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方法探究

2024-06-18 15:11:38邵转吉张王金娃魏荣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3期
关键词:建设工程产教智能

邵转吉 张王金娃 魏荣

[摘           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推进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正积极迎接智能化发展。探讨在智能建造的环境下,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如何将智能建造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评价标准、产教融合以及专业创新等方面,借助“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期提高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关    键   词]  信息化时代;智能建造;建设工程管理;课堂教学;产教融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3-0129-04

一、引言

21世纪初,随着建筑类专业的快速发展,高楼大厦林立,城市地标层出不穷,这一切离不开夜以继日的建设工程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近几年建筑类专业就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智能建造背景下的建设工程管理已经开始朝着信息化转型,成为新的发展重点[1]。科技的变革必然会对传统专业及成熟技术带来冲击,但建筑技术经过千年的发展,仍然具有广阔的前景,我国每年以土木水利工程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已经超过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2],“中国质量”和“中国速度”享誉全球。建筑专业不等于房地产,城市规划下的房地产饱和并不意味着行业的衰退,城市轨道建设、大型公共建筑、结构加固改造以及重要构筑物的建设都离不开大量的建设工程人才。信息化助力行业前行,在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引入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从而实现智能建造,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3]。

二、智能建造背景下的建设工程管理专业

(一)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概述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代码:440502)是面向高职院校招生的土木建筑大类专业,其前身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具有较为久远的发展历史。入学要求为普通高中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在校基本修业年限为三年,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建筑施工技术、工程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毕业后根据年限要求可以考取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也可以接续建设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本科专业。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应当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以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作为建筑学院发展了二十多年的专业,从设立伊始就深受关注。在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团队的指导下,培养了许多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他们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施工等工作。用人单位普遍对本专业的毕业生满意度较高。然而,随着信息化新技术的普及,智能建造对施工产生了影响。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主要包括加强本专业前沿领域相关课程的学习,提高理论与实际结合应用水平,拓宽学生的信息化水平,以方便企业定向发展。

因此,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应该以巩固理论知识为基础,在信息化助力下,面向新时代土木建筑领域发展,运用智能技术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和毕业后的工程项目管理效率,构建智能建造背景下的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智能建造融入建设工程管理专业

信息化时代下,各个专业领域都在寻求变革,建筑行业也不例外,正在努力适应科技发展的新模式。随着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地区的建设、施工、设计单位开设BIM技术部门,希望科技的力量可以推动行业的发展。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可以很好地包容BIM技术的多样性。BIM技术的可视性、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都对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BIM技术可以在工程范围内尽可能地提供可视化的呈现方式,让施工管理的全过程更加清晰。BIM技术可以解决管线排布、地下排水布置等多种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提前明白此类工程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尽管日常紧急情况不能被完全模拟,但是仍然可以在设计阶段对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火灾模拟、应急疏散模拟或地震逃生路线规划,模拟真实可靠,同时也避免了演练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增加及出现突发事件的可能性,BIM技术的模拟性对在校学生的吸引力将促使他们学会思考。现代建筑的复杂程度早已经不是几个人或者几个团队可以承担的,如何优化建筑系统成为行业的前沿问题,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可以让学生对信息、复杂程度、时间这三项制约优化的因素产生较强的意识。相较于建筑CAD单调的图纸设计模式,Revit、Navisworks等BIM软件将从三维视角观察整个建筑模型,对建筑设计感兴趣的学生看到熟悉的三维视角将会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高职院校在智能建造背景下进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改革势在必行,自2015年以来,各高校纷纷设立智能建造专业。与传统土木建筑专业相比,这些专业更加注重“智”的因素,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各高校应主动进行新一轮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推动“智能建造”在行业中的实践,实现院校科研与行业实践的互惠发展[4]。

三、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方法依然存在

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教学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但传统教学方式仍然存在。对于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如何转型为多媒体数字化课堂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智慧教室已很好地应用在各专业教学中,但是对于新工科智能建造技术发展下的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来说,需要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新技术、新设备已在各专业的教学中普及,如何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就成为了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5]。

