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斌慧 蔡伟
“电影,这一20世纪的文化形式,在计算机用户的工具箱里找到了新的生命……电影的美学策略己经成为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组织原则。进入电影叙事的虚构世界的窗口已经成为进入数据场景(datascape)的窗口。简而言之,曾经作为电影的东西如今成为了人与计算机的界面。”[1]电影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结合,更是文化与技术之间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电影的叙事方式和美学原则被重新解读和应用,与现代技术和信息传输方式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观影体验和文化解读。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普及,观众的观影习惯和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网络电影是指专门为网络平台制作和发布的电影作品。这类电影通常不在传统电影院放映,而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如视频分享网站、视频点播服务和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展示和传播。这种新的文化形态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度,不仅体现在内容选择上,还体现在网络播放平台的功能上。特别是“倍速播放”功能,从0.5倍至2倍,甚至有些平台提供高达4倍速度的选择。来自《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8.2%的网络视频用户选择非“原速”模式进行观看,特别在00后这一群体中,此比例接近40%。[2]此外,其他相关调研也为此提供了有力证据。以《南方都市报》进行的抽样调查为例,结果显示68.2%的受访者偏向“倍速追剧”,59.1%的受访者选择“倍速观看视频节目”[3]。可见倍速播放正在被广泛应用,这种功能对于网络电影来说是把双刃剑,尽管它满足了网络用户对决策自主性的追求,但是它却影响观众的审美感知、电影空间和“信息的接受”。
法国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在其理论中将速度视为本体论范畴并纳入美学体系,认为速度是现代性的核心。他指出,随着技术尤其是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成为塑造现代生活和人类感知的关键因素。[4]他的“速度美学”理论探讨了速度对人类感知、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的影响,强调速度不仅是物理学中的快慢度量,也是人们介入世界和体验现代性的方式。维利里奥通过此理论建立了独特的美学话语体系。
保罗·维利里奥对于理解网络电影倍速播放环境下观众感知变化提供了重要视角。他指出,技术发展带来的“义肢”效应不仅扩展了我们的感官能力,同时也可能导致传统感知方式的削弱。此外,维利奥提出的“竞速空间”概念在网络电影倍速播放的背景下得到了具体体现。[5]由于快速的信息接收和处理,观众的审美体验趋向于表面化和碎片化,缺乏深度和连贯性。维利奥还关注了高速信息流动环境下人们感知、理解和解读能力的抑制,这与网络电影中倍速播放的现象相吻合。他描述的“信息炸弹”概念揭示了信息过载对人类认知能力的负面影响。因此,维利里奥的速度美学理论为研究网络电影倍速播放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文对“倍速播放”现象的研究,在理论层面,以速度美学为主要视域,随着播放速度的改变,网络电影的审美体验如何受到削弱?速度变化如何影响观众对空间的感知和信息的捕获?这些变化又如何揭示出技术进步对网络电影艺术的影响?这些问题构成了本文的核心探讨内容。对应于上述网络电影研究的三个维度,本文将首先研究播放速度对网络电影审美的衰减效应,然后探讨倍速如何改变观众对网络电影空间的变化,接着分析信息捕获的消逝效应,从微观到宏观的递进结构,探讨其对当代网络电影的综合影响。
一、倍速播放下的审美衰减
网络电影的倍速播放是指在观看网络电影时,通过调整播放速度,使网络电影以快于或慢于正常速度播放的功能。这一功能在许多视频流媒体平台和视频播放软件中都已成为标准选项。网络电影的“倍速播放”现象与速度紧密相关。这种现象是观众对时间焦虑的认知与感知的产物,而这种认知又受到社会整体的影响。哈特穆特·罗萨的社会加速分类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倍速播放”的新视角。他把加速的形式分为: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以及生活步调加速,而“倍速”观影现象就与这三种加速面向息息相关。[6]其中,科技加速被定义为关于运输、传播、沟通的以目标为导向有意的速度提升。
