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上自我呈现中的冲突与救赎

2024-06-17 22:30曾嘉慧
新楚文化 2024年10期

【摘要】“微博小号”是指用户在“微博”社交软件平台中拥有两个及两个以上账号,并且此账号通常以“匿名”形式存在,它与“微博大号”的区别在于账号社交关系的公开程度。随着用户社交范围扩大,微博作为半社交平台逐渐涌入用户私人社交关系,面对不同的社交关系凝视,用户在自我呈现中面临着“选择表演角色困难症”——在平台上考虑到不同粉丝对呈现内容的看法纠结是否发送某些日常生活内容,久而久之便演化成自我呈现的冲突。于是小号便成为此类用户自我呈现冲突中的“救赎”。本文运用深度访谈法在对20名拥有微博小号并使用微博此平台超过两年的用户进行访谈后发现用户解决此冲突的方法为创建“小号”进行情感发泄。

【关键词】微博小号;自我呈现;私人领域;拟剧理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0-0076-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0.023

一、引言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使用社交网络平台进行日常社交活动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微博作为中国使用普遍的社交平台之一,也赢得了广大用户的喜爱。2021年6月微博的月活跃用户达5.66亿,日活跃用户达2.46亿。数量庞大的用户账号中存在一部分独特个体即“微博小号”。微博“小号”与“大号”相区分,指“正常使用一个账号的同时,在该社交网站另注册一个账号作其他用途”。微博小号为何出现的原因也被广大学界所探究。综合国内外文献得出:目前国内对用户使用微博小号的行为有“拟剧理论”进行解释外,也发展了一种新解释——“策展人”即:“用户以不同展演舞台下的观众属性为区分,策划不同展演行为,塑造不同的自我形象。用户从表演者成为策展人,每个微博账号空间不再单纯只是用户表演的舞台,而更像是用户不同主题的展览厅。用户通过策划每个展厅的可见内容、可见范围等进行自我呈现,极大地避免了‘秘密的泄露和自身形象的崩塌。”但本文作者认为“拟剧理论”与“策展人”解释都不能更完整解释微博小号出现的动因,本文通过与20名拥有微博小号并使用微博APP超过2年的用户进行深度访谈,认为“客厅说”更符合使用微博小号的用户心理。

“客厅说”是指用户所拥有的账号就像用户的家,微博大号为家里的“客厅”,小号则因为用户使用其功能的不同而不同,有的为“卧室”“书房”“工作室”等。用户会定时“打扫”自己的家,即用户对自己所发布的内容进行及时编辑,保证内容信息的可观赏性,“打扫”这一行为通常出现在微博大号中,为保证“访客”在进入客厅时所观看的景象是赏心悦目的。而卧室为私人领域,通常“谢绝参观”,即微博小号通常不具有用户的私人社交网络朋友圈,仅为用户自身开放。书房开放程度不高,可匿名也可实名,主要为用户行工作之便所使用,发布内容也仅为工作信息。微博小号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用户在印象管理中“真实自我”与“规范自我”冲突的方法,也可视为他们的一种救赎。

二、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质化研究中的深度访谈法,首先挑选了20名来自中国不同省份、不同职业、不同学历、不同年龄的志愿者进行访谈。志愿者们大多为使用微博APP时间超过两年且拥有两个及以上微博账号的用户。本次访谈大多以线上语音,文字为主,在对志愿者们进行基本信息询问之后便往志愿者们在使用微博大号时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访谈,随后便对志愿者们在使用微博小号的动因以及感受机型访谈。访谈时长90分钟,访谈结束之后进行及时的总结与归纳。

三、社交网络自我呈现的冲突

(一)规范自我的呈现——基于社交朋友关系下的凝视

“微博现在熟人玩得多,而且微博推荐熟人这个功能能让本来不知道我微博的同事或者普通朋友发现我的微博,所以有时候我在上面发一些吐槽工作的话很可能就被我领导看到,所以我干脆就只在大号上发一些岁月静好的东西。”志愿者A如是说道。在绝大部分访谈中,所有的志愿者们都提及微博大号被熟人所关注所以有时候为了在他们面前表演一个美好的形象便会尽量美化自己所发表的内容。

戈夫曼“拟剧理论”中的“前台”能准确阐述用户在微博大号中的行为,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表演,用户在知情有“观众”观看演出时会尽量在舞台上表演“理想自我”,在微博大号上主要表现为发表正能量的内容。精心美化过的照片,有深度的思考以及精致的生活状态等。这种“规范”正是基于受众的凝视下所表演出来的理想状态,所有用户在知情自己的社交平台内容被凝视下都会选择呈现“规范自我”。

