒。为了防止鸭乱跑,建立栅栏控制鸭群的活动范围,便于管理,使养殖模式规范化。
3.2 切断传播途径
栅栏内外进行定期消毒,如用石灰水或碱液喷洒地面,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对鸭舍内进行熏蒸消毒,熏蒸时注意门窗紧闭;使用次氯酸钠等对栅栏内外的空气进行喷雾消毒。消毒时应注意:鸭舍里不能有鸭;清扫、冲洗和药物消毒结合才能让消毒更全面;消毒药物要妥善保管,避光保存;消毒结束后,应打开门窗进行通风,无异味了方可让鸭进入;消毒药物不可混合使用,但是可以交替使用。
3.3 定期免疫接种
对鸭群进行免疫接种,特别是雏鸭体质较弱,易感染,应及时确定首免日龄接种相应疫苗。在春秋两季集中各村防疫员进行拉网式检查,确保每村不漏户、不漏禽、不漏针免疫,每个月定一个免疫日,去每个村把新补栏和新生的这些禽类进行补免。
3.4 避免外来引种
引进鸭群时应当了解鸭的品种及来源,确认安全后再进行引入,引进后隔离饲养,确认无病后再进行合群饲养;减少散养鸭群与其它动物的接触,以防传染疫病。
3.5 加强监管力度及防控宣传
加强畜产品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科学的禽类防控体系,消除一切传染源;农村养殖户防疫意识不强,定期给养殖户培训相关防疫知识和健康养殖技术,加强宣传,做到科学饲养、收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农户也应当关注和记录散养动物的健康状况,监查鸭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者潜在病症,方便工作人员上门检查,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3.6 禁止混养
农村散养,经常各种动物一起混养,但是不同的畜禽疾病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不同,尽量避免多种动物混养,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3.7 隔离治疗
对病鸭应远离饲养区和放养区再治疗,以防传给其它健康鸭,隔离治疗的鸭还应额外供给营养,增强免疫力,促进恢复。
3.8 消除传染源
若患病严重的病鸭最终因治疗不当死亡,为避免鸭尸中病原微生物传播,因此对死鸭进行焚烧或掩埋处理,掩埋处理的地点应是健康鸭接触不到的地方,掩埋深度尽量深一点,不能轻易被其它动物挖掘出来。
3.9 构建高素质队伍
农村传统的散养肉鸭在我国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为更好地开展农村畜禽养殖防疫工作,应给与基层畜牧兽医工作站在人员、财务和政策上适当倾斜,鼓励兽医与农户结成1对1帮扶,并引进大量高素质、高水平的畜牧技术人员解决基层防疫人员缺少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认真督促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定期排查防疫隐患,消除感染途径。
4 小结
在农村散养鸭过程中,养殖户缺乏相关养殖知识,导致鸭场养殖和疫病防范不到位,面临很多问题。应当鼓励农户学习科学养殖技术,从饲料营养、清洁消毒、免疫防疫和加强饲养管理等方面提升养殖户健康养殖观念,上级分管部门还应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定期到村排查和宣传、指导防疫工作,减少鸭患病的概率,并降低由散养鸭污染食物链带来的公共卫生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 姚韦民,陈晓红,裴志烈.农村散养鸭鹅夏季绦虫病防治[J].新农业,2015(13):39-40.
[2] 黄国章.农村肉鸭散养户鸭病毒性肝炎防控策略[J].中兽医学杂志,2021(12):39-40.
[3] 李贺.农村肉鸭散养户鸭病毒性肝炎防控策略[J].家禽科学,2021(11):63.
[4] 冯海霞,郑庆路.农户预防鸡鸭禽流感的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1(06):197.
[5] 陆以全.散养鸭疫病防控措施[J].湖北畜牧兽医,2018,39(05):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