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2024-06-10 15:25:40岳昊阳李宝玲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4期
关键词:氟桂利嗪风池前庭

岳昊阳 李宝玲 李 涛 武 飒 卫 治

(1.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2.山西省中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前庭性偏头痛(VM)是一种偏头痛的独特变体,患者常有偏头痛病史,在前庭症状(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眩晕或恶心)发作时,常伴有至少一项偏头痛症状,持续时间数分钟到数小时[1-2]。由于其提出时间较晚,专门针对VM 的研究很少,VM 的终生患病率约为1%,是自发性眩晕的最常见原因,患者多为女性,存在遗传倾向[3]。VM 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与三叉神经-内耳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头痛和前庭神经传导通路重叠、中枢信号整合异常、离子通道功能不全及遗传易感性有关[4]。目前国内外对VM 的治疗尚未形成共识,多参考偏头痛的管理模式[1],在急性发作期对症治疗,改善头痛、眩晕及呕吐症状,或抗感染治疗三叉神经血管炎症。间歇期在生活方式的调整基础常给予β受体拮抗剂、抗癫痫药、钙离子拮抗剂和抗抑郁药治疗[5]。目前西医对VM 的治疗手段相对不足,且西药副作用较大,长期使用易导致患者不耐受。中医药在治疗VM 中发挥重要作用,针灸以其较高的安全性和显著的疗效发挥着独特的优势,现将近年来针灸治疗VM 的文献和中医学经典归纳综述如下。

1 中医学对VM的认识

VM 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的范畴,历代医家多以其病因病机为风、火、痰、瘀、虚等。《黄帝内经》最早对其进行论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上气不足……目为之眩”等,不仅认为内虚会引起眩晕,邪犯经络及脏腑也是病因,如《灵枢经·五邪》所论“阴痹”是邪在肾而眩晕,若邪在心亦可致眩。针灸治疗注重心肾二脏的调治,如“邪在肾……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上气不足导致眩晕,则“补足外踝下留之”,目前认为足外踝为太阳经昆仑穴[6]。古代经典记载治疗眩晕的穴位较多,主要涉及督脉、足太阳、足少阳和足阳明经等,主穴取穴以头部为主,如风池、天柱、上星、百会、头临泣等。取穴方法上,上下取穴方法十分常见,所谓“病在上,取之下”,如取飞扬、解溪、申脉、足临泣等,此外还有同名经取穴方式,如常取合谷、阳谷等穴位。总体来说,阳经的穴位得到重视,另根据病机辨证取穴,如丰隆穴祛痰,气海、关元穴补虚。偏头痛在古籍中记载为“头痛”“偏头风”“厥头痛”等,多属于风邪致病,其发病的特点与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相类似[7],《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有言“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灵枢经·厥病篇》最早提出了治疗偏头痛症状的取穴原则,即“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头为诸阳之会,足少阳胆循行于颞侧,与偏头痛关系最为密切。《针灸大成·玉龙歌》曰“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若然痰饮风池刺,倘无痰饮合谷安”,丝竹空透刺率谷穴正是手少阳透足少阳。有研究发现古代医家治疗偏头痛多为合谷、风池、百会、风府、攒竹、后溪、列缺等[8]。偏头痛的针灸治疗也注重阳经,少阳、厥阴与其关系密切。

2 针刺疗法

2.1 常规针刺

手足少阳经皆循行于头颅两侧,少阳经与VM 关系密切,少阳经穴位不仅可以改善眩晕症状,也可以缓解偏头痛,少阳经穴位是针刺治疗VM 常用选穴。李珍等[9]采用少阳经特定穴的针刺治疗VM 患者,取穴(风池、率谷、外关、阳陵泉),采用平补平泻法,治疗3个月,总有效率为78.26%。头为“诸阳之会”,阳经是VM 的治疗中最主要的经脉,古籍记载相关取穴多来源于阳经穴位,而督脉为“阳脉之海”,调节全身阳气。贾世震[10]纳入62 例VM 患者随机分组,针刺组采用针刺督脉组穴的方法进行治疗,取穴:百会、神庭、脑户、风府、颈夹脊,双侧太阳、合谷、后溪,施平补平泻捻转行针法留针30 min,每周治疗6 次。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治疗4 周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表积分、眩晕障碍积分、眩晕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等指标比治疗前有所改善,针刺组优于对照组,可有效减少眩晕复发次数、缩短眩晕发作持续时间。

