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建培 严宜舒
A study on the edition forms and compi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ample books forexported silk and satin from 1957 to 1985
摘要:
外销绸缎样本是丝绸设计文化、丝绸贸易的主要传播载体之一,也是研究现代丝绸设计史的重要档案文献。文章以中国丝绸公司1957—1985年编纂发行的系列外销绸缎样本为例,运用现代版本学、档案学、文献学等研究方法,从“版本学”的角度对其编撰主体、版本形制、各时期的编撰特征等进行考证和阐述,解决了现代绸缎设计史研究中,面对众多无时间标注单页绸缎样本难以判断具体年代的困惑与问题,为甄别不同时期、不同主体编撰的单页绸缎样本提供了翔实、准确的文献考证和图文参照。
关键词:
外销绸缎样本;版本形制;编撰主体;编撰特征;价值特征;考略
中图分类号:
TS941.28; G27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7003(2024)06-0023-08-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4.06-.003-)
收稿日期:
20231204;
修回日期:
20240428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21BG128)
作者简介:
龚建培(1961),男,教授,主要从事纺织服装历史文化与设计。
由于出口创汇和丝绸对外贸易的需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印制和发行了大量不同编撰主体、不同版本形制、不同销售市场的绸缎样本,其数量之多、版本之巨、形制之丰富,可谓纷繁芜杂、不胜枚举。就笔者近年来的调研来看,国内的相关博物馆、档案馆、院校、丝绸企业及私人收藏家都分别收藏有不同数量的外销绸缎样本,但在收藏的品种类别等方面都各有侧重,在中国丝绸公司、各省市丝绸公司的外销样本之外,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以苏州地区企业的样本为主,浙江凯喜雅集团则以浙江丝绸公司和本企业(原杭州胜利丝织厂)的提花品种样本为主等,在收藏的样本发行时间跨度上也都存在各自差异。在各机构和收藏家的藏品中,中国丝绸公司(含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为论述方便本文暂以“中国丝绸公司”来统称)发行的外销绸缎样本毋庸置疑是数量、品种最为丰富的系列之一。在1957—1985年编撰、发行的样本中,外包装盒上一般都印有发行时间,但盒装内的单册样本一般无具体年代的标注(1964—1968年例外)。由于各种社会与历史原因,保存完整的成套样本已十分罕见,多见散落的单册样本。正因上述版本设计特征或说缺陷,现存的大量未标注编撰、发行时间的单册样本,给很
多收藏者、研究者带来了考证、利用上的难度和困惑,甚至是研究和引用上的误区。此外,由于目前各收藏机构或个人收藏家收藏的外销绸缎样本,还都未能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和有效的数字化开发利用,因而也无法通过各方的资源共享来进行相关考证、勘误。另由于收藏机构馆藏制度的限制,一般的丝绸设计史研究学者、丝绸设计师等难以获得便捷的检索和查阅等服务,使得众多无明确时间标注的这部分散落样本,其收藏价值、史料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难以得到应有的体现。为此,笔者在广泛收集和长期田野调研的基础上,以中国丝绸公司等历年编撰、发行的系列外销绸缎样本为主要对象,借鉴版本学、档案学、文献学等研究方法,对上述时间段的绸缎样本进行了专门化的整理、考证,建立了以样本形制特征、外包装及内页相关数据为主的图表系列,较为准确、严谨地从版本形态上厘清了不同年份绸缎样本的版本编撰及形制特征(表1)。并且从版本的文化形态上探讨了社会经济、外贸策略、科学文化等因素与各版本变迁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为现代外销绸缎样本的收藏、中国丝绸设计史研究、现代丝绸创新设计等,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现代绸缎样本研究的成果中,目前关注较多的是样本中绸缎花色品种的设计、开发特征等方面,如田鸿美等[1]以中国丝绸公司上海分公司编撰出版的绸缎样本《新品种》(1958—1964年)为依据撰写的《20世纪中叶我国丝绸品种的设计与织造研究》。