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

2024-06-17 05:42
第一财经 2024年6期

商业资源聚集度权重0.19

从2013年起,我们就强调品牌资源对测算中国城市繁荣度的重要意义。消费品牌对城市中发生的一切最为敏感,它们快速捕捉城市向上的机遇,又用脚投票深度参与到城市繁荣的构建中。

新冠疫情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们对城市商业经营逻辑变化的感知。事实上,以下沉和扩张为主要策略的品牌数量从更早开始就已在减少。奢侈品品牌和高端化妆品近两年的门店增长率平均都只有3%左右;除了麦当劳和百胜还在扩张,不少规模过千家的连锁餐饮品牌也连续几年严格控制新店拓展的节奏;叠加行业生命周期和外部环境影响,几个外资快时尚品牌的门店数量峰值出现在2021年和2022年,随后一路下行。节奏放缓之后,品牌经营者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优化店铺选址、门店品质提档升级、经营能力改造等维度上。

商业资源聚集度TOP10

仍在扩张的品牌也有,但相比10年前直觉式的下沉扩量,它们都制定了更审慎的策略。外资酒店集团如万豪、洲际、希尔顿正在重点探索中端酒店是否真的还有潜力可挖;2019年之后,会员制超市山姆在中国新增的门店占到了当前总数的一半多,但它并不特别着急下沉,目前每年增加的5家左右新店集中在新一线和头部二线城市,抑或是一线城市的加密门店。香氛也是近年新兴的消费品类,但即便是其中增长较快的祖·玛珑也只是在最近一年刚刚将门店开进三线城市。

经过十余年发展变化,商业市场的供需关系渐趋平衡,主流消费品牌的城市格局也已基本确定。

这个结果的背后,离不开标准化购物中心产品的充分参与。中国购物中心的总规模从2008年的0.3亿平方米激增至现在的5.2亿平方米,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商场都有全国统一的品牌招商策略。它们批量地将基本固定的品牌组合带到更多城市,丰富了当地供给的同时,也造就了不同城市近似的商业面貌。

过去一年里,这些品牌的门店数量变动较大

数据来源:新一线城市商业数据库注: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3月

购物中心的产品化让城市商业品牌供给趋于雷同

数据来源:新一线城市商业数据库注: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3月;品牌相似度根据购物中心品牌入驻情况综合计算,仅选取采用产品线标准命名的购物中心

主流消费品牌的城市格局基本已定

全国范围内,华润万象城、万达广场、大悦城、龙湖天街、吾悦广场,确实都“长得很像”。按照品牌完全一致的标准计算,它们各自的相似度都超过10%—如果被纳入计算的是看起来差不多的品牌,相似度的数据会更加惊人。

好在,城市商业并不只是由购物中心塑造的。在城市内部,同样已基本成型的是商圈格局,它们由购物中心、百货、商业街以及其他各种形态的商业载体在空间上聚合而成,通常可被划分为核心商圈、区域核心商圈、非核心商圈三种类型。不同类型商圈在城市内的强弱势关系,也在空间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组织逻辑。

商业资源集中在城市的不同区域

数据来源:新一线城市商业数据库注: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3年12月

三、四、五线城市的商业配套供给整体仍在提升

数据来源:大众点评、灯塔专业版注:餐饮、超便利店、运动场馆、文化业态数据统计时间分别截至2023年3月和2024年3月;电影院数据统计时间分别为2022年全年和2023年全年,仅统计有票房的电影院

不同城市商业配套的增长焦点差异

数据来源:大众点评、灯塔专业版注:餐饮、超便利店、运动场馆、文化业态数据统计时间分别截至2023年3月和2024年3月;电影院数据统计时间为2022年全年和2023年全年,仅统计有票房的电影院

由餐饮、超市、便利店等构成的生活便利商业配套业态,以及包含了运动和文化相关服务的休闲娱乐商业配套业态,也都是城市商业空间的重要参与方。基础商业设施的变化能够反映出城市居民对商业最日常的需求,也折射出城市街头巷尾的烟火气。

