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艳霞
石阡县农业农村局,贵州 石阡 555100
猪出血性痢疾又称猪血痢、黑痢,由致病性猪痢疾短螺旋体感染而引发,发病无季节性规律,不同年龄、品种的猪均可发病,尤其以仔猪最为易感,临床数据表明,90日龄左右的仔猪发病速度快、致死率较高[1]。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首次对该病的感染情况进行报道[2],目前猪血痢已被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列为二类传染病,并规定对种猪必须进行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验,同时在国际畜产品贸易中,该病也是极为重要的检疫项目。
猪血痢的病原猪痢疾短螺旋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厌氧型细菌,存在于猪的肠道黏膜、肠道内容物及粪便中。研究表明,猪痢疾短螺旋体可在土壤、粪便中存活,存活时间的长短与土壤、粪便的温度有关,在4 ℃土壤中,螺旋体可存活3周左右,而在25 ℃的粪便中则只能存活1周左右[3]。且该螺旋体对消毒药的抵抗力较弱,市面上过氧乙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均能有效破坏该螺旋体的病原结构。
猪血痢仅引起猪发病,其他动物尚未见报道。猪只发病不受年龄、品种及性别的限制,但以7~12月龄的猪只发病数量最多,成年猪发病相对较少。该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通常暴发于引种或断奶仔猪进场后。疾病流行过程缓慢,在猪群中的传播速度较慢,对整个猪群的危害较大。带菌猪及病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研究发现,该病菌主要通过带菌猪或病猪产下的粪便污染猪场的周遭环境、食用饲料、饮用水源等,健康猪群在摄入污染物后,便可通过消化道传播感染疾病。此外,猪场内的犬类、鸟类、鼠类和苍蝇、蚊虫等均可作为传播媒介在健康猪群中传播该病。
生长环境因素是导致猪血痢发病的因素之一。因其病原体猪痢疾短螺旋体喜爱潮湿环境,在潮湿环境下生长繁殖速度加快。当猪舍环境阴暗、潮湿且周围污渍较多时,会使环境中滋生大量病原,且该病易感染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疾病抵抗力较弱的仔猪,病毒在侵入仔猪消化道后,会刺激消化道黏膜及肠道黏膜,进而引发胃肠道炎症,降低仔猪消化与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最终引起猪血痢。
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也是诱发猪血痢的因素之一。猪血痢发病概率与日常饲喂管理等情况关系密切,因仔猪在生长发育阶段体内胃肠道功能尚不完善,若此时使用饲料配方不合理,如饲料中油脂含量较多、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或突然更换饲料则会增加仔猪胃肠道负担,进而导致胃肠炎、腹泻等,最终引起猪血痢的发病。此外,给猪饲喂各类因保存不当而变质、发霉的饲料或是给猪饲喂含有农药残留的饲料也会引起猪胃肠道类疾病,进而诱发猪血痢的发生。
应激也是诱发猪血痢疾病的因素之一,在猪生长发育过程中,任何可导致猪不舒服的行为均可引起猪的应激反应。例如夏季外界环境温度过高时,猪舍内防暑、降温、粪便清洁措施不到位;冬季外界环境温度过低时,猪舍内保温、保暖、通风措施不到位;猪舍内饲养密度过于拥挤或过于稀疏时均可引起猪发生应激反应,致使猪抵抗力减弱,增加各类病原入侵的机会,导致猪血痢或其他疾病的发生。
猪血痢潜伏期长短不一,病猪感染后主要以消瘦、脱水、腹泻、毛皮粗硬、下痢黏液性便血为主要临床特征。大多数病猪体温正常,但有少数病猪有高热现象,病猪体温一般在40 ℃左右。不超过41 ℃;猪血痢潜伏期一般为2~70 d,自然感染期平均14 d左右。目前,根据猪血痢病程的长短可将其分为3类:最急性型、急性型与慢性型[4]。
1)最急性型:往往发生于疾病初期,此时,部分病猪虽无明显症状,但易突发死亡,病猪死亡率较高。据笔者观察,此型病猪往往表现出无食欲、大便次数明显增多、粪便后期呈液体状或水样,此外,还混有大量胶体状黏液,个别混有血块、血液。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粪便中伴有腥臭味,以及灰白色的膜状物或以纤维素为特征的碎片。此时病猪在临床中表现为脱水、沉闷、大小便失禁、拱腰、眼睑塌陷,全身出现寒栗,最后不断抽搐身亡,最急性型病例病程约为2 d。
2)急性型:该型往往出现在疾病的初期至中期,病猪临床主要表现为血痢。粪便由初期的软便演化为液体状。与最急性型病例相似,急性型粪便中也含有灰白色膜状物黏液、粪便伴有血块、血液,此外,与之不同的是,急性型病猪粪便内含有咖色或黑色苞谷状碎片。随着疾病的发展,后期病猪临床表现为无食欲、腹痛、拱腰、焦躁不安、被毛无光、消瘦速度较快,最终身亡或逐渐转变为慢性型病例。急性型病程为14 d左右。
3)慢性型:该型往往发生于疾病的中期至末期阶段,病程一般在4个月以上,病猪多以黏液性腹泻为主。腹泻频率、程度轻重不一,反复发作。在病猪腹泻时,粪便中含有油脂状黏液并伴有黑红色血液,但以黏液偏多。此时,病猪食欲较正常状态下稍弱,临床可见持续性消瘦、生长发育缓慢。该型病例中少数病猪可痊愈,但部分痊愈猪在后期会反复发作,进而作为传染源,感染整个猪群。
养殖户(场)人员可根据病猪的整体症状以及临床表现判断猪是否感染猪血痢,也可请兽医专家对猪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判断是否感染猪血痢。
可采集病猪肠道样本,将肠道黏膜涂抹至载玻片上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观察前使用结晶紫等染料对涂片进行染色,随后在玻片中滴加0.9%氯化钠溶液,若显微镜下观察到大量螺旋体杆菌状物质,便可定性确诊。