其他则是对绸缎样本收藏价值及作为工业遗产开发运用方面的研究,如肖芃等[2]的《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陈鑫等[3-4]的《苏州丝绸业的记忆——苏州丝绸样本档案》和《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初探——以苏州丝绸样本档案为例》。而专门针对绸缎样本的相关版本考证研究则几乎为空白。无论是针对外销绸缎样本还是内销绸缎样本的相关研究,如果只关注样本中的绸样本身或样本的一般档案价值研究,忽视了从版本角度对样本编撰发行主体、时间、传播方式的鉴别、周密考证,忽略了样本形成、发展过程中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驱动力关系的探讨,那么研究的认知、理解和结论势必会出现一定的局限和偏差,进而影响到对绸缎品种花色研究、绸缎设计史发展研究的学术的严谨性。因此,对各时期绸缎样本发行时间与历史语境、编纂原则的考证、探究,将绸缎样本视作一种体现“历史在场性”的物质形态进行整体分析论证,便成为了现代绸缎设计史中必须给予充分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
1 “版本”的概念及相关问题的阐释
1.1 “版本”概念的变迁及版本学研究对象的拓展
“版本”是版本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不同时期有着相异的认知。传统上一般指某典籍经过不同的传写与印制而形成的相异本子。随着时代、刊印技术及文化传播方式的发展,出现了某种书籍由于选编者、印制技术、装帧方法等不同而导致的在内容、外观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版本形态。由于现代版本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书籍、文献的传播方式的创新,除了传统写本、刻本,现代技术印制的各种书籍、文献、印刷品等都归属于版本的研究范畴,电子图书、数字文献也成了现代版本学研究的新对象[5-6],甚至有学者建议将影视、软件等都纳入版本学研究的范畴[7]。
传统的概念上,版本学是“研究中国书籍制度(包括材质与形式)、传播方式与历史(包括流传与散聚)、鉴别与整理、收藏与利用的一门学科”[8],古籍、碑书、写本、刻本、刊本、印本、稿本、抄本、批校本等是版本学研究的主要对象。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版本学研究的进展,版本学研究的范畴也不断扩展,郭松年认为:“版本学的研究对象是从古代到现代各种不同版本的书籍。”[9]邵胜定认为:“版本学研究对象是一切需要整理和利用的文献资料。”[10]时至20世纪90年代,姚伯岳结合现代版本学的发展,提出“版本学不能持狭隘保守的态度,而应该随着图书类型的丰富和发展,相应地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范围”,因而版本的定义也扩展为“一部图书的各种实物形态”[11]。曹之在2007年再版的《中国古籍版本学》中对版本也给出了相似的定义:“由特定工艺制作的、具有特定形式和内容的图书物质形态。”[12]从上述版本学及版本概念的发展线索中可知,现代版本学研究范畴已不局限于古籍中的写本、雕板印刷书籍,已经扩展到包括古今中外各种内容和类型的图书、文献、图录等。并且陈永萍认为版本学“不仅只研究图书版本本身,而且应研究与图书版本有关的历史史料、社会环境、论据考证等”[13]。从版本学研究对象的内涵和外延变化中,不仅可以看到版本定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且版本学研究的范畴也随着时代发展变得更为宽泛。为此,笔者认为绸缎样本作为一种特殊的印刷品和丝绸史研究的重要文献,借鉴版本学、档案学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对其进行探讨、论证,不仅可以解决一般文献学难以涉及和解决某些问题,更可以进一步推进绸缎样本文献研究的科学化、系统化。
1.2 与绸缎样本研究相关问题的阐释
绸缎样本作为一种销售信息的传播载体和以多种材质组合而成的特殊印刷品,其初始的文献形态和原始价值是以产品销售和市场推广为主要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存收藏状态的外销绸缎样本,其产品销售的原始价值(第一价值)已逐年递减,甚至完全消失;而其从属价值(第二价值)——收藏价值、史料价值、档案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却越发得以显现。因而,就绸缎样本文献的属性变迁而言,也从传达产品信息的载体转换为承载设计文化与社会记忆的档案文献[14]。从文献价值本体的角度来说,绸缎样本在历史的转换中,不仅具备了“文献”的多重属性,也成为了版本研究的新对象。
