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
习主席强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军事革命日新月异,我军正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安排、向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军要增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科学谋划,抓紧行动,全方位加强人才工作,更好发挥人才对强军事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当前,战争形态已演变为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战争,并持续不断地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必须把培养智能化军事人才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为打赢未来智能化战争提供重要支撑。
一、以智能化战场能力需求引领智能化军事人才能力素质转型升级
随着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机器智能、仿生智能、感知智能和AI类脑决策等技术变革加速了战争形态、战争理论、作战方式的深刻变革。面对逐渐模糊的前后方界线、简洁快速的指挥决策层级、无人化智能化的武器平台,要打赢日新月异的智能化战争,必须具备打赢智能化战争的综合能力素质。
(一)培塑多维的科技认知力。军事智能技术的认知理解力是培养智能化军事人才的前提基础。这就要求智能化军事人才需要掌握信息学、数据学、计算机学的概念、原理、应用等,此外还需掌握智能化战争制胜机理、特征、作战方法、作战样式等知识,实现由某领域专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由传统人才向新域新质人才转变。智能化军事人才所学学科知识结构维度复杂、知识更新迭代快、学习难度大的新特点,要求智能化军事人才需具备超强的多维学习力,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将所需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素质。
(二)锻造高超的人机协同力。在可预见的未来智能化战争中,技术加持下的无人作战平台,拥有比人更强的体力、智力和能力,拥有比传统武器装备更强的感知力、打击力、防护力。无人飞机、无人舰艇、无人战车等无人装备将成为战场的主角,预警探测、搜索识别、跟踪反制、打击摧毁、评估效果等一系列指挥流程都离不开智能化武器平台,人的战场主观能动性和应变力与无人武器平台的强抗压力、强适应性优势互补,人机协同构成了未来战场重要作战单元,人和武器装备的结合度对战争能否取得胜利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强化驾驭数据的“算”“数”力。“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智能化战争中“算”的地位更加凸显,“数”的本质特征更加显著,大数据系统为生“智”平台,算法为生“智”工具,算力为生“智”动能。因此,围绕军事数据获取与运用的作战样式逐渐走向智能化战争舞台中央,散播虚假数据误导敌方、隐蔽我方数据传输、软硬摧毁敌方数据平台等作战样式成为敌我双方较量的新战场。此外,以算力和数力为核心技术的智能化平台,将主导情报获取、指挥决策、火力打击的精准度和响应度,成为决定智能化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智能化军事人才应强化数据制胜观念,着重计算思维培养,不断提高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的能力。
二、推动智能化军事人才供给侧改革同智能化作战需求侧精确对接
习主席强调,要坚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坚持军队培养为主、多种方式相结合,形成具有我军特色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模式,提高备战打仗人才供给能力和水平。面对智能化战争带来的挑战,必须坚持以军事人才需求牵引宏观管理,加快军队院校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创新,改进创新军事人才训练培养模式,探索军地智能化人才合作培养机制,构建起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一)加快构建战教耦合的院校育人格局。军队院校作为智能化军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必须坚持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坚持战斗力这个根本标准,聚焦智能化战场需求,打通从院校到一线、从课堂到战场的培养链路。科学整合学科专业,对接服务战场,优化学科专业,加速新域新质学科建设,打造以智能化为核心的基础课程,开设智能技能类实操课程,积极鼓励学员参与竞赛项目,构建起支撑智能化战争的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智能化战争课程教材建设,刚性淘汰不适合新装备、新战法、新形势的老旧教材,跟踪世界军事发展大势,借鉴现代战争经验,打造智能化“通识+专识+应用”的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体系。
