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个儿童节
1950年6月1日,新中国的孩子们迎来了第一个“六一”国际儿童节。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5000多名儿童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共庆这一节日。在当天的《人民日报》上,毛泽东挥笔题词“庆祝儿童节”。朱德在会上勉励孩子们:“你们现在虽然还小,但要努力学习,学会各种科学知识,并把身体锻炼强壮,准备将来参加建设新中国的工作,把贫穷落后的中国建设成有高度文化的强大工业基础的中国。”
然而,在如此欢乐的儿童节背后,却有一段沉重的历史。
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斯洛伐克利迪策村所有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和全部婴儿,并把所有的妇女和儿童送进集中营。战争结束后,世界经济萧条,很多儿童被迫当起了童工,权益得不到保障。为了悼念利迪策惨案以及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保障全世界儿童的权益,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决定将每年的6月1日定为国际儿童节。刚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也决定将这一天定为中国儿童的节日。
此后,每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全国各地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人民日报》刊发的社论文章指出:“庆祝六一儿童节,要让凡能参加这一节日的儿童尽情快乐一天,要让全国更多的人以及父母们更多地注意儿童工作。”
1951年初,毛泽东为少年儿童题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题词。时至今日,这句话依然是全国少年儿童学习、生活的座右铭,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成长。
银雀山汉简解开千古之谜
今天的我们都知道,《孙子兵法》是孙武所作。孙武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后世尊其为“兵家至圣”。但在过去,关于《孙子兵法》的真伪、《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的争议从未断过。因为在战国末期,还流传着另一部兵书——《孙膑兵法》。
对于《孙膑兵法》的作者孙膑,想来很多人都听说过他“用兵如神”的故事,如“田忌赛马”“围魏救赵”。由于孙武和孙膑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而且都是军事家,还不约而同地写过兵法,因此,有一些人认为孙膑和孙武是同一个人,认为“武”为其名,“膑”为绰号。尤其是《孙膑兵法》失传后,许多人更是怀疑《孙子兵法》就是《孙膑兵法》。种种猜想共持续了一千多年,但一直未有定论。
直到银雀山汉墓竹简出世,这千年谜团终于被破解。
1974年6月7日,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西汉前期墓葬中,同时发现了著名的《孙子兵法》和已经失传了一千多年的《孙膑兵法》等竹简4000多枚,简文书体为早期隶书,写于公元前140—前118年。这批竹简的发现,破解了自唐宋以来关于“孙武、孙膑其人有无,其书真伪”的千古之谜,特别是失传已久的《孙膑兵法》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除此之外,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还包括《六韬》《晏子》《尉缭子》《元光元年历谱》等先秦古籍。
银雀山汉墓先后入选“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孙子兵法》竹简入选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