(二)选择表演角色困难症——真实自我与规范自我呈现的冲突

“选择表演角色困难症”是指当用户所使用的社交平台被不同层级的观众凝视,因面对不同层级观众时用户所持有表演身份的不同,此角色会被某一圈层的用户所喜爱,但另一圈层的观众不青睐,所以用户会患上此症。举例:志愿者B的微博被自己的男友和亲戚所关注,她想在微博中发表与自己男友的恋爱日常,但是考虑亲戚看见会告诫自己不要早恋,因此便在发表与不发表中犹豫纠结。所以便创建了一个小号专门用于记录自己与男友的恋爱日常。此情况在“策展人”解释中也得到了原因解释,即从心理层面而言,个体对监视行为表示厌恶,在使用微博时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倦怠情绪。从行为层面来看,用户无法有效阻止他人的监视行为,只能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缓解被监视带来的负面感受。这同时也被本文作者认为是在社交网络平台中真实自我与规范自我呈现的冲突。

四、社交网络自我呈现的救赎

(一)真实自我的呈现——无压力下的自我空间

微博小号的出现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无压力的自我空间,让他们能够在一个更自由、更私密的环境中表达自己。如志愿者C所述,“微博小号是我的快乐家园,我可以在上面肆无忌惮地‘发疯”,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小号的本质:一个没有社交压力、无需担心公众评价的私人领域。在这个领域里,用户可以摆脱社会角色和期望的束缚,展现更加真实的自我。在微博小号中,用户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和想法,而不必担心被熟人或公众评判。这种情况类似于艾尔文·戈夫曼在“拟剧理论”中描述的“后台”区域,在这里,人们可以脱下社交场合的面具,无需再进行精心的自我呈现和控制。微博小号成了一个释放压力、表达不满、自我治愈的地方。此外,微博小号的内容有时是大号内容的延伸或反应。例如,如果在大号上发布的内容引起了争议或负面反馈,用户可以利用小号来回应这些情况,这样做既保护了他们的公众形象,又满足了他们回应批评的需求。这种互动显示了小号不仅仅是一个隔离的私人空间,还是与大号相互关联的,提供了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自我表达方式。在这个私密空间中,用户可以探索和发展自己的身份,表达那些可能会在公众账号上引起争议或不适的观点。这种自由表达的能力是微博小号的重要特征,它允许用户在社交媒体的压力下保持心理平衡和情感健康。

(二)“卧室”与“书房”——私人领域的再创建

“卧室说”是本文作者在对以上10名志愿者进行深度访谈后所得到他们一致性认同的解释。即作者在询问:“这两个观点你更同意哪个?1.微博账号就像一个房子,每个账号有每个账号的功能,客厅,书房,卧室,主人会清理房子,欢迎‘访客,但是卧室只限于自己‘参观。2.微博账号就像一个舞台,舞者会登上不同的舞台,有观众的舞台会戴着镣铐表演,没有观众的舞台只限于自我欣赏。舞台表现的节目因观众不同而不同。”百分之百的志愿者们都认同了第一个解释。因此本文作者将详细以上言论。在微博小号使用中,大号与小号的区别可以使用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描述,即大号为前台,小号为后台。但本文作者在研究中却发现小号也有不同功能,也不仅仅是表现真实自我的后台,有些用户使用小号也是仅仅用于工作,并无其他用途。因此本文作者将小号规划为三类——“卧室”“书房”“工作室”。

“卧室”——私人情绪发泄地、满足性功能。在对志愿者们进行访谈时,90%的志愿者都提到了“发泄情绪”一词,他们经常会在小号中发表一些在大号不适合发表的言论,大多是负能量的伤感语录或者指责他人的话语。同时也有20%的志愿者指出,有时候会拿小号去观看、转发一些性感男生或者女生的照片,或者就是以小号的身份浏览一些成人网站。“卧室”类型的小号通常是匿名的,这种匿名性为用户提供了一种保护机制,使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负面情绪、私人思考或敏感话题,而不必担心个人形象或社交后果。这种匿名性的环境有助于减轻社交媒体使用中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担心自己的公众形象和社交媒体上的表现。另一方面,根据志愿者的反馈,一些用户使用小号来浏览和转发性感的内容,或访问成人网站。这种使用方式反映了用户对于私人空间和性自由的需求。在这个“卧室”空间里,用户可以探索自己的性趣味和身份,而不必担心社会的审视或道德评判。

