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高职思政课中打造“行走课堂”,是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重要探索,新时代高职思政课要以涵养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为重要任务,引领高职生在学、思、践、悟、行中受教育、长才干、增“三气”,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新时代青年增强志气、骨气、底气涵养教育的时代意蕴和高职思政课“行走课堂”实践教学实施的重要意义出发,以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重点分析该院基于“三气”涵养的思政课“行走课堂”教学实施创新路径的具体举措及实施效果,旨在强调把“三气”涵养教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全过程,增强思政育人的实效性,以期为全国高职院校思政课“行走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案例参考。
[关 键 词] “三气”涵养;高职院校;思政课;“行走课堂”;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3-0105-04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2]。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3]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中对“善用社会大课堂”提出了明确要求。在高校思政课中打造“行走课堂”,是对思政课教学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重要探索。在高职思政课中深刻践行“行走课堂”教学理念,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对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引领高职生在学、思、践、悟、行中增强“三气”,切实做到“三不负”,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丰富内涵,增强思政教学实效性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青年增强志气、骨气、底气涵养教育的时代意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党的青年工作摆在治国理政战略全局的重要位置,在多次重大场合会议上提出要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彰显对培育时代新人所应具有的精神品格和价值引领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殷期盼。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青年成长发展的系列讲话,准确把握“三气”的深刻内涵,切实引导新时代青年增强“三气”,做到“三不负”,具有深刻的时代意蕴和现实意义。
(一)理想坚定、志存高远“立志气”,是培育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志气,古意指心志气力,今意指积极上进或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是有理想、有信念、有自信的综合素养。思政课教师要解决好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根基是否牢固的问题,引导新时代青年争做理想坚定的“有志”青年,用坚定不移的信仰引领青春航向。如在讲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思政课时,要引导学生学习青年毛泽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青年立鸿鹄报国志的坚定信念。新时代青年承担着实现民族复兴大任和中国梦宏伟蓝图的光荣使命,系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就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立志气”,是肩负时代重任首要必备的精神品格,是培育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二)善作敢为,勇于担当“强骨气”,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
骨气,多指刚强不屈的人格及操守。骨气既体现在个体人格方面,又体现在民族气节之中。思政课教师要解决好新时代大学生人格是否完美、气节是否高尚的问题,引导新时代青年争做矢志笃行的“有为”青年,用善作敢为的担当书写青春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核就是中国人顶天立地的骨气。如在讲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思政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民族精神血脉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力量之源。新时代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是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精神品格的基础上,不怕鬼、不信邪的胆气,是始终逆流而上无惧挑战的勇气,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节气,是坚贞不屈刚正不阿的正气。善作敢为,勇于担当“强骨气”,是中国青年赓续红色血脉,自强不息、敢于斗争的民族精神脊梁,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
(三)踔厉奋发,自信自强“增底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
底气,主要指自信以及砥砺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思政课教师要解决好新时代大学生底气本领是否刚硬的问题,引导新时代青年争做踔厉奋发的“有信”青年,用勇毅争先的奋斗实现青春梦想。衡量新时代青年底气的重要标准在于是否坚定“四个自信”。如在讲好形势与政策这门思政课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国际国内形势。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既要看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所取得的历史成就,更要深刻理解党的伟大事业和伟大成就背后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向度。踔厉奋发,自信自强“增底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新时代青年要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中汲取精神养分和奋斗力量,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赛道上的青春支柱和栋梁。
