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路上观察学入门》这本书主要是从赤濑川原平、藤森照信和南伸坊的视角讲述了他们是如何成为路上观察者,并由此开始了他们在路上观察的创作,他们走在街头观察着日常生活中寻常的物件,比如说电线杆上的海报、标签、井盖、建筑碎片、废弃物等,这些经常被我们忽略的日常,他们却为此深深地着迷,“他们将观察结果以手绘、文字以及图片的形式一一记录下来,还会设计工作表格、规定记录准则,为特定对象命名,这就是路上观察,加个‘学字更带有钻研的意味”。他们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游荡者,他们是主动观察探索的研究者,通过不同的观察视角,将熟悉的空间变成了陌生的环境。
【关键词】路上观察学;考现学;赤濑川原平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0-0059-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0.018
《路上观察学》书中一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宣言,“我如何成为路上观察者”和“高举‘路上观察的大旗”。叙述了赤濑川原平如何成为路上观察者,当他从艺术少年成长为艺术青年时,创作欲不再局限于画框中,而是扩散至日常生活空间,他认为身边的每件东西都可以成为创作的媒介;高举“路上观察”的大旗,这一节诠释了路上观察与艺术、博物学、空间派、考现学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作出了概念上的区分,从而使读者对路上观察学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二部分街道的呼唤。以会谈对话的形式,松田哲夫为主持人,赤濑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为会谈者。谈他们是如何踏上路上观察这条路,他们对艺术、考现学、路上观察学的理解、发展,以及他们各自在做的创作。吉田谦吉与今和次郎一起发展考现学,藤森照信成立了建筑侦探团,赤濑川原平第一次接触到考现学是在杂志《物趣》,看到了矶光雄原的笔记,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同时也真正地认识了考现学这门学问。赤濑川原平从艺术圈跨界到路上观察学,是因为他看到路上的地砖被撬起来了;藤森照信从建筑研究跨界到路上观察学,是因为他意识到城市中就有许多不同的立体的建筑案例,为什么要从书本中认识建筑;南伸坊是赤濑川原平的学生,上了关于考现学的课程,觉得很有趣好玩,他的第一份作业就是观察他家附近的住户,并且记录下来。
第三部分我的田野笔记。摘录了南伸坊、林丈二、一木努、铃木刚与田中千寻、饭村昭彦、森伸之等人的路上观察记录结果。例如南伸坊对文花集合住宅23号馆观察的记录,对路边垃圾桶的观察、界桥附近的漂流物观察。
第四部分观察之眼。以三种不同的视角观察,“街头采集信息参与式观察”,以博物学的观察方式,保持好奇心,从自然观察到习惯性观察;“非参与式观察”,如田方田犬彦从收藏的漫画作品中对某一时代进行观察,观察藤子不二雄(藤子.F.不二雄、藤子不二雄A)、手塚治虫、柘植義春、益子勝己、田俊子、水木茂等老师们的漫画作品,漫画中的孩子们的游玩场景从荒地和空地转移到了室内、学校、公园,漫画中的荒地和空地是孩子们的自由乐园,如今荒地和空地从东京消失,孩子们的游玩场所也转到室内,漫画的主题场所也移到了室内、公园;重视物件(从空间中抽离)式观察,对周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在熟悉的空间中观察不曾注意到的事物,如江户大街的观察,商店门栏的观察,路上脚印的观察。
一、路上观察学的诞生
说到路上观察学,首先要提及的是考现学,路上观察学受到了考现学极大的影响。考现学(modernologio),这一概念出现在20世纪20至30年代,这个词是今和次郎创造的,与考古学相对应。考现学的初衷是以考古学的态度去观察现代生活,从多样的视角观察研究当下人们的生活常态。“对于现代风俗或者现代世相研究所采取的态度、方法,以及其工作整体,我们称之为考现学。”[2]331
今和次郎从小就有观察的习惯,在1917年至1922年跟随柳田进行田野民俗考察,去各地农村考察并以手绘的方式记录传统民屋,这也练就了他一身观察的本领。当他做了五六年的民俗学之后,他对民俗学感到莫大的空虚,同时也在思考为什么没有人研究现代人这一学科呢?
