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大豆引发的时代文化脉动

2024-06-19 08:58于文佳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俗语豆腐大豆

于文佳

大豆起源于中国,是豆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它易于种植,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大豆不仅是重要的粮食和油料资源,还是工业加工的重要原料。大豆植株的新鲜茎叶可供食用,其主要产物大豆籽实可分为黄豆、黑豆、青豆等多种类型。大豆的一生包括出苗、幼苗、开花、结荚、鼓粒至成熟等6个阶段,需时约150天。不过,由于各地气候条件和种植品种的不同,大豆的生长周期也会有所差异。

大豆在中国走过了一段从野生到栽培、从主食到副食、从区域种植到广泛种植的悠久历史。在当代社会,大豆已牢固确立其作为全球重要作物的地位,催生了一个庞大而多元的大豆产业链。随着大豆产业的蓬勃发展,浸润着中国独有特色的大豆文化也应运而生,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大豆的饮食文化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农耕为根本,其粮食作物的演变见证了从黍稷主导到菽粟并重的历史变迁。在将野生大豆驯化为栽培作物的过程中,古代先民精心选育,培育出具有多样化农艺特性的大豆品种,并逐步构建了一套涵盖播种、施肥、收获等环节的大豆栽培技术体系。随着铁质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普及,大豆的种植区域得以拓宽,产量亦显著提高。《战国策》中有载:“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大豆的烹饪方式多种多样,其丰富的植物蛋白营养使之成为古代中国人民的主粮。

大豆制品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加工利用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豆豉和豆酱是最早的加工形式。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豆腐的制作始于西汉淮南王刘安,揭示了早在2 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豆腐的制作技艺。从战国至秦汉,大豆不仅作为食品,还用作肥料和饲料,并在魏晋时期开始在调味和食品加工中得到应用。到了隋唐宋元时期,大豆用于榨油和制作豆粥等。明清以后,豆制品的种类更加丰富,应用于豆腐、豆油、肥料、饲料和医疗等多个方面。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大豆制品变得更加多样化,豆腐尤为流行,有四五十种衍生物,中餐中的豆腐名菜也非常丰富。如今,豆浆成为许多人早餐的选择,豆类饮料如“维维豆奶”也深受消费者喜爱。

大豆的文学形象

古代对大豆的称呼有“豆”和“菽”,其中“豆”泛指多种豆科植物,甚至还用以指称一种盘形的青铜器皿,而“菽”专指大豆,大豆与黍、稷、麦、稻并列为五谷。大豆在古代有多种食用方式,包括煮、煎、炒、烹、炸,以及制作豆芽、豆粥、豆酱、豆腐、豆浆等豆制品,这些豆制品深受人们喜爱,并成为文学作品中的元素。纵观历代文学作品,大豆的文学形象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大豆在文学中映射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浪漫向往。这种情感起源于《诗经》。在《诗经》中,大豆的种植与山野生活紧密相连,人们在田野劳作时高歌抒情。如《诗经·大雅·生民》中有:“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歌颂了祖先后稷发明了种植大豆的方法,泽被后世。再如,《诗经·小雅·采菽》中的:“采菽采菽,筐之筥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描绘了收获大豆时讨论国家强盛的场景。而《诗经·小雅·小明》中的:“岁聿云莫,采萧获菽。心之忧矣,自诒伊戚。”则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诗人在年末之际,想到家乡的亲人正在收获大豆,而自己却孤身在外,心中充满了忧愁。

其次,大豆在文学中象征着君子的清贫乐道、啜菽自足的乐观主义精神。荀子在《天论》中写道:“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君子以大豆和清水为食,是安贫乐道的表现。唐末学者徐寅在《自咏十韵》中写道:“粗支菽粟防饥歉,薄有杯盘备送迎。”毛泽东主席在《七律·到韶山》中写道:“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赞扬了辛勤种植大豆的劳动人民,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大豆如波浪般丰收的景象,他们才是享受丰收喜悦的最合适人选,这正是大豆所蕴含的乐观精神的深刻含义。

最后,大豆在文学中承载着中华民族尊奉双亲孝顺父母的孝道文化精神。《礼记·檀弓下》载:“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孔子指出即使生活贫困,只要能让父母开心,即使是吃豆喝水也是孝顺。“菽水承欢”和“菽水之养”因此成为尊亲奉养孝道文化的重要象征。如苏轼在《留别叔通元弼坦夫》中赞扬朋友时写道:“石生吾邑子,劲立风中草。宦游甑生尘,菽水媚翁媪。”这里,苏轼借用菽水的文化内涵来赞颂友人石坦夫对父母的孝顺。宋代诗人陆游也在《湖堤暮归》中写道:“俗孝家家供菽水,农勤处处筑陂塘。”描写了每个家庭都以大豆和清水来赡养老人,展现了纯朴的孝道风尚。

大豆的成语俗语

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与语言使用中,劳动人民创造了众多与大豆息息相关的成语和俗语。这些表达方式相较于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活泼,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也更为紧密。虽然大豆相关的成语和俗语不胜枚举,但它们在构词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基于大豆的某一特性或几种特质来创造词汇。

