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之一,生态文明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本大计,建设好生态文明对于实现人、自然和社会和谐永续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文明史是多元文明共生共存和相互促进的历史。不同的历史文化、基本国情、民族习俗和社会制度会孕育催生不同的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铸就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自主发展、和谐共生、胸怀天下的文明形态,是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新版本,将是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的新型文明样态,丰富了人类文明坐标图和话语史。
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而内嵌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宣告: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了这一论断,并高度肯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影响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可以说本身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即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是人、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可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中国现在正在拓展一种不同以往的发展模式,即可持续的、协调永续的发展,而不是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增长。此外还着眼于全面增长,确保城乡生活水平没有巨大差距,确保全国人民都能分享增长的收益。我们创造的这个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文明形态,涉及物质基础、国家制度、思想文化、治理体系、生态意识、国际秩序等多方面的文明新创造。这个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涵与价值的彰显,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中华文明结合相融的产物,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最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兴衰与民族命运、环境质量与人民福祉作出阐述,将如何处理人类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认识论发展到了新高度,将生态文明上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加快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生态文明五大体系构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这一思想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历史地位的新宣示,推动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认知发生历史性变化,同时把生态文明上升到人类文明形态的高度,体现了对生态问题的历史责任感和整体发展观。
系统治理生态环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生态环境问题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密切相关,要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这就决定了解决生态文明问题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要治标和治本双管齐下,用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用治本巩固治标成果。
首先,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做到“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对于环境保护来说,就是要治理环境污染的存量,遏制破坏环境的增量,全过程发力、全链条治理,形成标本兼治的合力。
其次,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绿色低碳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开发不能超出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否则就会影响到自身的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为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支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创造性地把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结合起来,明确将生态效益、生态资本和生态规律置于首位,着力在推动绿色发展上下功夫。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也是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
再次,要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做好“两山”的科学转化。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加快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和方式。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切实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三个精准要义,即“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人与生态系统是一个共同体,作为共同体的一员,人对生态系统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最紧迫的道德问题,就是必须担负起保护地球的责任。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需要科学的转化方式。而这一转化是否科学,关键还是在人,在思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就要转变发展方式。对各地的特色资源环境、区位优势、当地产业环境和基础, 以及目标人群的消费市场变化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合理化挖掘。一方面, 要着重开发依托当地生态环境衍生或延伸的相关产业, 拓宽发展思路, 探索发展“绿水青山”的内生性产业;另一方面, 要转换“绿水青山”营销理念, 打造产地市场, 将产地转变为销地, 提高“绿水青山”原产地产品附加值,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最后,要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保护和修复犹如硬币的两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两轮”和“双翼”,必须两手齐抓、协同推进。首先要保护,不能边保护边破坏;其次是修复,不能边修复边伤害。生态作为一个大系统,保护和修复不能各管一摊、相互掣肘,必须从山水林田湖草这个生命共同体出发,既强调加大力度进行整体性保护,又强调下足气力进行系统性修复,以整体性保护带动系统性修复,以系统性修复促进整体性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重要江河湖海科学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防治外来物种侵害。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写入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凸显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看待和做好生态环保工作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同党的执政理念、使命宗旨、历史责任紧紧联系在一起, 要把战略和策略结合起来,强化责任,落到实处。要以人民为中心谋发展,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因此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生态文明作为我国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的重要支撑。
(作者为新疆财经大学天池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教授,北京市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科技战略专家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邓茗文 dengmingwen@sdg-chin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