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鉴赏

2024-06-20 08:55:03刘淑玲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4年20期
关键词:翠翠边城汪曾祺

刘淑玲

话题导入

分析鉴赏,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在此过程中,批判性思维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充分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内涵,并结合实际,做出个性化的分析鉴赏,获得审美享受。我们需要主动分析,理性判断,生发联想以提升思维品质。

范本呈现

沈从文和他的《边城》(节选)

◎汪曾祺

《边城》的故事其实很简单:茶峒山城一里外有一小溪,溪边有一弄渡船的老人。老人的女儿和一个兵有了私情,和那个兵一同死了,留下一个孤雏,名叫翠翠,老船夫和外孙女相依为命地生活着。茶峒城里有个在水码头上掌事的龙头大哥顺顺,顺顺有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两兄弟都爱上翠翠。翠翠爱二老傩送,不爱大老天保。大老天保在失望之下驾船往下游去,失事淹死;傩送因为哥哥的死在心里结了一个难解疙瘩,也驾船出外了。雷雨之夜,渡船老人死了,剩下翠翠一个人。傩送对翠翠的感情没有变,但是他一直没有回来。

沈从文不是一个雕塑家,他是一个画家。一个风景画的大师。他画的不是油画,是中国的彩墨画,笔致疏朗,着色明丽。沈先生从小就爱各处去看、去听、去闻嗅。“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从文自传》)“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茂,带着一种有野性的生气。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作声。枝头新蝉声音虽不成腔,却也渐渐宏大。两山深翠逼人的竹篁中,有黄鸟和竹雀、杜鹃交递鸣叫。”这是夏季的白天。“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这是夏天的夜。“小饭店门前长案上常有煎得焦黄的鲤鱼豆腐,身上装饰了红辣椒丝,卧在浅口钵头里,钵旁大竹筒中插着大把朱红筷子……”这是多么热烈的颜色!“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甲虫气味大概还没有哪个诗人在作品里描写过!

他的语言是朴实的,朴实而有情致;流畅的,流畅而清晰。这种朴实,来自于雕琢;这种流畅,来自于推敲。他很注意语言的节奏感,注意色彩,也注意声音。他从来不用生造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用的是人人能懂的普通词汇。但是常能对于普通词汇赋予新的意义。比如《边城》里两次写翠翠拉船,所用字眼不同。一次是:“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又一次是:“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懒懒的”,“很自负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用在这里,就成了未经人道语了。尤其是“很自负的”。你要知道,这“客人”不是别个,是傩送二老呀,于是“很自负的”,就有了很多很深的意思。这个词用在这里真是最准确不过了!沈先生对我们说过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契诃夫也说过类似的意思)。所谓“准确”,就是要去找,去选择,去比较。也许你相信这是“妙手偶得之”,但是我更相信这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选自《芙蓉》1981年第2期,有删改)

优秀习作

灯火明月间

◎白泽宇

树影婆娑,笛声轻荡,水波彳亍,灯火阑珊,这些诗情画意,都能在沈从文的《边城》中得到美的阐述。手持《边城》,品味“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至情至淡,感受邻里间浓郁的淳朴民情,体察世外桃源的纯粹风情。

这是一部带有田园牧歌情味的散文化小说,没有激烈紧张的情节叙述,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走向,有的是对小城淳朴的风俗泼墨式描写。如在端午“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服,额角上用雄黄蘸酒”,处处充满了锣鼓声、欢呼声。两年后依旧“锣鼓喧天大热闹,狮子龙灯,玩灯的士兵在火花里打圈”,到处洋溢着逢年过节的喜庆与欢乐。浓而不腻,纯而不俗,即使岁月更替,故乡在,文化在,风俗在,温情就在。这样的边城,适合承载着厚厚的乡愁、乡情行走在乡土中国大地上。

