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改革开放观念史研究*

2024-06-12 06:30谢春涛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观念研究

谢春涛

“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①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 年4 月14 日,第2 版。观念史作为研究思想演变的重要范式,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观念是指人们对事物、现象、观点等的看法、认知和评价,它是个人经历、教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的综合产物。观念产生的过程中,人的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改革开放的观念史,就是对数十年来政治、经济、文化在个体思想中的映射进行探究,重点是挖掘人们在改革开放历史背景下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通过分析观念的变迁和互动,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改革开放的历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然而,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在观念史的相关定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误区。为了提升研究的质量和深度,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和厘清这些理论问题,以便为改革开放观念史的研究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何为:社会变迁中的观念视角

从史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在改革开放史的研究中,思想史、观念史和概念史极为近似。广义上的改革开放思想史包括了观念史与概念史,目的都在于揭示改革开放的思想演变。但在具体的研究之中,三者又存在鲜明的区别。

观念史与思想史、概念史相区别,突出的是改革开放进程中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变化。观念作为思想演进历史语境的一部分,优秀的思想史研究往往会涉及某些观念对思想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中国社会的历次思潮,很大程度上是对社会上某些观念的回应。但学术意义上的思想史关注的是具有系统理论观点的人,包括某个思想家、领导人、学者抑或是某个学派,研究的是思想的体系、观点和理论。改革开放史中的思想史研究主要着眼于思想的发展脉络、内在逻辑以及各种思想之间的互动和碰撞,分析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生和发展。例如分析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于光远、薛暮桥等人的经济思想等。观念史的研究不能像思想史那般只关注“大哲学家的故事”,而是将研究的焦点转移到特定文化和时代背景下普遍存在、占据支配性地位的观念和范畴,分析这些观念的形成与作用方式。

概念史与观念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交集,在许多情境中,观念在言语表达中会以词汇的形式存在,观念史的研究也离不开对关键词的考据;并且,概念史研究也会关注文本之外的社会语境,有的概念本身也代表着某种观念的集合体。因此,观念史和概念史对于许多学者而言相去不远。但从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来看,改革开放史领域的概念史侧重于分析历史上重要概念的词义、用法以及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意义变迁。它关注概念如何随着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变化而发生演进,以及概念在特定语境下的内涵和外延。例如借助词源学、语义学等手段分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概念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语义变迁。观念史则“以一个或若干个观念为中心进行历史梳理”①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第104页。,主要关注那些逻辑结构尚不完备、但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观念和理念的演变过程。它着重分析观念的生成、传播、发展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观念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强调改革开放史中观念史与思想史、概念史的不同,目的是将研究视角从领导人和知识分子转移到默默无闻的普罗大众身上,把研究重点从“历史语义学”转变为社会变迁史。当前的改革开放史研究,无论是思想史还是概念史,往往主要从文本出发,研究的主要是能够发声、能够留下文字的群体,往往容易忽略“沉默的大多数”。改革开放是一场不断发生的“革命”,也是一段前无古人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产物。“沉默的大多数”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而且并不掌握大众传媒时代的发声渠道,他们的声音往往需要层层过滤才能成为可见史料。但在历史的变局中,“沉默的大多数”可能是某项改革的动力来源,也可能是另一项改革的内在阻力。改革开放史中的观念史研究,就是要将观念的冲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置性条件,深入挖掘改革开放的思想动力;将观念的普遍更新作为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全面评估改革开放的优劣得失。对于当代人而言,观念史研究“尤其关心向我们说明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我们经历了哪些阶段和十分曲折的道路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②〔英〕以赛亚·伯林著,冯克利译:《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译林出版社2002 年版,第13 页。。

