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示范区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路与建议

2024-06-15 06:35:04邵超峰杨岭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示范区

邵超峰 杨岭

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它的形成是先进生产力替代传统生产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模式加速形成的过程。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差异性明显,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与地区情况相适配。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将创新成果在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尽快转化形成现实生产力,形成技术牵引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场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创新示范区)按照“创新理念、问题导向、多元参与、开放共享”的原则,以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着力点,以地方为实施主体,有针对性地探索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系统解决方案,在牢牢把握自身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战略定位基础上,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走在前、做示范。

一、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方向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如何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了三个“锦囊”: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新发展阶段,用好三个“锦囊”全面推进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工作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任务。

一是完善创新生态系统,系统部署创新链,打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央或地方以科技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强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装备研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要立足超大规模市场、海量应用场景、产业体系完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等优势,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全面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充分利用全球市场、需求和创新资源,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国际大科学大工程和计划、“一带一路”建设、国际组织、创新型全球公司、全球创新中心为抓手,布局全球创新体系,提升全球视野,开阔全球胸怀,更灵活地运用全球性思维,以全球创新助力自主创新。

二是强化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当关键科学技术实现突破并发生质的变化时,必然会引发生产力核心要素的变化,产生新质生产力。哪个国家或地区率先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哪个国家或地区就能够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中央或地方要强化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应以区域战略科技力量为重要依托,从任务布局、资源配置、组织方式、科技企业培育、高端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积极推动;应瞄准“高精尖缺”领域,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平台、优势团队,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应以推进长期目标牵引的基础研究为导向,开展工业机器人、量子信息、合成生物学与生物育种、生物制造、高端芯片、通用人工智能、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使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成果不断涌现。

三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建设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场景。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创新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未来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央或地方要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行动、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实施“数据要素×”行动计划,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要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探索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理论、机制、方法、路径,塑造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四是重视场景驱动,提升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重大场景的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科研院所走向企业、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而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依然凸显。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中国高校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6.9%,其中产业转化率仅为3.9%,而美国大学专利转化率为50%左右。中央或地方要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应切实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精准布局;应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分配机制改革,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打通科研成果与产业化之间的“堵点”,激发各方投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的积极性;应把握场景驱动创新的新范式,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和重大场景;探索构建场景驱动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新范式,推动企业主导型科技成果转化新型组织模式,健全完善科技成果高质量供给、高效率转化的创新生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场景上,以新技术的场景化快速应用有效破解产业和产业链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

五是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的成长培育需要新型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中央或地方应通过深化改革来进一步完善新型生产关系,包括:统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高标准统一大市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集成区域战略科技力量、社会创新资源,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活力;把科技等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程师精神、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二、创新示范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对策建议

创新示范区是为了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落实新时代发展任务作出示范并发挥带动作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经验而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按照国务院《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要求,科技部组织推动山西太原、湖南郴州、内蒙古鄂尔多斯等11个城市先后获国务院批准建设创新示范区,受到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和积极赞赏,创新示范区的设立和建设在国际上产生积极影响。围绕全国更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打造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样板工程,创新示范区应在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典型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科技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以产业为支撑、以改革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探索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子。

一是以科技为核心,探索不同类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系统解决方案,建设新质生产力赋能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样板工程。创新示范区应紧密围绕建设主题,充分运用创新手段,探索地方发展特色和阶段要求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可持续发展系统方案,打造新质生产力赋能可持续发展的样板。创新示范区应强化与地方发展实际需求对接,全链条部署重大科技项目、创新平台,推进科技创新全面融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各领域,为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持续动力。创新示范区应以能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兴奋点”为抓手,完善多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机制,促进国内外创新资源向创新示范区快速汇聚,高质量完成建设目标和任务,向世界提供可持续发展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二是以问题为导向,补齐可持续发展短板,筑牢示范区建设基础,丰富新质生产力赋能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场景。当前各创新示范区在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SDG8)和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SDG9)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压力。创新示范区应结合美丽中国建设、“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地方可持续发展规划等加快补齐补强短板指标,有效推动SDG8、SDG9重点目标和指标的完善提升。创新示范区要在确保充分就业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在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全面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创新示范区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不断优化创新发展的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优化以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为主体、金融机构深入参与的创新资金“多元投入”机制,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格局,全面强化示范区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以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建设新质生产力赋能可持续发展的主阵地。创新示范区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发挥好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动力作用,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创新示范区应面向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需求,梳理凝练绿色低碳科技成果,举办专门的成果推介、路演、示范等活动;建好用好科创平台,加快推动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为绿色生产力,包括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与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创基地与平台开展合作;面向创新示范区相关管理人员,重点围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开展相关理论、政策、实践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地方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绿色发展的能力。

四是以改革为动力,用好用足专项支持政策,推动落地见效,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优质土壤和良好基础条件。创新示范区应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推动省级政策见效和及时更新,发挥政策红利汇集全国、全省创新资源,打造新质生产力赋能可持续发展的高地。创新示范区要研究制定先行先试、精准导向的配套举措,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促进创新示范区政策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推动政策简化、细化、项目化,推动各类改革创新试点集中落实、率先突破、系统集成,让创新示范区的“金字招牌”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

五是以共享为目标,探索优势目标指标的示范推广路径,为推动全国和全球同类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创新示范区应进一步做好建设成效总结,特别是以国际化的语言凝练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依靠创新破解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加快落实SDGs的成功经验模式,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同类地区示范推广。创新示范区应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向国内外同类地区分享科技战略规划、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政策工具、管理模式、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共享新质生产力成果;要持续开展可持续发展双边合作,高端切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作者:邵超峰,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岭,湖南四达智库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基金支持:湖南省2022年度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专项项目(编号:2022sfq04)

编辑|王秋蓉  qiurong.wang@wtoguide.net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示范区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4个着力点
新华社评论员: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生产力研究(2024年3期)2024-03-25 12:13:42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青海政报(2017年22期)2017-04-09 06:45:55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17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
中国火炬(2015年12期)2015-07-31 17:38:35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海峡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 15: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