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力 冯相昭 吴彦颉 张玉燕 彭猛
通向碳中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绿色低碳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制造强国建设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为系统总结地方层面以新能源产业支撑新型工业化的经验做法,本研究选择拟打造“新能源之都”的江苏常州作为案例,对其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企业开展了实地调研,与当地发改委、工信、统计等部门开展了座谈研讨。从调研情况看,常州新能源产业培育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新能源产业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用能结构、优化产品结构三大路径有力地推进了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以新能源产业发展支撑新型工业化的“常州模式”逐步形成。常州在以发展新能源产业增强新型工业化内生动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探索方面具有借鉴意义,可为城市层面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借鉴参考。
一、常州新能源产业培育发展成效显著
综合实力强劲,产业链配套完整。常州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配套企业门类齐全。就光伏而言,该市集聚光伏产业链规上企业90余家,涵盖了除硅料之外的所有生产制造环节,配套企业包括亚玛顿的光伏玻璃,裕兴薄膜的背板薄膜,斯威克和百佳年代的封装胶膜,聚和新材的低温银浆,晖朗电子的接线盒,永臻科技的光伏边框等1。针对动力电池而言,常州在产业规模、产销量方面已成为全球领先城市。目前拥有动力电池及配套生产企业90家左右,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动力电池产业链,涵盖电池材料(正极、负极、隔膜等)、电池单体、电池系统、技术研发等30多个关键环节,产业链完整度达97%,2022年动力电池产量108.5GWh,占全省一半、全国五分之一。同时,常州已成为江苏省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集聚区,配套产品覆盖发动机、传动系、汽车车身及电动工具等10多个系列。
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聚效应显现。近年来,常州陆续引进了一批新能源龙头企业,如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理想汽车等。在龙头企业引领之下形成高新区天合光伏产业园、溧阳动力电池产业集群、金坛区直溪光采小镇产业集聚区。在2022年中国光伏企业组件出货量榜单中,天合光能2位列第二,东方日升位列第六,另有4家企业进入前20强。在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有3家布局在常州,其中2家为总部;另有宁德时代、贝特瑞、星源材质、新纶新材等国内超 70% 的细分领域链主企业均在常州设立制造基地和研发机构。2022年,常州新能源整车产量超34万辆,占全省一半;截至2023年10月,新能源汽车产量累计达100.18万辆,其中仅理想汽车就贡献过半。
创新动能充盈,技术迭代进程加快。通过建设高能级研发平台催生更多技术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新能源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不断提升。常州已建成中国科学院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西太湖细胞研究院、碳纤维研究中心等重点研发机构,与外地高校共建23家创新平台,推动天合光能、恒立液压、中创新航、中车汽研所等重点企业建设各类科研基地、实验中心、工程技术创新平台。科技部门迭代推出创新政策2.0版,四分之三的“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聚焦新能源。迄今,光伏领域已诞生了3个制造业单项冠军,20家专精特新企业,37家规上企业设有“三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持续发展和突破210电池及组件、双玻组件、N型电池、异质结电池等先进技术。2020—2022年,常州动力电池产业新增专利合作条约52个,获得中国专利奖4个,专利拥有量居全国之首;全市企业参与制定动力电池国际、国家标准达23个。
应用场景丰富,建设“新能源之都”蹄疾步稳。常州以着力提升新能源汽车“见车率”、充电设施“见桩率”和光伏电池“见板率”为抓手,推动新能源加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渗透。“见车率”方面,出台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停放服务收费优惠政策;“见桩率”方面,布局重点领域公共场所充电设施、大功率充电桩、专用车辆充电站、光储充检一体化智慧能源基础设施、住宅小区自有充电设施建设;“见板率”方面,扎实推进国家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并网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积极在智能网联、无人驾驶、建筑光伏一体化等新产品新技术,以及新能源车辆优先路权、园区“隔墙售电”等方面先行先试。“见车率”“见桩率”“见板率”量的全面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体现了新能源应用场景的常州特色,进一步丰富了“新能源之都”内涵。
二、常州以新能源产业支撑新型工业化的三大路径
一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激活新型工业化动能。新能源发展依赖装备制造业,其鲜明的制造业属性不仅为工业发展提供清洁高效的动力,同时也是实体经济的增长新能级。“十三五”以来,江苏和常州两级政府持续有力推动钢铁、石化产能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腾出了宝贵的环境容量和土地资源。其中,常州通过大力推动冶金、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产品提档升级改造,积极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有效激活了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动能。2015—2022年,常州电气机械制造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从40.1%提升至2022年57.5%,传统制造业占比持续下降,其中冶金行业比重从16.1%降至12.7%,化工行业从17%锐减至4.6%。新能源行业单位产值能耗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以低能耗支撑产值高增长,以2022年为例,常州新能源产业全面发展,以占全部规上工业7.0%的能耗实现22.2%的工业总产值。
二是通过优化工业用能结构驱动工业能效水平快速提升。一方面,随着动力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等行业蓬勃发展,常州能源结构得到持续优化。从规上工业来看,能源消费结构主要表现为“煤降电增”,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高。从2023年1—10月统计数据来看,全市天然气、电力、热力消费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达44%,较2020年的25.6%大幅提升将近2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常州单位GDP能耗强度持续下降。“十四五”以来,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4.5个百分点,以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年均1.7%的降幅,支撑了全市GDP年均6.7%的增速。
