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愫蓉
进入新时代,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国有文艺院团作为参与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是表演艺术展示的平台,是公共艺术教育的提供者,使艺术与群众的关系更加紧密。通过提供公共艺术教育,国有文艺院团可对群众进行审美艺术教育与文化消费意识培养。
居民消费能力直接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居民收入越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就越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增加,增长迅速。2013 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311 元,2022年增长到36883 元。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也得到增强。
中国人均GDP 在2007 年达到约3100 美元,2011 年超过5000 美元,2017 年约为9400 美元,在十年内实现了两倍增长。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 美元时,居民消费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超过5000 美元时,居民消费进入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时期。根据以上数据,结合国际经验,合理推断我国居民消费即将迎来精神文化消费时代。
本文用2015—2019 年的数据做进一步分析。由于居民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没有直接的衡量指标,因此选用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作为居民文化消费的衡量指标。
2015 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5712 元,2019 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到21559 元,年平均增长率为8.23%,同期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从1723元增长到2513 元,年平均增长率为9.89%。二者基本保持动态一致。
2016 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3821 元,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至30733 元。经过计算,2016 年我国的边际文化消费倾向是8.92%,2019 年边际文化消费倾向增长到11.46%。居民边际文化消费倾向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方向变化违背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合理推断: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文化消费水平还没有达到平均文化消费倾向由上升到下降的拐点,说明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还存在比较大的缺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文艺工作高度重视,在文艺工作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新时代社会主义的诸多文艺政策,凝练出一系列新想法,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国有文艺院团作为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参与主体,承担着文化治理的责任,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时可落实党和政府提出的工作要求。
国有文艺院团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应遵循党和政府的政策法规,彰显作为国家文艺团体的力量。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渠道,能够实现行业、院团和公众的有效沟通,是连接作品和公众的桥梁。国有文艺院团作为表演艺术这一类文化产品的供给主体,在增强文化软实力方面有先锋的作用。
公共艺术教育是国有文艺院团职能之一。作为国家公共建筑和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文艺院团不仅是艺术展示的平台,更被视为城市的文化地标,是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艺术品位的重要标志。当地民众对它所应该承担的艺术教育功能是有所期待的。
2006 年,国家出台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国有文艺院团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进一步提升公共艺术教育在国有文艺院团经营活动中的权重。国有文艺院团的公共艺术教育是指,在政府及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开展的,由国有文艺院团提供的、吸引公众参与的、形式通俗的、群体共享的、以社会效益为核心的艺术教育。
2019 年,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的《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中,确定了国有文艺院团以社会效益为核心的发展指标。《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出台后,社会效益成为国有文艺院团评价考核的重点。因此,关注公共艺术教育对国有文艺院团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有文艺院团的演出有商业性演出和非商业性演出。非商业性的演出是国有文艺院团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较为普遍的一种形式,是国有文艺院团面向社会公众或特定群体开展的公共艺术教育,如以下活动:
(1)把文化资源融入百姓生活,保障群众参与文化生活渠道更加畅通,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为出发点开展的“送戏下乡”活动。
(2)2005 年以来,由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主导,以“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题,组织国家级艺术院团和优秀地方艺术院团赴高校演出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3)落实“文化进万家,云上过大年”精神,在线体验360°无死角的观剧模式,感受最前沿舞台艺术,充实观众的生活,满足观众精神需求的“云赏戏”活动。