其二,本文所述的外销绸缎样本,起始的编撰主体为国内丝绸生产、贸易的最高组织机构——中国丝绸公司,其1953年成立于北京,由原中国蚕丝公司更名而来。1961年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与中国杂品进出口公司合并,成立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1982年又重新恢复中国丝绸公司,1987年改名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表2)。从上述四次主体名称的变更和业务经营情况来看,其中作为国家集中经营丝绸进出口贸易机构的性质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丝绸样本的发行也没有因为主体名称的变更而中断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笔者在外销丝绸样本的收集、整理中还发现,某些样本中标注的发行主体与当时实际成立的主管机构之间还存在名称不对应的情况,如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成立时间为1961年1月,但1961—1964年的绸缎样本的发行主体名称仍标注为“中国丝绸公司”,至1965年才更改为“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等。为了行文的方便,避免论述中出现样本标注编撰主体与实际管理主体相矛盾的状况,本文在版本发展和形制特征的论述中暂以“中国丝绸公司”来统称,并将其视为系列样本的发行主体,但在各时期样本的具体论述中将分别加以说明和标注。
其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撰、发行的众多样本中,形制和版本各异,而本文论述的对象仅限于1957—1985年,以中国丝绸公司为主体发行的系列外销样本中的盒装类样本,以及其中的单页、折页样本(含个别年份的册装、卡头装样本)。各省市分公司、企业发行的各类绸缎样本、染色样本等暂不在本文探讨之范围,或将另文加以论述。
2 外销丝绸样本的版本形制与要素特征
2.1 外销绸缎样本的版本形制特征
版本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书籍、文献版本的发生、发展源流,各版本之间的形制差异及变化规律等,而版本形制则包括了版本的装帧尺寸、设计形态、材质运用、印刷方法等。本文借鉴版本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整理、分析、考证外销绸缎样本各版本形制的具体数据、形制特征,明确各版本的具体编
撰、发行时间,并探求版本形制变化、差异与社会历史情境的关系,为外销绸缎样本及其他丝绸样本的版本鉴定、分析、研究提供相应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鉴于对外贸易交流中运输、保存、归类等的需要,1957—1985年编撰、印制的外销绸缎样本都有相应的外包装,一般都根据花色品种进行归类装盒,每年编撰、印制的总册数在10~25册。在长达20余年发行的样本中,外包装和内页的样本在形制、尺寸、装帧等方面每年或数年间都有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从外包装盒的形制上看,分为中式硬壳函套、仿书式翻盖硬壳包装和白板纸印刷盒装三大类。中式硬壳函套又分为有销孔带仿骨签和金属按钮的六合套包装,普通白板纸印刷包装又分为棉线缠绕搭扣式与翻盖插舌式两种装帧方法(表3)。而1991—1992年的翻盖式塑料袋包装则属于另一种不同前期的特殊形式。
包装盒内的绸缎样本,通常分为单页和折页两大类,装帧及尺寸各异。单页样本一般为16开大小,其中又分单面和双面两种。折页样本一般尺寸为8开大小,其中又分为八开对折和小于八开变化对折两种。样本中封面、封底的内容主要为中文和英文(也有部分有俄文)的中国绸缎字样,编撰、印制主体的名称,绸样的品号、品名及规格等信息要素。而内页的内容主要为绸样、换色小样等(图1)。
2.2 绸样、配色小样与规格表等要素特征
