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上海市嘉定区信息进村入户现状及发展建议

2024-06-11 17:50:00庄洁严绚丽王珏石称华刘哲辉
上海农业科技 2024年2期

庄洁 严绚丽 王珏 石称华 刘哲辉

(1 上海市嘉定区农村建设发展促进中心,上海 201800;2上海劲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 200333)

农业农村部信息进村入户是国家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是繁荣农村经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兴力量[1]。自2014年启动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程以来,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均对信息进村入户提出了明确要求,并进行了相关工作指导。例如,2016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实施意见》,并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运营商+服务商”三位一体机制;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开展整省推进示范”[2]。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把信息进村入户化当作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具有当地农村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上海是一座国际化现代大都市,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的链接更为紧密,对于信息化的需求也更为强烈。“十三五”期间,上海市嘉定区积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农业信息化取得了显著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网络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是嘉定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成长期,在建设数字乡村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适应新时期的变化,补齐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网”和“端”的短板,是做好信息进村入户的关键。在此背景下,笔者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公共政策评估理论,结合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方式,拟对嘉定区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推进情况进行调研和总结,对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依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以期整合多方资源,共同推进嘉定区信息进村入户工作的可持续发展[3]。

1 嘉定区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建设背景

嘉定区地处上海市西北郊,土地面积为463.16 km2,下辖7 个镇、3 个街道、1 个管委会和1 个工业区,141 个行政村。全区拥有耕地面积11 090.7 hm2,农村人口达46.69 万人。2013 年前,嘉定区从工业郊区开始逐步向“综合性郊区新城”转变,2013 年后,嘉定区重新定位,明确提出了“共建幸福城市家园,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目标。近年来,嘉定区围绕“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发展目标,紧抓“十四五”规划落实,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核心,大力发展与现代化新型城市相适应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在保持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功能的同时,嘉定区加大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在科技、绿色、品牌方面提档升级。2017年,嘉定区获得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称号,形成了以马陆葡萄、华亭哈密瓜、嘉定梅山猪等知名品牌为区域特色的“一镇一品”格局。另外,嘉定区深入挖掘乡村资源禀赋,建设“各美其美”的特色乡村,“汽车文化与乡村田园游”等多条线路入选上海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线路。

嘉定区是城乡一体化程度高、农业体量小的都市农业代表。近年来,嘉定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依托市农业农村委的益农信息社平台,以上海农灯草莓生产专业合作社和上海金美盛肥料科技有限公司两个区内首批专业型益农信息社为发力点,信息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功能持续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因此受益。

2 嘉定区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推进成效

2.1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笔者调研发现,在“十三五”期间,嘉定区根据《关于试点推进上海专业型益农信息社建设的意见》的精神,依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标准,共建益农信息社77家,其中49家益农信息社配备了终端设备,形成了区、镇、村阶梯式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和120 余人专业团队,为嘉定区农业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信息服务网络全面覆盖

目前,嘉定区信息服务网络较为完善,实现了“村村通电话、通网络”,建立了“嘉定三农”微信公众号、上海嘉定·三农频道网站和微网站等官方信息服务平台,“农民一点通”、“12316”三农服务热线、涉农补贴信息系统等也在嘉定区各乡镇中均有所覆盖。同时,嘉定区拓宽思路,开展了“信息技术助推农业发展”“村级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多种形式的应用服务。例如:以“三农”信息平台为中枢,以益农信息社为落脚点,构建了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服务渠道,辐射全区各街道、镇和村,实现了信息的统一汇集和发布;镇、村级信息员通过互联网信息服务系统、微信群、村务公开栏、宣传栏等形式,将各种益农信息传递给农民。另外,嘉定区重视新媒体的应用,通过微信、视频号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农民提供各种信息资源。

2.3 信息惠农利民初见效益

随着嘉定区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推进,信息化理念逐步被农户和合作社所接纳。目前,嘉定区已有多家农业企业、合作社,甚至农民,自发建设了线上宣传网站,搭建了与市场、消费者的沟通平台,扩大了农产品的影响力和销售面,改善了农业企业和合作社以往市场思维弱、销售渠道单一的状况。例如:农灯草莓专业型益农信息社荣获全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益农信息社百佳案例”;嘉定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主导建设了“我嘉生鲜”,该平台也已成为嘉定区市民购买地产农产品的新渠道;马陆葡萄主题公园依托微信“马陆葡萄旗舰店”小程序,开展了果蔬线上销售,既提高了产品销售速度,又节省了销售费用;“沥江生态园”借助网络宣传推广,打响了知名度,已成为热门休闲农旅景点;农家苑等多家葡萄园上线了数字名片,成为提升嘉定区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的新方式;外冈镇建成了上海市首个“数字化无人农场”,成为嘉定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新名片。总之,农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嘉定区农产品销售、产业链延伸和农村公共服务提升等多个方面的“催化剂”,嘉定区市民也体验到了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带来的便利。

