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程 柯婧
摘要:近年来,江苏省高新区围绕“一区一战略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形成了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但集群发展仍然存在创新浓度不够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不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相对缺乏等问题。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政策研究等手段,围绕寻求项目支持、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型企业等方面对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关键词:“一区一战略产业”;创新型产业集群;高新区
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2012年,《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努力形成“一区一战略性产业、一县一主导产业、一镇一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1-3]。2016年,“一区一战略产业”写入江苏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2017年,《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强“一区一战略产业”布局。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专门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一战略产业”意见的通知》,系统部署培育发展“一区一战略产业”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重点支持每个高新区培育发展一个标识性特色战略产业。
进入“十四五”时期,江苏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视“一区一战略产业”培育。2020年,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高新区围绕“一区一战略产业”,以领军企业为龙头,以自主品牌为支撑,以产业链关键产品、创新链关键技术为核心,做强做大自主品牌和特色战略产业。2021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办法的通知》,针对产业发展设置“结构优化和产业价值链”一级指标及10项二级指标,通过考核评价引导高新区培育发展“一区一战略产业”。
1“一区一战略产业” 培育成效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高新区“一区一战略产业”培育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全省已建设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19个、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8个;南京高新区生物医药、常州高新区光伏、苏州高新区医疗器械、徐州高新区安全装备、江阴高新区特钢新材料、昆山高新区机器人等已具备较大发展规模和特色优势[4];无锡高新区是全国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集成电路产业产值规模达1352亿元,约占全省的1/3、全国的近1/9;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全球微纳制造五大代表性产业区域之一[5-6](见表1)。
2创新型产业集群总体发展现状
江苏省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总体保持高质量发展稳定向好态势。苏州工业园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南京高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无锡高新区集成电路制造、宿迁高新区高性能纤维制品及复合材料等4个集群获科技部批复建设新一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全省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总数达19个,数量居全国第二。2022年,集群工业总产值达12489.49亿元,首次突破万亿,较2021年增长34.16%;营业总收入12899.25亿元,首次突破万亿,较2021年度增长31.47%,其中,技术收入436.7亿元,较2021年增长98.42%;净利润943.94亿元,较2021年增长24.94%;出口总额1602.48亿元。集群研发费用970.86亿元,2022年发明专利授权数4765件,较2021年增长62.07%;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8项,其中,苏州工业园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14项、无锡高新区智能传感系统3项、宜兴水环境1项(见表2)。
2.1南京高新区
科技领军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南京高新区的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围绕行业难题连续攻关,不断突破,带动产业链融通发展,已经促成数个世界一流科技成果。孵化企业和其瑞医药(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其瑞”)开发了一款针对脱发治疗的创新药。和其瑞与德国拜耳公司就开发与产业化靶向泌乳素受体的单克隆抗体——HMI-115签署了一项全球独家许可协议,由和其瑞在全球开展多个适应症的开发和产业化。首创单抗新药HMI-115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和雄激素脱发两个主要适应症的治疗,均已取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中心的临床二期试验许可。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以2.2克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为基础,促成孵化企业超维景公司联合多方力量,成功研发出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随着天舟五号货运飞船成功抵达中国空间站,该款双光子显微镜成为世界首台进入太空的双光子显微镜,也是目前已知的世界首次在航天飞行过程中使用双光子显微镜获取航天员皮肤表皮及真皮浅层三维图像的实验。南京浦海景珊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海景珊”)是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院带动的科技企业。该团队精准聚焦研发细胞成像染料。成立2年后,浦海景珊推出首款产品——细胞线粒体荧光染料PK Mito。该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科学家Stefan W. Hell的称赞。PK Mito成像清晰度、时长均优于国外主流产品。目前,德国马普所、法国居里研究院等国外科研机构,都在使用这款荧光染料研究新的生命科学课题。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院推动各个大中小企业之间形成一条上下游产业链,彼此甚至可以“自给自足”。如浦海景珊的荧光染料是否在实操中有效应用,需要使用高端成像设备双光子显微镜进行观测。无论是新药研发、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还是自主研发超低光毒性荧光染料,都是产业链大中小企业合作共赢的缩影。
2.2无锡高新区
关键核心技术引领产业链高端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无锡高新区先进封测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集群内集成电路封测产业不但规模大,而且技术领先于国内同行,某些细分领域的封装技术已与国际先进水平不分上下。集群内的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进半导体”)于2020年4月获批建设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12月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该公司作为国家级封测/系统集成先导技术研发中心,通过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产学研用结合新模式,开展系统级封装/集成先导技术研究,研发2.5D/3D TSV互连及集成关键技术(包括:TSV制造、凸点制造、TSV背露、芯片堆叠等),为产业界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同时,华进半导体开展多种晶圆级高密度封装工艺与SiP产品应用的研发,以及与封装技术相关的材料和设备的验证与研发。近年来,已承担国家有关科技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省市科技项目20余项,为超过百家企业提供合同科研与技术服务,其中,江苏的企业超过1/3。国内第一个研发成功的“2.5D TSV硅转接板制造及系统集成技术”成套工艺技术,技术指标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中国半导体创新产品和技术奖。一项名称为“一种TSV露头工艺”的专利获中国专利银奖。截至2022年,累计申请专利1047件,其中,发明专利913件;累计授权专利542件,其中,发明专利435件,国际专利12件。
3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3.1政策制定情况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科学技术部 江苏省人民政府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2021—2025年)》中提出,围绕特种合金、生命健康、生态环保、智能电网、纳米技术等领域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布局建设一批产业重大创新平台[7]。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苏政办发〔2021〕62号)把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作为“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江苏省政府印发的《关于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20〕101号)明确提出,加强创新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统筹,做强做大自主品牌和特色战略产业,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争创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印发的《202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工作要点》(苏科区发〔2023〕35号)提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集群。
3.2政策落实情况
