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实践活动 培养品德少年
——基于实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考

2024-06-12 03:55董永强
学苑教育 2024年11期
关键词:新课标法治道德

董永强

(山东省平度市崔家集镇崔家集小学,山东 平度 266727)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积极探索实践基础上的课程教学策略,既是其迎合新课改,满足新教学要求的有力表现,亦是其改革教学,培养优秀少年的有效手段。教师应以《新课标》为导向,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增加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育人性,为落实“知行合一”教学创造良好条件。同时,教师还应秉承“以生为本”的原则,以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实践探究,让学生在不断观察、体验、实践探究过程中,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一、基于实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小学正是学生良好道德素养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对其未来成长意义重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以实践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提高学习成绩,还能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形式中形成正确价值观,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学生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教师在实践基础上展开教学,还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一方面,小学生因年龄小、阅历浅等缘故,对核心价值观、法治观念、道德素养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另一方面,素质教育理念实施已久,老生常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学习失去新鲜感,影响其学习热情和效果。对此,教师以实践为基础展开教学,既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还能增加本学科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多元化实践教学中提取有价值德育内容,践行道德理念,继而为其身心健康成长扎紧思想“篱笆”。

(二)有利于满足新课改教学需求,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

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主题性,这一点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以实践为基础展开教学,既有助于《新课标》理念的落实与发展,还能保证实践活动和教学内容的一致性、连贯性,对本学科教学效果提升具有双重作用。同时,教师以实践为基础展开教学,还能弥补教材中的不足,延伸课堂教学空间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汲取知识,培养道德素养。例如,在人教版二上第四单元《家乡物产养育我》一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收集家乡物产信息、了解物产特点和作用来增强学生对家乡物产的了解,并从中汲取物质生活、文化传承、精神寄托等方面的“食粮”。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家乡物产及文化,还对培养学生爱国爱家情怀,树立保护家乡物产意识有积极作用。

二、基于实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以新课标为导向,明确实践教学目标设计

《新课标》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角度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并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立足点,制定能引导、规定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以《新课标》理念为导向,设计引导性、可行性强的教学目标,为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引领。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深入解读《新课标》,挖掘其内涵,找到与教学相契合的理念,作为教学“指向标”,推动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其次,教师可以秉承“以生为本,以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设计贴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课程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全面发展。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树立整体目标意识和目标层次意识,设计整体性、层次性教学目标,将教学着力点落实到实处,提高教学实效性。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生活盲点、疑难点、困惑点以及法律法规空白点等,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和教学要求的教学目标,然后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学情,确保教学目标的可行性。

例如,在人教版四上第二单元《这些事我来做》一课第二课时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解读教材和《新课标》理念,挖掘适合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实践予以验证,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继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新课标》中提出,要践行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劳节俭、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做家庭好成员。对此,教师可以以此理念为导向,结合学生学情,从道德意识、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方面设计教学目标,保证教学目标的可行性和导向性。如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教学总目标:1.总结做家务对自身的好处,明确家务劳动的意义,形成“应该做”“主动做”的责任意识;2.相互交流做家务技巧,提升做家务能力,养成坚持做家务的好习惯。其次,教师可以以学生差异性为参考,设计层次性教学目标,促进实践活动有效展开。通过这些不同层次、难度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轻松把握教学节奏和方向,引导学生逐步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培养道德修养,形成健全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养成良好道德行为。

(二)创设真实化情境,促进实践教学过程发展

1.借助多媒体创设真实情境

《新课标》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多样化学习情境,并在创设情境过程中考虑情境的真实性。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将社会整体、家庭变化、学生生活等方面的变化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实践探究过程中感知、感悟,继而助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发展社会情感,提升关键能力,并在感悟生活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歌曲内容来创设真实情境,并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营造恰当氛围,使其在浓厚氛围下感受心灵洗涤,提升道德素养。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讲真实故事创设真实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其在课堂上的活跃度,为打造高质量教学课堂创造良好条件。最后,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素材,以学生亲身体验为媒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所学知识内涵及其与生活的联系,为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人教版五下第三单元《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春天的故事》,以优美的旋律和贴切的歌词为学生打造带有“改革开放”气息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好奇心,为后续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奠定良基。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讲解年代故事,吸引学生眼球,提高其课堂注意力,增强其课堂学习成效。最后,教师可以立足学生学情,以符合学生年龄段和认知的实践活动来拓展教学空间,延伸教学课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逛超市、听父母长辈讲解等途径,了解家庭餐桌饮食变化,感受改革带来的变化和力量。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堂知识,还能增强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强化其爱国情感,为其成长为优秀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奠定良好基础。

