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即核心素养。”立足任务驱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能够以具体任务为主线,促进学生“讨论——猜想——推理——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等。基于此,本文基于任务驱动视角,分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意义,深入探讨落实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策略与路径,以此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平台,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一、初中数学任务驱动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沿用传统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不足。但是,细观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实施状况不难发现,传统教学观念依然根深蒂固,部分数学教师依赖自身教学经验,教学中以“教师讲解,学生听学”模式为主,学生要真正记忆所学知识,不得不惯性死记硬背。在此情况下,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不足,学习探究热情相对浅层,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立足任务驱动,为学生布置难易度适中的数学任务,则能增强数学新知教学的吸引力,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状况,促使学生自发参与到实践学习活动中。学生得益于数学任务的牵引,有效积累学习体验,切身经历思维活动的完整过程。
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突破传统教学观念与教学思维的束缚,将教师的教学思路合理调整,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数学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二)有利于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投入课堂学习中,主动接触、消化数学知识的关键。初中数学包含大量抽象、晦涩、不易理解的数学概念与数学定理,并且知识点间的联系紧密,学生一旦在某一部分数学知识学习上落后一步,便极有可能步步落后,进而丧失学习兴趣,倍感吃力。
立足任务驱动,以学生的学习水平为依据设计数学任务,能够营造自由、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助力学生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真实学习水平的数学任务,从而获得良好的探究体验与课堂新鲜感。学生能够在任务驱动下实现深度学习,拥有更多的表达权与点评权,在教师提供的自主学习探究空间中或独立或合作地深度思考与交流,保证任务驱动落在实处。
一言以蔽之,基于任务驱动的初中数学教学,有利于学生享受学习过程,自主感知数学魅力,丰富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新时期,国家与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数学人才,即有进取心、有抗逆力、有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数学人才。基于此认知,教师应遵循“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探索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
立足任务驱动,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与合作探究的平台,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与成果展示机会。并且,数学任务是根据学生的真实学情所设计的,所以任务内容与任务目标亦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便于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自主探索中完成数学任务,获得攻克难关的成就感与自豪感,课堂参与程度与参与深度都会进一步提升。同时,凭借“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积累扎实的数学知识与学习经验,稳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与终身学习意识的形成打好基础。
二、基于任务驱动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
(一)构建合作学习小组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通常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能够聚集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让学生的探索思维实现巧妙碰撞,进而提升学生的探究学习效果。所以,为确保基于任务驱动的数学教学增效减负,教师必须按照科学的分组方法将学生分为6—8个小组,为学生合作探究打好基础。
首先,在进行学生分组的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组内异质”为原则均衡分组。这样,打破传统的同桌一组或按照学号分组等方式的不足,有利于学生之间更好地沟通交流,并且不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具有适当差异的学生团结到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组内分工,认识到分组探究不单单是以小组为单位聚在一起,而是要发挥组内成员的个人优势,真正以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使其更加注重自我提升与自我服务,不一味期待教师的点拨与示范,尝试性地完成任务细化,自觉参与任务分配及探究。
(二)设计深度学习任务
1.辨析课堂性质。
任务驱动教学法适用于初中数学所有课型。为在不同课型中均发挥任务驱动的育人价值,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型设计不同任务,以此对课堂性质作根本性辨析,帮助学生拓展学习思路,找到适合的学习策略。
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实数”教学为例。首先,新知授课课型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新知认知与内化上,不直接为学生列出问题,而是让学生结合预习所得自行提出问题与疑惑,分享自己的想法与观点,教师答疑后进行补充提问。课前布置如下任务,即阅读课本,理解平方根、立方根、无理数等概念;使用计算器得出一个无理数近似值。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如下任务,即对无理数、平方根等概念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小组分享使用计算器得出无理数近似值的方法与思路。如此,教师在课前任务设计上着眼于引导学生任务探索,在课堂中再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机会与时间,使学生在阶梯式学习探究体验中深刻理解概念、定理,培养高阶思维。
其次,复习课课型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将零散的知识整体串联。在设计此类课型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侧重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整理、分类、内化,如布置单元知识思维导图绘制任务,使学生构建连贯的单元知识体系。
最后,习题课课型意在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与解题思路进行深究,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学习“失败”、错题集等启导其进行知识重构。
2.设计任务支架。
为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响应素质教育改革号召,教师需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确定任务设计的方向与框架,由此让任务驱动有效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重难点、核心问题以及不同知识点渗透的不同素养等进行深入研究,找到知识点间的联系,设计对应的任务支架,帮助学生深入探索。
