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韬 颜竹晗 钟旦 卜大晟 张凯童 张泉
[摘 要]提升人才素质是推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举措。金融硕士作为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主体,其培养质量受到多重因素共同影响。文章以广西大学金融硕士为例,基于3P模型,深入调查分析了金融硕士的就业与发展情况,并反向追溯培养质量问题;结合数据统计结果,深度剖析培养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3P模型;人才培养;金融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8-0107-06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金融业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为了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积蓄金融业发展新动能,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力度。金融硕士学位授予院校应与时俱进,精准研判和协调各方需求,聚焦人才培养关键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更好地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推动行业创新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教学质量评估研究强调“社会—学校—师生”三者的有效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并重。徐东波认为高校应建立教学支持机构,采用多元化教学来提升教学质量[1]。徐国兴提出,建设良性师生关系、优化学习氛围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应注重提高课程实用性[2]。调查问卷是获取教学信息、分析教学质量及其问题的重要工具。刘自团和彭华安的研究显示,江苏省15所“双一流”高校的教学质量总体评价良好,但教学管理结构和教学实用性仍有待优化[3]。李平等设计了中国海洋大学学生能力评价表,其研究表明,在学习预备阶段加大学习投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质量[4]。
基于建构主义观点理性分析大学教学方式的概念框架,3P模型指教学过程的三个重要节点——投入(Presage)、过程(Process)和结果(Product)。目前,国内运用3P模型进行教学质量评估日趋成熟。武云霞研究认为思政教学应由教师“单向输出”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探求”[5]。潘瑞和王朋则构建教学评价方式,强调高校应推动信息化教学建设,以培养高水平信息化应用型人才[6]。南锐和李艳深入研究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困境,认为应重点改善反馈途径,确保师生能够获取真实的反馈信息[7]。
本文基于3P模型设计金融硕士培养质量动态数据库,旨在跟踪监测其就业与发展情况,反向追溯培养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持续完善金融硕士人才培养的投入和过程要素,构建和完善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形成人才培养的闭环效应,确保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调查问卷设计与信效度分析
(一)问卷设计和发放
参考已有研究的测量标准和工具,设计针对金融硕士在校生与毕业生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投入指标、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具体来说,投入指标细分为学前准备(金融知识素养)、学习投入(学习动机、积极性),代表学习投入阶段的要素;过程指标主要是指学习体验(培养满意度、校内外导师指导、学术活动参与度与学术成果),代表学习过程阶段的要素;结果指标主要是指培养成效(就业预期与实际情况)。调查问卷指标设计如图1所示。经过预调查环节,收集反馈并进行调查问卷修正,最终确定正式调查问卷。
2022年4月30日至2022年6月30日,课题组通过网络发放正式调查问卷,共回收调查问卷401份,其中包括在校生246份和毕业生155份。所有回收的问卷均被判定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二)信效度分析
运用SPSS 25软件对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鉴于投入与结果指标中不包含量表型题目,本文检验仅针对过程指标中的相关题目。
在信度检验中,在校生和毕业生学习体验指标的Cronbach'Alpha值均大于0.8,表明调查问卷数据信度质量良好。
在效度检验中,在校生和毕业生调查问卷数据KMO检验值分别为0.871和0.837,且Bartlett球形检验均显著(P=0.000),表明两份问卷数据均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
三、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
(一)金融知识素养、学习动机与积极性
问卷数据显示,受访学生中,45%的学生毕业于“双一流”高校,32%的学生本科就读于非金融学专业,学前金融知识掌握程度自我评价得分均值为5.63(10分制为标准)(见图2)。