保罗·维利里奥在许多作品中都强调并探讨了科技加速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他提出了一个关于速度的理论,即“速度狂热”。他认为:“速度使我们看到并预见,它改变了我们的‘感知逻辑,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我们的视觉。”[7]在保罗·维利里奥看来,速度对人们的感知产生了深远影响。“伴随着影像技术、通讯技术、视听技术等信息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艺术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再现危机,古老的观看行为将被一种倒退的知觉状态所代替”[8]也就是说,现代视觉技术的迅猛进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感知方式。当技术提升速度,尤其是在倍速播放的网络电影中,它会影响观影时间、电影中的电影声音、电影中的表演,最终导致审美体验的衰减。
(一)观影时间
在网络电影观看体验中,屏幕常被喻为一道“窗户”,通过这道“窗户”,观众能够在不需实际移动的情况下,跨越空间,洞察到远方或异质文化的世界。这个比喻强调网络电影在空间感知上的转变:观众无需借助任何交通工具就能够通过屏幕“窗户”达到远方的目的地。在这一过程中,“时间”概念经历了首次的隐形压缩,因为传统的空间转移所需时间在网络电影观看中被省略。
倍速播放功能提供了对观看过程的加速选择,使得观众能够在更短时间内体验“窗户”里的世界,从而实现“时间”概念的第二次隐形压缩。这种通过技术手段加速的观影体验甚至淡化了物理空间的存在和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技术应用,网络电影不仅改变了观众对于时间和空间的传统感知,也重塑了观众与影像内容的互动方式,创造了一种新的时空体验。这种观影方式重塑了观众的审美习惯,使网络电影的艺术和审美体验受到挑战。
在正常播放速度下,观影时间和影片时长是相同的时间,但是运用倍速播放功能以后,观影时间要少于影片时长,在不使用倍速播放的情况下观看网络电影是一种有着特定节奏和时间感的体验,网络电影制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剪辑,为观众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观影体验。网络电影中的时间流逝不仅仅是为了叙事,更是为了情感传达。一个缓慢的镜头,是为了强调人物情感或情境,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沉浸和共鸣的机会。然而,倍速播放打破了这种节奏,使观影速度变成了一种可以自由控制的过程,使得观众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网络电影的观看,这无疑是一种对观影时间的压缩。然而,这种观影时间压缩并非没有代价,它会使我们无法充分地体验和欣赏电影中的艺术性和细节。比如网络悬疑电影《法医宋慈》(中国大陆,2020),这部电影是关于27人被害,宋慈和他的女助手雨墨对此展开深入调查,这起案件被认定为随机杀人事件,真凶的背后还有另一个真凶,充满了错综复杂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转折。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镜头切换都为最后的高潮做了铺垫。然而,当观众使用倍速播放功能观看这部电影时,缩短了观影时间,他们会错过某些关键的线索或情感转折点,从而影响对电影情节的理解和体验。
(二)电影音乐
在网络电影的观影体验中,音乐的设计是关键因素之一,它不仅丰富了电影的情感层次,而且塑造了特定的审美风格。音乐的节奏可以调动观众的情感,激发紧张或放松的感受;音乐的风格可以加强电影的主题,如古典音乐可能营造出一种庄重的氛围,而现代音乐则带来一种前卫的感觉。然而,当使用倍速播放时,这些精心设计的音乐元素会受到影响。首先,倍速播放会改变音乐的节奏,使得原本用以激发情感的音乐失去其原有的效果。例如,在网络电影《海大鱼》(中国大陆,2020)中,当使用倍速播放时,误入密室,发现冰棺新娘秘密的段落中,原本用于增强场景紧张感的缓慢背景音乐可能会因加快播放速度而失效,破坏电影的整体审美体验。
其次,倍速播放可能会导致音乐与画面内容不同步,从而破坏电影的整体审美体验。音乐与视觉内容的协同作用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协同在倍速播放下会被打破。在一个悬疑场景中,缓慢而紧张的音乐背景逐渐增强观众的紧张感。但在倍速播放下,音画不同步让这种紧张感会被削弱,因为音乐的快速播放不再能有效地建立起期待和紧张的氛围。例如,《纸人回魂》(中国大陆,2023)中的电影音乐较好地突显主题增强电影的整体恐怖效果,使其更加震撼和引人入胜,但使用倍速播放,会导致无法创造恐怖的氛围,倍速播放只提供了一种断裂、表面化和零散的强刺激,而不是真正的个人生命体验“我们的体验时刻越来越丰富,但是生命经验却越来越贫乏”[9]。技术的快速进展增强了人们对事件的快速感知,但同时也削弱了人们对事件深入理解的机会。
(三)电影表演