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角平分线”一课为例。面对三角形问题,不少学生不会正确地添加辅助线,或者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构建一个三角形空间,导致三角形问题读题、解题效率低。针对此现象,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到室外场地观察、收集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三角形概念、角平分线特征等。这样,待学生积累足够的观察心得后,教师向学生进阶性提问,使学生不但可以思考哪些三角形可以通过旋转实现角平分,还可以搭建支架,从熟悉的等腰三角形入手展开延伸探究,将学习方法与数学思维迁移到更多生活场景中,建立知识与生活的紧密关联。
(三)做好过程监督指导
1.促进学生交流讨论。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体是学生,常见形式是小组合作,为让小组合作学习不局限在课内,使学生自由地延展至实践探究,并且由实践探究意识强烈的学生熏陶实践探究意识薄弱的学生,全员掌握合作探究方法,教师必须在教学巡视期间重视学生的细节表现,观察学生的合作动态,适时地对学生小组进行调整,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心对称”一课为例。分组完毕后,教师布置如下任务。
任务一:结合已学习的轴对称图形知识设计一个中心对称图形,形成一份小组报告。
任务二:合作讨论,思考制作中心对称图形有哪些方法,分别有哪些优点与缺点。
根据任务进行合作探究,不同学生在完成不同的组内子任务时会暴露出不同的问题:小组内不是所有成员都能主动参与讨论;平时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较少听得进学习比自己差的学生的建议与意见。针对这些状况,教师在适合的时机对学生或谈话或点拨展开必要的引导,以便所有学生都能融入所在小组,深层感受合作探究的价值。
2.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基于任务驱动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根本,为学生提供开放性、挑战性的探究学习空间,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从而对数学任务产生更多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换言之,教师应重视设疑激趣,积极发挥牵引作用,对学生的课堂质疑表现给予鼓励、认可,使学生自主感受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课为例。在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前,教师先留出3—4分钟时间,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眼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在此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有一横一竖两个数轴的坐标图”,一部分学生表示:“有一个水平数轴和一个垂直数轴的直角坐标系是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师询问学生:“平面直角坐标系与要学习的位置概念有何联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从立体化的角度分析与平面直角坐标系有关的知识,启发学生质疑。就这样,学生在层层递进的讨论后,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接下来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既能更加自觉地参与其中,又能有方向、有目的地对学习任务进行拓展,数学思维实现跃迁发展。
3.做好适切的教学预设。
立足任务驱动,助力学生深度学习初中数学知识,教师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提前掌握学生已有认知的不足,结合对学生学习特征的了解,做好高质量的教学预设,以科学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内在学习潜力,让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探究注意力。这要求教师对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解构与分析,以学情为导向,明晰学习任务难度。
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探索勾股定理”一课为例。在正式进行学习任务设计前,教师综合使用个人任务与合作任务相结合的手段,设计不同维度的学习任务,同时进行课堂模拟,将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与学生有可能得到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梳理。这样,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总结部分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完全消化本课核心知识,于是再次优化教学设计与学习任务设计,采用更加贴近多数学生的任务驱动方式,融合现代教学技术,声画结合地启迪学生,方便学生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进行直观化解读。长此以往,教师注重“课前—课堂—课后”有效衔接,任务设计有的放矢,学生数学知识体系建构水到渠成,任务驱动教学事半功倍。
(四)采用过程性评价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学用结合,养成自主剖析的学习习惯。因此,在认识到数学教学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漫长的教与学过程,方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有必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终结性评价方法,不再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成果,转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合理应用过程性评价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素质得以体现。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不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视作唯一。在此过程中,学生尝试进行客观评价,不但听到同龄人的意见,还能增强主体意识,不再机械、浅表地思考教学评价,还能主动思考自身的不足,求真务实地填写自评量表。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合作学习探究的过程进行评价,帮助学生从具身视角改进评级标准与评价分数占比。在此过程,学生既能对学习成果、合作表现、学习兴趣等进行评价,也能增长数学知识学习自信,以自身取得的具化成就为引,更加深入地展开数学探究学习,切实提升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质疑思辨能力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立足任务驱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大势所趋。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发展规律与真实学习水平,以此为基础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数学任务,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使学生的主观学习愿望、学习内在动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等获得显著提升,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基。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建构与个性化需求,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从而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与任务,引导学生“爬梯式”探索,帮助学生形成独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实现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