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闭环式管理机制研究

2024-06-18 07:22:34陈小腊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3期
关键词:产教毕业生院校

[摘           要]  招生、培养和就业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当前,高职院校在就业联动招生计划、就业引领专业调整、就业反馈人才培养的机制尚未形成,制约着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这就需要从把好入口关、做实培养关和守好出口关等方面下功夫,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人才培养全链条联动闭环式管理体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培养;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3-0081-04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而毕业生就业工作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高校办学质量最直接的体现,但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重视招生源头,培养过程与就业工作之间的联动,即把好入口关、培养关和出口关,全力打造“招生、培养、就业”人才培养全链条联动闭环式管理体系。

一、招生、培养和就业联动闭环管理的意义

理念引领发展。闭环管理是一种重要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将其运用于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种创新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招生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招生工作,每年的生源争夺战愈演愈烈,为的是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生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又影响学生的就业,良好的就业可以提升学校的口碑和影响力,又对高校的招生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招生、培养和就业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联动闭环式的有机体结构。

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必然选择。《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高校要建立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的有效机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是高校人才结构和培养质量的“晴雨表”,全面反映了招生培养环节的质量,有必要形成“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联动闭环式管理体系。

二、招生、培养和就业之间联动闭环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

在办学过程中,一些高校盲目追求“大而全”,却忽视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由于短视和急功近利,很多高校紧盯热门专业,导致不少新设专业不符合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条件。尤其是一些文科类专业,其开设成本较低,各大高校“一哄而上”,这就容易在就业市场上形成“供过于求”的局面,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与此同时,一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还在,导致学校规模越办越大,专业越设越多,而学生的就业质量却难以提高。

(二)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分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这种需求的变化并没能及时传递到学校,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未能与时俱进,依然使用旧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学生学的理论知识过于陈旧,加上缺少实训环节,实习流于形式,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毕业生没有掌握应有的技能。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按照社会用人需求去设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另外,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企业更看重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未能做到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同步提升。

(三)就业教育与升学之间的矛盾

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讲,升学和就业是两个不同的通道,而高职教育本身却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生还有学历提升的需求,比如专升本,尤其这几年专升本人数逐渐增多。据教育部公开数据,2022年全国专升本比例达20%,个别学校专升本报考意向比例甚至接近70%。专升本人数过多,导致学校就业指导课流于形式,还有大量的专升本落榜生的就业问题,这也是当前就业工作的一个难点和痛点。

(四)就业工作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动不畅

就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意味着就业工作不是靠高校就业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完成好的。有的高职院校实行大学工制,招生和就业工作归口都在学生工作部(处),有的学校则单独设立招生就业处,负责全校的招生与就业工作。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招生事项、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三项工作分属于不同的部门,或隶属于同一部门的不同机构,大家各司其职,工作相互独立,招生工作、人才培养、就业指导工作处于脱节状态,尚未形成联动机制。同时,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环节属于教务处和各个二级学院(系部),因牵涉不同的部门,部门之间难免互相掣肘,存在利益的冲突和价值的碰撞。

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在就业联动招生计划、就业引领专业调整、就业反馈人才培养的机制尚未形成,招生、培养和就业之间未形成工作闭环,从而制约着职业教育进一步向前发展。

三、招生、培养和就业联动闭环管理的解决对策

(一)把好入口关:以就业促招生,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招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起点。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招生和人才培养,不断健全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经费拨款、专业调整等的联动机制,动态调整学校学科专业。同时,紧跟市场,社会需求大、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多的专业应加快布局,申报新的专业或增加招生人数;实施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红黄牌提示制度,对于就业率较低、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要及时研究,动态进行调整,缩减或者停招。要注意的一点是,专业的冷热都是相对的,其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高职院校专业的调整和布局要具有前瞻性,相关专业设置要超前部署,要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国家政策转向。还有一点要强调,毕业去向落实率(就业率)并非决定专业去留的唯一因素,而是为了通过更科学的专业设置带来更好的高职教育。各高职院校可结合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办学条件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此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时期人才。

据麦可思公司数据,根据教育部2018—2022年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在这五年中,共有3030个本科专业被撤销;2022年被撤销本科专业数量更是达到925个。2023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随着《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的出台,四川、江西、福建、安徽等多地出台本省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指导意见,其中“毕业去向落实率(就业率)”是专业布点减招、停招,甚至撤销的一个关键指标。

(二)做实培养关:以培养促就业,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促进人才培养和就业联动机制。(1)高校的水平看专业,特色看学科,质量看学生。要加强专业建设,打造专业集群,推进产业、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通过校企合作、现代学徒等产教融合等方式,实现专业建设提质升级。(2)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职业教育最突出的办学优势。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不断开拓就业空间,以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积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以调研为契机,加强沟通交流、完善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通过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实现校企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教学培训、合作研究和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共赢发展。(3)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服务产业发展,高职院校依托行业、对接产业、服务企业,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当前,职业教育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形成“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生态圈,加速形成区域产教联合体。(4)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培养与社会接轨的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要以深化产教融合为抓手,创建职教集团、产业学院,探索订单培养、学徒制应用与学生就业相结合,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扎实有力的特色方案;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构建书证融通的协同育人模式,将企业元素融入人才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另外,基于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用工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也可以引进“第三方职业教育平台”,连接校企合作,搭建二者之间的桥梁。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着力破解“校企合作,合而不容,容而不深”的发展瓶颈,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三)守好就业关:以就业促发展,深化就业育人,注重就业反馈

