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青 周荣洁
[摘 要] 首先,分析了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和角色,指出他们在学生心理健康支持方面的关键作用。其次,评估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强调培训和发展的重要性,并指出当前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最后,提出多种策略,包括培训和专业认证、跨学科合作、学生导向的个性化支持、持续反馈和评估、创新技术和在线资源以及推动合作与资源整合,以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通过多方面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旨在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关 键 词]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4-0157-04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高校生活中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辅导员成为学生支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他们不仅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咨询,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然而,为了更好地履行这一角色,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需要不断提升。本文旨在探讨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途径,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一、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角色
(一)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和角色
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和角色非常关键。他们的主要职责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等,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包括学术、生涯、社交和心理健康方面。高校辅导员扮演着学生生活中的导师、支持者和导航者的角色,他们的工作有助于学生学有所成,解决各种问题,发展个人和职业技能,最终成为更加自信、成熟和有准备面对未来挑战的个体。他们的使命在于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推动他们实现全面的成长和发展。[1]
(二)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原因多种多样,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原因。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学生中呈上升趋势,如焦虑、抑郁等。辅导员的存在可以帮助学生及早发现和处理这些问题。学业压力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影响学生的学术表现和生活质量。辅导员通过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功率。大学生活中,学生可能面临各种情感挑战,如家庭问题、人际关系等。辅导员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帮助学生处理这些问题,降低心理压力。辅导员可以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教导他们更好地管理情绪、应对压力,以及改善心理状况。辅导员能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同时能够在早期识别和干预已经出现的问题,有助于扼制问题升级。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至关重要,因为他们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支持,帮助他们应对心理健康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和学业成功率。[2]
综合而言,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有助于帮助学生应对学术和心理健康挑战,为创建健康、积极、多元的大学校园环境做出贡献。为此,需要不断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现状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状况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呈现积极提升趋势,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他们工作的核心要点。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积极追踪心理学和心理健康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确保能够为学生提供最有效的支持和指导。此外,一些辅导员还参加了心理健康培训和认证课程,提高专业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3]现在高校辅导员普遍注重团队合作和跨学科合作。他们与校园内的其他专业人士(如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密切协作,共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工作。这种合作有助于提供多层次的支持,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辅导员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他们致力于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相关计划,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获得适当的心理健康支持。[4]
(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和提升情况
根据《高校辅导员学刊》数据,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和提升情况在高校中显示出一系列积极趋势。近年来,高校为辅导员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机会明显增多。根据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数据,参与培训的辅导员比例从过去的30%上升到了50%,显示了高校对培训的加强和投入。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也改变了辅导员的培训方式。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提升大数据赋能平台数据表明,在线培训课程越来越受欢迎,因其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便利性。[5]近60%的辅导员表示他们已参加了在线培训课程,获得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多的辅导员追求心理健康领域的专业认证。数据显示,过去三年内,有超过40%的辅导员获得了心理健康或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认证,这表明他们对提升专业能力的渴望。学校开始建立反馈和评估机制,以监测辅导员的培训效果。根据学校内部的数据分析,90%以上的学校已经建立了辅导员培训评估体系,以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有效性。[6]总的来说,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和提升情况正在积极改善,高校越来越关注他们的专业发展,为该群体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资源,以提高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能力。这些数据反映了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以及为了提供更好的支持而进行的努力。
(三)当前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存在的挑战和问题
尽管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和提升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应对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资源不足。许多高校仍然面临财政和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财政紧张可能导致高校难以投入足够的资金支持心理健康项目和培训计划,而人力资源不足可能使高校难以配备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辅导员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可能导致辅导员的培训机会受到限制,从而制约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能力提升。[7]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需求,需要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辅导员需要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应对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这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也对辅导员产生了额外的压力。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激增意味着辅导员需要处理更多的危机,这需要更高水平的应急和危机处理能力。因此,尽管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在提升,但财政和人力资源不足、学生心理多样性需求、压力增加和评估问题仍然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通过更多的资源投入、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改进评估方法,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8]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策略
(一)对辅导员提供培训和专业认证
培训和专业认证是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关键策略。这一策略通过不断提供机会更新和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适应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具体的培训包括高校心理健康优质课程、心理干预讲座、技能培训等。这些培训项目可以帮助辅导员掌握诸如心理健康评估、危机干预、心理咨询技巧等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心理干预讲座可以提供实际案例分析和干预方法演练,以增强辅导员在危机处理方面的能力。专业认证是提高辅导员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获得相关的专业认证,如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辅导员可以证明其在心理健康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水平,还为学生提供了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服务保障。
(二)提供跨学科合作
跨学科合作已被证明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是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重要策略。这一策略强调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专家与辅导员之间的协作,共同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实现更全面的支持和帮助。跨学科合作使辅导员能够获得更广泛的专业知识。建立多学科团队可以将心理健康专家、社会工作者、医生和教育家集结在一起,共同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在与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医疗保健专业人士等专业团队合作时,辅导员可以从他们的专业知识中受益。这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为制定有效的干预和支持计划提供更多的信息。跨学科合作可以提供多层次的支持。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可以共同协作,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心理健康服务。例如,心理学家可以提供心理治疗,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解决社交问题,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可以提供身体健康方面的支持。这种综合性的支持有助于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跨学科合作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方法,有助于解决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9]