2.结合生活素材创设真实情境

生活化教学情境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提升教学质效的有效手段。教师以“生活即教育”理念为导向展开实践教学,既有助于其落实《新课标》,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还对其实现“教学做合一”有积极促进作用。对此,教师首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打造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氛围中放松身心,继而使其在“润物细无声”中掌握学科知识,培养良好品德。其次,教师可以借助生活现象导入新课,并以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好奇心,使其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联系的认知,提高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最后,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实践强化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运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锻炼其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构建新的认知,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例如,在人教版四下第四单元《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课外实践调研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走访、调查、问卷、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民间艺术,并将所收集的资料和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制作成视频或图片、文字报告,在课堂上分享。这样不仅能增加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趣味性,还能延伸教学空间,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更加深入。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地艺术资源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意愿,提高教学实效性。如山东地区的教师可以结合高密剪纸、风筝、鲁绣、泥塑、葫芦雕刻等艺术素材和资源,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艺术元素,以此来开展实践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发散思维,降低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难度,提高其学习效率和成绩。

(三)深挖教材整合资源,丰富拓展实践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优秀资源和重要载体,对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此,教师可以立足教材内容,深挖其中的德育元素,并将教材资源、课外资源有机融合到一起,加以整合利用,为丰富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趣味性、实效性注入新动能。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教研组统筹安排,开展研讨会、交流会,并按照文字版、数字版等方式将已有教学资源、拓展资源等进行汇总整理,制作成具有参考价值的教学资源,上传到教学平台共享。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交流、搜索等方式,针对性收集教学资源,并将其融合到教学中,形成全新的教学体系,拓展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时政热点、社会新闻、生活生产、法律法规等知识、新闻适当融入到教学中,充实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趣味性、新鲜感,保证教学质效。

例如,在人教版五上第四单元《美丽文字民族瑰宝》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立足教学教材,挖掘汉字文化载体、文明传承的作用,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教师还可以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丽汉字”,并追根溯源,寻找汉字的“祖宗”。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好奇心,还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各种形态的汉字,并演示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在了解汉字初始形态过程中强化对中国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认知,助其树立文化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为其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奠定良好基础。除了汉字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各民族不同语言展示不同的文字形式,以丰富的语言文字来展现中国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意识。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丰富的课外资源,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大家的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书法作品的过程中感受汉字之美、形态之丰,激活其热爱中国汉字的思想和意识,养成尊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丰富情感和美好品质,深化其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其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知行合一”教学

《新课标》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从家庭教育、学校活动、社会实践三方面入手,通过有效评价推动学生形成良好道德行为、能力,促进其核心素养发展。首先,教师可以与家长联系,让家长充当“评委”,评价学生在家期间的行为表现,形成家校评价合力,加速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和发展。其次,教师可以将教学与学校活动无缝衔接,利用学校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展开教育,让学生时刻处于高风尚、高品格环境熏陶中,实现全面发展。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课堂知识,并通过组与组之间互相观察、评价等,选出“文明标兵”,树立典范,引导学生向良好方面发展。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校园,走入社会,参加各类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服务于群众,强化学生责任感、道德感,培养其良好品德。

例如,在人教版四上第四单元《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教学评价中,教师首先可以让家长评价一下学生在家对垃圾的处理以及分类垃圾的意识和行为是否合格等,以此来巩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垃圾分类、保护环境意识。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展开“我是校园小卫士”活动,让学生通过步行捡垃圾等实践体验,深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并投票选举出“最佳文明标兵”,予以奖励和表扬。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周末时间到居民区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或到垃圾回收站当志愿者,并通过居民或相关单位评价来促使学生将道德认知转换为道德行为,养成良好品德,实现知行合一。

三、结语

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引路人,必须精心设计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才能发挥本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为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教师应树立“生活即教育,教育即实践”的理念,将实践融入教学中,让教学走出课堂,让学生走入社会,为其成长与发展呈现不一样的育人新样态。同时,教师还要从整体上把握《新课标》要求,多措并举推动课程实践教学,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丰富学生核心素养,为其成长为品德优秀的好少年注入强大动力。

猜你喜欢
新课标法治道德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