二、新时代高职思政课“行走课堂”实践教学实施的重要意义
“行走课堂”是相对于传统课堂,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是指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按照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让学生从社会这个“大课堂”获得直接经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4]新时代高职思政课践行“行走课堂”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创新实践教学方法路径,对于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高职思政课“行走课堂”实践教学有利于践行知行合一,提升学生的认同感
目前许多高职院仍存在思政课“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的严峻教学形势,使高职生对思政课学习兴趣不浓、抬头率不高,难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外化为自觉行动的思政课关键教学环节之一。“行走课堂”其实质是突出实践教学,将问题导向作为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思路,聚焦思政主课堂的理论性问题,调研发现学生的思想理论困惑点,进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在实践中形成理论认同,在实践中提升自身涵养素质。因此,高职思政课“行走课堂”有利于践行知行合一,形成育人合力,有力提升高职生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提升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较好达成实践教学目标,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增“三气”。
(二)新时代高职思政课“行走课堂”实践教学有利于提升育人实效,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思政课“行走课堂”实施的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地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进行深度融合互动,更加突出教师的引导性和启发性,体现高职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走出学校小课堂,步入社会大课堂中,大力融通三个课堂,充分挖掘利用“社会大课堂”中丰富的红色文化育人资源,通过打造“校内教学+校外研学”“现场教学+宣讲分享”“情景教学+VR虚拟教学”“线上教学+线下实践”“四位一体”的思政课“行走课堂”模式,提升育人实效,解决高职生普遍存在的理论基础薄弱、政治意识不强、理想信念不坚定、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弱等问题。树立高职生与时代同心同向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获得感、自我成长获得感和情感交流获得感,引领高职生在践悟力行中增强“三气”,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三)新时代高职思政课“行走课堂”实践教学有利于融通专业学习,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新时代高职思政“行走课堂”的特色在于增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定符合思政课与专业实训融合育人的实践方案,实现专业课“强技”与思政课“立德”双融合,突破社会实地调研、参观红色景点主题教育等单一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把思政实践小课堂向课程思政、企业社会实践、虚拟网络空间延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建设“大师资”,打造“育人共同体”,把实践教学阵地延伸到社会大生产、大劳动中,让专业课与思政课紧密联系、深度融合,进而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融通专业学习,增进学生的专业实训体验感、生产劳动体验感、筑能强技体验感,推动高职技能型人才真正在思政课实践教学阵地中长志气、强骨气、厚底气,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新格局,更好地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功能。
三、基于“三气”涵养的高职思政课“行走课堂”教学实施的创新路径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南省内唯一一所省级示范建设类高职院校,积极秉承“明德建业、精作筑能”的校训,将鲁班文化作为学院文化育人的价值引领。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思政课“行走课堂”实践教学建设,将“三气”涵养教育贯穿思政课“行走课堂”全员全程全方位,打造了一批校内外思政课“行走课堂”精品教学资源,铸造了建设类高职院“行走课堂”特色育人品牌,为省内和全国高职院校思政课“行走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案例参考。
(一)精心筑造校内“一二三四五”红色阵地,打造“行走课堂”精品教学资源
依托我院“大思政”工作体系和鲁班实践育人体系,精心筑造了校内“一二三四五”红色阵地。一是搭建一个“沐心堂”德育论坛。以“传承鲁班,涵育‘三气”为主题,以思政课教师主导、学生主讲的形式,组织开展了鲁班雕塑、鲁班锁、鲁班图腾广场、鲁班浮雕展示区等20期思政课“行走课堂”主题现场教学并建成了系列精品微课。二是建设“三库两馆”立体教学资源。丰富内涵,广开渠道整合“大课堂”资源,自建省级精品课程,自主开发“三库”(红色文化资源库、“四史”教育资源库、思政VR资源库)构建“线上云课堂”;利用VR开展沉浸体验,建“智慧教室+两馆”(理想信念馆、党史校史陈列馆)打造“理论主课堂”;依托校外基地善用“社会大课堂”,促进知行合一,为高职生“三气”涵养教育开展经常性和针对性学习教育提供专业的学习平台和辅导场所。三是组建三个品牌化的宣讲团队。坚持以思政教师为主,学生党员骨干为辅,积极组建一个“筑匠师”教师党员宣讲团、一个学生党员“潮理论”学习宣讲团、一个学生骨干“潇湘红色故事”宣讲团,通过进班级、进寝室、进社团“三进”,为“行走课堂”搭建强有力的宣讲队伍,发挥我院师生宣讲团的品牌效应。四是固化四个常态实践学习月,即3月:雷锋志愿服务月,5月:红色基地研学月,7月:“三下乡”社会实践月,10月:鲁班红色文体艺术月。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志愿者共赴小学、社区、乡村、校园,不断丰富创新思政课“行走课堂”载体形式,推动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真正提振涵育高职生的“志气、骨气、底气”。五是构建“五位一体”线上育人阵地。结合易班平台开设“易心向党”专栏、“三气涵育”官微专栏、“红色信仰”官方QQ号、“青年三气”官方抖音号、开发“益思政”平台,创建“全程画像”智能评价体系,实现思政教师联同专业教师、辅导员对实践成果进行共评,考察“实践参与度”,为思政课“行走课堂”打造立体、丰富的线上学习教育和课程评价平台。