生活便利型商业为城市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保障和便利,休闲娱乐相关的商业配套则在此基础上丰富着大家的精神世界。过去一年,全国共有264座城市的休闲娱乐商业配套规模呈正向增长—相较而言,生活便利商业配套规模仍在增长的城市只有91座。

城市枢纽性权重0.20

影响城市网络格局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告一段落。因此今年起,城市枢纽性将更多以要素流动的结果数据来阶段性地评估城市在网络体系中的地位。

自2007年起的十余年时间里,中国高铁线网的主体骨架构建基本完成。郑州、武汉、长沙等中部新一线城市作为高铁线网中枢动脉中的天然节点,地位得到巩固。西部城市也在高铁成网的建设周期里补足了原本地处偏远、地形崎岖的先天劣势,改变了过往不得不依赖几个大型空港枢纽城市接入全国网络的弱势局面。

城市枢纽性TOP10

3年疫情甚至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航空网络的格局。2023年国内民航客运还处在恢复进程中,多数城市和机场的旅客吞吐量仍不及2019年。热门线路倒是全面回归正向增长—在商旅复苏的驱动下,包括4个一线城市之间,以及它们各自与成都、杭州的航线上,航班量均已超过疫情前;但昆明、西安等西部航空枢纽城市能否重回原先的地位,还有待观察。

通过多种交通方式接入城市主网,渠道掌握得越全面的城市也就拥有越多选择。但这只是提供了硬件配置,人、货、商业和产业资源的流动遵循的是更实际的供求关系。

货运输入输出量TOP20城市对

数据来源:G7易流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3年全年

国内航线恢复进程中,部分航线的热度下降

数据来源:飞常准、中国民用航空局《全国民用运输机场生产统计公报》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19年全年、2023年全年;2019年至2023年间北京大兴机场和成都天府机场新开通运营;民航旅客吞吐量恢复率按2023年城市民航旅客吞吐量降序排序

最直观的,可以看货物的流通。根据G7易流提供的数据,联系最紧密的前20个城市对之间产生了全国18%的公路货运输入输出量,它们的平均公路通行时间是1.38小时。远距离的公路货运也少量存在,但综合成本和时间,公路货运总体上更多承载的是区域内的物资流动所需。

企业跨域开设分支机构,或者发生投资关系是更硬核的一项指征。相比于其他要素可以高频、随机地流动,企业经营和资本流动最能检验出城市之间的深度连结。

天眼查的数据显示,北上深三城在这一项上的中心度毋庸置疑。在它们之后的梯队中,苏州和合肥更偏重通过投资与外部连结,武汉和长沙凭借中部省会的传统优势有着更强的总部-分支节点价值。

广东省内及与外部城市的创新型企业总部-分支联系

数据来源:新一线城市产业数据库、天眼查注: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3年年底;创新型企业总部-分支指数衡量的是城市A的创新型企业在城市B中设立的分支机构之和;地图中广东省内联系度展现为全量,省外联系仅展现联系数量超过300对的城市

展开广东一省的情况能更具体地看到产业在城际之间的协同关系。从创新型企业的总部-分支联系看,省内绝大部分与外省市的联系都由广州和深圳来承担—主要方向是北京、长三角、武汉、长沙以及成渝两市;省内其他城市则各自与广深发生着强联系;此外,诸如东莞、佛山、中山、惠州,它们之间的企业总部-分支的联系也相对活跃。

在长三角区域发生的人口流动看起来更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行政区划的限制。苏南和浙北城市与上海之间人群流动的时间成本几乎等同于城市内部;南京-合肥则在长三角的北部形成了双核节点;人们在小城市之间也有各自穿行的需求。在整张网络中,你能清晰地抓住枢纽和节点,同时也能看到密切联系的网状拓扑结构。

异地产业协同关联强势城市

数据来源:新一线城市产业数据库注:产业协同关联指数=创新型企业总部-分支指数×0.5+城市投资关系指数×0.5;总部-分支机构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3年年底;企业投资事件数据统计时间为2023年全年;创新型企业包含截至2023年年底在认定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在2023年获得过融资的企业;排序依据产业协同关联指数降序