国有文艺院团的艺术培训活动有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之分。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艺术培训活动是国有文艺院团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由国有文艺院团艺术人才指导公众获取艺术技能、进行艺术创作、参与艺术活动等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艺术培训活动都属于公共艺术教育,如以下活动:
(1)以社区居民为基础,陶冶情操,丰富生活,使社区群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党的百年历程,汲取奋进力量,享受美好生活,建立社区沟通桥梁的“老年合唱团”。
(2)以教育戏剧为方法,体验为核心,用专业团队搭台,提供声台形表各方位训练,培养表演艺术后备力量,调动群众的舞台创造力,推动实践活动走深走实的“戏剧工作坊”。
(3)立足传统优秀文化,以艺术人文为主要内容,在线教授适合青少年及成人初学入门的精品课程,提供线上文化为民服务的“云课堂”。
除了演出类和培训类的活动,国有文艺院团还会开展其他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这类活动以体验为主,既是一种宣传手段,又能提升院团的知名度。如以下活动:
(1)在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媒体上展示剧目创作细节、排练幕后,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的“走进后台”活动。
(2)预热演出剧目,维持观众关注度,获得广泛传播,反哺艺术创作和演出剧目,形成资源良性循环,提升品牌影响力,挖掘潜在观众的“开放日”活动。
(3)促进少年儿童积极参与,展示青少年时代风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深入校园合作,走进课堂,提供专业展示舞台的“中小学生戏剧节”。
国有文艺院团是展示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力量。优秀剧目的上演不仅是完成了院团的常规工作,这些多样的艺术资源同时也能作为艺术教育推广的一部分,成为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国有文艺院团拥有完善的场馆设施,有利于营造出良好的艺术教育普及环境,能够让走进去的人时时刻刻感受到艺术的气息,并将这种艺术气息带出演出空间,融入日常生活。
国有文艺院团也间接成为专业与非专业对话的交流平台。对于现阶段我国公共艺术教育而言,国有文艺院团的艺术教育不仅专业性更强,同时还是向社会大众普及艺术最为便捷的一种方式。国有文艺院团的这种文化辐射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归纳起来,国有文艺院团的公共艺术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公共性是国有文艺院团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特点。公共性与整体性目标相关,整体目标的实现就意味着公共利益的实现。国有文艺院团公共艺术教育的公共性体现在场所开放、大众参与、平民主题、通俗形式等方面。国有文艺院团提供公共艺术教育,让群众参与到公共艺术教育中,既能为国有文艺院团带来社会效益,又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
国有文艺院团的公共艺术教育以体验为主。体验是群众接触表演艺术的主要方式。与专业教育不同,国有文艺院团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让大众能够接近艺术,提高受众群体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参与度,最终提高大众的艺术水平和文化素养,而不是培养具有艺术技能的专业人才。
在进行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教育教学内容多为该艺术门类的经典作品。这样有一定的普及度,还能够通过对经典片段的鉴赏,激发受众群体观看完整剧目的兴趣。因此,通过短暂的体验活动让受众产生欣赏完整剧目的动力,成为未来艺术拓展的重要方式。
国有文艺院团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常需要与其他组织合作,且往往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形成双赢的局面。当前以国有文艺院团为中心的公共艺术教育已经有所成效,但要想更深入地培养更多有潜力的观众,国有文艺院团还需要联合其他机构。
国有文艺院团可通过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采取多种艺术手段激发群众对文艺作品的兴趣,吸引更多群众走进剧院,达到更好地开展艺术教育的目的。例如,由上海交响乐团和湖南路街道社区共同合作创办的“音乐好邻居”项目是一款有口皆碑的优秀产品。该项目提供了一个能够让社区观众参与艺术表演过程的平台,缓解了社区观众平时工作和学习上的压力,又能起到艺术知识启蒙、音乐兴趣培养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社区的文化建设与发展。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社会力量,公共艺术机构融入社区的文化建设,能够达到让艺术教育更加深入人心,使艺术教育更便民的效果。
国有文艺院团发挥公共艺术教育功能,在积极推动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使群众了解艺术,慢慢地发展为愿意付费购票观看国有文艺院团的艺术演出。此外,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也会激发社区开展艺术活动的动力。随着公共艺术教育的丰富而逐步改善,社区活动可通过吸引社区艺术骨干参与国有文艺院团艺术展演,丰富社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社区活动水平也会因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而不断提高,形成良性循环。这不仅是院团积极推进社区活动的重要表现,也体现了国有文艺院团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成果。
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是提升国民审美能力、扩充人文知识的教育方式,也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文艺院团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其独特的特点,是提高人民群众艺术素养、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国家文化建设、增强民众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