(二)课程考核方式创新比较缓慢

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以传统的上课考勤、布置作业和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似乎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教学效果受到一些限制,主要体现在专业老师过于强调课堂授课,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对较低,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够充分。这种情况引发了对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的关注,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亟待创新。

应对这一问题的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引入更多的互动教学元素。专业教师可以采用更多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通过这些互动方式,师生之间可以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学生也更容易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习效果。此外,评价方式的创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除了传统的期末考试外,引入过程操作技能的考核和期终综合性评价等方法,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注重学生在整个学期中的学习过程,还能够评估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术表现和实际技能水平,为教学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产教融合面临新形势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各行各业的专业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特别是在建设工程管理领域,智能建造等新兴技术的崛起为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契机。因此,对于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的融合情况[6],我们需要依据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的原则进行调查,确保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包括网上查询资料、实地走访用人单位和行业专家、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等。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会、行业和典型企业对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和未来趋势。这样的调查不仅有助于为专业提供更贴合市场需求的教育教学内容,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就业机会。

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在校内课程教学、实习实训、学徒试岗实习和岗位实习等环节都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这意味着教育机构和企业之间需要更紧密的合作,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他们的职场竞争力。同时,产教融合也要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过程中,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受益于这种深度、广度和全方位的融合模式。

最终,通过对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全面调查和产教融合的深入实施,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新技术背景下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建设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这种整体性的研究和融合模式将有助于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学生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四、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方法探究

(一)信息化技术引导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

信息化教学并非完全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而是根据不同课程采用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均已开设此门课程,多数院校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会引入实际工程管理案例及建造师考试大纲重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多数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无法参与实际工程决策,最终学生受益有限,仅限于掌握期末考试的重点内容,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不深,更无法与实际工程管理对应。

BIM5D+智能工地系统在课堂应用中将会凸显BIM技术的可视化优势,而BIM5D技术能将施工进度、造价、资源和管理等信息综合起来[7],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核心更倾向于工程的成本、进度和质量管理,智能工地系统现已融入课堂之中,通过与工程监控平台无缝对接,可以在监控平台上远程管理现场,学生在教室智能白板的软件上直接观察实际的项目管理情况,费用偏差、进度偏差、安全隐患都可以在程序界面告警,一方面提示工程管理人员规避风险,采取正当的纠偏措施,另一方面通过移动终端将本次警告推送给项目管理机构,及时督促现场施工人员进行整改,避免出现事故。通过对项目管理全方位的掌控,学生从项目经理的角度对工程进行审视,确定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有益于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此形成理论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信息化改变课程评价标准

课程评价标准的改变需要符合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更加侧重于应用实际的智能建造技术、建筑信息模型、智能计量与计价等智能建筑课程逐渐代替原有建筑施工技术、建筑CAD、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传统建筑课程。智能建造背景下的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更侧重于教学成果的产出,实训课程需要在合理范围内增加评价标准,无论是作业还是实践操作报告。信息化的课程评价应向职业标准和技能大赛靠拢,“岗课赛证”融通的提出,标志着课程与职业技能大赛的对应关系得到强化。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就是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职业技能大赛中,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效果。“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高职院校中各专业中普及,也是在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8],在教法上要强调理论和智能建造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不但要从理论上使学生了解工匠精神职业的实质,还要通过智能教学强化学生的精神品质塑造,打造“理论+实践+智能化”三者合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既能通过学习获取理论知识,又能在实践中获取经验和技能[9]。