(三)以学生为导向的个性化支持
提供学生导向的个性化支持是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重要策略之一。这一策略强调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当关注每位学生的独特需求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支持计划,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个性化支持强调辅导员与学生建立亲近的关系。通过倾听和理解学生的个人经历、问题和目标,辅导员能够更好地识别并满足他们的心理健康需求。这种亲近关系有助于建立信任,使学生更愿意寻求帮助和分享自己的问题。个性化支持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支持计划。不同学生可能面临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学业压力等。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如心理咨询、情感管理技巧、学习策略建议等。这有助于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提高支持的有效性。不同背景和特点的学生可能对心理健康问题有不同的反应和需求。辅导员应该关注这些多样性因素,以确保支持计划的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个性化支持需要在尊重学生多元化的前提下,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10]
(四)持续反馈和评估
持续反馈和评估是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关键策略。这一策略强调不断收集、分析和应用学生和辅导员的反馈数据,以不断改进培训和支持的方法,确保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服务。持续反馈可以帮助辅导员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第一,通过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辅导员可以了解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感受和反应。这有助于调整支持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和参与度。第二,评估辅导员的能力提升情况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定期评估辅导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绩效,可以识别需要进一步培训和发展的领域。这可以通过考核、自评、同行评审等方式完成,以确保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保持高水平的能力。第三,通过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问题解决率和学业成绩改善情况,可以评估教育计划的质量和效果。持续反馈和评估也可以评估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有效性。这有助于调整和改进教育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评估各种策略的有效性将有助于不断优化培训和支持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11]
(五)创新技术和在线资源
创新技术和在线资源是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重要策略之一。这一策略强调了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在线平台增强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支持。首先,辅导员可以通过在线课程、网络研讨会和虚拟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灵活性使辅导员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表和需求获取培训,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在线课程可以涵盖各种心理健康主题,如心理健康评估、危机干预、跨文化心理等,以满足不同领域的辅导员需求。其次,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应用程序、在线咨询平台和虚拟支持社区获取帮助和信息。这些在线资源提供了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心理健康支持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应用程序获得心理健康建议、参与在线支持群组,甚至进行远程心理咨询。这种便捷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主动寻求支持的意愿。另外,在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校园资源的利用也至关重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校园可以利用在线平台、虚拟咨询和心理健康应用程序等技术工具提供便捷的支持和信息。最新数据表明,学生越来越愿意通过这些数字化渠道获取心理健康支持。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工具,为学生提供在线心理咨询、自助工具和信息资源,以便他们随时随地获取帮助和支持。创新技术也可以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虚拟现实技术、在线心理测评工具和人工智能系统可以用来模拟真实场景、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提供个性化的干预。这有助于提供更全面和个性化的支持,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12]
(六)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与资源整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复杂性和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的多样性使合作与资源整合成为必要的策略。这一策略强调了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校园资源和知识的协同使用,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心理健康问题通常受多个因素影响,包括个体心理、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因此,单一部门或个别专业人士往往难以全面应对这些复杂的问题。合作与资源整合的策略鼓励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如心理健康专家、医疗保健提供者、社会工作者和教育者,共同合作,共享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此外,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多种资源,包括技术、专业知识和人力资源。资源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园内已有的资源,提高效率和效果。通过整合校园内的各种资源,高校可以更全面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供更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合作与资源整合还可以促进知识和经验的共享,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学校可以从其他高校或组织的成功经验中汲取灵感,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这有助于不断改进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确保其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合作与资源整合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确保不同部门和专业领域之间的信息流畅和资源共享。这可以通过建立跨学科团队、定期会议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13]
通过以上策略的综合运用,可以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水平,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支持,有助于塑造更加健康、积极和成功的大学生活。
四、结束语
本文深入探讨了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分析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现状,并提出针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策略。辅导员培训认证、跨学科合作、学生导向的支持、持续反馈与评估、技术应用以及合作与资源整合等策略将有助于高校辅导员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的研究应该继续深入探讨不同策略的实施和效果,以便更全面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实践。此外,高校管理者和相关政策制定者应该关注这一领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以确保学生获得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贺婷,易灵芝.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和提升路径[J].国际公关,2023(3):161-163.
[2]宋琳.基于胜任力理论的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发挥[N].科学导报,2023-12-26(B04).
[3]高晓妹,路洋.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演进与趋势发展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2,39(5):64-68.
[4]郑建敏.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研究[J].作家天地,2021(23):142-143.
[5]刘晶.高校辅导员心理疏导能力及其培养途径探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1):117.
[6]梁社红,李娟,朱婉儿,等.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及效果评估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8):162-164.
[7]吕东刚.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建设的偏失及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5):35-37.
[8]张舒宁.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及解决路径[J].品位·经典,2022(13):105-107.
[9]赵丽.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途径探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3(4):42-44.
[10]仇妙芹,林仲英.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建设的思考[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6(4):52-55.
[11]任斐然,周亮.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提升途径研究[J].知识文库,2019(13):54-55.
[12]刘东江.互联网时代数字化转型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9):155-156.
[13]云兵兵,郭加书,吕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研究[J].黑河学刊,2023(3):70-75.
◎编辑 马燕萍
作者简介:王晓青(1992—),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组织文化等。
周荣洁(1996—),女,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