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明 刘春光 张力 左佳伟 张文丽 陈晓军
(1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银川 750001;2 中卫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中卫 755000)
近年来,我国年均生产大豆1.8×107t,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每年进口的大豆总量约1×108t,我国大豆进口率高达85%以上,自给率严重不足,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1]。为稳定粮食生产,扩大油料自给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于2022年在全国示范推广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其中,下达给宁夏回族自治区(以下简称自治区)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面积为5.3×104hm2。自治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接到任务后,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示范及技术推广工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背景下,笔者在2022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宁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现状及其主要经验做法,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发展对策,以期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自治区的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
2022年自治区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为57 000 hm2,种植范围覆盖18 个县(市、区)、148个乡(镇、农场)。种植带比主要以“4+3”“4+4”“2+3”3 种模式为主,其中“4+3”模式的种植面积最大,达31 300 hm2,占比为54.9%;其次为“4+4”模式,其种植面积为19 200 hm2,占比为33.7%;“2+3”模式的种植面积为2 700 hm2,占比为4.7%;其他模式的种植面积为3 800 hm2,占比为6.7%。
适宜引扬黄灌区种植的中晚熟大豆品种有‘中黄30’‘中黄318’‘宁豆6号’‘宁豆7号’‘宁京豆7号’‘铁丰31’等,中早熟品种有‘垦豆43’‘垦豆64’‘东生2 号’‘垦豆41’‘吉育94’‘绥农26’‘合农114’等。适宜宁南山区春播且表现较好的大豆品种有‘绥农53’‘垦豆43’‘黑农52’‘绥农22’‘蒙豆640’‘垦豆38’‘绥农26’‘东生2 号’‘垦豆64’等。
在土壤墒情适宜的情况下,在大豆玉米播种前,将96%精异丙甲草胺或异丙甲草胺或乙草胺90%(乳油)与唑嘧磺草胺(或噻吩磺隆)等药剂复配后,通过浅喷施封闭药剂灭杀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一次性解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苗前田间杂草问题,除草效果较为显著[2]。
引扬黄灌区玉米每667 m2种植密度为5 000~5 500 株,据田间调查,每667 m2基本苗数平均为4 629 苗;大豆每667 m2种植密度为10 000 株,据田间调查,每667 m2平均基本苗数为48 532苗。宁南山区玉米每667 m2平均基本苗数为43 800苗,大豆每667 m2平均基本苗数为49 449 苗。
据田间实收测产,宁南山区玉米每667 m2单产为301~450 kg、大豆每667 m2单产为37~54 kg;引扬黄灌区玉米每667 m2单产为437~800 kg、大豆每667 m2单产为35~112 kg。另外,以小农户为调查对象,宁南山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每667 m2综合产量为338~504 kg(其中,玉米每667 m2产量为301~450 kg、大豆每667 m2产量为37~54 kg),每667 m2总产值为1 080~1 620 元、纯利润为490~885元;引扬黄灌区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每667 m2综合产量为479~912 kg(其中,玉米每667 m2产量为443~800 kg,大豆每667 m2产量为36~112 kg),每667 m2总产值为1 386~2 330 元、纯利润为277~1 470 元。
自治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坚决站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主动认领任务,积极担当作为。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第一时间成立自治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和3 个专家指导组,列出分片包抓责任清单,每个专家指导组包抓一个地级市,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5个地级市和18个复合种植任务县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市、县、乡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党政一把手靠前指挥、加强督导,农业农村部门统筹协调种子、粮食、农机、植保、土肥等部门建立台账、挂图作战,把年度生产任务进一步细化到村、组、农户,且明确到具体田块。
2022 年,国家和自治区财政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重点依托轮作休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等项目,对承担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的地区给予支持,累计发放各类财政资金3亿元,组织386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参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集中连片种植,为迅速打开工作局面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条件[3]。同时,自治区积极开展农机购置补贴新产品试点和大豆价格保险试点,将9 家生产企业的18 种产品纳入补贴目录,农机购置累加补贴额最高可达40%。另外,自治区各地级市和任务县加大财政资金配套,在国家和自治区每667 m2补贴200 元的基础上,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再每667 m2补贴50~210 元,切实调动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具体措施为:(1)自治区将绿色轻简化栽培贯穿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整个过程,通过土壤播前封闭、一次性施肥、一喷多防多效、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的配套使用,切实减少了作业环节,提高了作业效率,促进了绿色节本增效。(2)自治区面对本地无种可用、春季用肥紧张、配套农机具缺乏等问题,积极组织调运改装,全区共调运储备各类化肥322 000 t、农药1 397.62 t、大豆(玉米)种子2 587.4 t,新购置和改制农机具1 400 余台(套),保障了春耕备耕物资需求,牢牢把住了春季农业生产的主动权。(3)自治区先后制定印发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施方案、技术指导方案、品种和供种企业目录、肥水管理技术方案、除草控旺技术要点、配套机具调整改造指引等指导性文件,并组织38名专家组成员进行全程巡回指导,且邀请全国农技中心领导、国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首席专家前来指导培训,为宁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把方向、开药方”。(4)自治区各地级市和任务县立足实际,优化了适配品种、农机改装、封闭除草、病虫防治、水肥管理、化学控旺等技术要点,制作发放了宣传图册和技术资料,进一步扩大了受众面,切实提高了技术到位率,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服务保障。