这些城市的商业资源占据了区域的半壁江山

数据来源:新一线城市商业数据库注: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3月

长三角地区活跃的跨域人口流动

由城市构成的网络并不完全是平面的。城市彼此实际联系的强弱,会将这张网变得立体且层次丰富。理想的情况下,不同层级的城市之间级差并不会十分显著,这样资源要素更容易形成均衡的双向流通。

从对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的测量结果分析看,同样占据区域一半的商业资源,北京和西安分别在华北、西北区域一家独大;长三角的头部商业资源则更均衡地分布在上海以及杭州、南京、苏州、宁波和无锡6座城市。当商业资源的下沉和拓展速度渐趋放缓,协同密切的区域或将在考验商业创新的阶段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城市人活跃度权重0.22

重新回归日常的城市生活,年轻人始终是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

今年我们对城市人活跃度在结构上作了调整,兼容了此前生活方式多样性维度中有关消费多样性和休闲丰富度的大部分指标。整体上,城市在用户端的使用情况都以互联网大数据作为测算的依据,并统一到了新的城市人活跃度中。

城市人活跃度TOP10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引入各互联网平台用户活跃数据来评价城市活力始于2015年,时至今日,它的出发点发生了变化。通过互联网线上平台完成与现实城市及商业的交互,已经是全民性的生活习惯。

过去我们想通过这些数据测定城市里有多少活跃且不安分的年轻人,现在则更多偏向去衡量城市里有多少“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网购消费的规模与多样性差异

数据来源:阿里巴巴集团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3年全年

在线上留下的生活轨迹仍然是对其生活状态变化最及时的反映。从数据上,我们一眼就能看出2023年终于恢复了的旅游和演出市场。

网红旅游城市一个接一个地出现,铺天盖地的流量确实令它们收获了相比以往更大的游客规模和更高的旅游收入。根据去哪儿提供的数据,阿那亚的热度使得秦皇岛的目的地城市旅游消费热度在去年同比增长了459%。

与之类似的还有延边、洛阳、哈尔滨、扬州、北海、威海、淄博等城市,与过去相比,它们的旅游消费热度增长率都突破了300%。但即便如此,它们也无法一跃成为人们最首选的目的地—按旅游目的地热度的全国排名来看,网络热度最高的淄博,排名从2022年的128位上升到了80位,并没有真正挤入头部序列。

这些二线城市的外卖活跃度更高

数据来源:饿了么注:统计时间为2023年全年

头部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基本重和

2023年热度暴增的旅游城市

数据来源:去哪儿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3年全年,目的地城市旅游消费热度根据去哪儿酒店和门票订单数据综合计算得出

主流的旅游市场依旧由那些体量更大、旅游基础更好,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魅力也更强的头部城市掌握。它们大都既是国内旅游的头部目的地,也是最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地。

电影行业业内一直有着“北上广深重武成杭”八大票仓城市的说法,除开疫情期间,这8座城市历年的电影票房基本都会超过10 亿元。在线下演出市场,这8座城市的演出场次和演出票房也占据了头部位次。2023年,它们的电影票房之和占到了全国电影票房的26.49%,相比2019年之前30%左右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相比于商业消费市场结构的稳定,文化领域的下沉正在进入高峰期。

2023年线下演出市场复苏

2023年全国电影票房大盘中,8大票仓城市的占比下降

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 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3年全年;展演活跃度=城市演出场次×0.7+城市演出票房×0.3,数据经归一化处理

不同级别城市的人均电影消费

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3年全年,人均电影消费额=城市平均票价×人均订单量

运动已成为城市人重要的生活方式

数据来源:Keep运动研究院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3年全年,高频率运动人口比例为Keep年运动天数大于16天的用户占城市常住人口的比例

南方城市夜间休闲娱乐活动更丰富

数据来源: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3年全年;抖音休闲娱乐打卡地点数量指数统计范围为可在抖音上打卡的休闲娱乐类地点数量;抖音夜间休闲娱乐点打卡指数为夜间22点至次日6点在休闲娱乐类地点的抖音打卡视频量

