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融合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4-06-14 01:35:53苑明海裴凤雀顾文斌陈曦晖
大学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多元融合实践创新人才培养

苑明海 裴凤雀 顾文斌 陈曦晖

[摘 要]河海大学机械工程专业针对高等工科教学中的机械工程学科培养模式变革深入研究,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构建了多元融合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现了多元融合育人。通过选取校内协同、校政协同、校企协同三阶段中最能促进要素发展的培养模式变革与机制创新,培育大批兼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工程人才,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探索成果,为高等工程人才培养变革积累了宝贵经验,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推动作用。

[关键词]多元融合;实践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8-0117-04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构建创新发展的教育体系对于我国的发展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强调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各类人才培养的任务[1]。在这一背景下,各类高校正积极探索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康福伟等针对高校材料类专业大学生,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入手,以期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2]。彭迪等针对公安专业大学生,引入全新的教学理念,打造多方协同育人的科研创新实践平台[3]。此外,学科竞赛[4-5]、第二课堂[6-7]等模式也被广泛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然而,仅仅依靠单一的培养教学模式无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必须借鉴不同人才培养方式的长处[8]。因此,河海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机械工程专业形成一种综合的实践性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旨在多元化整合教育资源,培育新时期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社会实践人才。

一、构建多元融合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基于多元融合的理念,结合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协同理论,课题组根据现代高等学校实践性创新教育的内涵特点,积极融入重要因素,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导,依托河海大学—宝菱重工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江苏省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等,实现学科、专业共享,中外校企合作。我校构建了从“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创新—创业”递进的实践体系,实现课内外有机结合,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科研训练平台、协同创新技术中心与大学科技园、校外工程实践基地的多元融合(见图1)。

(一)校内协同

基于多元素融合的理念,课题组围绕新工科建设,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为准则,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并深化中外、校企多方合作。在此基础上,全过程构建了以能力为导向的特色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企业综合实践、通识基础课程、素质拓展、专业基础课程等(见图2)。

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开设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新工科特色的课程,包括智能制造技术基础、智能运维与健康管理、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机器人视觉技术和移动机器人技术等。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水利特色,将专业选修课程按机械设计与智能制造模块、机电控制、水利机械和卓越工程师四个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群。

同时,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秉承立德树人的宗旨,将思政内涵明确融入各类必修课的教学大纲中,并在专业课教育中注重提炼教学理论的核心要点。此外,我校致力于增强学生的政策意识,提升他们的责任心,培养政策准确、理论前沿、技能精良的专业人才,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多元素融合校内协同理念极具价值。它促进了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从而培养出综合能力更强的毕业生。这种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使学生能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课程,进一步促进了个性化学习。值得注意的是,以优势学科为牵引,引领其他学科协同发展,有助于构建学科间的协同互补关系。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整合了学科资源,避免了学科的孤立发展,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二)校政协同

校政共建是实现校政共赢发展的有效策略。我校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得到了常州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我校充分利用人才培养和科研资源等方面的科技优势,构建了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该模式专注于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区域发展需求,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为地方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高等教育平台。

同时,我校依托丰富的高校教育资源,与区域内相关实体机构紧密合作,打造出校政协同的创新培养模式。例如,通过与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常州市新思维孵化器、常州市科教城等机构深度合作,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能力的提升。这种合作模式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共同推动双方发展,实现了互利共赢,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密切的合作关系不仅有助于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总体而言,校政共建模式的成功实践为高校与区域共同繁荣树立了典范。

(三)校企协同

我校先后与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等21家行业领军企业签约,建立了校外实践和创新训练基地,采用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式培养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其中,河海大学—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了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专用场地。

基地实行课题制和双导师制,聘请企业资深专家担任专业技能教学,有机整合企业和高校资源,将企业要解决的工程问题转化为毕业设计课题,由校企导师联合指导,以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校企联合指导团队由具有丰富设计生产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技术人员,以及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确保了师资力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