从网络电影表演来看,演员表演的微妙之处包括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音调节以及对话节奏,这些构成角色性格塑造的关键元素。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角色的内心世界,也为观众理解和情感共鸣提供了必要线索。然而,当观众选择使用倍速播放功能时,这些精心设计的表演细节可能会被严重扭曲。首先,倍速播放导致了表情和动作的快速变换,使观众难以捕捉角色情感的微妙变化。由于演员表演中的细微变化在快速播放下易被省略,观众因而无法充分感知角色内心的转变和情感深度;其次,语音的调节和对话的节奏在倍速播放下也会受到干扰。这种播放模式导致原本设计来传递特定情感和氛围的语言交流失去其原有的效果。《纸人回魂》这部网络电影的恐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演员的表演。倍速播放会削弱演员的表演效果,导致观众无法完全体验到电影所带来的紧张和恐惧。比如,电影长镜头中的演员表演,摄像机缓慢移动到一个黑暗的角落,尤其是在纸扎人的过程中演员的表演,有几个令人难以面对的恐怖场面,为观众创造了一种期待和紧张的感觉。再如乔圆圆拜佛,韩师傅扮神造鬼,纸上刺人,演员的表演准确,节奏的控制,让整个环境和氛围都惊心动魄,令人难以忘怀。但在快速播放下,这种紧张和期待的建立会被削弱,导致观众无法完全沉浸在电影的恐怖氛围中。此外,倍速播放还可能改变观众对电影叙事节奏的感知。在正常播放速度下,演员表演的节奏与电影的叙事结构相协调,共同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然而,在倍速播放下,这种协调被打破,导致电影的叙事和情感表达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倍速播放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它反映了技术对人们观影审美的深刻影响。维利里奥指出:“从此只有一种中介化,不是载具、介体方面的中介化,而是其速度方面的中介化,如速度机器,它们都通过速度的生产来产生中介化”[10]。这意味着在现代社会中,技术的速度已经成为人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决定人们感知的不再是物理介质或载体,而是这些载体的速度。在网络电影的倍速播放中,这种速度的中介化导致观众与电影内容之间的距离变远了,使真实的电影体验被快速的播放速度所替代。倍速播放是这种超越的一个体现,它使人们的观影体验成为了一种被技术驱动的过程,观众在“倍速”观影中追求更多的体验,但这种体验方式让观者非专注于网络电影所塑造的他者世界,从而导致人们对网络电影审美的减弱。
二、倍速播放下的空间变化
(一)空间变异的原因——“义肢”
“义肢”,本指医学所用的假肢。然而,它被维利里奥赋予了更广泛的哲学内涵,用来指称一切人造的、延展人类有限感官能力和肢体能力的工具,如汽车、望远镜、电视等。[11]网络电影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主要娱乐和艺术形式,不仅仅是视觉和听觉的呈现,更是一种知觉的延伸和扩展。这种扩展可以被视为人类对自身知觉能力的增强,就像一个“义肢”对身体的功能进行补充和增强。电影的每一帧都是对现实的捕捉和再现,而电影放映机的高速运转使这些静态的帧连续呈现,为观众创造了一种连续的、动态的视听体验。电影的高速播放(超过每秒24帧)结合人类视觉的“视觉暂留”和“似动现象”,从而创造了连续的动态错觉。因此,电影这一“义肢”之所以能带来一种类似“失神”且再度黏合断裂时间的知觉感受,乃是因为马达能提供极快的“速度”,电影,是速度的“义肢”[12]。
在电影的放映过程中,尽管每两帧之间有一个短暂的间隔,但高速播放的静态帧在银幕上形成了连续的动态体验,使观众感觉时间是连续的。这种体验与孩子在“失神”状态下对时间的感知相似,但成年人需要依赖这种“扩展”来体验它。借助电影这一视觉义肢,每个成年人都可以获得类似于小“失神癲”患者所具有的“去同步性”的能力,都可以体验“失神”[13]。
网络电影倍速播放功能可以视为电影“义肢”的进一步扩展。它允许观众在更短时间内观看更多的内容,这种速度的调整进一步强化了网络电影对时间感知的操纵能力。与电影放映机的高速运转相似,倍速播放功能也是对时间的一种技术性介入,为观众提供一种新的、不同于常规速度的知觉体验。在数字化时代,“义肢”正替代与生成人们知觉经验。对于网络电影的倍速播放,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与感性世界的接触变得更加间接。这种间接性使得观众对网络电影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更加浅薄,从而影响他们的审美体验,总之,网络电影倍速播放功能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技术调整,更是作为“义肢”的哲学和知觉意义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二)空间的变化
保罗·维利里奥进一步指出:“将光线速度当作新的绝对物,由此引入一个第三类间隔,光线类的间隔,与空间和时间的传统间隔相并列。”[14]这意味着速度与空间、时间同样重要。维利里奥认为,在信息时代,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对即时性的追求导致传统的空间和时间观念发生了转变。他认为,人们的生活经验已经不再受到物理距离的约束,而是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的传输速度。这种对信息传输速度高度依赖和追求,不仅仅是技术发展的结果,更是现代社会文化和心理变化的反映。