就业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后一环。首先要谈的是就业育人。做就业工作,从某种意义上也属于做人的思想工作,就业教育和就业引导都是高校“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就业教育虽说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三年,大一了解认知生涯和锁定职业兴趣,大二提升职业素养和求职技能,大三开始求职实践和职场初体验,初步完成角色转换的全过程。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实习与实践活动三个渠道的作用,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就业元素”,注重与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素质教育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就业指导的内涵。其次学生最终要面向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学生培养的究竟怎么样,还要接受来自毕业生和企业的反馈。因此,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显得非常重要。调查的结果,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和优化专业的重要参考依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深入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把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评估、招生计划安排、就业工作评价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各高职院校应注重就业反馈,利用大数据主动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将招生录取数据、就业质量报告、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反馈结果、分析结果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当前,就业评价机制也需要进一步改革,把评价导向从只追求就业率转为努力提高就业质量上来,逐步建立分层分类就业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就业培养相互促进和相互支撑的良性循环体系。最后还要满足不同毕业生的发展需求。很多毕业生有更高层次的学历追求,职业本科的创建是今后发展的方向。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从专业设置、学校设置到学位授予等都有了国家专项文件,基本形成了人才培养的“闭环”。因此,学校在就业教育上可以加一些专升本考试的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分析专升本后就业的优势和劣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找准职业定位,以便学生作出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

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招生、培养和就业联动闭环管理的经验做法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重大。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以下简称为“学校”)坚决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稳就业大局出发,以就业工作为导向,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制度建设、推动招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健全就业工作促进机制等措施,促使就业工作与招生工作、人才培养相结合,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制度建设

学校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党委书记和校长对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负责,二级学院领导对本学院就业工作总负责。学校已经建立党委书记和校长亲自部署、分管副校长靠前指挥、二级学院领导落实责任、各部门协同推进、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机制。学校分别成立了招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来统筹领导全校招生、就业工作。两个工作小组成员有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分管副校长、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学生处、财务处、校长办公室、二级学院等负责人,实际形成了由校领导牵头,招生部门、就业部门与人才培养的教务部门等共同组成的联动机构。工作小组通过召开专门会议,对招生工作、人才培养、就业工作、学生管理等事项进行分析研判和顶层设计,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与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三方面结合起来,同时部署、全面落实。

学校也在不断推动联动机制的制度化建设。经研究决定,2023年起,学校首次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将新生报到率、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毕业生满意度、毕业生薪酬水平、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指标纳入考核范围,不断完善招生、培养和就业考核机制。同时,学校实行招生质量和就业质量报告制度,通过强化就业数据的反馈功能,为招生、就业与人才培养联动提供制度保障。

(二)推动招生工作高质量发展

学校对招生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视,招生就业处对我校升格为高职以来20年的招生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编写《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高职招生20年数据分析报告》,探索“就业—招生”联动机制,不断提高我校的招生质量。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改革,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布局,加强了对就业数据的分析,动态调整了分省分专业的招生计划,加大了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型专业的设置力度,根据市场新需求先后开办了跨境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云计算技术应用、区块链技术应用等新专业,并对一些就业情况不理想的专业进行了预警,调整了一些就业困难专业的招生计划和招生地区,并适度增加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的强势专业的招生数量。

(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学校十分注重校企双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和订单式人才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校创新特色就业的重要路径,已有20年历史,先后与近120余家金融机构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加上新试点的现代学徒制,每年有大批学生享受高质量提前就业的机会。学校十分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已建有8个校内国家级实验实训基地,22个省级校内实验实训基地,20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和100余个校外紧密型产学合作基地。学校积极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所有专业均立项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在产教融合方面,学校积极探索产教深度融合新模式,加强与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各方深度合作,不断加强集团化办学,成立浙江金融职业教育集团、全国智能财务职业教育集团;组建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产教联合体市域产教联合体、全国普惠金融产教融合行业共同体和数智化财经服务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不断推进产业学院建设,校企联建杭州联合普惠金融学院等十个产业学院(数据截至2024年2月)。

(四)健全就业工作促进机制

在就业指导方面,学校做到了“三阶递进”。大一阶段,学校进行学生“新生第一课”和始业教育,让学生了解学校,认识专业,明晰今后就业方向。在这一阶段,学校开设明理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加强职业德道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大二阶段,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和掌握求职技巧、方法。在这一阶段,用人单位到学校同步进行订单班面试,真正让学生做到了学以致用,提高订单面试成功率。大三阶段,学校通过不断举办各类宣讲会、招聘会,让学生的求职技能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在这一阶段,因学校专升本学生比例较高,学校重点关注专升本落榜生的就业工作,全力促进专升本毕业生的“平行就业”。比如,学校在大二订单招聘的同时,面向大三学生开展“订单1+1”招聘会,继续向因准备专升本考试而错过大二时期订单招聘的学生,提供高质量就业的机会。

在就业跟踪方面,学校十分注重调查反馈。学校已经连续10余年委托麦可思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对学校应、历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全面专业化的评估。学校招生就业处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撰写《浙江金融职业学院10年就业数据分析报告》,为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同时,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每年开展毕业一年和毕业三年的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学校委托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撰写学校调查报告,其调查结果作为招生、培养和就业各个环节的重要参考依据。此外,学校和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也在紧密合作,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多维度的评价,为学校改革和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宋俊秀,吴艳萍.“新经管”战略下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研究:以某财经大学为例[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0(3):67-73.

[2]吕贵鑫,薛丽红,李晓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与招生、培养的联动机制研究[J].中国商论,2018(31):172-173.

[3]朱爱国,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路径选择和质量保障[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5):8-13.

[4]邢朝霞.构建关键行业人才“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输送体系[J].生涯发展教育研究,2020(4):8-12.

[5]浙江省教育厅.协同的力量:浙江省高校管理育人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1.

◎编辑 栗国花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招生—培养—就业闭环式管理体系下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研究”(编号:2021N5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小腊(1984—),男,汉族,安徽砀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

猜你喜欢
产教毕业生院校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38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56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30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