3 嘉定区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民参与度不高,资源利用欠佳

信息进村入户是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一项惠民工程,其中农民参与度直接决定推进效果。但是笔者在调研时发现,嘉定区农民对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参与度依然偏低,一些信息设施和系统的利用率也没达到预期。对于信息进村入户主推的电子商务、便民服务、农业技术培训等功能完全了解的农民较少[3];对于有特色农产品的村镇,当地农民虽然对线上销售表现出浓厚兴趣,但是对于信息服务的参与度较低,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信息服务不同于线上销售,不能为他们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另外,在线上销售方面,农民参与度也未达到预期,往往是已经在农业信息化中获益的农民愿意长期参与,而“未入门”的农民则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受传统观念、习惯、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对互联网这种新兴信息载体的认识不足,尚未意识到信息资源背后蕴含的巨大价值。

3.2 缺乏专职专业信息员,服务质量难保证

调研发现,现有的镇、村级信息员一般是身兼多职,平时主要从事镇、村的行政工作,无暇顾及益农信息社的相关事务,再加上其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导致部分服务存在脱节。尤其是村级信息员,从队伍建设角度来讲,村级信息员应该起到基层信息化推广员的关键作用,但是目前由于既缺乏激励机制又无考核抓手,导致村级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放弃了信息员岗位。另外,由于村级信息员数量多、分散广、专业素养不一、组织化程度偏低,对其进行培训和管理的难度较大,这也导致信息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3.3 涉农信息和资源分散,指导性有限

近年来,嘉定区虽然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农业信息,但是相关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并不完善,涉农业务部门存在分散建设、缺乏顶层规划等问题,导致资源分散且重复,难以实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和长效管理等[4]。同时,目前信息员收集信息仅停留在简单整理和发布阶段,缺乏相应的软件(硬件)信息处理平台,没有较好地对信息进行需求匹配,而农民受制于自身文化程度,往往难以获取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另外,信息发布体系的运转效率不高,对农业生产经营的指导作用有限,影响了农民对信息服务体系的信任。

3.4 管理缺乏有力抓手,长效运营是难点

笔者调研发现,信息化平台和服务的长效运营是嘉定区信息进村入户工作的难点,尤其是在管理体系方面,由于机构改革等原因,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目前处于管理断层的局面[5]。以益农信息社为例,其建设投资是政府,由运营商提供技术和服务,益农信息社在建成后向周边农民免费开放信息场所,免费提供信息服务。但是,嘉定区益农信息社的实际运营效果与预期效果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1)部分益农信息社的自我宣传意识不强,在建成后鲜有农民到场,农民一点通、电脑等设备的使用率较低;(2)部分益农信息社的公益服务意识不够,更侧重电子商务等存在更多利润点的功能,对公益服务、培训体验的涉及较少;(3)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些信息化设备存在老化、故障或性能落后等问题。

4 关于进一步推进嘉定区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对策与建议

4.1 坚持突出农村特色,服务农民需求

在信息进村入户工作中,嘉定区应始终坚持以满足农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信息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要为农民提供农技指导、政策咨询、补贴查询、动植物疫病防治等公益性服务,还要为农民改善生活提供方便[6]。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民使用智能手机来获取信息,因此,嘉定区可以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提升信息的传播力和参与度,让信息服务更加多元化、生动化和直观化,进一步提高信息进村入户的覆盖率。同时,由于各地的经济、人文、自然环境等不同,嘉定区需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具有嘉定特色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道路。

4.2 加强信息人才培养,健全农业信息员体系

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推进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而信息员是信息传递链中的关键。信息员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还需要了解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并对农村农业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一定的把握。因此,嘉定区要不定期地对信息员队伍进行农业信息化应用和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信息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另外,除了要强化现有人才队伍的培训之外,嘉定区还应重视信息员的选拔,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法,包括信息服务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奖惩和退出机制等。此外,在体系建设方面,嘉定区要参照国家农业农村部和上海市农业农村委的相关要求,建立一套上下联动的高效管理体系,力争打造一支专业的信息员队伍,为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提供有力保障。

4.3 加强宣传培训与应用推广

具体措施有:(1)针对农民对信息服务系统的认识不够、信息服务系统的使用率不足等问题,嘉定区要加大农村信息化的宣传和应用,让信息观念深入人心。(2)嘉定区要不断总结农村信息化的成功经验,加强宣传相关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让农民切身体会到农业信息化所带来的效益,激发农民应用农业信息资源的意愿。同时,嘉定区可依托村委,开设各类信息技术公益学习班,并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特点,确定不同的信息化教育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3)嘉定区要鼓励各种组织和志愿者团队参与数字技术的推广,以达到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目标。

4.4 统筹多方资源,强化持续运营

具体措施有:(1)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是一项长期战略,信息化设施建设是基础,运营是根本,因此,嘉定区需要统筹多方资源,实行政府主导的多方共建服务机制,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6]。(2)嘉定区可以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运营企业,组建信息服务平台,为“三农”提供多样化、实用性、全方位的信息服务[4]。(3)鉴于当今社会信息变化越来越快,嘉定区要持续跟踪信息服务站点和系统的运营情况,并对信息内容进行及时更新。(4)为确保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嘉定区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信息服务站点的管理和监督,对运营效果好的信息服务站点要进行奖励,鼓励其继续为农民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信息服务。

5 结束语

嘉定区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在实际推进和应用过程中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推动了互联网创新成果与嘉定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融合,提升了农业发展质量和农业行政管理创新。但是,为适应新时期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农民需求,嘉定区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持续积极发挥信息化的促进作用,把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打造成为“互联网+”现代农业在嘉定区落地的示范工程,为农民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从而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