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
摘 要:在数字时代语境下,连环画发展面临着迫切挑战,也蕴含着巨大潜能。本文试从题材选择、表现方式及出版形式等方面对广州连环画中的古典形象与叙事功能的发展路径进行重释。
关键词:数字时代;广州连环画;古典形象
中图分类号:J2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0-00-03
一、连环画叙事功能的重心迁移与古典形象的塑造要求
连环画的叙事功能是指其通过多幅图像连续呈现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形象,从而使观者在头脑中演绎出相对具象的故事影像的特性,它使得观者对情节的感受更加直观。这种图像叙事特点使其在早期新闻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虽然该功能逐渐被影像技术取代,但时代的发展也带来了新转机。连环画虽在以客观记录为主职的“描述性叙事”方面无法媲美影像,但在兼顾叙事表达和艺术表达双重目标,兼具语言艺术和造型艺术综合优势的“表现性叙事”方面独树一帜。它不仅是对文本叙事的图像模拟,更是通过将“时间空间化”来对叙事空间进行的艺术升华[1]。它能够在叙事中自由运用象征、比喻、讽刺、夸张等手法,将具象描绘与跨越时空的虚拟内容结合起来,形成视觉的关联或碰撞。从读者视角来看叙事过程中的交互感,即从阅读文本到欣赏图像,再到与整个连环画作品共情的心理体验。因此,读者的身份、阅历、性情、知识结构等主客观因素都会影响其在欣赏接受过程中的交互体验感,感受越强,则作品触动人心的力量就越强。
连环画另一个重要特點是其在连续叙事的篇章中,有着独立成幅的完整艺术价值。不论下限如何,其艺术上限可以极高,完全能与其他视觉艺术媲美。但正因如此,艺术形象的独立塑造便格外关键。其中,古典形象便是在连环画作品中占比极重的视觉元素,不仅包括故事情节所涉及的传统人物绣像、姿态、服饰、面容、发饰等完整的主人公模样,也包括古典建筑、城镇、乡村、自然风光等所有的背景环境。就广州连环画中的古典形象设置而言,因循彻底的传统形象塑造路径或完全改换西洋造型门庭,皆非上策。要求视觉自由的年轻一代有意愿也有能力欣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传达深刻思想主旨的连环画作品。古典形象能否在观众目光所及处立得住脚,靠的不是盲目跟风的工业化批量生产,也不是为结合某个主题或元素而蹩脚的生搬硬套,而是靠内容题材、叙事情节与形象表现这几个连环画基本要素自然合化的结晶。
二、数字时代下广州连环画古典形象与叙事功能的发展路径
(一)题材选择
1.融摄华夏文化的优秀古典叙事脚本
广州连环画可以选择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氛围中,讲好广州故事。该类型是基于名著,或由彰显正向品质的古典文学改编的作品,如与婚姻法精神相关的《西厢记》,与昆曲相关的《十五贯》。同时,富含家国情怀、反映社会意识的作品也属此范畴,如刘旦宅的《屈原》,刘继卣、赵三岛及陈光饕等人所绘《岳传》系列连环画(包括《岳飞出世》《岳母刺字》《枪挑小梁王》《岳云》《大战爱华山》等经典篇章)及反映了女性意识觉醒的汪玉山、钱笑呆合作的《穆桂英》等。古典诗词当中的长篇叙事诗已有同名连环画力作问世,如《洛神赋》《长恨歌》《孔雀东南飞》《琵琶行》《木兰辞》等。广州连环画在集中对本土故事的展现外,不妨以具有粤式特点的画风和手段表现凝结华夏文明的历史典故与文化形象。
2.展现少数民族与域外文化的多元主题
因广东省有以瑶、苗、侗、壮为主的少数民族文艺资源,所以传统民族题材也是十分重要的连环画素材来源。《阿诗玛》《刘三姐》《成吉思汗》《嘎达梅林》等优秀作品对广州连环画针对少数民族题材进行创作具有良好的参考意义。同时,广州人口结构中还包括来自非洲、美洲、中东等地区的人士。因此,涉及民族和国际交流的域外文化和人物形象也是该地区连环画能够表现的特色内容。连环画史上关于白求恩、列宁等人物形象的作品也能为其提供借鉴。
3.广州本土传统与现代社会文化资源