疫情结束,城市夜间的烟火气回归

数据来源:中国联通智慧足迹注:夜间出行人数按照夜间范围20点至次日4点驻留一小时以上人口数据去重扩样统计,为统计时间内的日均值

二三线城市甚至更低线的城市都在举办演唱会、音乐节,以及承办马拉松等小型体育赛事。城市人能够参与和享受的文化生活多样性愈发提升。

户外活动的比重增加也是疫情后城市活力恢复的一大特征。这并不仅仅指代户外运动,而是在所有没有屋顶的城市空间里,能够发生的多彩生活。比如,敞坐在餐厅沿街设置的露天外摆位,甚至马路牙子上,或是被包装为“city walk”的各种形态的逛马路行为。

类似的场景很难不让人回想起“小时候的城市”里,那种自在的热闹与烟火气。

想要重新找回“烟火气”,并不是有组织地限时封闭几条马路摆出精心布置的市集,或者集中一批烧烤摊,将腾腾烟雾圈在可控的区域范围里就足够的。烟火气本质上是一种松弛享受的城市生活状态,是人们愿意走出家门、愿意交往、愿意相 聚。

城市从来都是活跃的。从中国联通智慧足迹连续监测的出行活动数据看,过去一年,共有129座城市的夜间出行人数规模超过了2019年。在步入正轨的城市生活里,人们每分每秒都在与这里提供的空间、设施、资源以及所有其他人充分互动。这些互动构成了城市最容易被感知的那一 面。

我们多年来坚持在城市人活跃度里设置夜间活跃度这一项指标,以夜间这个特定时段的活动为限衡量城市活力,也是想要不断重复和强化一个理念—夜间经济并不是城市整体经济的补充,它为城市魅力提供的增加值,关系到城市综合的气质和吸引力。

新经济竞争力权重0.20

作为今年新增的一级维度,新经济竞争力想要回答的是,驱动中国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哪些?在城市一年又一年的转变与迈进中,哪些力量正变得更为重要?

落到更具象的场景上,新经济又可被拆解成3个关键词:新的生产、新的消费与新的生态。

新经济竞争力TOP10

不同城市的企业类型培育特色

数据来源:新一线城市产业数据库、天眼查注: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3月;上市企业规模、外资企业规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规模均经过归一化处理

新的生产,对应的是千万家不同行业的企业。我们用企业引领力考量的,正是城市中各类企业在带动经济跃升的过程中所发挥的规模效应与引领作用。

透过数据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上海拥有全国最强的外资企业集群,北京、深圳则在本地上市企业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上保持领先。相对于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中的优等生是苏州和杭州,前者拥有37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好是北京的一半;后者则以247家上市企业的规模排名在这个单项的第4名。

对于大部分城市来说,企业的引领往往与本地上市企业的行业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关产业附加值直接挂钩。在厦门68家上市企业中,营收最高的建发、象屿、国贸、信达4家企业就贡献了所有上市企业营收的85%。

不少城市开始意识到,从一般企业中遴选出潜力者逐步培养,构筑起一套由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到上市企业的金字塔形企业梯队,远比专攻上市企业这个“塔尖”更为稳固与长远。按照相关部委的统计口径,在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培育出了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城市中,芜湖、株洲、西安、南京、宜昌排名前列,梯度培育的模式给不少二线、三线城市带去了可能性。

芜湖、株洲、西安、南京从“专精特新”中培育出了更多小巨人企业

数据来源:新一线城市产业数据库注: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3月;选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大于50家的城市中,培育率排名前十的城市

新消费品牌的诞生与城市主流商业气氛相关

数据来源:新一线城市商业数据库注: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3月;品牌门店指数基于主流消费品牌门店数量综合计算;新消费品牌门店指数基于255个新消费品牌门店数量综合计算;图表中不包括一线城市

