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时代黎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模式

2024-06-12 13:53孙若然
艺术大观 2024年10期

孙若然

摘 要:本文对非遗时代黎族音乐文化传承模式进行探析。随着非遗工作的开展,黎族音乐文化日益受到重视,在传承和转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以族群为主体的黎族传承人主体传承与产业带动模式相结合下,为黎族音乐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动力。未来应当围绕非遗时代特征,不断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积极引入现代传播介质,不断加强黎族音乐创作,促进音乐文化对外交流,探索多元化传承模式应用,发挥现代传播技术优势,以此适应现代社会的大众审美语境。

关键词:非遗时代;黎族音乐文化;传承模式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0-0-03

黎族音乐是黎族人民的文化符号,以民歌为代表的黎族音乐文化在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黎族音乐是黎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形成的文化结晶,反映了黎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习俗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丰富的文化思想和精神内涵,无论是演唱特点、音乐形态还是艺术表现等方面,都值得努力继承和发扬。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黎族音乐作为我国优秀的非遗项目之一,应当紧贴时代发展需要,不断挖掘黎族音乐文化当中的营养,通过现代传承模式和方式将其有效传承转化、创新发展,赋予黎族传统音乐文化新的生命。

一、黎族音乐文化传承现状剖析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海南,他们创作出来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随着非遗工作的开展,黎族音乐文化日益受到重视,在传承和转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目前黎族音乐文化主要通过当地的文化馆、传承人积极开展传承工作,通过搜集整理传统曲目、重新创作、商业演出等方式积极传承优秀音乐文化。

(一)以族群为主体的传承延续

近年来众多黎族民歌省级传承人,在黎族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传承人作为土生土长的海南黎族人,在族群认同的基础上,自然会对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有一种天然的热爱,同时由于特殊的身份在传承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海南黎族当地的传承人始终坚持推动本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播与发展,通过整理和创作传统的黎族歌曲,让这些传统的音乐在海南省范围内、全国范围内都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受到了音乐界人士的广泛称赞和欢迎。尤其是在大力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通过挖掘整理宝贵的黎族音乐,将传统的音乐价值实现转化,让传统音乐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以黎族对歌为,它是黎族传统民歌的称谓,常在黎族喜庆的节日如结婚长宴等活动中表演,代表着拥有上百年音乐发展历史的一个典型节目。传统的黎族对歌表演中,除了歌手演唱之外,还运用传统器乐鼻箫进行伴奏。黎族对歌是黎族传统音乐的重要形式之一,体现了黎族的民族性、民俗性、人文性内涵。在时代变迁中,不少人对民族传统音乐的态度较为冷淡,认为民族传统音乐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怀疑民族传统音乐是否仍然有存在的价值。像黎族对歌这种传统音乐形式,很难被现在的年轻人接受,而且传统的黎族音乐艺人生存也十分困难。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政府及各界人士对传统音乐的重视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民族传统音乐迎来了新的机遇,于是开始整理搜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如《教子歌》《摇篮曲》《敬酒歌》《哥有心妹有意》等,其中大部分音乐都有固定的传统调,从这些传统民歌中可以窥探传承人几十年的歌唱功底以及骨子里的族群文化记忆[1]。