许多与大豆相关的成语和俗语都是基于大豆的外形特征创造的。例如,用“胆小如豆”和“目光如豆”来形容人的胆量和视野小。由于豆粒和麦粒在外观上的显著差异,“不辨菽麦”则用来形容那些缺乏辨识能力的人。此外,大豆吸水膨胀的特性产生了“泡水的大豆——自我膨胀”这个歇后语,用以形容那些自负和自大的人。除了大豆本身的外形特征,豆制品的独特外观也成了创造成语和俗语的灵感来源。如“豆豉悯豆腐——黑白分明”和“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都是利用豆腐和豆豉的颜色来形成比喻,形容事物清晰明了,毫无混淆。

除外形特征之外,大豆的一些内涵特征也被巧妙地融入成语和俗语。如“冷灰爆豆”一词,在冷灰之中炒豆子当然炒不熟,因此用来形容不尊重客观规律做了无用功。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则简洁而深刻地表达了付出与收获、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传达了耕耘与收获的人生哲理。大豆制品的特质也反映在俗语中,比如豆腐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软,而与软性特征相关的是“刀子嘴,豆腐心”“豆腐做门墩——难负重任”“豆腐做匕首——软刀子”等。另外,“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形象地表达了世间万物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微妙关系。

这些成语和俗语源自人们的日常生活,集中体现了大豆及其制品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特性。这些表达方式不仅反映了大豆与民生紧密相连、根植于生活的现实,也展现了大豆特性丰富、可塑性强的一面,从而丰富了大豆文化的内涵,拓展了大豆文化的外延。

大豆的文化风俗

勤劳而热情的劳动人民围绕大豆创造了一系列文化风俗,以表达对大豆的深厚情感。大豆及其加工制品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之中,成为节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风俗集中体现了人们对大豆的真挚情感,成为传承千年大豆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节日是研究风俗文化的关键领域,它们是人们对于喜爱、思念等情感的强烈而集中的时间性表达。大豆主题的节日反映了人们对大豆的普遍喜爱。在众多大豆节日中,“北大荒大豆节”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该节日自2010年在重要的大豆产地黑龙江省首次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9届,成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节日庆典。其宗旨在于弘扬大豆文化、振兴大豆产业、建设绿色豆城。历届大豆节的主题均紧密围绕这一宗旨展开,凸显了人们对大豆经济、文化、生态三者和谐共生系统的认识,并强调了文化、经济、城市之间多元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除专门庆祝大豆的节日之外,豆腐等豆制品也拥有其独特的节日庆典。豆腐的发源地淮南市举办着“中国豆腐文化节”,纪念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的贡献。该节日每年9月15日举行,由多方组织共同主办,旨在弘扬豆腐文化,是国际性的商旅文化节庆活动。1990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20届,成为食品节庆中的重要盛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一节日逐渐转变为豆制品展销会的形式,并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传承和发扬豆腐及大豆文化。

此外,还有各种习俗展现了人们对大豆的喜爱。《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祀门户。……其法,先以杨枝插于左右门上,随杨枝所指,乃以酒脯饮食及豆粥糕糜插箸而祭之。”每年正月十五要制作豆粥,将杨树枝插在门上,根据杨枝受风飘动的方向,在酒肉、豆粥、糕糜上插筷子进行祭祀。民间俗语“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讲的就是春节前有磨豆子、做豆腐的传统。豆腐也是新年食物,其名称与“头富”“都福”相近,寓意新年愿望。此外,还有“二月二,炒豆子”的传统习俗。在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炒豆子,象征五谷丰登的美好寓意。

大豆的艺术形象

历代艺术家把大豆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将其植株、果实形态和不同文化意蕴融入绘画等作品,表达出丰富多彩的大豆文化形象。

南宋马麟的《豆蝶图》清雅而写实,描绘了五彩斑斓的蝴蝶围绕枝繁叶茂的大豆植株翩翩起舞的场景,不仅野趣十足,还颇有欣欣向荣的意境。元代任仁发的《大豆图》中描绘了大豆豆茎、花朵、豆叶以及豆荚的形态特征,刻画细致,形态逼真,表达了对大豆的喜爱之情。清代华冠的《余世苓菽水图》描绘了余世苓在冰天雪地的户外身穿单衣、足着草履、肩扛手提菽水急行赶路的情景。菽水原指豆子和水,意为粗茶淡饭,是安贫乐道、尊亲孝道的象征。1944年,肖肃的木刻《投豆子,选好人》刻画了陕甘宁边区人们用大豆当选票参与选举的场景。大豆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民主治理、赋予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重要象征。

大豆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持续的驯化、栽培、改良和利用,成为中国农业四大发明之一,已深深植根于先民的生活,不仅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紧密相连,还对中国乃至全球农业和文明进步有重要作用。大豆文化价值深远,应当进一步挖掘和传承,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责任编辑:李伟杰]

猜你喜欢
俗语豆腐大豆
豆腐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学做豆腐
俗语知多少
客家俗语巧诵读
二十五,打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