广州有丰富的打造城市IP的文艺资源,包括民间故事、历史典故等。例如,广府文化中的南音、粤剧、粤曲、广绣、广彩、岭南画派等;广府文脉的重点人物如崔与之、湛若水、康有为、梁启超、容闳、詹天佑、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典故如羊城得名、上下九与十三行来历,以及光孝寺、六榕寺、余荫山房等古迹。此外,还有反映广州传统文化与当地市民心态的作品,如《乐叔与虾仔》采用粤语叙事,以广州社会现象为背景,情节以居民在街头巷尾的日常琐事为主[2]。其中,许多故事由读者来稿内容改编,粤语对白更适应当地语境,使民众阅读起来十分亲切,拉近了其与作品的心理距离。
(二)表现方式
1.传统绘画表现的续章
以往的连环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国画工笔、写意为表现语言的,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叙事性绘画的历史传统。比如,技法运用上的传统,包括线描、淡彩、重彩、泼墨、浅绛、没骨、青绿、金碧等。这些传统视觉语汇在新的连环画发展时期,特别是针对上文提及的“融摄华夏文化的优秀古典叙事脚本”这一内容类型的表现,更是具有浑然天成的契合度。白描勾线具有浓厚的传统技法影子,简洁别致,具有独一无二的古典美学气质。这种表现形式恰好能够体现孔子“绘事厚素”的艺术思想,体现道家“致虚极,守静笃”的理念追求。例如,钱笑呆与赵宏本合作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刘旦宅的《屈原》等。在此过程中,一些画家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线描风格,如卢延光、叶毓中、高云、王延青等。工笔设色形式的作品在画面人物造型、背景处理等方面往往具有极强的古典韵味,如王叔晖的《西厢记》采用“兰叶描”和“界画”手法处理故事中的张生、崔莺莺、红娘等人物形象,以及环境中的柳树、建筑、家具等元素。程十发的《红楼梦》使用水墨写意的笔法对故事情节进行展现,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具有丰富的水墨意蕴和古典美感。以上这些画家在师承、家传、个人经历等方面多与传统绘画有深厚渊源。
除国画传统,木刻版画的传统表现方式在以其作为抗战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传功能的时期大放光彩,也有一些表现古典形象的作品传世,如《胭脂》等。此外,还有在传统技法基础上融入现代技法的包括对西洋画色彩的学习等。值得一提的是,刘锡永在1957年为上海人民出版社《三国演义》连环画套书所做的人物绣像呈现了精彩的“脸谱化”效果,这是对于古典人物形象塑造的经典案例。然而,这种“脸谱化”与“样板戏”中的“程式化”是有本质区别的,后者为了强调一眼分辨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使得人物形象逐渐趋于扁平,而前者不仅把握了不同人物外在形象的妍媸雅拙,還将人物的身份与气质特点予以强化,因此无一雷同。
从上述分析看,连环画中所使用的传统国画技法不仅不需被淘汰,恰恰应被扎实地继承和发扬,并植入岭南画派的优秀技法和风格中。诸如将“岭南二居”①的撞水法、撞粉法运用到对于广州连环画的人物、动植物的刻画上,将关山月、黎雄才等山水画面貌化用在广州连环画作品的背景描绘中等。
2.西方绘画与装饰类型表现
连环表现手法的另外半壁江山,当属油画、水彩、素描、摄影、剪纸等艺术门类的综合,这些方式虽为西方绘画传统或工艺装饰传统,但在对古典形象的塑造方面,亦有独到的优势和独特的效果。比起工艺装饰性的表现方式,油画、水彩、素描、摄影等表现方式目前在中国古典形象塑造方面的案例较少,因此具有更广阔的空间,值得创作者进行探索。
装饰类型表现方式以剪纸、拼贴、刺绣为主,包括部分结合了诸如水墨、线描甚至漆画等技法,同时具备较为强烈的夸张变形和装饰趣味的作品。他们往往能够跳脱出对写实表现的窠臼,因此也具有类似漫画一样的自由张力和幽默效果。例如,卢延光的《长生殿》、黄全昌的《海瑞罢官》等。广州本土画家程展鹏从年画、木版画等民间美术风格中汲取灵感,绘制出人物变形、动作夸张、线条装饰效果强烈的《四大天王》《水浒一百零八将》,以此手法荣获广州市美术作品展览金奖[3]。
3.技术引入表现
