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共建 三性融合 五位一体”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研究与实践

2024-06-18 07:22惠熙文崔萍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3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中心职业

惠熙文 崔萍

[摘           要]  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针对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问题多种多样,包括校企需求与教师能力对接的难题、职业教育与行业需求对接不足以及赋能机制与支持措施的不完善,等等。基于此,提出了“双元共建 三性融合 五位一体”策略,希望通过服务性构建、研究性功能增强、赋能性角色发挥和管理机制创新等实践路径,全面提升教师发展中心的效能,实现其在教育实际需求满足、教育创新推动及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必要性。教师发展中心的激励机制、考核评价以及监控反馈体系,为确保教师持续成长和教育质量改进提供核心保障。

[关    键   词]  “双元共建”;“三性融合”;“五位一体”;职业本科;教师发展中心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3-0077-04

随着社会发展和产业变革,职业教育面临着种种机遇和挑战。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教师队伍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和学生的未来。然而,在现有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产教融合困难、科研激励缺乏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文章从“双元共建 三性融合 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一、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需求与教师能力对接难题

企业界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和行业需求转变,对教育提出更为精细化、实时性的要求。教师队伍难以迅速响应这种速度,存在课程更新滞后、实践经验缺乏的状况。此外,教师个体职业成长的路径与企业所需人才能力框架间存在显著差距,导致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的期待。再者,教师的工作重点仍偏向理论教学,动手操作能力及现场解决问题的专业技能未得到充分锻炼,当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师发展项目时,这种能力不足就显得尤为突出。此间,教师培训与发展计划未能精确对准企业核心需求,忽视了职场实际工作的复杂性与挑战性,教师与企业实务人员之间交流合作的桥梁尚未建立。因此,教师发展中心在使教师队伍与校企需求紧密对接的路上,仍面临着结构性、深层次的问题。

(二)职业教育与行业需求对接不足

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时面临一个突出问题,即教育领域内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往往与行业实际需求存在偏差。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一方面,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的适应和需求迅速变化,而教育改革的步伐则相对缓慢,难以与时俱进;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可能缺少接触最新行业趋势和技术更新的机会,结果导致课程内容和技能教授前瞻性和应用性不强。此外,学校与企业间合作不够密切,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教师对行业具体需求了解不足,难以进行针对性教学调整[1]。缺少行业反馈,教育内容难以与行业标准及岗位要求精准对齐。因此,院校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之间产生脱节。

(三)赋能机制与支持措施不完善

赋能机制及支持措施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发展与教学效果,同时间接削弱了校企合作的效果及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由于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轨迹和长期职业规划,教师往往在职业道路上显得迷茫,不知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力以适应时代需求。尽管有些院校初步建立了教师发展体系,但很多措施仍停留在表面,缺少深度与实效性。例如,培训项目往往与教师实际需求脱节,无法解决教师在专业技术和课堂教学方面的实际困境。在激发教师内生动力方面,现存的激励政策往往单薄而简单,难以有效地激发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持久且积极地投入。此外,教师参与决策的机会有限,这导致了他们对自身工作环境以及教学内容更新的改进意见无法得到充分采纳和快速反馈。更甚者,对教师日益增长的工作压力未能给予足够重视与辅助解决方案,这种情况不仅损害了教师的积极性,还可能降低其教学质量。即使是存在的少数支持措施,也常因执行上缺乏连贯性和持续性,从而导致教师发展举措无法转化为真正的提升成效。

二、“双元共建 三性融合 五位一体”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在职业教育持续演变的今天,“双元共建 三性融合 五位一体”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不仅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客观需要。该模式以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为核心,围绕“管理、激励、考核与评价、监控与反馈、资源整合”五大功能,旨在系统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效果,此举对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经济结构的调整及新增长点的不断涌现,无疑对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教育模式在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教学与需求之间存在明显脱节,这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能力。如此情形下,通过推进“双元共建 三性融合 五位一体”的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可以有效促进教育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同步更新,确保教育内容不仅停留在书本上,更能转化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终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学以致用。

毋庸置疑,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与经济环境中,教师自身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更新观念、提升技能。“双元共建 三性融合 五位一体”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学习与成长平台,通过企业的定向需求输入、同步的科研项目合作,以及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共享使用,激活教师的创新活力,推进专业能力与教学方法的双向提升[2]。这样的变革不仅能够使教师的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品质提升相互驱动,还会为学生打造出更具行业前瞻性的学习环境。

三、“双元共建 三性融合 五位一体”下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教师发展中心的服务性构建,满足教育实际需求

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推动“双元共建 三性融合 五位一体”的教师发展中心,在提升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教师发展中心的服务性构建必须架设以实际教育需求为核心,着眼于连接教学前沿与职业实践的桥梁。在这一路径上,教师发展中心要充分调研市场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企业的实时需求,切实将行业需求转化为教育内容,确保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并满足职场的实际要求。