绸样、配色小样与规格表等是构成外销绸缎样本的主要内容。绸样即绸缎样本中贴附的绸缎实物小样,是绸缎样本物质形态中最为主要和核心的内容之一。就绸缎样本而言,绸缎小样不仅可以真实显现绸缎纹样设计、色彩设计、组织设计、工艺设计等方面的典型信息特征,还可以通过材质、肌理的触摸感受织物的服用和使用信息[14]。绸样从品种分类上主要分为印
花(浆料印花、丝网印花等)和提花(十四大类)两大类,每个大类又分为若干品种。1966年的提花样本中,就分为绸类、纱类、缎类、锦类、纺类、呢类等,各大类中又有不同品名的产品,如缎类中就有织锦缎、古香缎、万丽缎、花罗缎、金龙缎、富丽缎等。
除主要绸样以外,一般还会附有1~5种配色小样,提供给经销商、消费者选择。绸样的具体尺寸根据装帧设计各有变化(图2)。
每个样本中基本都标注有统一编订的品号、品名、册号和页次,以及生产厂家自定的花色号。此外,绸缎样本还附有相应的规格表,每个时期的规格表的形制、内容有所变化,其对了解当时各种产品的原料、尺寸等基本信息和某个时期产品发展的动态也具有重要的版本鉴别和文献参考意义(图3)。
3 外销绸缎样本版本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3.1 版本形制研究的价值特征探讨
每一种外销绸缎样本的版本编撰、发行不仅受到社会历史、科技文化的影响,同样也体现出不同阶段的编撰导向、设计文化、印制技术等,即版本研究中的文化形态特征。这些特征为研究现代绸缎的设计文化、销售历史等提供了多元的视角与旁证。本文的研究在关注丝绸样本的版本形制(外部特征)之外,从研究对象的整体性方面也同样关注外部形态产生的社会学原因、历史局限(内部特征),并将通过编撰主体的版本建构观念,揭示时代发展在绸缎样本中的缩影及多重价值特征。
3.1.1 史料价值特征
外销绸缎样本作为一种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绸缎发展信息的重要载体和绸缎设计集体记忆的缩影,已经成为分析、解读不同时期绸缎设计文化、工艺特征、科学技术、材料研发的重要依据。通过版本形制等研究路径,精确比勘、确定各种单页样本的准确发行年代和产品生产时间,在绸缎设计发展史的研究中,才可能清晰、准确了解丝绸贸易、花色品创新、设计等史料的确切历史节点。而各时期外销绸缎样本中绸缎实物小样、数据等时间节点的确定,是系统研究现代绸缎产品创新发展的轨迹,探讨丝绸设计策略、范式,甚至是绸缎出口贸易发展历史研究等的首要基础。通过绸缎样本中的绸缎小样还可以了解、判断不同时期和不同销售对象在题材、色彩、材料运用上的需求,从多个维度探讨、考察设计主体对外销绸缎产品设计的认知、思考和设计过程,最大化地体现其史料价值。
3.1.2 文化价值特征
外销绸缎样本是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和文化价值的承载者,体现了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初期设计文化、销售文化的众多特征,对不同时期样本版本形制的科学分析、评价和反思,是对现代绸缎设计文化研究的重要补充,也将给当今丝绸样本的设计提供参照和启示。从整体性方面将绸缎样本视为绸缎设计文化和丝绸文化传播的遗产之一,不管作为典型的设计文献展现,还是作为绸缎创新设计的“教科书”,都能够充分体现丝绸文化的传承性和满足现代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创新性。对版本形制研究不仅可以带来如何更好地保护丝绸文化遗产的思考,更能获得如何让丝绸文化遗产在现代“活”起来及获得更佳传播途径的文化启示。
各时期丝绸样本的版本形态中所反映的设计观念、设计方法等,对当今的绸缎花色品种的设计和自主创新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笔者所收集、整理的众多绸缎样本中可以发现,它们不管是在设计观念、创意思维、设计方法、材料运用,还是技术语言等方面,仍然显现出其极高的设计文化参考价值,如在提花组织设计中,利用双层组织结构,采用不同缩率的原料或加工方法,设计高花纹织物,利用双层袋组织或表里换层组织设计出别具风格织物形态等。这种参考价值不仅体现作为文化基因的长远价值之上,还体现在它是人类群体思维创新的重要经验基础[15]。在众多产品设计中,借鉴、学习西方技术、工艺的理念,吸收国际流行趋势的方法和途径,同样能给当今绸缎设计的自主化、国际化提供启示和参考。
3.1.3 社会价值特征
在对现代绸缎样本进行收集、保护的基础上,从版本的形制和版本发展与社会、历史关系两个方面最大化地发挥其社会价值,使其成为现代丝绸文化产业、产品设计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体现其社会价值的一个方面。如建立以绸缎样本为核心的资源库,实现绸缎样本从图像状态向数字化、知识化、智慧化状态的转换,建立保护、传承、资源、展示等平台,通过向社会开放网络资源数据库,为相关研究者、丝绸企业、文创产业提供创新发展的“订单式”服务及设计指导服务。还可以深耕绸缎设计档案的文化资源,打造专题性、地域性的绸缎设计资源精品展;重视绸缎设计的集体记忆构筑,推进绸缎设计师口述史档案项目的建设,使其社会利用价值得到进一步增值与提升。