大力推进江苏省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率先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国家和省关于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深入贯彻新修订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法,全面落实《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加快实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推动《省政府关于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科技体制改革3年行动等在集群内落地生效[8]。2022年,江苏省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拥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400多人;高新技术企业1862家;承担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数39项,省拨资金4.78亿元。
3.3支撑保障情况
江苏省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均成立由管委会主要领导挂帅的集群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工作指导和政策协调,切实统筹集群培育的组织领导和跨部门协作机制。2022年,江苏省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获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数56项,省拨资金5.6亿元,其中,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数17项,省拨资金8650万元。
3.4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2022年,江苏省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有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各类创业服务机构载体664家,较上年度增长128.97%,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4家,较上年度增加15家;科技部备案的众创空间49家,较上年度增加17家;国家技术转移机构14家,较上年度增加2家。2022年,各类产业联盟组织54家,较上年度增加16家;检验检测机构134个,较上年度增加62个,其中,国家级37个,较上年度增加9个;人才服务机构353个,较上年度增加173个;知识产权服务机构284个,较上年度增加157个。
3.5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情况
2022年,江苏省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拥有各类金融服务机构1223家,较上年度增加819家,其中,创业风险投资机构857家,较上年度增加596家;担保公司50个,较上年度增加16个;小额贷款公司58个,较上年度增加26个;科技金融服务机构258个,较上年度增加181个。2022年,集群企业获得风险投资额268.09亿元,较上年度增长322.59%;技术合同成交额116.11亿元,是上年度的2倍。
4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存在问题
江苏省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集群创新浓度还不够高,仍需大力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着力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群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有待增强,仍需围绕“一区一战略产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更多重大创新成果在集群中转化和产业化;集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相对缺乏,仍需进一步加大集成支持力度,加快培育壮大一批“链主”企业和细分领域头部企业。
5对策及建议
5.1用好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评价指挥棒作用
加大力度完善高新区“一区一战略产业”推进机制,加强动态管理和统筹集成,围绕“一区一战略产业”优先布局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一批省创新型产业集群,争创一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5.2大力寻求“一区一战略产业”项目支持
推动高新区聚焦“一区一战略产业”,组织申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科技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人才计划等项目。支持高新区积极参与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改革,探索“揭榜挂帅”“赛马”“业主制”等方式,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
5.3集聚创新资源
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优先布局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引进与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青年科技人才、企业家队伍和高水平创业群体加快成长。深入研究南京高新区研创园、苏州工业园区科教创新区、常州科教城、南通中央创新区等打造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南京麒麟科技城、苏州太湖科学城、无锡太湖湾科创城等大力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提升创新核心区建设水平。
5.4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
支持创新型产业集群围绕“一区一战略产业”培育壮大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代表战略科技力量的科技领军和世界一流企业[9],推动更多中小企业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支持集群内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整合高校院所等各类创新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开展联合攻关,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集群新建一批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和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6结语
综上所述,江苏省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已取得卓越成效,是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推动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对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培育需要聚焦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服务体系,推动创新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努力形成一批产业集聚成群、创新成链、发展成势的产业集群,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伟,肖钧馨.中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效率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4(1):27-35,117.
[2]王海南,王礼恒,周志成,等.“四链”深度融合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4(1):1-12.
[3]赵鸿滨,周旗钢,李志辉,等.面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材料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4(1):23-34.
[4]李燕红.创新型产业集群产业基础能力测度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21.
[5]陈鸣.创新型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溢出与企业创新绩效[D]. 北京: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20.
[6]余曼琪.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政策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机制与效应研究[D].广州:广东财经大学,2023.
[7]张攀.中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22.
[8]张大志.创新型产业集群政策对国家高新区产业发展能力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21.
[9]黄洁.新质生产力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J].服务外包,2024(3):28-35.
(编辑姚鑫)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industrial clusters in Jiangsu province
He Cheng, Ke Jing
(Productivity Centre of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42,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high-tech zone in our province has made positive achiev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one zone and one strategic industry”, and formed a number of innovative industrial clusters.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clusters still has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concentration, insufficient independent controllability of industrial chain and supply chain, and relative lack of innovative leading enterprises with global influence. Through case analysis and policy researc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industrial clusters, focusing on seeking project support, gathering innovative resources,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enterprises.
Key words: “one zone and one strategic industry”; innovative industrial clusters; high-tech zone
作者简介:何程(1991—),男,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科技经济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