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海梅
摘 要:幼儿是天然的具身学习者,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具身意蕴。基于具身认知视域开展劳动教育既贴近幼儿发展特点,又有助于回归教育本质,可为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然而,以具身理论来审视幼儿劳动教育现状可发现,当下幼儿劳动教育仍存在观念认知偏差、教育内容过于零散、教育过程形式化、教育实践两极化等问题。因此,本文基于具身认知视域,提出幼儿劳动教育的优化路径,包括树立“身心并重”的劳动教育理念、选择“身心协调”的劳动教育内容、倡导“身心适度”的劳动教育过程、建构“身心投入”的劳动实践场域。
关键词:具身认知理论;幼儿;劳动教育;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3-0021-03
在幼儿教育中,劳动教育是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积极向上等优秀品质的重要环节,但是在现实中,幼儿劳动教育面临着一些困境。首先,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幼儿应该以学习为主,因此劳动教育存在被忽视的现象;其次,社会和部分家庭对于幼儿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幼儿劳动教育缺乏全方位的支持;最后,具有竞争和功利导向的评价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劳动教育的地位。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通过自身的行动和感官经验来构建对世界的理解,勞动教育正好提供了这种体验机会。劳动教育能够让幼儿通过参与实际生产活动,锻炼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到劳动的意义并获得成就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幼儿劳动教育实践,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幼儿劳动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在实践中寻找解决路径。
具身认知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强调人类认知过程与身体感知和动作之间的紧密关联。该理论认为我们不仅依赖大脑内部的信息处理来形成思维和认知,还通过我们的身体感知和行动来构建对世界的理解。在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幼儿劳动教育强调通过实际参与和身体经验来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技能。在劳动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和感知环境,提升问题解决能力。这种教育方式将幼儿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互动能力,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在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幼儿劳动教育对于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实际参与劳动活动,幼儿能够亲身体验劳动过程和成果,加强对劳动的理解和尊重,有助于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和社会贡献。其次,通过劳动教育,幼儿可以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带来的成就感,并逐渐培养自信心和责任感,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劳动态度,使其愿意主动参与到社会劳动中。再次,劳动教育还能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劳动过程中,幼儿需要与他人协调分工及合作,这有助于幼儿学会与他人相处、理解和尊重他人,从而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有助于发扬勤劳刻苦的劳动精神
认知是通过身体感知和经验来建构的。在劳动实践中,幼儿需要付出耐心、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完成一项任务或达到预期目标。通过参与劳动,幼儿能够体验到劳动需要耐心和毅力,而实践中的艰辛和困难,可帮助幼儿培养坚韧乐观、勇于拼搏的积极品质,更懂得珍惜努力获得的成果。这种具身经验可以激发幼儿的劳动积极性,培养他们勤劳刻苦的劳动精神。
(三)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通过实际参与劳动实践,能够培养幼儿对劳动的兴趣和热爱之情,不因是否有要求或奖励而参与劳动,而是出于内心愿望自觉主动参与劳动。首先,劳动教育能培养幼儿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幼儿需要按时完成任务,遵守规则和纪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另外,劳动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细心和耐心。在劳动过程中,幼儿需要细致观察、仔细操作,并坚持完成任务,这有助于他们在提高专注力和耐力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有助于幼儿培养独立的劳动能力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幼儿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独立的劳动能力。一是通过实际参与劳动活动,幼儿能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他们学会使用材料、操作工具,逐渐掌握各种劳动技巧。二是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劳动过程中,幼儿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寻找解决办法。通过自主思考和尝试,他们学会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勇于实施,这能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进而让幼儿的独立劳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对劳动教育观念的认知存在偏差
部分家长与教师认为幼儿阶段应该以学习知识为主,这种观念导致他们对劳动教育的轻视和忽略,使幼儿缺乏实际参与劳动的机会。除此以外,一些教育者和家长在劳动教育中更注重结果而非过程,强调完成任务而不关注幼儿真正的体验和成长,这样的目标定位使得幼儿在劳动过程中容易产生身心分离的状态,违背了劳动教育本身的意义。
(二)劳动教育内容过于零散
当前,部分劳动教育的内容过于零散,影响了幼儿劳动教育的科学有序开展。一是缺乏整体规划。在教育过程中,可能没有明确的劳动教育目标和计划,各种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导致幼儿无法系统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二是教育内容随意。部分劳动教育内容没有经过精心设计,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各种劳动活动之间缺乏相互支持和补充,导致幼儿无法形成系统完善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体系。三是忽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由于教育内容零散,可能会忽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导致部分劳动教育活动的难度、强度和时间安排不合理,无法有效调动幼儿的劳动兴趣和热情。
(三)劳动教育过程形式化