当前,除了要保持以国画、版画传统,以及其他形式的连环画表现方式的稳步发展外,还需尽快、更好地将现代技术手段引入,为广州连环画注入新鲜动力。首先,在古典形象的绘制方面,利用绘图软件进行连环画创作,有三个主要优势。一是绘制、渲染和修改方便,能提高效率,缩短制作周期;二是使用软件绘图成品与其他软件的兼容性更高,提高后续动态衍生产品的改编效率[4];三是与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更加适配。其次,将数字绘画与图形视频处理软件技术相结合,能够给予传统形式的连环画所不具备的一些特殊视觉效果,如静态到动态的渐变、无色到有色的过渡等。此外,3D技术目前已在影视、游戏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制作新的连环画时使用该技术,能够有效增强画面空间、质感等视觉效果,让观者具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体验。例如,数字影像动画《穿越时空的大运河》在创作中开拓性地使用了三维技术,实现了二维场景与三维动画的结合。除了直接使用3D技术进行画面绘制,创作者还可利用其辅助作画过程,大幅降低时间成本。这些氛围营造的科技手段,很适合与粤剧、粤曲等广州传统听觉艺术相结合,对观众来说,或可产生别样的综合视听体验。
(三)其他举措
1.流媒体传播
鉴于中青年群体以及未来一代的成长环境与生活习惯,其所依赖的视频网站基本采用流媒体技术,广州连环画出版势必要与其衔接。用户可不受时间与地点限制,根据个人喜好和审美倾向自由选择阅览或下载连环画。网站也可通过订阅“电子画刊”“电子画报”“连环画电子样本”等形式向用户推送画作实时动态。传统连环画受限于纸质材料而不易保存的弊端也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连环画创作者也可通过社交平台、自媒体、小程序等传播渠道更加畅通地发布作品,有利于在网络上形成本地连环画社区和朋友圈,对于以看重共同语言的新生代受众群体为主的新型连环画发展来说大有裨益。
2.连环画创作人才培养
在广州市各类美术类院校与各高校艺术院系中开设连环画相关专业,并为其设置中国绘画、书法、古典文学以及广州历史等课程。在教授学生连环画创作技法的同时注入民族和区域文化的内容,使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具备创作广州特色和古典形象连环画作品的综合素养。
3.目标导向的连环画创作工程链建设
以创作目标为导向,筛选具有广州本土文化特色的创作主题,反推文本作品与脚本编写的需要,招募编写人员进行写作。随后,以最具艺术价值的版本招募连环画创作者,按照预期目标受众,进行不同版本的草创,继而择选最优,实现降低风险与提升水准的双重目标。
4.以平台、展赛等方式促进区域交流
打造市级连环画网络创宣平台,举办市级连环画创作展赛,鼓励广州市青年艺术家、专业院校学生以及具有绘画基础的爱好者等相关人士投身连环画创作。同时,与大湾区城市连环画发展互通学习,联动和学习其他城市的做法,保障和维护连环画的发展。如《不良刊物法案》防止了香港漫画、连环画因急功近利而朝向极端边缘化发展。
综上所述,读图时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古典题材有兴趣,但这兴趣的性质异于前代,更多基于对影视节目及文化宣传所产生的好奇,再以这种好奇去引导自身探求传统文化,而非对文化本身的第一手习得与体会。当下连环画所出现的强烈漫画化倾向,也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创作者为迎合年轻人的审美所做的调整。因此,广州连环画在古典形象与叙述功能的路径探索方面,需要注意与时代趋向关系的处理,包括但不限于强调脚本编写的文化普及目标(从再现史实向揭示做人做事之理转变)、慎重把关内容与形式的质量、完善创作产业链,克服文创周边与配套服务不健全等。无论时代如何演进,连环画发展的核心仍在于自身呈现视觉艺术本体的内发动力,而非过度依赖辅助机制或外部调控。
参考文献:
[1]龙迪勇.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故事画中的图像与文本[J].江西社会科学,2008(03):28-43.
[2]陈嘉扬.当代语境下连环画叙事语言的发展与转变[D].鲁迅美术学院,2021.
[3]张乐帅.连环画艺术样式的发展与传承[D].江南大学,2010.
[4]赵正阳.全媒体时代下中国连环画的创新应用与发展研究[D].鲁迅美术学院,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