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边疆民族地区乡镇文化站文化治理问题研究*
——基于广西那坡县的实践分析

2024-06-10 17:09:08李军谕
南方农机 2024年9期
关键词:那坡县文化站乡镇

李军谕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0 引言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离不开乡村治理变革,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然推动乡村治理变革[1]。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三农”工作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历史时期,乡村文化作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底色,实现乡村振兴必然要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探索其内在的文化自信是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边疆民族地区在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的多重交叉下,具有边、贫、杂、特等区域特征,在国家治理和实现乡村振兴中具有特殊地位[2]。2021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奋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3]。各族人民中构筑起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长城,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实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4]。

因此,广西边疆民族地区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深化文化治理路径,深入推进文化治边,文化兴边。广西那坡县位于西南边疆地区,边境辖区有46 条通道(便道)与越南相通,是广西陆地边界线最长的县,县内居住众多民族,该地历史遗留、自然地理、边疆安全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导致其“先天不足,后天又难以弥补”,整体发展相对滞后,文化治理问题具有复杂性。乡镇文化站作为基层文化机构,承担当地文化宣传和治理等重要职能,目前文化站的建设中仍存在问题,因此,如何发挥边疆民族地区乡镇文化站的文化治理效能,实现文化治边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 相关文献回顾:乡镇文化站研究进展

乡镇文化站作为党中央和政府在基层不断探索和实践的中国特色产物,是我国特有的基层文化机构,是农村地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站点。目前学界以乡镇文化站作为研究边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切入点,研究成果多集中在乡镇文化站发展困境上,其他视角较少。具体表现为:第一,文化站基础设施不完善。实地调研西部贫困地区基层文化站的建设,发现贫困地区文化站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文化设施不完善,这严重阻碍了文化站活动开展,文化场所被迫沦为“空壳文化站”(闫慧彬,2018)[5]。第二,文化站职能偏移。创新乡村公共文化创新体系基层公共文化活动未能达到高效能的重要原因是街道工作中文化政绩的需求、机构改革对街道文化站自身的压力和基层文化行政体制的越位与缺位(赵华,2021)[6]。第三,文化站管理体系不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的文化站,目前管理方面仍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财政力度投入不足和缺乏高素质人才等问题(金莹等,2020)[7]。

新时代背景下边疆地区构建治理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边疆治理研究热点,我国学者探索创新边疆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关于乡镇文化站的研究逐渐关注到文化的治理功能上。乡镇综合文化站作为基层文化服务枢纽,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具有四大职能:政治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和治理职能(夏玉珍等,2014)[8]。同时,乡镇文化站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重要基地,应该凸显其文化功能与定位,文化站通过社会化运营可以创新文化形式,提高其文化效能(郭璐,2017)[9]。在不同时期,乡镇文化站文化供给的运行机制与社会职能、文化供给需要经历整治动员文化—迎检式文化—需求性文化三个阶段。针对边疆地区乡村文化站的功能,边疆地区乡镇文化站通过发挥文化治理的导向功能和教化功能,对边疆文化进行有效治理,实现边境地区文化事务的善治和公共文化的善治(周俊华等,2019)[10]。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乡镇文化站多从宏观视角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困境、存在问题及效能等方面,研究成果丰富。针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研究较为罕见,同时较少从文化治理角度出发,这为边境地区乡镇文化站文化治理的深入研究留下较大空间。本文将三者结合分析其内在逻辑,思考边疆地区乡镇文化站发挥文化治理的意义,以期为边疆治理提供新思路。

