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堂 孙庆霞 井汇 贾文杰
[摘 要] 为解决智能建造人才培养的问题,在以高端产业学院为平台的基础上,探索并实践职业教育智能建造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符合新工科要求的智能建造人才培养体系,旨在体现整体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整合观(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和工学观(构建大工学格局)。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解决了产业学院作为人才培养平台面临的运转机制不灵活、不畅通的问题,以及教学内容相对于产业技术发展滞后、专业人才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此外,还解决了学生在寻求高端企业就业和创业时竞争力不强、普遍缺少岗位“敲门砖”的问题。
[关 键 词] 产业学院;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3-0041-04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建筑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智能化建造技术的崛起,不仅仅改变了建筑业的生产方式,更重要的是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校秉持前瞻性视角,把握时代脉搏,率先在国内开设了智能建造专业,与业界领军企业——中建八局、绿建产业园深度合作,致力于为建筑业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端人才。多年来,我校和中建集团旗下的驻鲁子公司中建八局、绿建产业园深度合作,已经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不仅仅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深度的改革,更是从实践层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战机会。这种企业与学校的紧密合作模式,不仅使得学生得到锤炼,更能让他们对职业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
然而,随着我国建筑业的持续发展,新的技术和理念不断涌现,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与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更大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国内最早开设智能建造专业的学校,我校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能力和信心去探索适应建筑业最新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将继续加强与中建八局、绿建产业园的合作,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国内外职业教育土建类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先进的教学内容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传授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例如,美国的CBE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教师力争为学生创造较为自由的学习环境,是教育的服务者;学生则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相关岗位的知识和技能。国外与产业企业的合作,要么是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么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抑或是学校渗透企业要素、引入企业文化或创建岗位真实工作环境进行教学,将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在企业接受技能训练相结合。
尽管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形态——国内产业学院已在2006年前后浮现,但它的普及和认可主要集中在近几年。目前,这种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仍在积极的探索与优化阶段。产业学院的发展尚受到其制度框架不完善的限制,难以实现质的飞跃。特别是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使得产业学院的构建往往处于一种缺乏约束的状态,任其自然生长。因此,制订一套明确、实用且可量化的绩效评估标准是确保产业学院顺利建设的关键所在。目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针对性不强,专业建设特色不突出。(2)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建筑企业对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3)新技术实训不满足教学要求,“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不强。(4)校企合作不深入,大多没有深入课程层面。(5)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对口就业率不高。
二、产业学院和人才培养双主题相关的理论
高职院校的产业学院是一种新兴的办学机构和新型的办学实体,它具备管理和经济知识的交织与再生的特性,为了更好地发展,产业学院需要适当引入多种理论基础,并通过健全包括准公共产品理论、“第三部门”理论、代理理论、公共经济学和制度变迁理论等在内的“多核”知识驱动体系,逐渐剖析与夯实产业学院体制机制改革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利益分享的均衡性与公正性,资源配置的竞争性、激励性和效率性,以及机会提供的公平性。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职业院校应当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等领域与企业积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水平教师,推动职教事业可持续发展。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指导下,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模式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还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产教融合模式的实施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获得实践经验,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未来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除了与企业的合作,职业院校还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教师的培养是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引进优秀教育人才、加强师资培训和提供发展空间,可以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进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职业教育改革中,不仅需要继续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还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除了技术能力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也同样重要。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综上所述,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产教融合模式的推广、师资队伍建设的加强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共同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为培养更多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三、构建基于高端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产业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方式方法、保障机制等。鼓励打破常规,对课程体系进行大胆革新,探索构建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新体系和专业建设新标准。推进“引企入教”,推进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和合作式、任务式、项目式、企业实操教学等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协调推进多主体之间开放合作,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和资源,凝练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以高端产业学院为平台的人才培养探索实践
(一)培养适应实际岗位需要、有强大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综合分析土木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优缺点,在实践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开展研究,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跨学科专业体系,提出校企共育适用型人才方案。面向建筑业产业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提高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课程体系进行大胆革新,建立与产业链和创新链密切相关的跨学科专业体系,提出了校企共育适用型人才方案。我们以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持续发展潜力为目标,专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发挥中建集团等领军企业在技术方面领先优势,研究开发岗位系列标准,并转化为技术技能岗位等级证书标准,实现岗证融通。打造高含金量的企业证书品牌,形成在行业内的品牌影响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竞争力。实现培养的学生毕业上岗“零换乘”,上岗即能上手。
(二)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实践基地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发挥学校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优势,发挥中建集团、坝道工程医院高端智库的优势,融合两个优势,在提高教师自身本领上研究有效的路径,校企融合专门培养服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探索实施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产业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使用机制。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设置灵活的人事制度,建立选聘行业协会学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在产业学院任教的畅通路径。发挥中建集团等企业建设类专业齐全、智能建造专业行业领先的优势,带领产业学院平台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引入坝道工程医院典型工程案例、中建技术中心最新研究成果,建设一批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教材。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推进教师激励制度探索,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开展师资交流、研讨、培训等业务,将产业学院建设成教师和工程师职业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实践基地。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学生学的模式,提高学的质量和成效,切实增强人才对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增强服务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培育建筑行业发展新动能。加快课程教学内容更新迭代,关注建筑行业创新链条的动态发展,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确保学的内容最新、最鲜活。在学的内容、方法、手段上创新,用好学校“校中厂”和中建集团装配式构件、智能机器人生产厂等“厂中校”,让学生浸润其中,将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产品设计等作为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选题,在实战中学习理论、验证理论、掌握生产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实操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发挥技术创新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是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它通过整合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资源,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条件。产学研服务平台可以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如学校的教学资源、企业的产业资源和研究机构的科研资源。资源的整合,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也可以提高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质量。产学研服务平台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好的条件。例如,学校可以提供最新的科研成果,企业可以提供实际应用的场景,研究机构可以提供科研设备和技术支持。这样技术创新的过程可以更加顺畅,创新的成果也可以更快地转化为实际应用。