此外,该中心应定位于提供全方位的教师能力提升服务,包含但不限于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支持、对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议以及对教育技术的更新引导。通过构建立体化的培训体系,使教师能在各自专业领域及教学技巧上获得精进,同时促进教师对新兴技术的掌握与应用,以保持教育内容的前瞻性与创新性。

在实际操作层面,教师发展中心应综合运用工作坊、研讨会、教研活动、行业交流及校企合作项目等多种形式,确立一种动态、互动、反馈性的服务模式[3]。此种模式的构建不仅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取行业反馈、调整个人教学策略,还有助于搭建教师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增进双方的理解与合作。显然,只有当教师发展中心真正做到深度服务于教育实践,并积极地回应教育现场及社会实际需求时,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进而推动职业教育的整体优化与创新发展。

(二)教师发展中心的研究性功能,推动教育创新

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在研究性功能上不仅要求中心成为探究和实践教育新理念的实验场,还要求其在教育科研中担负前瞻性思考的任务,深入分析教育政策、教学方法、行业动态及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向,确保职业院校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教育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具体而言,教师发展中心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研究框架,此框架囊括对教学实践的持续观察与反思,同时也包括对学科发展趋势的追踪和预判,以此推动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

中心通过打造跨学科研究团队,集合不同学科的优势资源,利于涌现新的教育思想和跨学科整合方案。进一步加大与企业的科研合作力度,使教师在参与或领导行业课题研究中得到锻炼提高,并及时将获得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强化教学与实践的无缝对接[4]。除了学术研究外,发展中心亦应注重教育技术研发,如智能教学系统设计,使教师把握和运用最新的教育技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此外,在充分认识到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教学实践的价值后,教师发展中心还需积极构建平台,搭建科研成果展示与交流的渠道,促进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社会各界之间的思想碰撞与知识共享。教育创新不仅仅是新知识的增加,还在于教育参与者在教与学、研与做上的相互启发与协同进步。因此,教师发展中心的研究性功能实质上是开展内容深刻、意义重大的科研活动,为教育创新提供崭新的视角、方法和动力,最终与职业院校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紧密相连。

(三)教师发展中心的赋能性角色,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发展中心旨在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涵盖专业技术水平、教学能力、科研创新力和服务社会实践的能力等多个层面。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体系化的培养方案和多维度的成长环境构建。教师发展中心必须以教师专业技术和教学方法的双重发展为出发点,围绕中心与企业、行业的紧密协同,聚焦于教师在校企合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借此进行能力的实战校准与优化提升。

教师发展中心需要倡导并规范教师参与实际操作项目,通过项目检验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启发他们反思与优化教学内容。同时,鼓励开展跨学科学术研究,通过攻关学术难题激发教师的研究创新精神,反哺教学方法论的革新。更要在教师团队中营造互助互学的氛围,利用定期的讲座与工作坊等形式,进行经验分享与教学观念的更新交流,促使教师自我成长,在专业领域逐渐构筑起领先的教学理念和研究成果。

同时,教师发展中心应着力于软实力的塑造,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及领导力的培养,为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以及更宽广的社会交际中铺设顺畅道路[5]。该舞台不但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后援,更是教师释放个人潜能、追求卓越的助推器。赋能性角色的深刻理解并执行,有助于驱动教师自我超越的动力,与学生、同行及行业界创造连续不断的互动与共振。

(四)教师发展中心与校企双元共建

校企双元共建的模式强调企业不仅是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场所,同样还应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沃土。在此框架下,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对接,拓宽了教师的职业视野和提升了实践能力,同时也让企业能够直接把握人才培养的方向,形成高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教师发展中心与企业间的双元共建首先可以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师技能培养、评价机制,由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标准设定以及评价过程,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紧密贴合。其次,可以共同搭建技能大师工作室,这既为教师提供了专业的技能提升场所,又方便企业精准掌握教师技能发展情况。最后,鼓励企业人员加入学校创新团队,共同进行项目研究、技术攻关,并为教师提供日常工作中难得的实践机会。

此外,通过为教师设立企业实践流动站、在企业内建立教师发展中心,让教师能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获得一线经验,从而使理论与实务相得益彰。这些措施不仅增强了教师的实战能力,还进一步促进了校企之间的信息流通和资源共享。校企双元共建过程中还要注重形成长效的互动机制,确保两者在战略层面上的合作对接与深入推进[6]。需要在双方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基础上建立起透明的沟通渠道,以保障该模式沿着师资队伍建设与职业教育质量双提升的目标前进。

(五)教师发展中心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内在动力

教师发展中心在激励机制的构建上,必须立足于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这一点对于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尤为重要。这种激励不应仅仅致力于物质奖赏,更应注重教师职业成就感、归属感与自我实现的驱动。教师作为学术和职业技能的传承者,他们的成长和积极性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激励机制设计时需精准识别教师需求,形成有效响应教师成长需求的动力体系,以达到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目的。