2 那坡县乡镇文化站文化治理的现实挑战

2.1 那坡县基本情况介绍

那坡县,所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桂西南边陲,东南与靖西县相连,西北与云南省富宁县毗邻,西南与越南高平、河江两省的河广、通农、保乐、保林、苗皇5 个县接壤,边境线长207 km,有172 块界碑,是广西陆地边界线最长的县[11]。作为少数民族的聚居地,长期以来,各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历史悠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县境内生活着壮族、汉族、瑶族、苗族、彝族、仫佬族,其中黑衣壮作为壮族的一个支系,主要聚居在广西那坡县境内。同时,那坡县作为边境县,设有1 个国家一类口岸——平孟口岸,3 个边民互市点和4 个边境集市贸易点。边境辖区有46 条通道(便道)与越南相通,从县城经平孟口岸南下直达越南和东盟各国[12]。那坡县与越南相邻而居,具有源远流长的交往历史,在长期的交往当中形成探亲访友、通婚互市等文化交流活动,那坡县作为边境县,在民族团结和边境友好交往中树立了典型模范。近年来,那坡县从稳定边疆和民族团结的大局出发,注重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推进农村全面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获得“全国文博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成绩显著单位”“全区双拥模范县”“全区群众文化达标县”“全区社会文化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随着对外开放进程不断加深,那坡县也面临着社会稳定和文化安全等新现实挑战,地区文化发展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2.1.1 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滞后

边境地区位处国家边疆,毗邻越南,自然条件恶劣,对外交流沟通阻碍大,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直接导致地区文化建设存在缺乏资金投入与边境地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不完善、利用不充分等问题,难以满足边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具体表现为那坡县基层在配备有文化基础设施的情况下,人员管理制度不健全且缺乏牵头单位举办活动,导致文体活动、群众活动不能在边境村屯常态化开展,群众意识无法在文化活动中得到学习和引导,迷信、封建和赌博等不良思想、消极文化在部分边境少数民族村屯中传播[13]。

2.1.2 边境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低

教育与文化密不可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需要从教育进行学习和引导。目前,那坡县边民因受经济发展、历史、地理和边民教育观念淡薄等因素影响,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边民文化水平较低,边民缺乏主体意识,不能积极投身于文化建设活动,导致边境县基层文化自信不足,边民对外来文化渗透的辨别能力较低,容易出现思想滑坡的困境。

2.2 那坡县乡镇文化站文化治理存在的问题

2.2.1 人:专业型文化工作者匮乏,未建立稳定文化人才队伍

广西那坡县为加强文化建设,近年来提出了“文化名县”的建设目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动边疆特色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目前,广西那坡县乡镇文化站存在缺少专业型文化工作人员的显著问题,专业型文化工作者是边疆地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参与者、乡镇文化站运营的保证,建立稳定的文化人才队伍成为那坡县乡镇文化站文化治理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主要体现在:第一,文化人员无法专职专用。那坡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下设二级机构,包括文化执法大队、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传承展示中心、公园管理所、业余体校、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广播电视台以及9 个乡镇文化站,那坡县文旅局机构众多,而乡镇人员精简,加剧了边境基层文化建设任务繁重与文化工作人员匮乏之间的矛盾,导致出现文化干部兼职的现象。主要是由1~2 名文化工作人员负责乡镇文化站的实际运营维护工作,而其余所属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常被借调至其他非文化方面的科室,文化站工作人员缺乏、人力不足限制文化活动的大规模开展,无法满足实际群众文化需求,影响文化活动效果。此外,9 个乡镇文化站共13 人,每个文化站人均1~2 名专职人员,在文化站工作人员匮乏的情况下通常会向社会招聘人员,但一般社会招聘人员缺乏对应所需的专业能力,无法高效协调文化站开展文化活动,最终形成文化站专职人员难专职、非专职人员难专用的窘境。第二,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那坡县未建立稳定的文化人才队伍还突出表现在人员欠缺专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人员学历构成以大专学历为主,专业上较少为相关文化专业,具有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人员较少,无具备高级职称的人员。此外,文化站人员不足并且常被借调至其他部门,乡镇文化站的岗位作为对专业方面有特殊要求的业务岗位,工作内容多且复杂,以上因素都容易影响文化站工作人员对专职能力的培养,打击其工作积极性。