2.2 特色针法

2.2.1 疏经安神针 董晗硕等[11]将80 例VM 伴有焦虑抑郁状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各40 例均接受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法治疗(取穴:百会、太阳、风池、合谷),治疗组患者接受疏经安神针刺法治疗(取穴:内关、太冲、神门、水沟、安眠、四神聪、头维、颞三针),两组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治疗4 周后观察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更高;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抑郁自评量表(PHQ-9)评分均降低,且与对照组比,治疗组更低;治疗组患者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均升高较对照组明显,降钙素原相关肽(CGRP)、P 物质(SP)水平下降也相比对照组显著。结果表明疏经安神针刺法可通过调整血清5-HT、CGRP、SP 水平改善前庭症状,缓解焦虑抑郁状态,相比常规针刺效果更明显。

2.2.2 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源于石学敏院士治疗中风病的针刺方法[12]。罗莹等[13]选60 例VM 患者。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口服,治疗组予醒脑开窍针刺疗法,具体操作为:印堂穴向鼻根部雀啄轻刺,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上星针尖透向百会,施捻转补法,三阴交予以提插补法;辨证选取辅穴,肝阳上亢取行间、侠溪;气血不足取足三里、关元;肝肾阴虚取太溪;痰浊上扰取阴陵泉、丰隆针刺法;若存在失眠、抑郁等症状取神门。留针30 min,每日1 次。治疗28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可见醒脑开窍针刺法对VM 患者改善前庭症状、缓解疼痛有一定疗效。

2.2.3 通玄针法 晕听区位置位于耳尖直上1.5 cm处,向前以及向后各引2 cm 的水平线上,相当于颞上回中部在头皮的投影区,常用于头针治疗眩晕、耳鸣、耳聋等,有研究表明刺激该区可以改善内耳循环和血供,改善眩晕症状[14]。刘亚芬等[15]将80 例VM 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前庭康复训练;治疗组予前庭康复联合通玄针法,选双侧晕听区、风池、百会、辨证取配穴,晕听区位置沿皮向后刺1.2寸,快速提插捻转连续3~5 min,留30 min。治疗2 周后,治疗组在Berg 平衡量表(BBS)、前庭症状指数(VSI)、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方面皆优于对照组。赵振等[16]将80 例VM 患者给予盐酸氟桂利嗪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通玄针法,对照组给予安慰针刺治。通玄针法:取穴为风池、头维、百会、太溪、太冲、阴陵泉,在眩晕急性发作期采用泻法强刺激,平稳期行平补平泻。安慰针刺:取穴为解溪、支沟、梁丘、条口、上巨虚,均施以平补平泻法。两组均连续治疗4 周后DHI 评分、眩晕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均显著减少,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而5-HT、CGRP 与SP 水平仅治疗组有明显变化。因此,通玄针法临床疗效明显,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水平,控制眩晕复发。

2.2.4 定坤针法 马琳等[17]选取90 例VM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 例予氟桂利嗪和生活方式管理的基础治疗,治疗组45 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定坤针法治疗,取晕听区、风池、百会、四神聪、内关、神门穴。晕听区采用快速提插捻转手法,行针3~5 min,其余腧穴平补平泄手法,每日1次,治疗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4.44%。治疗组DH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CGRP 水平降低明显。这表明定坤针法有效降低CGRP水平,改善VM患者的症状,疗效肯定。

2.3 电针疗法

电针是在传统针刺后得气基础上通以电流,以加强刺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的治疗手段。电针可以通过调节不同的波形达到不同治疗目的,如密波可以止痛、缓解血管痉挛,疏波可以兴奋肌肉,促进神经肌肉恢复等。王珍珠[18]将纳入的72 例VM 患者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基础治疗,对照组常规针刺晕听区、风池、内关、百会、丰隆、太冲、行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经颅重复手法联合电针刺激双侧晕听区,晕听区行经颅重复刺激手法2~3 min 后选用连续波电针治疗。2 周后两组症状较前明显减轻,治疗组疗效更佳。蔡亚仙[19]选用双侧风池、天柱及丰隆穴予疏密波刺激20 min 治疗VM 患者,2 周后相比较于口服氟桂利嗪对照组患者,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DHI、VAS 等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

2.4 温针灸

温针灸将艾灸与针刺相结合,艾灸助阳散寒,配合针灸有效改善供血。赵子烨等[20]将68 例VM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组)和观察组(温针灸组),每组34 例。选择百会、率谷、太阳、足三里、三阴交行温针灸,风池、太冲、太溪行常规针刺,治疗后发现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温针灸可以减少眩晕持续时间,降低复发率。