通过调查在校生与毕业生就读金融硕士的原因可知(见图3),多数学生因就业或深造而选择就读金融硕士。此外,通过调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现,在校生学习积极性均值为6.79,表现为非常积极的在校生占比为9.76%,毕业生学习积极性高于在校生,其学习积极性均值为7.37,表现为非常积极的毕业生占比为15.48%。学习动机与学习积极性交叉分析结果显示(见图4),随大流选择就读金融硕士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较低,而为提升写作能力、科研能力或在金融领域深造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较高。
(二)培养满意度
通过调查在校生与毕业生各维度满意度情况发现(见表2、表3),结果显示大部分在校生和毕业生对金融硕士培养持“一般”或“满意”态度,仅少数学生表示“很不满意”。根据表2和表3可知,毕业生对学制安排表示“满意”和“很满意”占比为86.45%;在校生对学制安排表示“满意”和“很满意”占比为45.53%,人数不到总人数的一半;超过30%的在校生认为课程设置、考核办法以及就业指导等维度表示“一般”。
经过对金融硕士课程设置的调查(见图5),结果显示74.8%的在校生更倾向于案例分析类课程,Stata/SAS/Python 等软件的使用和金融相关的理论知识占比分别为65.3%和64.6%,金融科技类课程占比为44.6%。此外,课题组调查发现,约85%的在校生认为金融科技知识能够提高未来就业竞争力,其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课程内容的倾向度则明显更高。
(三)校内外导师满意度
通过调查校内外导师的满意度情况(见图6),结果显示约87%的在校生对校内导师的指导表示“满意”“很满意”和“非常满意”,仅不到2%的在校生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无在校生表示“非常不满意”;校外导师指导评价中,大部分在校生表示“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占比约为17%。这表明“双导师”制度实施以来,校内导师的满意度高,而校外导师在提供实质性的实践指导方面略有不足。
(四)学术活动参与度与学术成果
课题组调查发现,40%的在校生认为参加科研课题等活动对提升科研能力和未来发展有所帮助。约55%的在校生曾参与1~2个课题,少数参与3~5个及以上,29%的在校生没有相关经验。受访者中,仅19名毕业生发表过核心或SCI/CSSCI论文,43%的毕业生发表过普通期刊论文或其他学术成果,57%的毕业生无学术成果。
此外,15%的在校生平均每月参加学术活动1次以下,约67%的在校生平均每月参加1~2次,其余18%的在校生平均每月参加3次及以上。大部分在校生最期待的是金融业投资与实践类学术活动,同时他们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就业也颇感兴趣,约32%的在校生对软件应用类活动感兴趣。综上所述,在校生参加学术活动的频率多为1~2次/月,且对金融行业投资与实践、宏观经济和金融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就业等主题保持高度关注。
(五)就业预期与实际情况
通过调查就业意向与实际就业情况(见图7),课题组发现金融监管机构是在校生最期望的就业岗位,但实际仅有12.26%的毕业生从事该领域;政府部门、证券业、基金业的就业意向与实际就业也存在偏差;而银行业就业意向与实际就业差距较小,成为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此外,在校生攻读博士的意向略低于毕业生。
通过调查收入意向与实际收入发现(见图8),毕业3年后的毕业生平均年收入较高,在校生意向收入偏高。其中,约66%的在校生期望平均年收入10~20万元,而实际数据显示,仅有约40%的毕业生实现了这一收入水平。
根据就业行业与年均收入交叉分析结果可知(见图9),证券业、基金业是20万元以上高收入的主要行业。在10~20万元收入的人群中,银行业的从业者占比较大,但高收入比例相对较低;保险业和其他金融行业收入差距大;金融监管行业的从业者近半数属于中等收入阶层,这一收入水平低于在校生预期。
四、金融硕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专业知识薄弱,科研兴趣偏低
学生科研课题参与度高,但优秀学术或实践成果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约55%的学生来自非“双一流”高校,约32%的学生为非金融专业背景,金融基础知识薄弱,需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掌握学科研究的核心要点。二是就业导向使学生课题参与动力不足,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成果产出。
(二)课程设置相对落后
课程设置满意度对培养质量至关重要,但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当前的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74.8%的在校生更偏好案例分析类课程。鉴于近几年科技的飞速发展及其对金融业的深远影响,现有的课程设置似乎未能及时跟上金融业的发展步伐。当前,知识传授型课程偏多,导致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现象,这不仅难以满足学生专业需求,也无法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行业变化的需求。
(三)实习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目前,金融硕士的校外导师通常是由院校随机分配的,缺乏互选机制,导致学生的实习岗位与导师所在机构类型不匹配,影响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实习效果。此外,受个人、机构制度或薪酬待遇制约,校外导师的实践指导往往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对指导的评价满意度较低,难以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就业意向与实际选择匹配度低