(二)精益推进校外“三气”涵养工程,铸造“行走课堂”特色育人品牌
1.扬志气,筑牢明德“四送”志愿服务工程
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功能,发掘志愿服务蕴含的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和价值,着力构建与劳动教育内涵意蕴契合、育人导向相符、价值引领相通的志愿服务育人渠道,引导青年立志气、勇担当、乐奉献。依托学院社区“义pei”俱乐部,构建送“智”进湘西、送“理”进乡村、送“艺”进社区、送“乐”进孤老“四送”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一是送“智”进湘西,实施教育扶智计划。学院对接湘西自治州,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扶贫,由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湘西自治州先后开办“青苗班”“订单培养班”,共帮扶湘西自治州慈爱园孤儿16人。二是送“理”进乡村,提振乡村振兴意识。深入学院乡村振兴驻村帮扶点——湖南邵阳绥宁县红岩镇稠清村,把思政教学融入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中,并通过入户宣讲的形式呈现乡村振兴战略所承载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增强学生对乡村振兴的信心和认同。三是送“艺”进社区,强化社会责任担当。近三年共组织师生志愿者在向家塘社区开展儿童劳动教育、法治教育、美育教育课程100余课时。组织志愿者200余人次赴正江小学、红霞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劳动课、美术书法支教活动40余次,充分鼓励并引导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将思政课讲活、讲实、讲深、讲精,引发兴趣情感共鸣。四是送“乐”进孤老,陪伴关爱弱势群体。近三年开展“爱驻夕阳、温暖社会”等敬老院志愿服务20余次。通过培训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引导广大青年通过思政课“行走课堂”在实践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2.强骨气,推进精作“四讲”铸魂育人工程
我院通过立体多维的形式载体,深入推进精作“四讲”铸魂育人工程,通过“讲潇湘红色故事”“讲红色建筑故事”“讲鲁班学子故事”“讲匠师劳模故事”,打造别具匠心的思政课特色“行走课堂”。一是讲好潇湘红色故事,传颂红色基因。举办“潇湘红色故事汇”“红色家书演绎故事汇”“诗词吟诵会”,打造红色“行走课堂”,引导高职生学习铭记英雄,自觉涵养气概、锤炼意志,担当作为。二是讲好红色建筑故事,传承鲁班文化。立足建设专业,赴湘潭市鲁班殿、万楼、彭德怀纪念馆等地,讲述红色建筑和红色场馆设计背后的点滴故事,在学习领悟中增强骨气、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三是讲好鲁班学子故事,涵育鲁班匠心。组织鲁班优秀集体和鲁班先进个人评选,举办“榜样的力量”报告会、“新时代鲁班青年讲好大国工匠故事”等系列活动,发挥雁阵领航效应,引导学生在“行走课堂”中坚定文化自信,树立职业理想。四是讲好匠师劳模故事,弘扬劳动精神。邀请湖南省道德模范、行业领军人物、企业工匠大师技能成才交流会,思政课教师和劳模工匠双师共育,以讲述先进事迹为学生“修身明德”“铸魂补钙”。通过推进精作“四讲”铸魂育人工程,创新思政课“行走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可听、可看、可感的浸润式实践教学中坚定做好新时代鲁班传人的信心和决心,厚植砥砺奋斗的铮铮骨气。
3.振底气,抓实筑能“四访”社会实践工程
新时代高职思政课“行走课堂”要充分体现办学特色和当地特色,将“行走课堂”打造成思政金课“名片”。我院充分挖掘利用校内鲁班文化育人资源和校外湖湘红色文化育人资源,抓实筑能“四访”铸魂育人工程,通过“访红色建筑遗迹”“访红色研学基地”“访红色美丽乡村”“访红色楷模英雄”,构建“四位一体”社会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访红色建筑遗迹,追忆血色初心。紧扣湖湘红色文化资源,建立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库,在“行走课堂”中举办革命旧址解说词大赛,唱红歌、听故事、写书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阅读历史、对话历史,在体验中感悟湖湘精神。二是访红色研学基地,汲取信仰伟力。以湖湘名人纪念馆、湖湘革命事件陈列馆、历史博物馆为主要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宣讲团赴湖南汝城县沙洲村“半条被子”陈列馆实景演绎“半条被子”的故事,让思政课堂“动”起来;在李立三故居,现场学习“革命伟人”的故事,让湖湘人物“活”起来;在韶山毛泽东纪念园六亲台讲好毛泽东带领六位亲人献身革命的故事,让实践研学“火”起来,让思政课“行走课堂”更接湖湘气,更有湖湘魂。三是访红色美丽乡村,赋能乡村振兴。组建师生新时代文明实践队,奔赴农村田间地头,开展支教助学、家访慰问、文艺汇演等一系列活动,把思政课讲到田间地头,讲到村民家门口,让党史故事“接地气”,红色文化“乡土化”,在实践中凝聚助力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四是访红色楷模英雄,赓续红色血脉。以先辈先烈为镜子,走访离退休老党员,组织“五老”交流会,把退休老党员、老教师请进课堂讲党史校史,深入挖掘“五老”典型,砥砺践行,赓续初心,红色传薪。通过抓实筑能“四访”铸魂育人工程,让传统“课堂”变生动“现场”,带动思政课深入革命遗址、实践基地、乡村田坝、社区基层,引导学生在躬行实践中走好“脚下路”,让思政课“行走课堂”扎根在湖湘大地,擦亮湖湘红色育人底色,培育新时代湖湘工匠,提中国人的刚硬底气。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4-04-03].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01).
[4]王素斐.“行走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2):111-112.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奋斗,2020(17):4-16.
◎编辑 马燕萍
①基金项目:2021年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三气涵养的高职思政课‘行走课堂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JGB2021027;主持人:周萌梦)。
作者简介:周萌梦(1988—),女,汉族,湖南湘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