三是通过优化产品结构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从对外贸易的视角来看,世界货架上由“老三样”到“新三样”3的中国制造之变,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培育发展、工业品结构优化的最好佐证。“十三五”以来,常州“新三样”产品出口势头强劲,新能源汽车拉动作用明显。2023年1—7月,常州“新三样”产品出口额达193.7亿元,增长20.7%;锂电池、电动汽车成为主要增长点,分别增长64.3%和129.4倍;机电产品中电工器材、汽车零配件和汽车海外市场火爆,出口额分别达133.8亿元、58.5亿元和29.4亿元,分别增长23.3%、16.3%和28倍。
三、“常州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探讨
一是地方政府抢占新能源产业制高点的战略眼光和敏锐洞察力。2014年前后,常州从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崛起中敏锐地发现动力电池的巨大前景,决定将动力电池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以金坛区为例,2015年当地政府一次性投入28亿元,以超强的魄力从河南省洛阳市引进落地了中航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并推动中航锂电由央企三级子公司变成常州地方国资控股企业。凭借着敏锐的“风口”判断能力、娴熟的资本运作能力、果敢的战略执行能力,常州动力电池产业集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常州已经走出了“抢抓‘风口赢得先机、借力资本放大优势、大胆改革激发活力”的清晰路径。
二是率先组织产业链招商,聚合产业势能,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常州围绕新能源产业链各个环节,秉承延链补链、固链强链原则,精准锁定产业契合度高、合作紧密的上下游重点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充分发挥产业配套的滚雪球效应。以拔节生长、集群起势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常州原本缺少乘用车整车企业和汽车核心部件系统,通过引进理想汽车快速补上了常州整车制造的短板,到“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导入新增动力电池、变速器等核心零部件企业填补了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产业空白,迄今常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完全体”已然形成,产值规模高达3000亿元。目前,常州已汇聚3400多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居全国首位,呈现“链主集聚、链式发展”特色;全省每生产10辆新能源汽车,有近7辆产自常州;全球每10辆新能源汽车里,有1辆搭载常州产动力电池。
三是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长三角一体化区位优势。常州拥有国内同类城市中最完备的工业体系。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之前,常州就有“世界变压器之都”的称号,产业门类齐全。有关数据显示,国家工业41个大类中常州有37个,207个中类中有191个,666个小类中有605个;全市57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四成从事装备制造。早在20世纪60年代,常州就拥有全国最大的乘用车生产企业,是全国三大乘用车制造基地之一。整车制造留下的产线、设备等宝贵资源,成为日后吸引“链主”企业理想、比亚迪落户的重要考量。在工业底蕴深厚的基础上,常州充分把握长三角一体化这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及江苏打造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50条产业链)的契机,因而“先发先至,强者恒强”。
四是健全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助力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加速落地。围绕打造新能源创新创造和创业生活的最优生态目标,各部门协调联动,同向发力。常州相关金融部门制定银行机构激励考核办法,重点支持新能源产业融资需求,积极强化新能源板块后备企业培育和资本市场募资。目前市区两级共设立主投新能源相关项目的基金27支,总规模264亿元,累计投资本地新能源项目70个,投资总额118亿元,撬动其他社会资本投资超300亿元。财政部门强化金融供给,引导产业基金投向新能源产业,鼓励各类资本在新能源产业领域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组织部门实施“龙城英才计划”新能源专项,以2023年为例,上半年引进的120个“龙城英才计划”创业人才项目中新能源领域超30%。
四、几点思考与展望
常州在市域面积、人口、资源禀赋皆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通过深耕新能源产业,激活新动能,发动强引擎,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新能源支撑新型工业化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探索。不过,需要正视的是,常州的“新能源之都”建设仍面临不少挑战。众所周知,新能源产业科技含量高、技术更迭快,而常州当地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并不多,存在基础科研力量较弱、高端科技人才供给不足、持续科技创新潜力有限等短板。未来,应保持一定的忧患意识,以源源不断的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巩固常州在新能源领域的优势地位,同时推动新能源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看。
从国际看,新能源赛道是欧美“脱钩断链”“去风险”的核心关注领域,如何有效应对日益增加的绿色贸易壁垒?一方面,需要及时跟踪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的发展动态,帮助企业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研究把握外部市场环境和政策变化,审慎处理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可借助新的投资合作方,“解锁”更多新兴市场,建议重点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发展中国家市场,从单一的产品输出转变成产品和工业能力双向输出。
从国内看,新能源赛道在众多兄弟省市间的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如何巩固新能源产业优势也亟需机制创新和多元化解决方案。建议加大对企业科技攻关的支持力度,持续赋能产业创新升级;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从产业技术层面提升新能源产品的领先优势,争取常州企业在全球率先实现技术、产品迭代;注重开发新领域和应用场景,多元化布局拓展新赛道,如光伏企业应注重开发“光伏+储能”“光伏+建筑”等新产品,以保持全赛程领跑。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冯相昭为通讯作者
编辑|王秋蓉 qiurong.wang@wtoguid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