3.2 外销绸缎样本版本研究的意义阐释
各时期绸缎样本及绸缎实物中直接或间接反映的各时期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发展与绸缎花色品种设计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现代绸缎设计发展提供了一份鲜活的历史资料,也为现代绸缎的花色品种设计、助力丝绸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复兴等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从1957—1985年绸缎样本的形制上看,其装帧、尺寸、设计、印制方法等版本要素的变化,不仅从多个侧面反映出编撰、印制主体对绸缎样本在丝绸贸易中作用、地位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国际销售市场时尚需求的变化,映射出国家外贸政策、国际关系社会经济、意识形态等在绸缎设计和对外贸易中的影响与制约等。如1956—1957年是中苏关系“亲热期”的最后阶段,两国还签订了中苏合作协定。在1956年的外销样本中(含包装目录),相关文字和技术数据为中俄文对照,1957年开始为中文与俄文、英文的对照翻译,并且俄文是置于英文之前的,可见当时国家和编撰主体对中苏贸易的高度重视,以及苏联与西方国家在丝绸贸易中的位置。1958年中苏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后,1958—1964年的外销样本中俄文翻译消失。而1965—1969年的外销样本中,俄文翻译再次出现在外销样本之上,笔者认为其原因是1965年中国对苏新国家绸缎出口量出现了骤减的状况[16],此举符合扩大对苏新国家绸缎贸易的需要(图4)。1969年中苏两国关系彻底破裂后,虽对俄丝绸贸易仍存有一定比例,但俄文的对照翻译至此再未在样本中出现。从上述版本形制和编撰特征的变化中,可以清晰看到国际关系发展对绸缎样本和丝绸贸易的影响所在。
绸缎样本作为最典型的丝绸设计文献之一,理应被视为中国现代丝绸史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目前单一收藏机构或个人收藏家的藏品,从整体上都难以呈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销丝绸样本的发展全貌,以及此样本档案的系统完整性。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对外销绸缎样本的版本研究将弥补此方面的欠缺,也呼应了学界对中国现代丝绸设计史跨学科研究的关注,促进绸缎样本文献的科学收藏和研究,为绸缎设计文献的整理、研究开拓了一条新的路径。
再者,通过中国丝绸公司外销丝绸样本的版本形制研究,将史实与史料结合,从不同版本的差异中,重新审视相关版本的编撰、发行的历史原貌,更为全面地阐述和解析20世纪中后期绸缎设计、销售的社会生态、价值取向等问题。外销丝绸样本中花色品种的选择,除受贸易对象、销售地域和流行趋势的影响外,从各省市丝绸公司的遴选到总公司的编撰,不同花色品种的入选、增删等,都从不同侧面呈现了制度体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反映出其背后蕴含的历史语境和价值体系。因此,深入检视绸缎样本形制的编撰特征与历史发展,可以对20世纪中后期的绸缎设计的历史语境、外贸制度、设计策略等进行多角度的反思和总结,进而观照当代的绸缎设计的生态环境,促进中国丝绸设计创新的自主化、国际化发展。
4 结 论
借鉴版本学、档案学、文献学等研究视域,通过对外销丝绸样本的版本调研、考证和系统研究,清晰界定了外销绸缎样本研究中的一些版本概念问题,以图文相证的方法对外销绸缎样本编撰、发行主体的变更、印制时间,以及版本形制、尺寸及装帧设计变化等进行了系统、科学的分析和论证,从版本的物质形态上基本厘清了中国丝绸公司外销绸缎样本的形制特征,为众多无明确时间标注的散落样本提供了版本辨别和鉴定的基本依据。本文还从设计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阐述了引发外销丝绸样本形制变化的经济、文化等原因,对现代绸缎设计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外销绸缎样本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工作是一项较为耗时费力的长期工程,笔者将联合更多的相关机构、专家共同参与,并通过对丝绸专家、老一辈设计师等的进一步专访,获得更翔实、准确的口述史资料,使外销绸缎样本形制及编撰特征的研究工作获得科学、系统的推进。