头部上市企业在厦门和东莞的影响力更凸显

数据来源:新一线城市产业数据库注:基于各上市企业截至2023年12月的最新一期财务报告数据统计得出

商业世界里,总有新生的力量占据主流并快速成长。新消费指数关注的,是城市中最新的消费趋势与发展动力。新消费品牌近些年在一群年轻人的创意与追捧下诞生、扩张并持续释放着影响力,也为长沙、杭州、成都等城市的商业创新不断充实着脚 本。

互联网上活跃的年轻人,将新消费的理念植入了更多的城市与更广的生活。小红书2023年的打卡榜单中,哈尔滨、南宁、南昌等一批非头部省会城市快速火了起来;在淘宝直播互动的数据里,和田、龙岩等四线和五线城市也有突出的表现。

城市同样需要构建一个由不同要素有机融合的、繁荣的、良性的生态环境,它是新经济持续向上的土壤。在产业链生态指数这个维度中,我们不仅挖掘城市在产业链体系中的集群特色,同样关注它们在数字化、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创新贡献。

三线、四线城市的淘宝直播互动指数提升明显

数据来源:阿里巴巴集团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2年全年、2023年全年;直播互动指数=直播互动次数×0.5+直播观看人次×0.5

这些城市的小红书指数排名显著高于城市综合魅力排名

数据来源:小红书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23年全年;仅展示小红书指数排名高于城市魅力指数排名5位以上的城市小红书指数=小红书休闲娱乐打卡笔记数量×0.5+活跃用户数量×0.5

不同城市产业数字化侧重的应用领域的差异

每一座城市的产业结构不尽相同,城市产业链竞争的核心在于将自身的优势特色不断放大。我们看到,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中国城市的主导产业链条上,苏州、南京、西安、合肥等城市都已在各自的专长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华北与华东地区上市企业的ESG绩效表现出色

数据来源:新一线城市产业数据库注: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3年年底;基于各地A股上市企业最新的ESG得分计算得出

五大重点产业链条上的优势城市

数据来源:新一线城市产业数据库注: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3月;统计范围为各城市认定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

当下,数字化早已渗透至城市的方方面面。从应用实践来看,广州的数字商贸、苏州的智能物流、东莞的智能制造—这些与城市自身优势产业相结合的专攻方向,为城市注入了更为扎实的转型动力。与此同时,ESG这种新兴的投资理念与企业评价标准,正在引领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面向未来最重要的课题。

未来可塑性权重0.19

未来可塑性这个维度是对中国城市面向未来发展所拥有的各项储备与潜力的全面洞察。今年我们也对这套评价体系作了一些必要的更新。

一座城市的创新氛围与人才吸引力依然是我们最看重的部分。我们在这里面新加入了创新载体、创新产出成果等一批硬核指标,也纳入了医疗资源服务力、数字治理能力等城市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

未来可塑性TOP10

创新氛围指数描绘了创新从“0”到无穷大的三个阶段:创新载体数量衡量的是“0到1”的源头创新;创新产出成果用来评价“1到10”的成果孵化与扩散;创业融资活跃度则代表了“10到无穷大”的产业化应用与最终落地。

科研机构的论文被引量能更好地评估创新载体的质量。从全球引文数据库Web o fS c i e n c e核心合集中收录的超1280万条中国机构文献来看,北京贡献了其中9.67%的篇数和34. 22%的被引次数,依然是中国最核心的创新策源地。科学引文被引量前20名的城市中,仅有苏州、深圳、大连、青岛4座非省会城市—源头创新能力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与教育、技术、人才在区域内的集中高度相关,省会城市在这方面通常占据天然优势。

“0到1”的创新资源集中在省会城市

数据来源:Web of Science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3月;只统计Web of Science收录的中国科研机构科学引文被引量

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布局并不丰富的城市,要提升创新产出成果的规模和价值,更合理的策略是聚焦技术型企业主导的创新。企业端的创新可以从全国所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明授权型专利产出数量来考察。全国有15.5%的企业在近3年有专利产出,深圳、北京和宁波的企业创新活跃度最 高。

技术创新和创新转化能力越强的城市,往往更加受到资本的青睐。根据鲸准提供的剔除传统行业的一级市场融资数据,济南和宁波2023年的融资额增量都排进了全国前十。它们在创新载体数量和创新产出成果两项上同样排名前列。

