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艳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
如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一文,便一端是虚构与幻想,另一端是科学与现实,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与严谨的科学知识,打造了一个亦幻亦真的文学世界。
想象是科幻小说的灵魂,科幻作品的魅力便蕴藏在作者丰富的想象中。科幻小说的选材常与太空有关,而刘慈欣却为读者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想象空间——神秘的地心世界。宇航员们可以看到太空壮丽的星群,而地航员们看到的却只有炽热的岩浆在不断地翻滚,飞船上方的地层物质在不停地增厚,让人产生一种难以想象的压抑感。不幸的是,“落日六号”因发动机与主舱结合部的断裂,致使飞船误入地核,“她”成为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到达地心的人,而“她”也只能通过传感眼镜来感知这个世界。
在刘慈欣笔下,戴上这副传感眼镜,可让远在地心世界的“落日六号”的领航员看到花形,闻到花香;看见溪水,触摸溪水的清凉;望见高高挂起的月亮,感受草原的微风;还能听见雨中清脆的鸟叫声,这一切都充满了奇特的想象。而从人物形象的设定、飞船的命名、情节的安排角度等方面来看,则展示了作者独特且丰富的想象世界,引发了读者对地心世界的探索热情,并将地心探索视作一件渴望实现并饶有趣味的事情,这一设计极具构思的艺术。
然而,科幻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独特的想象,科学知识才是科幻小说真实性的基础。刘慈欣创造的科幻世界既包含大胆的想象,又让人感觉不那么虚无缥缈,这是因为其拥有丰富的理工科知识,在行文中加入了许多科学元素,让读者觉得真实且不突兀,而这些真实的细节需要大量的科学知识作支撑。
行文中涉及的一些科学知识,如“从地层雷达的探测中得知,航行区的物质密度急剧增高,物质成分由硅酸盐类突然变为铁镍为主的金属,物质状态也由固态变为液态,飞船显然误入了地核区域”“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等等,说明文中关于地幔、地核、空间站的多元化描述全都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知识之上。这些基于科学知识的合理化想象,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其中生动有趣的一面,又能对文中的科学道理产生信服感,体会到小说的真实性与合理性。
科幻作品是科学与想象相结合的文学产物,文章亦幻亦真的构思艺术在培养想象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带上她的眼睛》一文中,“传感眼镜”“中微子通信技术”等概念在小说创作的当下是没有的,正如1920年捷克作家首创“机器人”一词时,也并没有机器人问世;儒勒·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提到的海底潜艇与人类登月,在当时也并未实现。然而,科幻小说的魅力正是在于它展现了现代科技不断想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具有科学性和幻想性也是科幻小说的现实意义。
写科幻类作文要做到“三有”:既要写得“有科技感”,又要写得“有真实感”,还要写得“有时代感”。
1.有科技感: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大胆想象
写科幻故事,首先要能想象出一个“科幻世界”,想象既要大胆,又要合理,符合客观的科学规律。一方面,科学幻想不必拘泥于已有的科学成就,可在此基础上展开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另一方面,所有的幻想都要遵循科学规律,不可胡编乱造。
2.有真实感:要在现实的基础上细致描写
在想象的世界中嫁接真实世界的生动细节,可让读者在“陌生的时空里”看到熟悉的场景。强烈的真实感可使科幻作文更有魅力,正如刘慈欣所言:“优秀的科幻小说应该把最浪漫、空灵的想象写得像新闻报道一般真实。”
3.有时代感:不仅有想象,还要有思想,体现时代精神。
如《海底两万里》便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但书中描述的海底潜艇、人类登月、太空飞行等如今都已成为现实。小说告诫人们,在看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对人类的危害;提出了要保护海洋生物、谴责滥杀滥捕等这些至今仍热门的环保话题,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体现了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