1923年东京关东大地震后,城市也因此受到了重创,今和次郎关注到这一社会现象,他着手做了两件事情。第一是组建了“克难屋装饰社”,利用现成的材料以达达主义的风格对灾民搭建的避难屋进行装饰美化。第二件事情就是观察,他观察人们怎样在烧毁的断垣残壁中重新打理生活,观察灾民身上穿的衣服、观察各色各样的木板招牌,当然,招牌对商品是否有影响他们毫不关心,他们作为一个旁观者,客观地、纯粹地对招牌这个物件进行观察,然后将观察到的以速写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就是考现学的滥觞。“我们或许可说:今和次郎将他自己的观察视线,从乡间田埂转移至都市的街道,就此建立了考现学。”[1]17考现学就是在灾后破坏与重建的热潮中形成。
路上观察学,1960年东京正处于安保斗争中,1970年主张打到一切的各种社会运动刚结束。十年的社会动荡,城市的样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是迷你版的关东大地震。社会动荡使艺术走出校园,扩及生活领域。譬如,1960年,赤濑川原平与高松次郎、中西夏之创立了前卫艺术团体“高赤中心(Hi-Red Center)”,他们开始走上街头去进行艺术创作。他们的行为作品“首都圈清扫整理促进运动”是在讽刺当时东京奥运会期间,政府作出的决定公共空间净化。
1972年,赤濑川原平、松田哲夫、南伸坊他们发现了“纯粹阶梯”只能走上去再走下来而不能通往任何地方,没有任何实质性功能的阶梯。赤濑川原平认为,这种无用之物含有“超艺术”的成分,之后称其为“汤马森(T'homasson)”。
汤马森,该词源自美国大联盟棒球选手加里·汤马森(Gary Thomasson)。1981年,他被高薪聘请至日本后却屡遭三振出局,表现远远不及期待,被当时的媒体调侃。赤濑川原平将“汤马森”定义为“城市建筑遗留下来的各种无用之物,是人类行为、意识、情感与经济活动加乘的总和,再经去除后留下的残留物”[1]70。可以说,路上观察学最早就是为了寻找城市中的“汤马森”而发展起来的。
二、路上观察学的“博弈”之路
(一)消费帝国的崛起
今和次郎建立考现学之后,这三个字频频在报刊上出现,变成了常用词,被商业界过度利用,出现了大量滥用的现象。资本主义为促进销售量,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将考现学作为依托,媒体大肆宣传,“××的考现学”此类标题出现在各个消费行业,可见消费帝国已经大肆侵占了考现学的领域。
他们并不理解考现学的真正含义,只是捕捉到消费者的心理,爱赶潮流,喜欢新鲜的事物,此时的消费帝国便是财运亨通,犹如阪上走丸也。“不过我们确实也不必因此愤怒,因为几乎没有任何概念能不被消费帝国利用,无论是在哪个时代都是如此。令人直接愤怒的是,街头老板的恶言恶语‘如果不进店里买东西,就别从这里走过去”[1]12。多么霸道的语言,这简直是要把路上观察学“扼杀”在摇篮中。
(二)路上观察学与艺术
“艺术与路上观察其实不算对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艺术是路上观察的故乡之一。”1960年,路上观察开始脱离艺术圈独自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美术馆的艺术阶段(在艺术界以视觉形式表现自我),路上的艺术阶段(在路上身体力行的表现自我),路上的观察阶段(消减自我表现时期如发掘汤马森之类)”[1]18。艺术是创作者经过思考以及对美的审视创作出来的作品然后放在美术馆被欣赏,然而路上观察关注的是物件,不可欣赏,只可观察。而且这些物件与艺术品是不同的,他们有除实用性之外的趣味在。原本他们是有实用性的,由于某些原因出现了除实用性之外的趣味,发现这种意外的趣味正是他们观察的意义所在。而且路上观察与造型艺术相比,这种奇奇怪怪的观察趣味自然比那些名画更能引发人们的好奇心。
在绘画领域,博物画与路上观察学观察角度相似,以科学的观察方法,将观察到的动物、植物、矿物绘成图。博物画是在欧洲工业革命时期从博物学衍生而成,日本在江户时期也有过博物画,当时的画家并不是专门研究博物画,但是是以路上观察者的眼光,追求将观察对象精准重现。
说艺术是路上观察的故乡,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杜尚。杜尚的作品《泉》,将日常生活中公共卫生间的小便池,签名之后放入展览馆中,小便池变成了艺术品。杜尚是反艺术的,他并不认为艺术高于生活,他曾说过“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路上观察学在某种程度上与杜尚的观念是一致的,对于他们自身来说,既是开创者,也是终结者。他们的观念都具有独创性且不可复制,也不能成体系的发展。当杜尚第一次把现成品放入美术馆,宣称是艺术品,这种突兀的新鲜感让所有人眼前一亮,但如果说现代艺术都用这种方式呈现艺术的话,那便又变得无趣了,不能够成立。现代艺术大概就是一直在寻求那种“突兀的新鲜感”罢了。艺术家也在寻求新的领域,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找到后便马上宣告世人,“这是我先找到的”。
(三)与空间派分道扬镳
空间派和路上观察都是以观察为基调,但观察的角度却完全不同。路上观察的对象是“物件”,是脱离了整体秩序的物件,而空间派是将观察对象放回到整体观察。他们认为只有物体脱离整体秩序之后,才不会埋没在整体中失去趣味,才会真正体现个别特色,物体才能成为所谓的物件。路上观察学看到的是物体本身,他们尤其喜欢观察背后隐藏着事件的物件,像侦探一样发掘物件背后隐藏着的故事。