二、为何:观念的更新是改革的先导

改革开放史研究受到“物质决定意识”绝对化的影响,学者们往往将观念的更新作为社会变革的产物。这种研究思路从物质决定意识的角度出发,探讨改革开放的实践如何影响新观念的形成,主要从“转变旧观念、发展新观念”的逻辑开展研究。③黄菘华主编:《改革开放与观念更新》,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第2 页。这种研究思路固然具有其理论依据,因为思想精神的进步常常滞后于物质世界的变革,观念史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分析“观念的现代化进程”。④葛剑雄:《改革开放与中国人观念的现代化》,《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2 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从物质变革倒推观念更新的研究范式,往往容易忽视观念自身的能动性,造成研究视角单一、研究观点缺乏新意。随着近年来人们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愈发深刻,充分认识观念更新对于改革开放的推动作用,对于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革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观念更新是因为原有的观念和价值体系难以解决现实问题,本质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改革开放的背景是原有的经济社会内部矛盾已经积累到了影响社会正常运行的地步,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变得尖锐。在这种情况下,党内外一部分人开始对社会现状进行深刻反思,新的观念应运而生。1975年,邓小平就意识到了毛泽东思想的庸俗化问题:“怎么能够抓住一两句话,一两个观点,就片面地进行宣传呢?割裂毛泽东思想这个问题,现在实际上并没有解决。”①《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37 页。这种重新思考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的观念,代表了党内外许多有识之士的意见。1978年,真理标准讨论展开后,邓小平“到处点火”,一再强调“要解放思想,开动机器,不要当懒汉,要从实际出发”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第387 页。。积极推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新观念在党内广泛传播,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如此一般,改革开放在许多领域的推进,往往涉及深远而复杂的观念互动与争锋。当然,改革开放本身也会催生新观念,新观念继而又会成为新改革的动因。

研究改革开放概念史,就是要分析观念与社会变革之间的作用机制与影响路径。首先,观念的更新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真理标准讨论及其后续的“补课”代表的是中共党内的反思,缺乏话语权力的底层大众会则会采取更加直接的行动表达自己的看法。从有关“农业学大寨”的争议到小岗村的包产到户,许多民众也通过种种方式表达对农业发展老路的不满。而这些事件背后的观念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改革开放。其次,观念的更新影响了社会价值观的转型。以中央领导人为例,从1977年起,邓小平等人就开始思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问题,强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总要通过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来体现”③《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第330 页。。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考,不仅推动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前进,也代表着更加重视人民生活的价值取向。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价值取向的转变也体现在行为方式、生活习惯、消费观念等各个层面的转变。再次,观念的更新反映和引导了社会需求,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向。改革开放以来观念的变化往往与社会矛盾、社会问题息息相关,而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够缓和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最后,观念的更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塑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样态。当前改革开放的文化史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中国共产党以及知识阶层应对中西文化交融的思想变迁,而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传统文化的复归与嬗变却鲜有学者关切。举例而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化界以《河殇》为代表的对民族文化的极端批判盛极一时,而同期的南方农村却兴起了修葺祠堂的风潮④方言:《毁校建祠堂为何没有得到制止?》,《人民日报》1986 年4 月26 日,第5 版;张德蓁:《乡里道路无人修 大肆花钱建祠堂》,《人民日报》1987 年7 月4 日,第5 版。。总之,观念对于社会现实的能动作用不应停留于哲学层面的概括。深入研究改革开放观念更新的作用和影响,才能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结构性转变的起源、经过和成效,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

三、怎样:改革开放观念史的研究理路

观念史研究是一种重视多学科、多视角交叉的研究方法,它既关注思想的结构,也关注感性的作用;“不仅分析人们应该如何思考,而且关注人们事实上如何思考。”①高瑞泉:《观念史何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2 期。改革开放观念史研究是一项重要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它具有观念史研究的共性,也具有其时代特质,包括研究对象相对特殊、研究资料相对匮乏等。推进改革开放观念史研究,仍然需要各学科的共同努力。

改革开放观念史的研究对象应当是那些历史上日用而不觉的核心观念。当前,改革开放观念史研究已经在很多领域广泛开展,包括法治、教育、生态、新闻等。②夏正林、马良全:《改革开放以来法治观念的嬗变与启示》,《广东社会科学》2019 年第3 期;袁振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思想观念的重大突破》,《中国高等教育》2008 年第20 期;何志鹏:《论改革开放40 年法学教育的观念演进》,《中国大学教学》2018年第11期;武楠:《历史辩证与实事求是:改革开放初期新闻观念革新的话语考察》,《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3 期。只是从研究内容来看,许多研究更多的是该领域的学者所做的学术史梳理,其所展现的观念变迁更多的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而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这就削弱了观念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要想避免观念史研究的简单化和琐碎化,就应当关注那些真正塑造人民大众日常生活的核心观念,包括家庭、权利、个人、社会、道德等各类观念。改革开放前,经过长期的浸润与熏陶,这些带有集体主义底色的观念维系着人民大众的生活。改革开放后,当集体主义逐渐淡化,这些观念也在各个地区和领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继而又在更大尺度上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前进。正如金观涛等人所言,“文革”结束后,“只有了解当年中国人是凭借哪些重要观念,来建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些中国现代意识形态,才能理解这些意识形态的变迁及其解构以后的中国思想状态”③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09 年版,第5 页。。总之,建构核心观念的演进历程,才能更具体全面了解改革开放对人民大众日常生活的影响,挖掘观念变迁背后的历史规律和社会动力。

