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过研究家庭教育期望对生育效应的影响,论述了三孩政策下由于家庭教育期望的增加和性别偏好的弱化,家庭在生育决策中往往采用“质量替代数量”的生育决策。这也反映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較高的教育期望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人们的生育性别偏好和数量偏好,生育一孩成为主流的生育行为,随着教育竞争的激烈和教育城镇化的加速,可能会造成二孩/三孩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
本文的实证分析发现:①家庭教育期望越高,家庭生育一孩的概率越高,但降低了二孩生育的概率,教育期望使得家庭中更可能作出“质量替代数量”的生育决策,减少二孩/三孩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②从不同收入阶层来看,家庭教育期望提升了中低收入阶层的一孩生育概率并降低了其二孩生育概率。但对于高收入阶层,教育期望的生育效应并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高收入阶层的养育能力更强,更可能对多子女进行精细化培养,这种情况降低了高收入阶层教育期望对于生育二孩的负向影响,导致生育数量的阶层分化。③育龄夫妇受教育程度对教育期望影响生育一孩并无显著的调节效应,但对生育二孩产生了显著的调节效应。对于同样教育期望的家庭,育龄夫妇受教育程度越低,生育二孩的可能性越小。④家庭教育期望对家庭“男孩偏好”的生育偏好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家庭教育期望越高,家庭越注重孩子的质量而非性别或数量,越可能作出质量替代数量的生育决策,因而是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期望降低了多孩生育意愿和行为,同时也形塑了生育的阶层分化,本质上反映了当下生育问题不仅仅是生育意愿的问题:仅仅具有生育意愿并不能显著刺激生育行为的发生,关键是要具有抚养子女成才的经济能力,否则在教育期望日益刚性和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只会造成更多的家庭作出少子化的生育决策。因此,要推动城乡在托育、养育和教育等方面公共服务体系的均衡化和普惠化,提升育龄人口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能力。
具体来说,首先,要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普惠水平。可以通过设置中央专项资金,提高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同时逐步探索创办示范性公立学前教育,保障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其次,要稳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公办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主体性地位,优化义务教育结构。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最后,要对不同收入水平的阶层制定差异化的教育支持计划,以释放各类群体的生育潜力。
“三孩政策下家庭教育期望及其生育效应”
来源:《人口与经济》2024年1月 作者:王春凯 石智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