三、田野笔记书中记录了许多有趣的观察体验。
(一)第一份考现学研究(吉田谦吉)
关东大地震后,吉田谦吉和今和次郎一起发展考现学,他们都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图案科(现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设计科)。1924年吉田谦吉的东京克难招牌之美(于《建筑新潮》发表),是考现学最早的文献资料,算是考现学的第一份观察报告。这份观察报告是吉田谦吉对灾后东京的观察。漫步在废墟般的街道上,一切都是全新的视角,打破了过去所有的秩序,对于一般人来说,经历了大地震后会非常苦恼,而他们却因为大地震的冲击而受到启发,苦中作乐,甚至沉迷其中,对于街上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
(二)林丈二与人孔盖的邂逅
林丈二被大家称为路上观察之神,大家调侃他纯粹是受到“路上×波”的影响,林丈二喜欢看电视,为了戒掉这个习惯,走上了街头,街头对他来说就是一部电视,他走在街头上,眼睛不停地扫视,他眼里的主角正是那些非常不起眼的事物,然而最深受他喜爱的主角便是人孔盖,初次见面时就被深深吸引。他将人孔盖的图案记录下来,并且每个盖子的图案下方都标注了管理单位的名称。
林丈二对银座地区的井盖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画出了观察地图路线以及井盖的具体位置在地图上标记,作了一份“银座名盖精选”的手绘图。详细记录了井盖的位置、井盖的大小及重量、磨损的程度、井盖的图案。林丈二非常执着于对路上细微之处的观察,他除了研究人孔盖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主题项目,大概有三十多种,譬如狗大便、砖墙的小洞、饭店的楼梯究竟是逆时针还是顺时针方向等。
(三)与狗狗成为好朋友
林丈二带着图案是英文字母的饼干,想与从家到车站之间的狗狗成为好朋友,并记录了他与狗狗的相处过程。敦,邻居家的狗与它很熟;猫熊犬,年纪大,像熊猫;米奇,看门犬,生人勿近的模样;卫星,人造卫星发射那天出生的狗的后代;狸狗,牙齿不好,饼干捏碎之后才吃;兔子,埋头吃面包……
他还对巴黎圣奥诺雷郊区街的狗做了详细的观察,记录了那条街区的店名、门牌号和店的种类,甚至狗大便的形状、状态、特征。“有一坨被踩过,呈树叶形状;有一坨绿中带黄的黏在地上……”
(四)欧洲旅行的观察
林丈二在欧洲旅行时,对每个都是的酒店房间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观察,洗脸台的出水口是逆时针还是顺时针,镜子有多大,有没有肥皂,床有多大尺寸,衣橱能否上锁等等,他都详细地记录下来,做了表格。在欧洲旅行期间,他还详细记录了自己的放屁次数,包括放屁的时间、地点以及放屁时的声响。最后根据记录的放屁报告,作出总结,还对放屁声进行排名。
四、结论
对于书中的一些奇奇怪怪的观察,你也许会问,那有什么意义?作者告诉我们没有意义,也不要去追问有什么意义,真正意义便是你能真正去享受在路上观察的乐趣,像小孩子一样,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兴趣。“考现学或路上观察学最难的一点,就是绝不能失去观看事物时的新鲜感,否则只是单调的记录罢了。”[1]68
《路上观察学》这本书给了我们全新的观察视角,以不同的观察视角去发掘出日常生活中的有趣事物,给乏味的生活增添了几分有趣的色彩。他们带着好奇心走在街头,对他们来说城市即“美术馆”,物件即“艺术品”,在他们眼中无聊即有趣,他们观察得非常细致且纯粹,他们对人的观察,观察人的穿着行为,甚至林丈二在欧洲旅行时对放屁进行了记录,虽然听起来有些滑稽,但认真又细致的记录又不由让人敬佩;对街上动物的观察,尾随狗狗的行走路径,记录狗狗的大小便,还与狗狗交朋友;对城市中的建筑进行观察,当城市中的建筑即将消失时,一木努将建筑废片拾了起来,他收集建筑废片将近二十年,跑去拆除建筑的现场,大概去过四百多个地方,甚至观察漫画作品中孩子们游玩的场景变化,“探索城市空间绅士化过程给孩子孩童空间带来的影响”[3]。这些观察已不仅仅是观察记录下来这么简单了,从细微中发掘现实问题,碎片式地将城市的更新发展见证下来,这足以反映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的变迁。
参考文献:
[1]赤濑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路上观察学入门[M].严可婷,黃碧君,林皎碧,译.台北:行人文化实验室,2014.
[2]今和次郎,藤森照信.考现学入门[M].詹慕如,龚婉如,译.台北:行人文化实验室,2018.
[3]阮庆岳,刘一纬,Yao Wu.路上观察学入门[J].艺术界2015(03):2.
[4]李涵.路上观察,再现生活——一个建筑师的阅读术[J].装饰,2017(02):34-38.
[5]席艺洋.波西米亚人之“眼”——再思城市“地方性”与社区营造的路上观察学[J].文化研究,2016(08):81-96.
[6]李小川.日常考现:站在路上观察学的立场看当代公共艺术[J].艺术设计研究,2023(02):75-78.
作者简介:
张悦(1998-),女,山西忻州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实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