改革开放观念史的研究路径应着重于探讨观念产生的原因,而非仅关注其产生的后果。观念的更新背后是新旧观念的冲突和矛盾,但观念的更新并不是简单的自然迭代。通常来说,具有积极作用并展现出强大生命力的观念被视为新观念,而落后于社会发展、无法推动社会进步的观念则被认为是旧观念。站在后来者的角度,观念更新似乎是新观念取代旧观念的过程。然而,回溯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同群体对新旧观念的认知各异,大多数没有“后见之明”的当事者往往难以判断哪种观念能更好地促进社会进步。目前,有些研究关注自由、财富、消费、道德、价值观等核心观念,并取得了一定成果。④沈斐:《对改革开放40年我国自由观念之变的哲学反思》,《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11期;张雄、熊亮:《消费观念:改革开放40 年历程的经济哲学反思》,《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 年第5 期;宁殿霞:《中国改革开放40 年财富观念的嬗变及其现代性反思》,《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9期;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的变迁及其双重后果》,《科学社会主义》2013 年第1 期,等等。但这类研究往往仍旧沿用传统思想史的研究范式,依赖精英阶层的少量资料,从现实逆向推导历史,大多仍未摆脱新旧交替的结论。事实上,大量的史料印证了新旧观念斗争的复杂性。“也许改革者最初也没有完全预想到,改革的推进必然触碰和冲击上述基本信条(即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改革越深化,争论越激烈。”①萧冬连:《探路之役:1978—1992 年的中国经济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年版,第287 页。因此,只有深入分析新旧观念的矛盾焦点和冲突过程,才能更加深刻地展现观念更新的历史意义。

另一方面,观念的更新不是简单的新旧交替,往往表现为新旧观念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妥协整合。在特定时期,某些观念可能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但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推移,这些观念稍作调整后又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例如,在文化领域,传统文化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度在党内外处于被批判的处境,但经历政治风波和世界变局后,传统文化的民族属性与内在精华对于社会发展积极作用又重新受到重视。②杨凤城:《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历史考察》,《教学与研究》2014 年第9 期。此外,在经济、政治等领域,当下的许多观念也是两种观念在冲突中融合的结果。因此,探讨观念的更新不能简单采取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研究路径,必须从更加复杂的观念互动中理解观念的演变。

而要理解改革开放以来各类观念的复杂互动,就必须借助多学科的视野并挖掘发掘多领域的史料。这实际上也是研究改革开放史的总体要求。在探讨复杂问题时,仅从一个角度出发往往导致简单化与平面化的分析。“了解其他学科的讨论话题和思考方式”,才能“拓展学术视野、形成问题意识、提升对改革开放史的理解力”。③萧冬连:《改革开放史研究需要多学科对话——以解释“中国奇迹”为例》,《中共党史研究》2020 年第5 期。以经济领域为例,“在我国,政府不但影响‘蛋糕’的分配,也参与‘蛋糕’的生产,所以我们不可能脱离政府谈经济”④兰小欢:《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8 页。。同样,观念是社会现象而不是绝对理性的反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不同观念的互动并非孤立发生,常常在多个领域相互影响和渗透。并且观念的互动并不总是利益冲突或者思想对立,群体心态、体制习惯等因素也会造成观念冲突。从多学科的角度出发有助于发现和构建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进而从机制、规律和逻辑的层面揭示观念更新的复杂性。多学科的视角也需要多领域的史料支撑。中国的改革不是按图索骥,同样的改革措施在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领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以集体制的解体为例,在改革开放之初,福建林村的大队书记希望借助集体制保护年老弱势的村民,村民们却认为书记拖延改革是贪恋权力⑤〔美〕黄树民著,素兰、纳日碧力戈译:《林村的故事:1949 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年版,第180 页。;而在土地肥沃的黑龙江下岬村,习惯了集体化耕作的年轻人在改革初期却不喜欢家庭耕作,觉得“既烦闷又冷清”。⑥阎云翔著,龚小夏译:《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年版,第63 页。可见,研究这一时期的观念史不应局限于官方的政策文件和公开的报刊出版物。只有对各个地区的民间口述、生活史料进行广泛搜集和实证调研,才能对观念的地区性、群体性差异形成较为清晰的认知。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观念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维生素的新观念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