(二)以产业为引擎带动音乐文化

在非遗背景下,海南黎族音乐文化传承主要有两个阶段:2018—2022年是大力推广阶段;2022年至今是项目化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中以海南旅游为切入点,逐渐把黎族民歌文化融入其中,在许多黎族民俗文化村诸如“槟榔谷”景区、“水满乡黎族民俗区”等地加入了黎族传统歌舞的表演,为国内外游客带来传统的音乐文化视听盛宴,讓他们体会到海南黎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在此背景下,海南黎族音乐的传承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为了适应当下社会审美需求,海南黎族音乐的创新改编成为一种潮流,在传统黎族音乐元素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进一步提高了流传度和知名度,有利于让更多人理解、熟知海南黎族音乐文化。比如,《摇篮曲》就是根据传统音乐元素改编的一首作品。改编后的作品在曲式结构、节奏及旋律等方面都体现出了新的面貌。从曲式结构设计方面观察,《摇篮曲》的曲体更加工整,属于单段体结构,分为四个乐句,每个乐句有四个小节。其中第一乐句a(1—4小节)与第三乐句a1(9—12小节)采用了相同的旋律展开方式,稍加了个别经过音的重复;第二乐句b(5—8小节)与第四乐句b1(13—16小节)也属于变化重复形态,稍加了个别经过音重复,这样就形成曲体工整的单段体音乐。这种重复的曲体元素让创编后的《摇篮曲》结构更加完整,也更易于流唱。从《摇篮曲》的节奏编排来看,整个作品延续了传统黎族民歌的节奏型,大多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组合为主,其中穿插着少量的附点节奏音型和切分节奏音型,以此作为一种特色节奏呈现出来。在传统的黎族民歌中,附点节奏音型和切分节奏音型具有生活化的功能,即方便于哄孩子快速入睡,可见这种节奏设计既传承了民间民俗文化又让音乐富有趣味性,也有利于歌曲流唱。最后从《摇篮曲》旋律设计看,作品的核心旋律架构是“do-re-mi-sol”,音乐调式是C宫调,G商音是半终止音,最后终止于C宫音上,基本符合传统黎族民歌的旋律架构。另外,《摇篮曲》还设计了一些装饰音用以增添韵味,让旋律更加富有流传性。从《摇篮曲》改编成功这一事例就可以看出,传统音乐要想传承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审美需求发展,这样才能让海南黎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

海南黎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自然离不开当前产业的引擎带动作用。通过产业引擎带动,黎族音乐一方面需要积极改编创新创作,另一方面也要在商业化表演活动中创新音乐表演方式,在表达黎族民俗民风元素的基础上符合音乐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例如“三月三”等,通过穿民族服装、唱歌跳舞,感受黎族音乐文化,这个活动受到人们的喜爱。在这个民俗区中,音乐、舞蹈、餐饮住宿等不同产业整合在一起,具有很高的产业互补性。许多新媒体公司创作与黎族传统文化相关的地方旅游宣传短视频,制作文创产品在各大著名旅游景区进行播放和展示,这样的例子很多[2]。

二、非遗时代黎族音乐文化传承模式探析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良好的政策能够帮助传统音乐找到一条现代传承道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帮助传统音乐在现代文化生态中更好地生存发展。事实证明,像黎族对歌这样的传统艺术形式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品牌,既具有传统音乐文化属性,又具有现代商业属性。许多业内从业者很早就认识到,本土传统音乐文化要想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就必须立足于现代传播模式,现代传播模式的前提是政策,有了好的政策,才能推动黎族传统音乐传承。大致从2018年开始一些县市就明确了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径,制定了不少政策,促进包括黎族传统音乐在内的非遗项目实现现代传承与发展。

政策支持了黎族传统音乐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径,结合尖端多媒体技术、品牌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的方式,推动黎族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的传承,提高黎族对歌等传统音乐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实现人文与商业的共赢。可以说,有效的政策能够确保艺术团体的品牌竞争力,为传统音乐传承奠定了基础,这种模式是非遗时代海南黎族音乐文化传承活动的主要特征。

(二)积极引入现代传播介质

非遗时代中传承黎族音乐文化应当采用现代传播模式,只有采用了有效的传播策略,才能让传承活动更加具有组织性、计划性、创新性。从黎族对歌的传播就可以看到,在抖音等平台的支持下,当地的艺术团体可以根据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传播策略来达到传播目的,最终实现高质量传播。具体看,黎族音乐文化的现代传播可以按照本土化传播、全国化及国际传播的路径展开[3]。

本土化传播中应当依靠当地的艺术团体的自发力量,通过公益性演出+民俗活动表演等形式拓展影响力。本土的音乐团队更具亲和性,通过自发组织公益性演出活动,在民俗节日中进行表演,可以加深当地家乡民众对黎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激发了民众对传统音乐的保护热情,同时提高了本土音乐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了更多人参与进来,也让政府意识到应当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本土传统音乐的传播与发展,为全国化传播奠定了基础。在积累了一定的受众基础后,构建“政府+民间+国内团队”的运营模式,围绕资源开发、品牌建设、产业项目运营等内容,推动国内外演出,推出高质量的艺术产品,打造一批数字精品。在对外传播推广中,传播主体是政府、民间团体、国内专业化团队,采用的方式是加强黎族对歌等艺术形态的品牌建设,用产业化的思维和机制进行市场运作,通过文创产品、商业演出、国际交流合作、数字传媒等形式扩大了传播覆盖面,让传统音乐文化资源与现代生产模式融合起来,构建了新型的传统音乐文化生产关系格局。