在本文的田野调查过程中,得到浙江凯喜雅集团、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中国丝绸博物馆等机构的大力支持和慷慨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田鸿美, 顾平. 20世纪中叶我国丝绸品种的设计与织造研究[J]. 丝绸, 2008(11): 14-17.
TIAN H M, GU P. Research on the design and weaving of silk varieties in China in the mid 20th century[J]. Journal of Silk, 2008(11): 14-17.
[2]肖芃, 栾清照, 陈鑫, 等. 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J]. 中国档案, 2016(6): 30-31.
XIAO P, LUAN Q Z, CHEN X, et al. Sample archives of modern Suzhou silk[J]. Chinese Archives, 2016(6): 30-31.
[3]陈鑫, 甘戈, 吴芳, 等. 苏州丝绸业的记忆: 苏州丝绸样本档案[J]. 江苏丝绸, 2013(6): 16-19.
CHEN X, GAN G, WU F, et al. Memory of Suzhou silk industry: Suzhou silk sample archives[J]. Jiangsu Silk, 2013(6): 16-19.
[4]陈鑫, 吴芳. 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初探: 以苏州丝绸样本档案为例[J]. 档案与建设, 2013(10): 63-66.
CHEN X, WU F.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rchives: Taking Suzhou silk sample archives as an example[J]. Archives & Construction, 2013(10): 63-66.
[5]袁佳红. 论电子图书及其版本[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9(8): 75-78.
YUAN J H. About electronic books and their versions[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11, 9(8): 75-78.
[6]杨清虎. 数字文献的版本鉴定[J]. 黑龙江史志, 2009(17): 115-116.
YANG Q H. Edition identification of digital documents[J]. Historical Records of Heilongjiang, 2009(17): 115-116.
[7]王蓓蓓. 版本之学小议[J]. 传播与版权, 2015(1): 42-43.
WANG B B. A discussion on the science of edition[J]. Communication and Edition, 2015(1): 42-43.
[8]高举红. 版本学浅说[J]. 晋图学刊, 2005(3): 73-76.
GAO J H. Elementary introduction to bibliology[J]. Shanxi Library Journal, 2005(3): 73-76.
[9]郭松年. 古籍版本与版本学[G]//版本学研究论文选集. 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5.
GUO S N. Ancient book edition and edition science[G]//Selected Essays on Edition Studies. Beijing: Bibliographic Literature Press, 1995.
[10]邵胜定. 版本学有广狭二义论: 从版本学的对象说起[G]//版本学研究论文选集. 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5.