(二)探索智能化作战能力训练新模式。开展数据整合分析训练,对各武器装备平台收集上来的海量信息进行整合、过滤,训练官兵运用全局思维和数据集成观筛选其中重要信息,分析挖掘其内在关联、规律关系,形成训练方案模型,而后通过作战试验、模拟仿真、兵器推演等方式,对形成的方案模型进行分析评判、科学评估,提高官兵数据分析精准度,将数据分析优势转化为指挥决策优势。开展信息情报融合处理训练,对参战官兵、武器平台、指挥决策、毁伤效果等战场动态信息,进行收集整理、过滤分析、融合并项,精准捕捉战场高价值信息,训练官兵以信息数据流动体系为主线的思维模式;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数据联动和信息融合,分析影响战场态势的关键因素,预测敌方战略意图和战术战法,提升指挥人员对战场态势的掌控力,实现由信息优势转变为决策优势,从而生成预判战争走势的能力。
(三)拓宽开放融合的育才引才渠道。构建军地协作平台,在智能化军事人才培养方面,军地协作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购买服务、课题协作、聘请任用等方式,鼓励军队科研院所与地方高校、先进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平台,为军队培养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军地通用特征明显的专业人才。组建智能化素养培训基地,在科技密集度高的地区借助地方高新企业技术优势,整合军地智能化人才资源,统筹全国全军大棋盘,集优整合一批各具特色的培训基地,力争培养一批具有较强智能科技素养、能够娴熟运用智能化工具、熟练掌握前沿智能化装备的智能化军事人才。
三、着力提高软硬件保障水平营造智能化军事人才培养良好生态环境
我军未来打赢智能化战争离不开智能化军事人才,而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和长周期性的特点。因此,要在当今世界军事革命大潮勇立潮头,必须着力提高政策制度配套保障水平,提高政策制度贯彻落实质量效益,以实际举措加快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
(一)探索创新人才奖惩制度。吸收借鉴地方先进企业激励制度,优化智能化战争领域稀缺人才评级标准,探索领军人才年薪制度、科研成果绩效发放、待遇级别优先评定、奖励表彰优先评比等一系列物质精神激励措施,精准保障需求,释放政策红利,激发智能化军事人才投身军队创业干事热情。建立健全容错机制,从军委机关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下发指导性文件,各级党组织召集科研部门、科研人才共同探讨,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努力营造“允许失败、宽容失败、充分信任、充分尊重”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智能化军事人才大胆探索、挑战前沿的积极性,解放智能化军事人才的创新思维,让智能化军事人才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消除智能化军事人才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二)动态优化顶层规划设计。强化顶层设计,出台智能化军事人才发展路径规划、队伍建设、选用评价相关指导性文件,明确智能化军事人才相关岗位、训练大纲和能力素质清单,制定考核鉴定标准细则,研究设置对接智能化战场的新岗位,如无人装备操作员、战场数据分析师、算法工程师、智能系统维修师等新岗位,实行上岗认证考核制度,引导官兵对照能力清单,自主升级知识能力水平。重塑军队院校人才培养标准,用智能化战争思维优化学科体系,聚焦未来智能化军事人才能力需求,设置科技前沿学科交叉特区,实施“人工智能+”人才战略;各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在智能科学、大数据、无人作战、电磁攻防、量子通信等专业,筛选一批交叉学科进行重点建设,打造学科领域优质特色旗帜,更好为智能化军事人才战斗力生成服务保障。
(三)探索建立模拟训练平台。紧贴智能化战争需求,遵循“紧贴实战、高度智能、综合集成、开放交互”的原则,综合运用数字孪生、仿真建模、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技术,基于世界军事前沿模型算法和指挥决策体系,以局部热点地区行动想定为牵引,融合我方、假想敌、中立方各类武器装备数据,建设辅助决策训练平台、人机对抗训练平台、无人武器装备操作训练平台。模拟训练平台建成后,可检验评估任务规划、指挥决策、战法运用、部队行动实际效能,不断优化人脑+AI外脑决策方案,不断挖掘数据规律特点,优化装备部署方式,为智能化军事人才培养、战法创新、部队行动、武器装备部署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