(三)不断加强黎族音乐创作

加强黎族音乐创作是黎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模式体现。虽然目前黎族音乐在传统作品改编等方面有一些成绩,但是整体上仍然有待提高。音乐创作不仅仅体现在曲式结构、旋律等技法方面,还应当包括创作理念、调式、记谱法等诸多内容。例如,在音乐创作理念方面,黎族音乐不但要继承传统的黎族民歌创作理念,并且结合现代演唱环境继续丰富创作理念,在突出黎族民间性音乐风格的基础上,继续扩大黎族音乐创作的主题范围,要增加能够体现新时代题材的内容创作。这样才能在保留了传统黎族民歌创作格式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定需求带动黎族音乐审美风格的多元化。又如,在调式创作中,应当合理继承传统的五声调式,在此基础上探索七声调式及特殊调式的运用。在曲谱方面,在保留了原生态记谱方法后,可以探索五线谱和其他特殊谱等个性极强的记谱法推广,这样更符合现代人的创作需求,有利于黎族音乐和声技法和旋律手法与现代进行接轨。从历史角度看,黎族音乐创作过程都是在继承中不断摸索前行的,因此在当代要想传承发展则必须紧贴时代需求,围绕现代人的音乐审美找到一条适合的传承道路。

(四)促进音乐文化对外交流

对外交流是黎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模式之一。对外交流包括两方面價值:一是展现黎族对歌传统音乐文化的品牌,增强民族音乐文化的辨识度;二是增强外国人对黎族对歌音乐文化的认知、体验、欣赏、学习、交流。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最有效的。未来应当充分利用海南当地的民间艺术团等载体,将其打造为现代社会中黎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基地,同时利用互联网软件平台发布、转载、分享黎族音乐演出的相关信息内容,这样可以提升黎族音乐文化传播效率。当前,许多年轻的网民都习惯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那么黎族音乐对外交流中则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组建兴趣群等方式,让更多的人可以按照个人兴趣实现网络聚合,去欣赏、鉴赏黎族当地的民间艺术团线上演出,还可以对相关音乐作品的演出进行点赞和批评,这样不仅可以欣赏到传统的黎族对歌,还能参与到黎族音乐的创作、传播当中,对外推广黎族对歌等传统音乐文化。类似这样的对外传播活动作为黎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模式之一,目前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未来应当多举行这样的活动。另外,还可以积极推动对外交流,与大学和企业进行合作,促进更多的受众了解传统音乐,提高黎族对歌的知名度,扩大黎族对歌的影响力。目前,黎族对歌衍生出来的节目已经在全国许多地区进行了巡回演出,这已经成为黎族对歌对外传播的品牌名片[4]。

三、结束语

海南黎族音乐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沉淀了丰富的艺术内涵。目前看海南黎族音乐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无论从影响力还是创新创作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许多黎族传统音乐持有者的坚守和创造过程中,黎族传统音乐也形成新的传承和传播模式。作为传承与传播主体的局内人以及作为局外人的研究者,在当前社会语境下对黎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延续和重建都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本文围绕如何能够让黎族音乐文化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展开探讨,笔者认为,黎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中,可以探索多种传承模式共同推动传承活动,尤其要在创新创作与文化市场化的结合方面下功夫。

参考文献:

[1]蔡建东.海南地区黎苗音乐非遗保护与传承[J].中国民族博览,2023(17):51-53.

[2]马启文.音乐编创助力海南黎族民歌的创新传承与传播[J].音乐生活,2023(08):93-96.

[3]方丽珠.非遗视域下黎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J].艺术教育,2023(07):64-67.

[4]李垠芸.海南黎族爱情歌曲演唱特点分析[D].四川音乐学院,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