“书房”——工作专用、工具性功能。志愿者D是一名体制内工作人员,他所在的单位要求员工每天必须转发公司相关内容,因此他创建了这样一个小号专门用于转发公司的相关内容,这反映了社交媒体在职业场合中的工具性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小号不仅仅是个人表达的空间,而更多地成为完成工作任务的工具。这类“书房”小号通常不涉及个人生活的方面。它们的内容主要是与工作相关的信息,如公司公告、行业新闻或者专业文章。这样的账号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专业化的平台,用于展示其职业形象和专业知识,同时也帮助他们保持个人生活的隐私。“书房”小号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半开放性。这种类型的账号通常不对外公开个人身份信息,既可以选择匿名,也可以选择实名,但不会在这个平台上发布任何私人生活的内容。这样的设置使得用户在保持一定程度的匿名性的同时,也能够在必要时公开自己的身份,以增加信息的可信度或职业联系的可靠性。这种类型的小号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用户对私人领域的再创造。它们将工作与个人生活分离,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用户可以专注于职业发展、行业交流和专业知识的分享,而不必担心个人生活受到干扰。微博作为一个公开的社交舆论场,用户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 必然受到来自他者的“凝视”。此处的“他者”,可能是“互关”(指在微博上互为粉丝、处于双方关注列表里)的亲朋好友,也可能是“共景监狱”中的陌生围观网民,甚至是“全景监狱”中的社会管理者[5]。

“工作室”——功能性使用。50%志愿者表明会用小号对别人进行“视奸”行为。“视奸”意为“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浏览他的发言、关注与被关注、点赞记录等历史记录,且尽量不留下痕迹——不关注,不评论,不点赞”,因为害怕自己“手滑”不小心点到对方的社交内容留下“痕迹”,所以干脆用小号进行此操作,“就算直接关注她也不知道我是谁,还是小号方便!”志愿者E表明,“用小号视奸更加方便,并且会把小号当成一个监视器凝视别人的社交平台,这对于我来说只是个工具。”作为“工作室”的小号也谢绝访客参观,涉及用户隐私,因此小号也具有监视别人的功能。

“客厅说”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视角,用以理解微博大号和小号在用户社交生活中的角色和功能。在这个理论中,微博大号被比喻为家中的“客厅”,它是公共的、正式的,代表着用户对外的形象和身份。这里的互动和内容呈现,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旨在展示给“访客”——即广泛的社交网络观众——一个规范化、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大号上的内容通常更加正面、正式,旨在维护和提升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形象。相对于大号的“客厅”,微博小号则被分为“卧室”“书房”和“工作室”等不同类型,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角色。这些小号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自我表达空间。“卧室”类型的小号是最为私密的空间,用户在这里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这里的内容可能是情感上的宣泄,或是那些不适合在大号上公开的私人事务。在“卧室”中,用户可以放下公众形象的负担,享受纯粹的自我表达。“书房”类型的小号则是半公开的空间。它可能被用于更加专业或学术性质的内容,如工作相关的讨论、学术分享或特定兴趣领域的探讨。在“书房”中,用户可能会保持一定程度的匿名性,同时分享更具深度和专业性的内容。最后,“工作室”类型的小号更多用于功能性的目的。例如,一些用户可能会用这样的小号来观察和分析其他账号,或用于某些特定的工作任务,如市场调研或竞品分析。在“工作室”中,用户的活动更多是以目的性和工具性为导向。

五、结语

学界对微博小号的用户使用心理研究已有所成就,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微博小号”的论文一共有10篇,大多为从社会心理学方向分析。本文研究不足之一在于访谈样本量过于稀少且部分不具有可代表性,在此方面今后将会加强。本文的创新处在于在访谈中得到了更为合理地对微博小号的描述——“客厅说”。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可以描述与用户在自我呈现时“戴着镣铐跳舞”,那么“客厅说”则可以理解为用户自我创建选择私人领域,“卧室”“书房”等名词概括其自我呈现的功能。随着社会发展,不同年龄、身份用户涌入社交网络,使其心理也会逐渐具有差异化,因此本文作者将持续关注此议题。

参考文献:

[1]林升栋,余洁.社交网络用户非常态使用行为分析[J].青年记者,2017(21):49-50.

[2]程诗语,余来辉.社交媒体用户“小号”使用行为定性研究[J].传媒论坛,2022(11):36-38.

[3]姚敬琦.控制“可见”与创建边界:微博用户自我呈现行为的衍变[J].新媒体研究,2022(18):36-40.

[4]刘之源.微博小号用户心理探析[J].新媒体研究,2020(20):43-46.

[5]顾梦然.微博小号用户的使用行为与自我呈现——基于对当代大学生的深度访谈[J].新闻文化建设,2021(19):73-75.

作者简介:

曾嘉慧(1997-),女,汉族,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方向:网络人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