教师发展中心可以通过以下维度构建激励机制:在荣誉称号方面,建立分阶段的表彰体系,对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工作予以肯定,并赋予相应的社会认可和荣誉;在团队建设方面,鼓励并支持教师形成研究团队或教学团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更高水平的项目,引导教师在协同合作中实现个人价值;在职称评聘方面,将教师在教师发展中心活动的表现纳入职称评价体系,确保评价标准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匹配,同时,让教师成长的轨迹和努力都得到明确的认可与回报。此外,邀请资深或杰出教师担任发展专家,为其职业生涯打开新视野,也为其他教师提供对标的典范,加强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与传承。

内在动力的激发离不开对教师个体期望、目标与志向的深入了解。教师发展中心需采取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激励措施,考虑教师的差异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发展规划及支持。实践表明,当教师认为自己的成长与所处机构的愿景和使命紧密相连时,他们更容易展现出积极向上、主动探索的态度。最终,这些激励措施需要整合为一个协调统一的系统,不断评估与调整,以促进每位教师持续的职业精进,带动整个职业院校的全面发展。

(六)教师发展中心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实现目标导向管理

在构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考核与评价机制时,关键在于建立目标导向的管理体系。此管理体系以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师专业技能为核心目标,实行动态调整且注重结果导向。秉承“双元共建 三性融合 五位一体”的总体思路,考核与评估应覆盖多个维度,同时置企业在其中的作用于核心位置,利用其对技能水平的专业判断加强评价的质量与公正性。因此,可以引入行业专家与企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教师技能水平评估程序,打破传统由学术界单方面评价的局限。通过这种方式,借助企业对工作实践要求的精确把握,将教师的实际教学与行业需求相结合,有效衡量教师技能是否符合职业教育目标。对于那些要求与应用场景密切相关的专业领域,如职业技能训练,更可以设立企业实际项目的成果转化考核点,确保教师发展与产业需求相契合。

此外,考核与评价机制应设计为激励与发展并重,既关注教师的长期职业规划,又考虑到短期成效的反馈和调整。动态调整的考核期限、多元化的评价维度及定期的成果回顾都是体现这种理念的关键环节。在教师发展中心进行的各类活动和项目,需要精确记录并与教师个人的发展计划相匹配,确保考核机制能够精准反映教师的成长轨迹[7]。上述方法使教师发展中心的考核与评价不仅仅成为监管和反馈工具,更是促进教师自我提升的动力源泉,最终使之成为推进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持续改进与优化的强大驱动力。

(七)教师发展中心的监控与反馈体系,确保持续改进

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监控与反馈体系不仅需要跟踪教师的发展活动,还要对其成效进行量化评估,这样才能为教师提供实质性的改进建议。为此,可通过构建教师数字画像系统实现对各项指标的动态监测,这包括教师教学能力、研究水平、项目参与情况及学生反馈等多维数据。通过数据的整合分析,形成对每位教师全方位、立体化的认识,这样可以促使教师基于客观数据进行自我反思,增强其专业成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深入挖掘和应用这些数据时,教师发展中心能够定制个性化的发展计划和提升策略。通过数据反馈,能够及时地发现教师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和潜力点,既为教师个人职业规划提供方向,又为教师发展中心优化资源配置和服务内容提供依据。同时,教师发展中心也需定期组织面对面的交流反馈,结合数字分析与个人实际经历,使教师感受到真实且具体的进步与成长路径。通过这种系统的反馈与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教师主动挖掘潜力,不断超越自我,推动个人与机构的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双元共建 三性融合 五位一体”的模式在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中心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模式。通过文中的实践路径,不仅可以解决现阶段教师发展中心面临的问题,还能进一步深化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成长路径的理解,打造一支能够适应时代要求,具备高水平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未来,教师发展中心应继续坚持以教师为本,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同时不断完善激励与考核机制,搭建有效的监控与反馈体系,持续推进教师发展中心的创新与优化,为职业教育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丁陈晨.教师发展中心助力开放大学教师专业化成长路径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3(9):189-192.

[2]甘宜涛.从教学到研究:研究型教师发展中心的教师发展项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7):84-90.

[3]郝德贤.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主体功能[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3,39(2):63-70,121-122.

[4]张德广,郭秀敏.重视教师发展中心,实现专业服务提质[J].教育家,2023(11):71.

[5]吴华君.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现状分析、问题刻画与路径探索[J].职教通讯,2023(3):68-80.

[6]陈亮.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现状及运行策略[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7(4):7-12.

[7]赵丽媛,张鸿莹.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功能结构及建设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7):22-24.

◎编辑 马燕萍

①基金项目:2022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双元共建 三性融合 五位一体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研究与实践”(2022379)。

作者简介:惠熙文(1983—),男,汉族,山东日照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发展。

崔萍(1981—),女,汉族,山东日照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师发展。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中心职业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职业写作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我爱的职业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