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陈世耀: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临床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循证医学中心执行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内镜中心副主任,兼任闵行分院消化科主任。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食管胃静脉曲张治疗分会主任委员,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内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致力于慢性肝病的筛查和管理、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的内镜处理与综合诊疗,提出并推广多项肝病评价和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新技术。连续20年承办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师资培训班/临床科研方法与质量促进学习班,连续13年承办上海医学会食管胃静脉曲张学术会议,连续9年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国家级继续教育手把手学习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6篇,总影响因子超过350分,核心期刊论文168篇,其中,中华系列论文92篇。获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承担科技部、市科委等多项重大课题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会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主编或参编教材和专著20余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0余人。
陈教授从医执教35年,每一天,都在治病救人与教书育人中奔跑,肩负临床医疗救死扶伤、不断创新的责任,更肩负培养有扎实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医学生、具备治病救人过硬本领的临床医生的责任。他与中山医院共同成长,在临床实践中遵循循证医学的理念,传承视人如己的高尚医德。他甘于奉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云南到新疆,陈教授为当地医院带去最新的技术和理念,建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的消化病学科和内镜中心诊疗技术平台,使其成为西部示范中心,并架起了“一带一路”的桥梁。他致力于门静脉高压的研究,创新内镜治疗技术,减少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风险,为门静脉高压病人提供全方位评估和个体化治疗决策,大大提高了门静脉高压病人的生存时间和质量。
1 慎思笃行,关爱病人
陈教授将循证医学和科研方法贯穿在临床实践的每个案例中。临床中的每一次决策,需要遵循临床指南建议,评价指南的质量和证据级别,他一直强调要阅读原始研究文献,用科学研究评价结果。他关注每个病人的需求,个体化制定诊疗决策,关注病人的诉求和生命质量评价,强调病人后续随访的重要性,总结针对不同病人的诊疗经验。他细致入微,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用批判性思维去考虑每一个临床问题,去评价每一项研究。他会根据每个病人的情况,全面考虑病人的主要矛盾和治疗需求,通过案例对比为学生分析,包括进行治疗的选择和方案调整,培养学生质疑与综合判断能力。
2 从临床中发现问题提高疗效
慢性肝病可发展为肝硬化,出现门静脉高压及其相关并发症,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门静脉高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胃静脉曲张组织胶注射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方法。陈教授长期致力于降低门静脉高压病人的出血风险。他基于内镜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多项研究探索和新技术革新。他倡导对门静脉高压病人进行系统评估,通过术前CT影像、门静脉血管和肝脏超声、结合实验室等检查结果全面评估,对不同风险的病人进行分层处理,为病人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式。基于内镜治疗中存在的出血、注射不精准等治疗难点,他创新改良多项内镜治疗技术。他提出并推广包括组织胶三明治注射法、透明帽辅助治疗、超声内镜辅助治疗等多项治疗技术,提高内镜治疗疗效和安全性,并开展临床研究评价工作,降低再出血风险,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3 在教学和科普中服务更多病人
陈教授在临床工作的同时,还担任了多门课程负责教学工作,他授课内容涉及面向高中生的周末学堂和本科与研究生的课程;包括走进科学、走进临床、诊断学、内科学、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等内容。他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教学,从卓越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出发,强化实践教学,深化能力培养,着力提升医学生和住院医师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临床思维和科研素养。立足于国内外最新诊疗临床研究结果,在证据基础上学习基于案例的诊疗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临床工作的兴趣和医学研究的投入。在临床一线工作中,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年轻人做出最好的榜样。他经常开展科普讲座,撰写科普论文,通过科普造福更多人群,让更多百姓關注疾病预防和早期诊断,提高大家对慢性肝病、门静脉高压、胃肠早癌等疾病的认识。他倡导通过早诊早筛早治,发现门静脉高压并及时干预,规律随访和复查,减少再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