“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生乐。”小说中每一个人物都极其质朴真实,人人皆有君子遗风。令我难忘的自然是少女翠翠,她纯真可爱、美丽聪慧。很多人认为她过于依赖爷爷,因爷爷不来而慌张,怕爷爷死了而不知所措。而我却认为这正是这个人物惹人心喜之处——坚强地生长。夜幕与黑暗笼罩也不愿意离开原地,牢记爷爷“不要动,不论如何赶得回来伴你回家”的话,寸步不离,怕爷爷找不见她,足见少女细腻的心思,对祖孙亲情的维护。还有她对傩送不可言说的心意,都让翠翠更像青春时代的你我。读翠翠其实是读每个人年轻的自己、成长的自己。

邻里和谐融洽,村民质朴本真,也只有这样秀丽的湘西才有这样的民情。人与人之间断没有“心机”“功利”“等级”这样的尖锐字眼,彼此坦诚相待。爷爷的疼爱、二老的善意、手足的挚诚,都让人情不自禁延展着对乡村的憧憬。我们深处于科技时代,高楼林立的邻里之间有一层厚厚的屏障,多年邻居也认不全。摇橹慢行,缓缓归矣,对于现在身处车水马龙中的我们,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节日的仪式感都败给了时间,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已然在年轻一代的职场焦虑中消逝,甚至连平凡的热闹都没有了味儿。读《边城》更像是一场治愈的旅行,因为世界快要荒芜,而我在文字中燃烧想像聊以慰藉。

过去的读者读《边城》,像在书里走一遍自己的乡村。现在的读者读《边城》,像是远望天边停驻的一片野云。一个是灯火里的边城,一个是心间的明月。无论你的阅读动机是什么,边城就在那里,是真,是慢,是美,是怀念,是青春。

【内蒙古扎鲁特旗第一中学】

众说纷纭

李傲:汪曾祺对《边城》的理解带着岁月感、熟悉感,简单明了地交代故事梗概,逐层分析小说感人之处。他对翠翠的形象鉴赏分析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抓住了生活环境和生活物象对翠翠形象的塑造作用,分析角度别致。文中多次引用沈从文的创作主张,与小说材料相互印证,客观上加深了鉴赏的内涵。

刘研初:两篇文章对《边城》的鉴赏角度有所不同,汪曾祺的文章对语言风格进行了独到的分析,认为语言的朴实和流畅来源于生活自然而然的言语状态,不事雕琢,读者却可字字推敲。白泽宇同学则融入了现代生活境况的思考,将边城与现代的车水马龙结合,认为年轻的读者在边城中得到了文字的治愈。

姜焱:两篇文章其实反映了不同成长阶段的读者的阅读感受。汪曾祺巧妙地从主要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和鉴赏,架构起《边城》美丽的故事。开篇站在沈从文的角度分析了作者是如何呈现立体的多层次的人物形象的。翠翠的形象是边城山水的结晶,翠翠是爷爷的孩子,也是边城美丽的自然环境哺育长大的孩子。汪曾祺将人物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自然环境结合,让故事、读者、人物、作者四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由此及彼,拓展了鉴赏的美感空间。白泽宇同学作为青年读者对《边城》做出了年轻化的解读,侧重于人物与现代人的关系,站在读者的角度,在分享《边城》充满温情的瞬间,与之共鸣共情,阐发对现代生活的感悟。

技法点睛

对文学作品分析鉴赏,要注意以下三点:

1.透过表面,深入分析。透过文学作品揭示出情节、环境等表层含意,深入分析其背后真正的原因和意义,让感悟更深刻,鉴赏更接近作品的内涵。

2.生发联想,理性判断。由翠翠生活环境联想到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跨越时空限制,突破现实与文学的局限,让思维由此及彼,作品加入生活的联想对比,就会极大地拓展分析和鉴赏空间。

3.个性见解,辩证赏鉴。分析判断是思维活动质量提升的原动力。运用联想、深入分析、判断体验思维时,一定要充分调动自己丰富的情感。

猜你喜欢
翠翠边城汪曾祺
翠鸟的悲剧
翠鸟的悲剧
边城
心声歌刊(2023年4期)2023-08-18 12:49:34
看汪曾祺写绝句
中华诗词(2023年7期)2023-02-06 09:01:12
《边城之材幽之地》
电影评介(2022年11期)2022-12-11 03:12:56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18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海峡姐妹(2019年7期)2019-07-26 00:50:44
翠翠的心事
翠翠的心事
极边城暖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