当网络电影倍速播放作为“义肢”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时,导致网络电影的原始时间节奏被打破,从而使观众的时间感知与网络电影内容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削弱了观众与网络电影之间的现象学关联性,导致“竞速空间”的形成。在传统的电影观赏体验中,身体和空间的关联性不可分割。观影环境(例如电影院或家庭影厅)与观众的身体感知(例如,视觉和听觉的投入)共同构建了一个具有现象学特性的空间,为观众提供一个深入、全面的审美体验。然而,当倍速播放被引入到网络电影中,这种身体和空间的现象学关联性被削弱甚至消失。速度技术的增加造成了观众的注意力和网络电影的时间节奏之间的不匹配,这使观众难以全身心地投入网络电影的空间环境中。此外,由于观众的感知时间与网络电影的呈现时间不再同步,网络电影的空间元素,如场景布局、角色位置等,不能被观众充分感知和理解,导致网络电影的空间连贯性被破坏,形成了一种技术速度塑造的“竞速空间”即观众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过程中,失去了对空间的真实感知。在这种“竞速空间”中,网络电影的空间维度被压缩,观众的观影体验从一个深度的、全面的体验转变为表面的、碎片化的体验。网络电影的空间元素在观众的感知中变得模糊,甚至消失,这对观众的观影体验造成了负面影响。同时,观众的身体经验也从电影的空间中被剥离,进一步削弱了网络电影的情境感和沉浸感。
因此,网络电影的倍速播放导致了“竞速空间”的产生,破坏了观众与电影的空间联系,从而削弱了观众的审美体验。这也强调在未来的电影创作和播放方式中,需要更多考虑如何在维护网络电影艺术的原有魅力的同时,适应新的技术条件和观众需求。
三、倍速播放下的“信息”消逝
“倍速”观影这一微小的传播现象之中,同时也催生出现代生活之中所独具的观影体验,其不断地震颤着观影主体,并如同蝴蝶效应一般影响着网络电影。
根据《新京报》针对18至40岁人群的调查,接近70%的受访者在观看长影片时选择了倍速模式。[15]倍速播放作为一种新兴的观影方式,使观众能够在相同的时间内观看更多的网络电影,这无疑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这种观影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保罗·维利里奥所描述的“信息炸弹”提供了触发条件。
保罗·维利里奥在讨论“信息炸弹”时,继爱因斯坦之后,区分了两种技术破坏形式:原子弹和信息炸弹。这两者都是当他们遇到物体或目标(无论是广岛还是长崎,或者电脑或电视屏幕的界面)时发生的破坏形式。原子弹是一种破坏形式,其对物体的破坏力来源于重原子核裂变产生的核能的快速释放,通过热量、爆炸和放射性造成破坏。有了信息炸弹,反应就更加复杂。在这里,人们将被世界缩小到一个独特的时间目标所吸引,而被保留真实或历史时间的目标排斥,被新的加速系统所吸引,也被惯性所震惊。[16]这预示了一个社会现象:在高速、高频的信息流动中滋育了一种高度刺激与焦虑的感觉环境,人们的感知、理解和解读能力会受到抑制,从而导致混乱和失序。网络电影的倍速播放是这种现象的具体体现。这种信息的“炸弹”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信息碎片化、信息麻木,以及更为严重的后果——信息的消逝。
首先,倍速播放加快了信息的传输速度。观众在相同的时间内接收到更多的信息,这增加了信息的密度和压力。但是,人们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并没有随之增长。因此,大量的信息超出人们的处理能力,导致人们无法深入理解和消化这些信息。
其次,倍速播放改变了信息的传输节奏。网络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信息传输不仅仅是线性的,还依赖于网络电影的节奏和叙事结构。倍速播放打破了这种节奏,使信息传输更快、更紧张。这会影响人们对网络电影信息的感知和理解,甚至改变人们对网络电影主题和内涵的解读。
再者,倍速播放导致信息碎片化。本雅明曾进行论述“充满了无序的并置,随机的遭遇,多重的感官刺激,以及无法控制的意义……现代性使感觉本身内在地碎片化。”[17]由于播放速度的增加,观众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理解每一个场景和片段,导致网络电影信息的碎片化。这种碎片化削弱网络电影的叙事连贯性,影响网络电影的艺术效果。
最后,倍速播放导致信息麻木。当人们被大量、高速的信息所包围时,人们对信息产生麻木感,甚至对信息产生厌倦和抵触。这种麻木导致人们对网络电影审美疲劳,影响人们对网络电影的接受和享受。更为严重的是,信息的“炸弹”导致信息的消逝。在这里,所说的“消逝”并不是指信息本身的丧失,而是指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和记忆的渐失。由于信息过于碎片化和麻木,人们很快忘记了刚刚接收到的信息,或者无法将其与已有的知识体系相结合,从而导致信息的实际价值大打折扣。