非一线城市中,宁波科技型企业近3年的创新产出参与度最高

数据来源:天眼查、新一线城市产业数据库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3月;科技型企业指认定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仅统计发明授权类专利

与此同时,年轻人选择城市的逻辑也发生了变化。

智联招聘连续5年提供的首选就业指数显示,毕业生对头部城市的执着程度明显下降了。首选一线城市的毕业生比例下降了4.53%,是所有级别城市中跌幅最大的一类;相对应地,线至五线城市的人才吸引力都有所提高。

年轻人在城市扎根往往伴随着成家、育儿、养老等一系列需求,因此城市在公共服务上的硬实力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济南、嘉兴等二线城市融资增量排进全国前十

数据来源:鲸准注:数据统计时间分别为2022年和2023年;融资金额仅统计一级市场融资金额,剔除传统行业

与5年前相比,毕业生不再执着于一线城市

数据来源:智联招聘注:数据统计时间分别为2019年和2023年;毕业生首选就业指数=当年毕业且有工作经验且现居住在该城市的人数÷所有城市之和;海归就业指数=当年该城市的海归投递人数÷所有城市之和

新一线城市医疗资源服务能力存在差异

数据来源:艾力彼注:城市医疗医院竞争力指数统计时间为2023年全年,由城市在艾力彼城市医院排行榜各分层的竞争力指数综合得出;城市医疗服务供给指数统计时间为2022年全年,由城市卫生医疗机构数指数、卫生技术人员指数、人口床位数指数综合得出

湖北省几乎所有城市都实现了政务服务“零跑动”

数据来源: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注: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1月;零跑动事项指可以通过网上申请和快递送达办成、不需要去线下跑动的政务服务事项;零跑动事项占比为零跑动事项占所有政务服务事项的比例

中国第三方医院评级机构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中心向我们提供了城市医疗资源服务力这个新指标。其中城市医疗医院竞争力指数衡量了城市内医院的医疗技术、科研能力及运营能力等维度;医疗服务供给指数则指向床位和卫生技术人员的供给能力。根据不同城市在这两个维度上的排名相对城市魅力排名的差距,可以直观看到城市医疗能力的实际水平。

城市数字化水平的建设和提升也是大势所趋。但在这个领域里,目前可以用于全国比较的数据指标并不多。我们暂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上各城市“零跑动事项”的服务能力来代替全貌。“零跑动事项”是指城市行政服务中,市民可以全程通过线上和快递办理,不需要去到线下窗口的事项,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地方政府数字治理的意愿和能力。

这些城市正在朝千万常住人口规模发展

数据来源:各省市统计年鉴、各城市统计局注:仅展示常住人口在900万到1000万间且近3年增长率为正的城市

选择换个城市工作的人比5年前更少了

有47个城市吸引了比5年前更多的工作人口

数据来源:中国联通智慧足迹注:数据统计时间为2019年至2023年;外来工作人口的判定主要通过大数据识别用户的生活工作城市与故乡城市的差异实现

城市规模与增长指数这个二级维度的各项指标保持不变。我们认为,城市的GDP、人口流动作为高度综合的结果性指标,其变化趋势在很大程度上预言了一座城市未来发展的走向。

如果将常住人口达到千万作为衡量城市产生规模效应的一道门槛,那么温州、合肥、宁波、南京、济南这5座城市将最有希望成为新的“千万人口城市”。其中,合肥2023年常住人口增长率达到2. 27%,常住人口总共新增了21.9万人。

通过手机信令捕捉测算出的外来工作人口的数据变化更加动态和具象。2023年,共有47个城市相比5年前吸引了更多的工作人口。宁德凭借锂电新能源产业的高速发展获得了一轮人口红利,2023年相比2019年的外来工作人口增长率高达68.27%;武汉、杭州、广州等头部城市2023年的外来工作人口数也已超过2019年的水平。但长春、哈尔滨、济南3座北方省会城市都已进入了外来工作人口持续下降的周期,它们的吸引力亟需被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