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斯佳
当得知我的专业是税收学后,亲朋好友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噢,那你以后要去税务局上班了啊!”
面对诸如此类的话,我是真想解释一番,但是又怕说来话长,一时难以解释清楚,因为这一切都要从税收学这个专业谈起。
可以说,税收学是个“嫁接体”,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交叉融合的衍生品。税收学是以经济学和财政学为基础,同时结合管理学、会计学等学科内容,既有理论又重应用的学科。这样一说,你就知道,税收学这门学科不仅仅是“收税”这么简单了吧?
我们入学的第一年,要学习很多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学、公共财政学等,但这些课程名称里没有一个带“税”字。进入大二,我们才开始接触税法、税收学等专业课,顺便继续进修中级财务管理,了解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之类的课程。到了大三大四,还有税收管理、税务稽查、税收筹划、纳税评估及外国税制等延展课程。
大学四年学了这么多课程,作为一个理论与应用技能兼备的税收学人才,毕业后的定位可不只是收税这么简单呀,税收学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在企业税收筹划方面大展拳脚,或用自己强大的税务知识储备在其他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人的一生有两件事情不可避免,请问是哪两件?”这是税法老师给我们上第一节课时就提出的一个问题。我们都在纳闷,这是税法课吗?怎么像是哲学课?老师是不是走错教室了?接下来老师说出了答案,是“税收和死亡”。
紧接着,老师又抛出第二个问题——“税收是什么?”“税收这种技术就是‘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在法律范围内,国家通过其公共权利,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取得财政收入。”
这两个问题开启了我们真正认识税收学的大门。
其实税收是一个古老的财政范畴,从有国家起,就有了税收这一概念。不论是集体还是个人,不论是企业家还是小商贩,税收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比如大多数人都会接触到增值税,在超市里购物,里面的商品都包含着税,只是我们消费时并未被特意告知。
税法老师给我们讲过大型连锁超市麦德龙的案例。起初,麦德龙的客户群体是批发商,麦德龙在购物小票和标价签上,都会分开标明税款和货款。例如一盒摩卡咖啡的价签上写着“增值税17%,单价(不含税)17.51元,售价(含税)20.49元”。也就是说,在顾客花20.49元买到这样一盒咖啡的时候,其中就包含了2.98元的增值税;之后麦德龙开启零售模式,大量个体消费者进入麦德龙购物,当人们看到商品的含税价比单价高、购物小票上竟然有增值税一项时,曾对此大为不解,因为那时人们对“发票”和“税”这两个概念的认识还很淡薄,于是对麦德龙产生了很大的误解,有的顾客甚至还要起诉麦德龙。后来,为了适应客户群体的消费习惯,麦德龙便不再把增值税和单价分别列出,个体消费者的购物小票上也不再出现增值税一项。但商品中包含的增值税并没有因此消失,它只不过是隐藏起来了而已。
虽然税法的课程比较枯燥,但是我们因为有一个浙江口音的段子手老师,上课时并不会感到无聊。比如关于毕业后是读研还是工作,他曾经说:“我鼓励你们去读研,当然,并不是因为想让你们去搞学问。你们可以读我们会计学院的研究生,CPA(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时候,你就有机会去批改考生的试卷,遇到做错的题,你就可以在上面画个大大的‘×,过瘾不?”当遇到教材上比较奇怪的知识点的时候,他也会“吐槽”:“可能你们现在会觉得税法里面有些东西比较假,教材讲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会出现的。对此,我只能告诉你——税法理论上就是这么讲的。”他还会举一些有趣的税法例子:“要记住,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以当关联企业间有无缘无故的借贷时,你就要注意了,很有可能是资本弱化,有避税的嫌疑。”老师总是能通过有趣的演绎将枯燥的税收知识传授给我们。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除了税收学的专业课,会计学、经济学和法学也是我们要涉猎的学科领域,只要是关涉税法,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我们都要略懂一二。虽然汲取知识的过程是漫长的,但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也是充满乐趣的。
掌握诸葛亮“观其大略”的方法,是税收学学习的关键。首先,要学会抓住主要问题,不纠结于细枝末节,只有把握住整体,才能在细节上理顺逻辑;其次,善于概括提炼,可以尝试给关键词下一个精准的定义,弄清基本概念;再次,既要能读得进书,又要能离得开书,学会独立思考;最后,要时刻关注最新的税收新闻和知识,因为税收政策几乎每年都会变动,律法也在不断更新完善,因此税收学子必须努力接触前沿的学科知识,才不会落后于时代。
税收学专业虽然学得多,但既不用像会计学专业的同学那样天天做账,也不用像经济学专业的同学那样每道经济大题都得专门分析,也不会像学法学的同学那样每天背法条背到“头秃”。
尽管税收学专业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不如法学院的学生那样精深,但这并不妨碍税收学专业的学生对法律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公理正义的热切和守护。在形式逻辑课上,我们就“辛普森杀妻案”激烈地讨论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哪个更重要;在税法课上,探究分析其对维护经济秩序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贯彻执行;我们还会观看各种与经济犯罪有关的纪录片和接触学习各种偷税逃税的典型案例……这些都让我们对“税收”二字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除了专业学习,我们还有多彩的课余生活,可以自由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周末既可以泡在图书馆里,也可以到博物馆看巡回展览,还可以跟着学校社团去附近的景点来一场短途旅行。
平时我们也会参加各种志愿活动,比如去紫荆山义卖《大河报》、参加动物救助活动、暑假时去支教,等等,体味真正的社会生活,游历四方,开阔视野。
我们还有多种多样的竞赛,如学院举行的税收辩论赛、税务知识竞赛,让同学们可以在专业知识上一较高下;学校还会举办诗词大赛,让我们可以在诗词接龙中体味文化之美。我们还会参与数学建模活动,学习使用MATLAB(一家美国公司出品的商业数学软件)等软件,尝试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方案。
在这些校园活动中,我们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增强自己的行动能力,不断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探索职业方向,寻找和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人说,大学不过是高中的延伸,在这里还得继续刻苦学习;还有人说,跨进大学校门,前途和事业便有了保障,可以痛痛快快地玩四年。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便没有辜负这段美好的大学时光。
老师告诉我们,税收学在本科阶段学习的只是皮毛,一个税种的税率、纳税人、征税范围等很容易掌握,难的是税收学的理论和今后的方向。有人说,税收学专业就业面窄,但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光听别人说怎么行?作为一名税收学子,发展方向大概有三种。
一是继续深入学习本专业,考取税务专硕研究生。税收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在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高学历的税务人才自然炙手可热。
二是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深度学习交叉学科专业。如果学法律,想利用学科交叉成为专业的税务律师,那么考法硕、参加司法考试就是必经之路;如果学金融,想做“为有钱人理财,为没钱人融资”的事,就要在CFA(特许金融分析师)和证券、基金等从业资格证上下功夫。因此税收学子的出路还有律师事务所、银行和证券交易所等。
三是最普遍也是最平稳的,就是像亲戚说的那样进税务局工作了。但前提是,你得先通过公务员考试,才能进入体制内,实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