总之,我校机械工程专业所采用的基于双导师制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融合了学术界与实际产业的创新教育模式。其他学校可从中借鉴,学习如何有效结合学术知识与实际应用。通过整合企业与高校资源,该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贴近实际的培养环境和更丰富的教育资源。

二、实践及效果分析

经过八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机械工程专业依托国家“十二五”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中的专业综合改革示范点专业、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等,从校内、校政、校企三个协同角度出发,构建了多元融合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一)成果得到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可

本专业以多元融合为核心理念,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在教学管理和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我校依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建立了课程体系,并建立了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机械工程专业在2017年顺利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受理,2018年7月递交了专业自评报告并通过评审。2018年10月,机械工程专业顺利接受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的现场考查,并得到了认证专家的高度认可。该成果实施效果显著,特色鲜明,与国家工程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相契合,具有示范推广价值。

(二)成果助推教学质量工程,改革成效显著

在工程认证视域下,我校建立了分层递进式的机械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这一举措有力推动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的深化,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改革成果。机械工程专业排名从D+跃升至B+,并成功入选江苏省重点专业类,荣获2017年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此外,“基于OBE的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持续改进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荣获2018年河海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同时,我校依托水利机械特色方向,成功打造了疏浚教育与研究教学组织,并荣获国家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

(三)成果促进学生实践、创新、应用与研究能力的不断提高

学生是本成果的最大受益者。本专业依托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验教学平台和学科科研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以提升创新能力,并建立了完整的创新能力评价机制。自2018年以来,学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创新成果,累计荣获省级以上奖励40余项,全国冠军10余项,获奖学生达80余人次。此外,我校实现了100%的创新性培训覆盖率,2%以上的学生取得了优秀创新成果。

(四)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升学及就业率高

随着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本专业毕业生凭借出色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大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技术素养,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本专业培养目标的社会认同度达到了91%,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高水平的综合素质。近三年来,超过37%的毕业生选择升学深造,以进一步提升学术水平。同时,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其中超过50%的毕业生在知名大型及外资企业就业。

三、结语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满足国家对工业建设人才的需求,并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工程专业急需寻找新的人才培养思路。因此,本文构建了多元融合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现了专业、企业、行业“三业”融通以及科教融合、资源共享。该体系集合了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力量,提供了复合型培养方式的全方位、多功能、可重构性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系统。通过逐层递进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基础实验能力、创新与科学研究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证明,这一多元融合的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显著提高了培养的有效性,为普通高等工科学校的机械工程学科培养人才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2023-07-28].https://www.gov.cn/xinwen/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2] 康福伟,冯义成,陈宏涛,等.高校材料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13):152-155.

[3] 彭迪,胡宇宸.新时期公安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与实践[J].山西警察学院学报,2023,31(4):110-115.

[4] 谢立娟,于洪涛,任军,等.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促进民族高等院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5(2):175-178.

[5] 汪滨,张秀芹,李昕,等.基于竞赛和创新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和实践[J].高分子通报,2022(11):124-127.

[6] 侯建华,陈锟,吴岭清,等.第二课堂提升民族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3):153-157.

[7] 毕文慧,郝征红,陈宇航,等.第二课堂对食品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影响的调研:基于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生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1,38(8):116-122.

[8] 郭云,刘璇,曹婷婷,等.多元融合协同视角下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1,23(4):23-26.

[责任编辑:梁金凤]

猜你喜欢
多元融合实践创新人才培养
新媒体时代媒介传播偏向的多元融合
科技传播(2016年23期)2017-03-01 12:32:55
论耶律楚材胡汉并重的多元诗歌创作观念
考试周刊(2017年2期)2017-01-19 15:00:40
朱光潜美学三大理论资源及其当代启示
江淮论坛(2016年6期)2016-12-15 14:21:19
引机械创新设计项目入机械原理教学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20:10:54
面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2:11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06:01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6:03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