2.2.2 财:基层政府文化经费投入少,文化站运营寸步难行

广西那坡县每届党委、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资金投入开展文化活动和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广西那坡县每年用于文化建设的经费占财政收入的4.7%,这显示了当地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持续关注和支持。但广西那坡县作为曾经的贫困县,在经济落后、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背景下,文化治理和文化站建设工作存在“投入力度不大,基础设施薄弱”的显著问题。

那坡县在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有限,这一现实阻碍了那坡县文化站的发展和农村文化建设。首先,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处于“随意”状态。目前,那坡县文化站作为政府基层公益单位,其建设主要还是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支持,政府对文化建设投入相对较少,乡镇投入仍以单一的“送”为主,送戏、送书、送电影等,群众看完后即“完成”例行文化建设活动,无创新性的文化活动。同时,资金不足引起那坡县文化站建设过程中文化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虽然那坡县目前已经建成文化站,但是实际文化站常被挪作他用,现实中文化站的文化室等占地则更是挂牌,无法真正发挥出文化站的文化建设功能。并且由于文化站资金投入有限,文化站的现代传媒设施滞后,原有农村广播基本丧失、多频道闭路电视覆盖率不高、网络传媒刚起步,文化站基础设施的落后和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边境群众了解先进文化,阻碍了当地的农村文化建设和宣传。

2.2.3 服务:民族文化服务形式单一,服务内容程序化

乡镇文化站作为政府设立在基层的文化枢纽,涉及开展思想教育、科普培训、文艺娱乐等文化活动。边疆民族地区民族众多,社会问题复杂,乡镇文化站的设立一方面有利于边疆地区文化安全,推动国家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对保护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和文化引导有重要意义[14]。

那坡县境内生活着众多民族,其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群众对民族文化相对其他文化需求独特,目前那坡县乡镇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存在供给不足的突出问题。一方面,文化服务形式上,文化站定期开展文艺演出、文化“三下乡”等活动,但服务形式仍局限于文艺活动、培训和电影放映方面,并且多集中于文艺汇演的组织上,在重大节日开展。针对培训和电影放映主要是指标化或检查时开展活动,平常较少自主开展培训活动吸引群众参与技能学习,未积极宣传技能培训,造成群众机械参与,没有达到互动宣传效果,无法充分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内容上,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对民族文化存在需求,群众的需求本应反映在日常活动上,但现实中文化站开展的文化服务内容过于程序化,体现在对文化站的日常配套设施如图书室的运营维护、书籍的选择不重视群众需求,针对群众文化水平较低的现状未能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等方面,导致群众参与度不高,最终造成文化站服务内容程序化的供给,无法真正对接群众的文化需求。综上,那坡县文化站存在文化服务质量较低、文化治理效能较差的局面。

3 提升那坡县乡镇文化站文化治理效能的方案

3.1 培育“四爱”文化人才,加强文化站人才队伍建设

乡镇文化站是服务农村、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基层文化机构,文化站工作人员属于“三农”的工作队伍。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党中央一直重视“三农”工作队伍的培养,“三农”工作队伍的人才培养和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15]。2018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从“新型职业农民”到“三农”工作队伍的表述变化,侧面反映出党中央和政府在新时代下对“三农”问题的思考与进步,这为基层“三农”工作者的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指标。那坡县地处边疆农村地区,积极培育懂农业“爱边疆”“爱农村”“爱广西”“爱农民”的“四爱”文化人才,是新时期下从专业知识与技能和情感价值取向角度对乡镇文化站工作者能力建设提出的要求。