自治区相关科研、推广单位立足自身职责,坚持试验先行、示范引领,在平罗县、永宁县、灵武市、青铜峡市、同心县、原州区、彭阳县等12个县(市)建设了试验示范基地31个,建立了科技核心示范区8个,累计开展了品种、种植密度、种植带比、农机、水肥、播前苗后除草、化学控旺、病虫害绿色防控等试验示范56项(次),组织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专项技术培训活动,累计完成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培训约30 万人次,在重要农时、关键环节召开现场观摩培训会和机械田间操作实训百余场次。同时,自治区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成立了3个专项工作督察组,按照“日调度、周小结、月总结”的方式,对各市(县)的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向工作进度较慢的地方党委政府发出工作提醒函12次,确保不误农时、应种尽种、稳产增效。此外,在9月上中旬,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委托第三方机构逐县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落实情况实地验收,重点核查自验结果、资金补贴、政策宣传、技术指导等生产台账,并按照不少于自验面积30%的比例进行实地随机抽测,并将验收结果作为年底绩效考评和下一年度资金政策安排的重要依据。
宁夏南部山区气温偏低,特别是泾源县、隆德县等六盘山阴湿区,无霜期短,有效积温低,晚霜发生持续时间长,对春播大豆的出苗及幼苗生长极为不利;同时,早霜发生时间较早(在9月20日左右),对大豆成熟和收获均造成了较大威胁。据调查,2023年4月—5月,宁南山区共发生4次霜冻天气,受冻大豆(玉米)面积达4 700 hm2,其中发生程度较重、重新补种的面积达1 400 hm2。另外,宁南山区的干旱、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危害等也较为严重,给当地大豆生产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宁夏引扬黄灌区和南部山区气候差异明显,两地常年有效积温差最高达1 500 ℃左右。同时,自治区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对大豆品种的特性普遍认识不足,导致在大豆品种选择上盲目性大、随意性大,在一些光热条件较好的地区种植了蒙豆、垦豆、合农等早熟品种,造成了光热资源浪费,不利于大豆高产;而在一些光热条件较差的地区种植了晚熟品种,安全成熟风险大。因此,自治区的大豆品种选择及生产适应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灌溉充分及降水丰沛的地区,播前土壤墒情条件基本能满足封闭除草的要求,除草效果较好,苗后除草压力小。但是,在中部干旱带和常年风沙区,特别是盐池县等沙质土壤区,播前封闭除草的效果差,再加上缺少高效的苗后除草机械,造成了大豆(玉米)减产较多。同时,自治区玉米大豆种植带比“2+3”“4+3”种植模式的面积大,大豆采收时的割幅约为2 m,且成熟时间早于玉米,而现有的谷物收获机械不能满足现实的行宽比要求,亟须购置专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收获,生产的投资大、成本高。
引扬黄灌区的灌溉便利,土壤基础肥力水平高,大豆生长前期可不施肥或少施肥。但是,分区施肥及灌溉在实际农事操作中难以实现,在实际生产中,底肥和种肥用量对大豆生长而言,普遍偏大,导致大豆生长前期长势偏旺,再加上后期玉米追肥,导致大豆徒长,影响了大豆开花结荚。另外,大部分种植户对化学控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化控时间、化控药剂用量的把握不准确,导致大豆节间伸长明显,加大了后期倒伏风险。
受品种、农机具、关键技术到位率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自治区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未真正发挥出技术本身的最大优势,产量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从各地级市和任务县初步掌握的情况来看,与单种玉米相比,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条件下的玉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产,每667 m2产量损失150~400 kg、产值减少420~1 120元,而全田农机、人工、农药等生产性投入每667 m2增加120~248 元,合计每667 m2产值减少540~1 368 元,而增加的大豆产量和种植补贴难以抵消上述产值损失,导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综合效益偏低。
从综合效益来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与单种玉米还有一定差距,且生产工序繁多、种植要求高、人工投入大,目前每667 m2补贴200~300 元对农户的激励作用不明显。因此,建议提高资金补贴标准,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试验证明,引扬黄灌区发展麦套大豆后复种大豆,既能保证扩种春麦的发展需求,又能增加大豆产量,是引扬黄灌区扩种大豆的有效途径之一[4]。另外,从2023年先期试验的小黑麦收获后复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月底至6月初播种)的结果来看,土壤封闭除草的效果好、作物出苗快、遮阳少,产量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春季同播方式相当,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自治区要针对不同区域的生态特点,筛选适宜带状复合种植的玉米和大豆品种,并加大成熟技术的集成研究,探索出1~2套适宜不同区域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同时,自治区要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综合技能培训,在重要农时、关键种植环节等召开现场观摩交流会,组建专家指导组全程跟踪服务,切实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
目前,引扬黄灌区的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高,规模化程度高,玉米的单产水平及比较效益整体偏高,建议大豆和玉米生产以单种为主,适当压缩灌区的大豆玉米带状种植规模。而在彭阳县、隆德县、原州区等旱作雨养农业区,玉米的种植密度和单产水平相对较低,生产田块小而散,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机械化生产水平较低,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模式相对固定,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较小,因此,可增加这些地区的大豆玉米带状种植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