金融监管机构和政府部门一直是历届在校生的首选就业意向机构,然而由于竞争激烈和岗位有限,部分毕业生实际选择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尽管存在就业意向与实际选择的长期不匹配现象,但学生对金融监管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就业意向率仍在持续增长,稳定性工作偏好增强,年收入水平非首要敏感因素。
五、对策建议
第一,重视第三方监督评价制度的设计和机构设置。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构建全面客观的培养效果评价体系难度大,培养院校之间难以形成良性竞争。在第三方监管缺位的情况下,培养质量控制和保证制度难以实现闭环。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培养院校需通过第三方机构实施全过程的外部监督评价,从“倡议与引导”走向“推动并监督”,以确保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第二,强化就业及发展作为重要培养环节的意识。一方面,校内外应协同合作,共同培养金融硕士,引导学生保持良好表现并积累实习经验,以提升其人力资本水平。另一方面,提升校内外导师等育人主体的就业育人意识,以提高培养质量为导向,将职业生涯指导融入学术和思想教育中,同时尊重个人意愿,结合学生特长和兴趣,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并提供职业发展建议,从而降低就业试错成本。
第三,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平稳从校园过渡到社会。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发展定位,以及当前经济形势,培养院校应及时了解并发布实习信息,组织实习经验分享、业界人士讲座、就业权益保护座谈会等就业指导活动。同时,积极落实教育部就业政策,精准掌握行业实习动态,了解政策法规、用人需求及市场趋势,切实守好人才培养“最后一段渠”。
第四,设立多层级、多主体参与的导师监督委员会,切实履行督导职责。培养院校应牵头建立校内外导师监督委员会,强化导师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职业规范意识,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营造研究氛围。该委员会的主要作用包括在组织系统调研基础上,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规范相关制度,为良性师生关系的形成奠定制度基础;常态化接收反馈,督促校内外导师与学生沟通,实施适时督促、合理约束和适度奖惩;加强教育部研究生培养相关政策的宣传和培训,促进跨校、跨省培养经验交流,以提升金融硕士的培养质量,帮助学生做好就业与未来发展规划。
第五,构建用人单位常态化沟通机制。作为人才需求方,用人单位的评价和反馈是了解金融硕士就业及发展情况的重要信息来源。高质、高频、高效的沟通有助于培养院校优化培养方案,持续提升培养质量,并实时掌握人才市场需求,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规模、质量需求以及变化趋势,从而协同推动人才供需精准匹配。
培养院校管理部门应积极行动,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发布调查问卷,收集培养成效数据和针对性建议,组织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座谈,并及时发布就业信息,为学生提供有益的择业和就业经验。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和用人单位建议,持续完善问卷内容,修订培养计划,以提升金融硕士培养质量。除及时填写调查问卷、向培养院校建言献策外,用人单位也应积极参与就业指导工作,如发布用人信息、参与双选会、专场招聘会,以及提供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服务,协助培养院校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和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徐东波.系统论视角下省域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研究:以A省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20(8):39-46.
[2] 徐国兴.我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5):10-17.
[3] 刘自团,彭华安.“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学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15所高校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8):23-29.
[4] 李平,张欣欣,艾米.“双一流”背景下本科生学习投入、学习体验与国际能力关系研究[J].山东高等教育,2021,9(6):18-29.
[5] 武云霞.“3P教学模型”对“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启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41(1):60-64.
[6] 潘睿,王朋.基于比格斯3P模型的学习评价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7(25):47-48.
[7] 南锐,李艳.基于3P模型的案例教学困境反思与路径重构:以公共管理类专业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6):47-49.
[责任编辑:林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