具体表现为:第一,提高人才的保障服务,吸引“四爱”人才。工作条件差、薪资福利待遇低是边疆农村地区缺乏“四爱”人才的重要因素,针对地区发展“先天不足”的条件,需要在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16]。改善工作环境和基础设施,提高人才的薪资待遇,关心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同时搭建人才教育培训平台,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文化人才生活中有保障、岗位上有发展、社会上受尊重,让人才在“三农”工作中为文化站的发展贡献力量。第二,重视人才的作用,挖掘乡土“四爱”人才。农村文化治理离不开乡土人才的带动效应,解决文化站文化治理中人才缺乏问题,除了引进先进人才外,在乡土中国熟人社会的语境下,还需要重视乡土人才的开发,动员起熟悉当地、热爱当地、与当地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四爱”人才,用好用活新乡贤等乡土人才,切实激活乡土人才在文化治理中的创造因子。

3.2 创新文化建设模式,丰富和扩展公共文化空间

文化站作为基层的文化服务枢纽,是打通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创新文化建设模式,动员最广泛的群众参与文化建设成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内在要求。

第一,改进和丰富文体活动形式。文体活动形式作为宣传的组织载体,影响着文化治理的效果。乡镇文化站可以借助新型科技手段,在网络宣传平台发布文字、视频和音频,增强吸引力与感染力,有利于在边疆地区更好地宣传党的最新精神、发展理念,让边疆民族地区群众了解时事政治,通过电脑投影、新型电子显示屏等进行宣传,吸引更多群众注意与参与,有利于提高文化站的宣传效率与水平[17]。

第二,拓展边疆民族文化空间。优秀民族文化是地区发展的精神命脉,新时期边疆文化要及时调整好发展定位,努力实现边疆文化的调试,在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8]。文化站需要改变单一的活动内容,通过“以文化人”的软性治理功能,在文化“三下乡”活动和文艺汇演等传统形式的基础上,结合群众需求创新文化内容,创作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山歌、舞蹈、相声、小品、快板等节目,举办“风流街”文体比赛等全县性的赛事活动等,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将新时代精神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在边疆民族地区构建具有国家和时代特色的新民族文化形式。

第三,加强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文化站主要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空间能丰富和发展服务功能。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文化场所作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文化空间的互动功能;可以引导边境群众在公共文化场所等各类场地资源中学习文化知识,帮助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善用文化空间可以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有效的文化治理效果。

3.3 抓住文化发展机遇,盘活地区经济

广西那坡县曾经是深度贫困县,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是阻碍社会治理的根本因素。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少,导致文化站工作条件差、难以吸引人才等问题。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经济与民族文化实现协同发展,在增强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同时,有助于激活当地经济活力,是实现县财政增收和乡镇文化站投入增加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和文化振兴的双赢之路[16]。

首先,挖掘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服务当地经济。那坡县地处我国南疆,居住着瑶族、黑衣壮等众多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应挖掘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利用旅游和文化产业等途径将其转化成乡村经济收益,形成带动地区发展的经济产业链条。那坡县旅游资源丰富,通过统筹举办各种特色民族节庆、边关探秘、休闲度假旅游活动等方式,带动和完善吃、穿、行、游、购、娱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多方经济的增长。其中,黑衣壮是那坡县内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黑衣壮民俗文化被誉为“壮族的活化石”。重点打造“黑衣壮”特色品牌,建设黑衣壮原生态文化旅游区,围绕黑衣壮风情,融合山水风光创新开发模式,可以吸引市场,打好特色民族文化旅游这张牌。

猜你喜欢
那坡县文化站乡镇
课堂教学管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影响研究
课题(2021年25期)2021-12-14 14:14:20
课堂教学管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影响研究
课题(2021年24期)2021-12-13 05:42:22
基于PEST分析法的西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路径分析
——以那坡县为例
乡村科技(2021年6期)2021-12-02 18:57:40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4
新时代基层文化站所如何开展好群众体育文化活动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1:24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当代陕西(2019年14期)2019-08-26 09:42:08
乡镇文化站工作创新机制的新举措
甘肃农业(2018年3期)2018-01-18 18:20:49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新时期乡镇文化站发展困境与对策思考
中国市场(2016年12期)2016-05-17 05:10:53
党委重视 人大尽责 乡镇人大立出新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