SHAO S D. Edition studies have broad and narrow dualism: From the object of edition studies[G]//Selected Essays on Edition Studies. Beijing: Bibliographic Literature Press, 1995.
[11]姚伯岳. 版本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YAO B Y. Edition Studies[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93.
[12]曹之. 中国古籍版本学[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9.
CAO Z. Edition of Chinese Ancient Books[M]. Wuhan: Wuhan University Press, 2007: 9.
[13]陈永萍. 图书版本学及其应用[J]. 情报探索, 2014(12): 128-132.
CHEN Y P. Book edition science and its application[J]. Information Research, 2014(12): 128-132.
[14]龚建培. 新中国外销绸缎样本的档案形态及信息、价值特征研究[J]. 服装学报, 2023, 8(3): 254-259.
GONG J P. Archival form, information and val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port silk and satin samples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Journal of Clothing Research, 2023, 8(3): 254-259.
[15]连志英. 一种新范式: 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发展及应用[J]. 档案学研究, 2018(1): 14-21.
LIAN Z Y. A new paradigm: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records continuum[J]. Archival Science Study, 2018(1): 14-21.
[16]王庄穆. 中国丝绸出口统计资料汇编[C]// 丝绸笔记. 北京: 中国流行色协会, 1991.
WANG Z M. Compilation of Chinese silk export statistics[C]// Silk Notes. Beijing: China Popular Colour Association, 1991.
A study on the edition forms and compi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ample books forexported silk and satin from 1957 to 1985
ZHANG Chi, WANG Xiangrong
GONG Jianpei, YAN Yishu
(School of Design,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Nanjing 210013,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the early day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China printed and issued a great number of silk sample books for export by different compilation subjects, different versions of form, and different sales markets. However, of these silk sample books collected from the collecting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 collectors, many scattered single-volume or single-page sample books lack the annotation of relevant compilation and issuance time. This issue has brought difficulty and confusion to the collection and researchers on the examination and utilization, and even misunderstanding on the citation and research. It also leads to the the fact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properly reflect the collection value, historical value, cultural value, and social value of this part of sample books. Taking the series of exported silk sample books compiled and issued by China Silk Company and other companies in the previous years as the main object, this paper clarified the compilation and form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ditions in different years from the physical form of the editions. Moreover, from the cultural form of the editions, the paper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economics, foreign trade strategy, science and culture and the changes of the editions, as well as their value and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silk design and silk foreign trade.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meaningful references for the coll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exported silk sample books of modern days,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ilk design, and the innovative design of modern silk.
The paper clearly defined some conceptual problems of editions in the study of exported silk sample books by drawing on the relevant research methods of edition studies, archival science, bibliography, etc. The paper also carried out in-depth research, collection and sorting of the silk sample books between 1957 and 1985, and examined and elaborated the compilation subjects, the form of editions, and the compi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eriod, providing detailed and accurate documentary evidence and graphic references for the screening of single-page silk sample books compiled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by different subjects, and solving the confusion and problem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judge the specific age when confronting various single-page silk sample books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silk design.
Exported silk sample books are one of the main transmission carriers of silk design culture and silk trade. The paper believes that, whether it is the study of exported silk sample books or domestic silk sample books, if it is only concerned about the silk sample book or its general archival value, while ignores the identification and thorough examination of the subject, time and mode of dissemination of the sample 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itions, and ignores the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ample books and the driving forces such as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ideology, then there may be some limitations and deviations in the cognition, understanding and conclusion of the research, which will further affect the academic rigor of the research on satin varieties and colo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ilk design history. Therefore, the textual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the issue subject, time and historical context of silk sample book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 compilation principle, as well as the overall analysis and demonstration of silk sample books as a material form reflecting “historical presence”, should become the subject of full attention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silk design.
Key words:
sample books of exported silk and satin; edition form; compilation subject; compilation characteristics; value characteristics;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