通过产学研服务平台,可以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引入教学,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同时,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实际的研究和创新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实际的产业和研究,提高职业素养。此外,他们也可以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质,成为高素质人才。
整合学校和企业相关资源,发挥多方主体人才与专业综合性优势,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探索搭建技术技能研发、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信息化虚拟仿真实训等教学服务平台。强化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共享研究成果,实现知识溢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科教融合,将技术标准、施工工法、智能建造装备等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以科研能力促进教学能力,以科研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效,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的融合、共进。
(四)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海外项目,实现人才就地化、本土化培养
充分发挥中建集团海外项目覆盖广的优势,全面对接服务国际项目的人才培养。根据国际项目需求,输出人才培养标准,探索适应“走出去”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式方法。通过提供国际化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例如,可以邀请海外专家进行讲座或短期教学,也可以开设国际合作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去海外学习和实习。与海外的企业和教育机构合作,开展海外的实习、实训和研究项目。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工作环境,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广泛的国际联系,为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基础。了解和研究海外项目所在地的文化、习俗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例如,可以开设地方语言和文化课程,也可以根据当地产业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专业课程和技能的教学。
尽可能利用海外项目所在地的资源进行就地化的人才培养。例如,可以与当地的企业和机构合作,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也可以通过项目合作,让学生参与到当地的研究和开发活动中。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实现人才的就地化、本土化培养,为我国的国际化发展做出贡献。
(五)建立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产业学院运行机制
在面对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挑战下,高等职业教育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变。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以其紧密的学术和产业联系,为解决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特别是产业学院通过建立与行业有紧密联系的教育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了独特的优势。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构建一个稳健且有效的运行机制,以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求。
智能建造产业学院的设立,是为了提升职业院校对建筑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该院校以高端产业为纽带,由学校、政府、企业、行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是一个集企业文化传承、高端应用人才培养、智能建造技术创新、智能建造科技服务、智能建造终身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实体组织。智能建造是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并被视为2035年中国成为智能建造强国的总抓手。然而它仍面临一些技术难题。因此,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建造产业学院,是央地共建重要战略举措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以培养国内高端智能建造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
我们将深入推进学校和企业的产教融合,多方共建产业学院和实训基地。这样的模式既保留了原有的传统管理体系,又能实现相对独立的运营,灵活确定培养路径。我们将在培养目标、五方对接、产教融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等方面形成机制,从而高效推进工作。
五、结束语
探索在中建集团这样行业顶尖强企、央企引领下共建产业学院,并实现联合培养企业适配性技术技能人才,在理论上亟待突破。充分发挥中建集团产业高端和技术中心院士智库优势,以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形式,建设代表智能建造职业教育高峰、体现职业教育改革成果的高端智能建造产业学院,明确产业学院关键质量要素,构建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的产业学院建设路径,科学确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专业规划、师资培育、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方案,联合开展适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形成校企发展共同体,为同类型的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方案。
高端产业学院建设要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合作,构建创新型区域发展格局,推动高端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高端产业学院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紧密结合区域实际需求,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优秀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使教育培养更符合实际用人需求。同时,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产业研究,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助力区域创新发展。通过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高端产业学院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为当地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徐秋儿.产业学院: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有效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72-73.
[2]邵庆祥.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理论及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4):44-47.
[3]李宝银,汤凤莲,郑细鸣.产业学院的功能设计与运行模式[J].教育评论,2015(11):3-6.
[4]阎浩,邱硕,曲爱妍.基于“四合”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思考[J].科教文汇,2022(19):1-4.
[5]谢芷欣,龚兰芳.高职产业学院治理逻辑与路径[J].高教论坛,2022(9):78-80.
[6]赵哲,邓丰.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研究的逻辑解构与突破向度[J].现代教育管理,2020(7):101-107.
[7]石伟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8][美]杜威.民本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9]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0]程宜康.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新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1]潘憖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55.
[12]邬琦姝.澳大利亚TAFE模式下的室内设计教学[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1):69-71.
[13]王庆毅.谈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计[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11):142.
[14]范传俊,任虎.室内设计方向专业培养方案构想[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70.
[15]翟松桥.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建立“模块式”课程[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3-4.
[16]苏志刚,任君庆.从基于制度创新的三三办学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9(3):107-114.
◎编辑 张 慧
①基金项目:2022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建筑业转型背景下以高端产业学院为平台的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编号:2022268)。
作者简介:刘庆堂(1971—),男,汉族,山东沂水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现代职业教育。
孙庆霞(1982—),女,汉族,山东沂南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智能建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