近年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土木建筑大类赛项也在朝着信息化转型,以2024年甘肃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为例,如表1所示。土木建筑类“建筑装饰数字化施工”“建筑信息模型建模与应用”“建设工程数字化计量与计价”等都是国赛赛项,不难看出各个赛项均已朝着“智能化”发展,课程评价可以对标省赛、国赛的内容和评价标准,以赛项规程涉及内容为课程过程化考核依据,适当拓宽教学内容。比如“建设工程数字化计量与计价”课程以一套完整的施工图纸为依托,理论+实践+智能化教学相结合,学生独立完成建筑与装饰BIM建模与招标工程量清单编制、安装工程BIM建模与招标工程量清单编制、投标报价文件编制与价款调整等内容,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以智能化、信息化数据为智能建筑类课程达到预计效果。

(三)智能建造带动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融入到融通再到融合的过程。人才市场精准对接是融入的前提,高职院校始终在促进学生的就业,长期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已经使学生可以“出校即上岗”,智能建造背景下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字化操作能力,这也是高职学生相对擅长的实操方面的内容。人才培养模式融通的建议主要是加强本专业与岗位相关课程的学习,提高考试难度,给学生在核心专业课上施压,让学生可以在毕业前记住曾经学过的核心知识点,方便在用人单位继续深造。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还应融入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也就是构建多渠道多途径创新创业体系[10]。融合就是更深层次的产教关系,将企业和学校的各类资源有效整合,互相弥补、扬长避短,衍生出更成熟的共同发展体系。而企业要承担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积极介入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链,参与到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专业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建设、教学方案设计、课堂教学实施、实习实训指导、考核评价等全过程教育中,促进双方资源的有效融合[11]。

(四)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知识的传递依赖于讲授的方式,被动接受永远不如主动探索。高职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普遍存在理解不深入的情况,与其告诉学生知识点不如让学生去寻找知识点,让学生尝试角色的转变。信息时代的课程教学多方位的发展,充满特色的实训课程、扎实具体的操作指南和熟能生巧的智能设备其实都提高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转变“传授者”的角色,做一个“领路人”。如Revit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建模软件就能够让学生全方位审视施工图的设计全过程,从学生实际出发,微末的成就感足以使他们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好。智能建造背景下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达到资源共建共享,产、学、研、创、培一体化发展,实现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2]。

五、结束语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3]。如何有效落实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战略要求,根据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标准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最终的着力点和落脚点[14]。在智能建造的背景下,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正处于革新之路。新工科培养模式的变化不仅对高职院校的改革产生影响,同时也面临日益复杂的工程类就业形势。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既要符合国家建设的需求,又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以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的技术人才为国家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范海波,李袆博.成果导向教育智慧建造施工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J].中外企业家,2019(36):146.

[2]焦友进.自监测C/BFRP混凝土复合梁的疲劳性能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4.

[3]刘春来,丁祥海,阮渊鹏.新工科背景下数字化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48-52,63.

[4]袁竞峰,李启明,徐照.面向智慧建造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21(28):185-188.

[5]罗岚,王慧隆,蒋水华,等.BIM融入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J].山西建筑,2020,46(19):177-179.

[6]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7(12):44.

[7]伏玉,李伟民.基于BIM5D技术的施工项目成本动态控制研究[J].建筑经济,2023,44(3):62-71.

[8]涂倩,苏醒醒.“1+X”证书制度下深化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3):20-23.

[9]王兆婷.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逻辑向度与实践进路[J].教育与职业,2022(12):103-107.

[10]章蓓蓓,刘浩.面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阜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0(3):115-120.

[11]苏兆斌,苏与晴,张秋凤.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生态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3,22(5):68-75.

[12]王玉芳,高华明.产教融合视角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4(4):15-18.

[13]吴岩.中国式现代化与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22(11):21-29.

[14]倪小勇,王世璐,李学骞,等.完全学分制背景下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23(4):61-68.

◎编辑 马花萍

①基金项目:2023年度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智能建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3gszyjy-018)。

作者简介:邵转吉(1977—),女,汉族,甘肃秦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建设工程产教智能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科学家(2022年3期)2022-04-11 23:18:37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38
BIM技术在现代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5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0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4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2:32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