总的来说,网络电影的倍速播放是维利里奥“信息炸弹”观点的一个实例。在高速信息社会中,人们应该关注如何保护和提高自己的感知、理解和欣赏能力,避免被信息速度所主宰。在这种环境中,创作者应该尝试突破和改进传统的叙事策略,鼓励观众参与和讨论。在过去,网络电影的审美要求是通过声音、影像和表演来讲述故事。但在当前的多渠道观影环境中,观众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干扰。因此,现代网络电影创作应该尝试构建更复杂的叙事结构,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鼓励他们参与互动。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它指向影片内部的细节和符码,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中的情感关系和人物塑造;其二,它指向网络电影外部的“叙事空间”,使观众能够感知和理解创作者对现实世界的精神批判。
结语
“倍速播放”作为一项由媒介平台所引入的技术功能,却持续不断地震颤网络电影艺术的波澜大海。自“倍速播放”功能运用到网络电影观看领域开始,其自身所携带的“速度”便逐渐渗入并影响着网络电影,同时其影响也反作用于每一位使用“倍速播放”功能的观众。观众基于个体对时间的焦虑、期待视野的满足等原因,使自身在观影过程中愈加依赖“倍速播放”技术,并逐渐陷入“倍速”的旋涡之中。
尽管倍速播放功能为现代社会提供便利,满足人们对时间效率的追求,但它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网络电影观赏体验上,这种功能可能导致观众错过网络电影中的艺术性,从而形成了一种“竞速空间”,使得观众的审美体验变得表面和碎片化。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表面和碎片化的审美体验进一步影响了观众的信息接受能力。在“竞速空间”中,观众可能会错过电影中的关键信息和细节,这不仅影响了他们对电影的理解,还可能导致他们对网络电影的评价变得片面和偏颇。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技术进步与艺术体验之间的关系。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深度和全面性。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平衡这两者,以及如何在技术进步的背景下提供更加丰富和深入的电影观赏体验,以实现真正的艺术与技术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Lev Manovich.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M].Cambridge,Mass:MIT Press,2001:86.
[2]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EB/OL].(2021-06-05)[2024-01-24].http://www.cnsa.cn/attach/0/2112271351275360.pdf.
[3]许乐.“倍速”生活调查:6成网友视听加速,半数难以分清利大还是弊大[EB/OL].(2019-10-28)[2024-02-2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ESJ0P0QS05129QAF.html.
[4][5][法]保罗·维利里奥.消失的美学[M].杨凯麟,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8:9-10,159-160.
[6][土耳其]西贝尔·卡巴,澳大利亚德尼兹·厄扎尔普曼.非影院电影体验和数字时代的电影收藏[ J ].敖柏,史伟译.世界电影,2021(03):116-129.
[7]Steve Redhead,Paul Virilio.Theorist for an Accelerated Culture[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4:4.
[8][14][法]保罗·维利里奥.视觉机器[M].张新木,魏舒,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8,142.
[9][德]罗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M].郑作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118.
[10]VIRILIO P.Negative Horizon Degener M,Trans[M].London:Continuum,2005.
[11][13][法]保罗·维利里奥.消失的美学[M].杨凯麟,译.台北:扬智文化:2001:54,80.
[12]宋克.电彫本体论似动现象的理论研究[ J ].电影评介,2010(3):68-69.
[15]杨莲洁.×2快进!为什么年轻人看剧都用倍速丨调查[EB/OL].(2019-09-22)[2024-02-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5335294815085096&wfr=spider&for=pc.
[16]John Armitage.New media, the information bomb, and the overexposed city:Paul Virilio contra Bernard Stiegler ontechnology, space, and time[M].Media Theory,2022:5.
[17]孙绍谊.二十一世纪西方电影思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