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当前,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传播效能,不仅是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提升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球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共同培育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
中国职业教育已成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以鲁班工坊和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为典型代表的职业教育国际品牌为国际社会共享了中国职业教育理念、标准、模式和方案,形成了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有效实践范式。鲁班工坊和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走出了一条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传播的独特之路。
在国际上,职业教育强国均拥有属于自己的话语标签,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文凭+证书”模式(BTEC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TAFE模式)、美国和加拿大的能力本位模式(CBE模式)等。尤其是“双元制”这一德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话语标签,响彻全世界。中国一直在探索自主的职业教育创新之路和话语体系,目前已形成了“鲁班工坊”“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等国际品牌,并在国际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力,促进中国职业教育更好地融入世界职业教育体系,彰显了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产能合作中的服务能力,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作为国际职业教育的名片,鲁班工坊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核心要义和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鲁班工坊在其品牌创设过程中探索了建设原则、内涵体系、创建模式、功能定位和品牌特色,形成了“一个品牌,两个功能,三个路径,四个内涵和五个建设原则”的核心要义,以及在启动运营过程中的标准、机制和质量保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规范。当前,鲁班工坊这一中国与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和职业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方面成效显著,产生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鲁班工坊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也存在需要深入研究和破解的问题。比如,由于创建时间短、受各方条件所限,鲁班工坊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方面还存在提升发展能力、强化国际化资源开发、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国际化机制等迫切需求。特别是作为鲁班工坊核心教学模式的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如何对当地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师资培训产生强有力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并逐渐生成当地本土化的应用范式,则是当前鲁班工坊和EPIP国际话语体系研究的重点任务。
聚焦鲁班工坊和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进行学术话语构建与研究,目的在于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效能,不断向世界共享中国职业教育成果,实现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互利共赢。可以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建设与传播的终极目标。因此,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传播效能应当从理念引领、制度保障、途径优化和实践探索四个方面努力。第一,“互学互鉴、共建共享”是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传播效能的基本理念,即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传播为的是与世界共享中国职业教育智慧和成果;第二,职业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的制度体系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国际话语传播效能的重要保障;第三,基于话语权的概念框架,提升职业教育国际话语生产能力、加快职业教育国际话语传播速度、拓展职业教育国际话语传播渠道是提升职业教育国际话语传播效能的基本途径;第四,广大职业院校实践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化模式,能够有效推进向世界贡献中国职业教育成果和智慧的进程。上述四个方面协同发力将进一步助推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传播效能的提升。
(米靖,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