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宝山区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实践探索

2024-06-11 17:50:00王萍
上海农业科技 2024年2期

王萍

(上海市宝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上海 201901)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自2004 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聚焦“三农”,尤其是近年来,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因此,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大力培训高素质农民,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决定性意义[1-2]。

近年来,随着上海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农村大量高素质劳动力外流,部分地区出现了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因此,人才短缺已成为上海乡村振兴的短板[3]。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培训高素质农民,提高其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等的综合能力,从而为实现上海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在此背景下,为促进宝山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开展,笔者拟对相关培训工作的经验做法和培训成效进行总结,并针对目前宝山区在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与建议。

1 宝山区高素质农民培训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宝山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培训质量效果提升为关键,以“选、育、用一体化培训”为路径,培训与教育并举,加快培养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农民,以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同时,宝山区以农民为中心,以服务产业、注重质量、适度竞争、创新发展为原则,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从2014年至今,宝山区共培训高素质农民900 余人次。

1.1 加强组织领导,开展需求调研

宝山区成立了由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分管主任牵头的领导小组,具体工作任务由区农业农村委产业发展科和区农广校负责。区农广校对宝山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民需求调研,重点对参训对象的培训情况、培训需求、培训资源,以及影响高素质农民培训和人才培育的制约因素,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重点解决培训内容、时间、形式等问题[4]。在详细了解宝山区各镇、合作社的生产实际情况和产业特色后,区农广校通过走访、座谈的形式,广泛征求广大农民对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出宝山区高素质农民培训实施意见和培训计划。同时,根据市农民培训及乡村振兴的考核要求,区农广校召开农民培训工作会议,落实农民培训任务。

1.2 精准遴选,确定培训对象

为确保2023年宝山区乡村振兴任务和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宝山区通过区、镇、合作社的宣传发动,采取个人申请、村委(或镇级)推荐等形式,在罗店镇、罗泾镇、月浦镇等选拔了155位高素质农民参加培训[5]。培训教师是由市、区、合作社聘请的,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培训形式为“课堂理论教学+田间课堂+跟踪指导”,培训内容涉及蔬菜和水稻绿色安全生产、农业信息化、农民合作社宣讲、配方施肥技术等。

1.3 因时因势,创新培训形式

结合农业生产的重点时期,宝山区采取“线上+线下”和“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借助微信群、微课堂、中国农技推广APP、云上智农等,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提升了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的创新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农忙时间,宝山区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形式,通过直播、点播等形式,让农民收看培训视频,这样既不耽误农事活动,也能完成培训任务。在农闲时间,宝山区多采用集中培训的形式,这样既能提高培训实效,也能为农户搭建技术交流平台。

1.4 夯实基础,保障培训能力

近年来,宝山区以基层和行业骨干教师为主要对象,组织参加市农广校师资专题培训班,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宝山区组织本区涉农培训的管理人员参加市农广校举办的培训课程设计研讨会,提升了管理人员的服务能力,2023年共开展包括农民田间学校校长在内的各级管理人员培训3次。另外,为赋予农民田间学校新内涵和新功能,提升培训学校的运行水平,宝山区不定期邀请市科委、市教委、市妇联等相关部门专家为农民田间学校校长授课,持续加强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目前,宝山区共有农民田间学校10 所。

1.5 多元评价,加强培训管理

按照《关于印发〈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绩效管理指标体系(2023年)〉的通知》[农科(教育)函〔2023〕7 号]的要求,对照《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宝山区采取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听取汇报、检查档案、学员访谈等形式,对宝山区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实施绩效评价。绩效考核主要围绕决策投入、过程管理、探索创新、服务发展、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评分。

2 宝山区高素质农民培训的主要成效

2.1 构建了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

经过多年培训,宝山区构建了一支具有一定学历,具备市场开拓意识,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能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尤其是近几年,这支队伍已成为宝山区保生产供应、保物流畅通、保产销对接的中坚力量。例如:上海永大菌业有限公司联合宝山区农业协会旗下11 家会员单位,以不同的渠道、方法、商业模式服务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城乡居民,重点保障部队、学校、企业、商超平台以及大型居住区,竭尽所能地确保特殊时期市民餐桌供应无虞。另外,宝山区培育了一批新农人,满足了各小区、社群、团长等的个性化需求,架起了宝山农产品与社区市民之间的沟通桥梁,打通了新鲜地产绿叶菜“从田间到餐桌”之路。

2.2 建立了一套“全过程”的培训评价方法

经实践,宝山区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满意度高的培训评价方法。在培训前,通过填写问卷星或现场发放问卷等方式向学员征集培训需求,再有针对性地开设培训课程;在培训中,现场发放课程评价表和师资评价表,综合学员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培训后,组织学员在云上智农APP 上进行在线评价,通过学员反馈的分数进行整改,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3 宝山区高素质农民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民培训需求矛盾依然存在

随着宝山区农民培训工作的不断开展,农民从“靠经验吃饭”“看天吃饭”,到现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科学育苗及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但是,宝山区农民培训工作仍然存在受训学员不能100%全覆盖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受训学员大多来自合作社,分布较散,这给选取教学场地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如何将各合作社的学员有效整合,是目前宝山区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中亟须解决的问题[6]。

3.2 培训资源不足,培训形式有待优化

目前,宝山区线上优质培训资源相对不足,不能满足个性化学习和线上学习的需求。据部分农民反馈,培训内容与实际生产存在差异,教学资源没有与时俱进。同时,培训形式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培训形式主要以课堂教学和实训操作为主,培训形式较为单一,且后续跟踪服务不够,不能满足农民的课后服务需求。

4 进一步推进宝山区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的建议

4.1 整合培训资源,拓展培训路径

宝山区要将高素质农民培训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拓展工作领域和服务对象。例如:可将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与农村妇女致富、农村残疾人就业、青年农民创新创业和市民科普教育等工作结合起来,与区妇联、区残联、共青团、区教育局等部门联合组织培训,通过整合培训资源,更好地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7]。

4.2 强化跟踪指导,创新培训形式

宝山区要持续跟踪受训学员的后续发展情况,主动为学员提供政策信息、技术指导、平台交流、在线服务等配套支撑和跟踪服务。同时,宝山区要根据农民需求,结合目前流量经济的发展趋势,建立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培训模式,积极开发线上课程资源,开展智能化在线学习,积极引导培训专家及时将农业产业“四新”(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融入教学范畴[8]。此外,宝山区要围绕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农业生产上下游所需的农资供应,以及智慧农业、农产品电商、物流包装等生产服务技能,开发培训课程,推动教学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以高素质农民培训为抓手,不断延伸培训内容,实现培训内容从农业生产技术向农业生产型服务领域延伸。

4.3 突出示范引领,加强典型宣传

宝山区要通过互联网、新闻媒体等多种方式,开展高素质农民典型宣传活动和评优活动,激励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投身农业农村。另外,宝山区要探索建立上海新农人产业发展联盟,通过构建农业生产者之间的网络平台,实现跨区乃至跨省市的新农人合作,从而更好地布局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