目前,部分劳动教育过程倾向形式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劳动教育的高效开展。首先,教育实施过程中只注重完成规定的劳动任务,例如打扫卫生、整理物品等,而忽视了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劳动习惯、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等实质性目标。其次,部分劳动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形式可能过于单一和呆板,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难以提高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导致教育过程流于形式。最后,教育过程中可能缺乏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关注,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幼儿的身心特点和需求,导致劳动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影响了幼儿后续发展。
(四)劳动教育实践两极化
一方面,有些幼儿园可能过于强调劳动教育的形式,而忽视了实际的劳动实践,导致幼儿缺乏真正的劳动体验。另一方面,有些幼儿园可能过于注重劳动实践,而忽视了劳动教育的理论指导,导致幼儿难以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幼儿劳动教育还存在身体感知缺位和实践场域资源单一的问题。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是认知的主体,感知和运动在对认知形成起重要作用。然而,部分幼儿劳动教育活动可能忽视了身体的感知和运动,导致幼儿无法真正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意义。另外,实践场域资源的单一也限制了幼儿劳动教育的开展,使得幼儿无法接触到多样化的劳动形式和情境。
因此,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幼儿劳动教育探索势在必行,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幼儿劳动教育的目标和方式,在注重幼儿身心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提供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场域和资源,让幼儿在劳动中体验到成就感并实现自我价值,真正达成劳动教育的目标。
(一)树立“身心并重”的劳动教育理念
树立“身心并重”的劳动教育理念,意味着在劳动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幼儿的身体参与,还要注重幼儿的心理发展和认知提升,通过开展身心并重的劳动教育,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意志力和创造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了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和习惯,教师可以设计开展幼儿园园区清洁工作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清洁工作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然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分组进行清洁,每组负责不同的任务,如扫地、擦桌子、整理玩具等。在劳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的身体活动,还应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二)选择“身心协调”的劳动教育内容
在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开展幼儿劳动教育意味着在选择劳动教育内容时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劳动任务。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种植活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实现身心协调发展。首先,教师要让幼儿了解种植的基本知识,如种子的选择、土壤的处理、浇水的方法等。然后,教师让幼儿分组进行种植,每组负责不同的任务,如挖坑、放种子、覆土、浇水等。这些任务既能锻炼幼儿的身体,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责任感。在劳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的身体活动,还应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完成任务,例如,让幼儿记录植物的高度、颜色等变化,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随时调整种植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通过“身心协调”的劳动教育实践,幼儿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也能在劳动中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倡导“身心适度”的劳动教育过程
將具身认知理论应用于幼儿劳动教育,需要注重幼儿的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合理安排劳动任务和时间,避免过度劳动或过度休闲。在幼儿园中,可以安排幼儿参与一些简单的劳动活动,如整理玩具、擦桌子、浇花等,这些活动既能够锻炼幼儿的身体,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但是,在安排这些活动时,需要考虑到幼儿的体力情况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能让他们过度劳动或过度休闲。比如,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参与一些较轻松的劳动活动,时间也不宜过长;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适当增加劳动任务的难度和时间,但也要避免过度劳动。
通过“身心适度”的劳动教育实践,幼儿不仅能够在劳动中得到锻炼和成长,还能够保持身心健康。这种教育方式既符合幼儿的发展特点,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和责任感。
(四)建构“身心投入”的劳动实践场域
建构“身心投入”的劳动实践场域,可以使幼儿更加深入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幼儿劳动教育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模拟家庭环境的劳动实践场域,这个场域包括厨房、卫生间、卧室等不同的生活空间,让幼儿能够在真实的场景中参与劳动。在这个劳动实践场域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各种真实的劳动工具和材料,如扫把、拖把、洗衣液等,让他们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劳动中。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安排不同的劳动任务,如洗碗、扫地、整理床铺等,让幼儿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建构“身心投入”的劳动实践场域,幼儿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操作各种劳动工具,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幼儿劳动教育,通过树立“身心并重”的教育理念、选择“身心协调”的教育内容、倡导“身心适度”的教育过程以及建构“身心投入”的实践场域等路径,为幼儿提供了全面、丰富的劳动教育体验。这些方法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毅力和创造力,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责任编辑:谢蓓)
[1]陈丽君,廖苗,陈家丽.学前儿童劳动教育的困境剖析及可为路径研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视域[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39(08):40-45.
[2]张妙妙.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困境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