免疫血清学诊断包括显微凝集试验、微量凝集试验、交叉溶血试验、间接溶血试验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等方法。在免疫血清学诊断各类试验中,ELISA法最为简便,但暂无合适的血清作为商品化产品检测猪血痢。目前,有研究人员使用猪痢疾螺旋体外膜脂蛋白bmpB作为免疫原型表面结构进行检测[4],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后续可推广使用。
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是目前诊断该病较为可靠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常以直肠拭子采集大肠黏液或粪便样本进行分离。可在培养基胰蛋白大豆琼脂(TSA)中加入10%左右的马血清或牛血清以及400 μg/mL的奇霉素。放入以钯做催化剂的厌氧容器内,抽取其中空气,灌入1 atm的80%氢气和20%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置于38~42 ℃培养,当培养基中出现无菌落的β溶血区时,便可诊断为猪血痢感染[2-3]。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与诊断技术的不断成熟,使用特异性核酸探针和PCR扩增技术诊断猪血痢已成为了当下最为简便的方法。该方法可采集病料组织样本(如粪便、肠道黏膜等),并将其进行核酸提取,随后在病料核酸中加入针对猪血痢的特异性荧光探针及引物,进行PCR扩增,能准确、快速、有效地判断猪血痢的感染情况。
可根据猪相应的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日粮配方,以保证猪营养摄入的均衡性、充足性,可选择精料、鲜牧草、野草、秸秆和粗饲料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搭配后饲喂使用。尤其要注意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情况,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降低胃肠炎、猪血痢等疾病的发病率。
①加强猪场内环境卫生管理,可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有效降低猪血痢的发生。养殖场应严格划分各功能区,便于清洁和消毒,同时合理规划并利用猪场的运动场,确保其有足够的运动量,保证猪的免疫机能。②保证猪舍适宜的温度,新生仔猪适宜温度为33 ℃左右,断奶仔猪适宜温度在21~26 ℃,育肥猪的适宜温度在9~21 ℃。③做好通风、驱虫等相关工作,3 d消毒1次为宜,猪群日常活动的场地可使用2.5%氢氧化钠溶液或0.5%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溶液进行喷雾式消毒清洁。
应尽量建立猪场内部的种猪群,并严格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及时淘汰产能较差的种猪或病残猪。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猪,对于从外界(非疫区)引进的种猪需在隔离区域观察30 d以上,经检测无任何疾病发生才可混入猪群进行饲养。此外,若猪只发病,须立即隔离治疗,最好全群淘汰,整个猪舍使用1%来苏儿进行全面消毒,粪便使用1%氢氧化钠溶液彻底消毒。
在西药治疗方面,目前应用较多的药物是痢立清、痢菌净、林可霉素、新霉素、泰乐菌素和泰妙菌素等。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1)可使用痢菌净、林可霉素按说明书肌内注射或内服,连续使用5~7 d为一疗程。7 d后在每头病猪的饲料中添加150 g/t新霉素可溶性粉剂,连续食用7 d。之后再间隔7 d,将150 g/t的新霉素更换为100 g/t土霉素可溶性粉剂,连续食用7 d,便能起到较好作用。
2)还可应用0.5%的痢菌净肌内注射。一般仔猪注射6~8 mL/头,架子猪注射10~12 mL/头,育肥猪注射22~25 mL/头,2次/d,连续注射3~5 d便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3)对于症状严重的病猪可每头使用硫酸庆大霉素4 mg、德沙美松5 mg称量后放入注射瓶中,随后加入硫酸阿托品4 mL、10%口服补液盐(糖盐水)10 mL混匀后腹腔注射,2次/d,连续注射7 d左右症状便会有所缓解。
可采用如下药方对感染猪血痢的病猪进行治疗[3-4]。
药方一:以60 kg体质量病猪用量为例,将白头翁30 g、山茶根20 g、黄柏20 g、黄连20 g,用清水煎煮、晾至自然温度后一次性灌服,或将其拌入饲料中,1次/d,连服3~4 d。
药方二:以50~60 kg体质量病猪用量为例,配方为白矾2 g、白头翁30 g、石榴皮20 g。配制方法为:在适量的水中先将白头翁与石榴皮小火煎煮至完全出味,随后将煎煮后的液体过滤至瓶中,再加入白矾充分搅匀溶解。将白矾溶解后的药液拌入饲料中给病猪饲喂,亦可直接给病猪灌服,1次/d,连服5~7 d。
药方三:可使用止泻、止痛、消炎、清热解毒的中药,以50~60 kg体质量病猪用量为例,将板蓝根30 g、连翘30 g、牡丹皮20 g、山茶根20 g、山栀20 g、桔梗20 g、茯苓20 g、玄参20 g、赤芍20 g、甘草20 g、生石膏90 g,加2.5 L水浸泡30~40 min,使用小火慢煮,灌服量为10 mL/头,2次/d,持续服用7 d便可有较好效果。
猪血痢传播范围广、传染源种类繁多,该病的发生与生长环境、饲料营养等条件密切相关。猪在感染发病后会对机体采食、生长性能等造成严重影响,严重者也可造成病猪身亡。养殖者需要了解该病的诱发原因,并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措施,预防该病的发生。对于病猪要及时采取中药、西药等方式对症治疗,以降低该病所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