2.5 揿针

揿针结合了针刺和耳穴压豆,其操作简便,刺激持久,有研究表明揿针刺激耳穴,可以调节脏腑功能,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水平,双向调节大脑皮质功能[21]。蔡群峰等[22]选取80 例VM 患者,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刺(风池、太阳、率谷、头维、悬钟、外关、太冲、太溪、悬颅、足临泣)联合揿针(肾、肝、心、交感、神门、内分泌)治疗。针刺施平补平泻,揿针留置3 d。治疗4周。两组治疗后VAS、发作次数、持续时间、DHI评分、焦虑、抑郁评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提示针刺联合揿针治疗VM 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眩晕程度和情绪。

2.6 火针

火针古称“燔针”“焠刺”,可借助火直接激发人体阳气,具有很强的温通和开窍作用,应用广泛。周俊文等[23]取穴四神聪、风府、百会、风池,对其进行火针疗法,针后保持局部皮肤干燥,隔日1 次。风池、风府、翳风、安眠、内庭、印堂、太冲、肝俞、脾俞、肾俞、丰隆,采用平补平泻针刺补泻手法,隔日1 次,疗效满意,治疗后疾病未再发作,生活质量提高。

3 针药联合

相较于单纯针灸治疗,针药联合更能体现中医综合治疗的特点,通过辨证论治调节脏腑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尹帅等[24]予对照组患者前庭康复训练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天麻钩藤饮配合针刺印堂、太阳、百会和率谷穴。治疗12 周后发现治疗组在改善脑血管紧张度及血流动力学异常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对前庭中枢的调节也高于对照组。刘凌岩等[25]用天麻钩藤饮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结合针灸治疗VM,针灸选风池、百会、太冲、内关、侠溪、行间、太溪,中药在原方基础上加减,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结果显示治疗组眩晕症状评分、发作持续时间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有效缓解VM 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张立平[26]选取50 例VM 患者,观察组予口服氟桂利嗪,治疗组予针灸联合羚角钩藤汤治疗,选穴为肝俞、中脘、行间、侠溪、风池、阴陵泉、内关、头维和丰隆穴,常规针刺,治疗3 月。结果羚角钩藤汤加减方合针灸治疗可以显著减轻眩晕症状,对患者精神、睡眠和胃肠症状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郭甜甜等[27]选取患者68 例,随机分组,每组34 例,对照组予以氟桂利嗪治疗,研究组予以针灸、疏肝解郁法联合治疗。疏肝解郁法方药(甘草、陈皮、当归、枳壳、香附、柴胡、郁金、钩藤、川芎、白芍、僵蚕、怀牛膝),针灸取穴(百会、行间、风池、太溪、侠溪、太冲)。结果研究组可以更显著地改善症状,减少患者不良情绪。

4 灸法及其他疗法

4.1 灸法

灸法通过艾绒的燃烧,通过温阳散寒、扶正祛邪、升阳举气等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罗红强[28]将60 例VM 患者均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观察组加用鱼腰穴隔姜灸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3.33%,表明鱼腰穴隔姜灸可以改善VM 症状。范迪慧等[29]将62例VM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麦粒灸百会穴,每次灸3壮,每周1次,对照组予口服氟桂利嗪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疗效及DHI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两者皆优于对照组。提示麦粒灸百会穴治疗方案临床疗效强于口服氟桂利嗪治疗。

4.2 耳穴压豆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穴压豆通过刺激耳部特定穴位可以治疗全身疾病,以其较好的安全性、便捷性在临床上普遍应用。陈晓琳等[30]选取114 例VM 患者,两组均给予盐酸氟桂利嗪基础治疗,观察组予耳穴压豆(神门、肝、脾、内耳、颞、外耳、三焦),结果显示: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涂佳[31]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加用耳穴压豆治疗VM 患者,选取肝、脾、肾、皮质下、内耳、神门、肾上腺,相对于只使用盐酸氟桂利嗪的对照组,使用耳穴压豆能够在早期明显降低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眩晕程度,能够很好地减少其VAS、TCMSSS和DHI评分,具有非常明显的临床效果。

4.3 刮痧联合药罐

张勇[32]将80 例VM 患者分为对照组(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与观察组(甲磺酸倍他司汀+刮痧与中药竹罐治疗)各40 例。刮痧部位为正中额、四神聪、百会穴、太阳穴、角孙穴、风池穴、肩井穴以及两侧胆经和颈部,以痧出透为原则。中药竹罐方药:伸筋草、陈皮、白术、茯苓、王不留行、三七、当归、天麻。治疗部位:足三里、神门、内关、丰隆、三阴交及太溪穴,留罐10 min,治疗1 个月。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和DHI 评分均较对照组低,SF-36 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眩晕发作次数及发作持续时间较对照组减少或缩短,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这提示刮痧联合中药竹罐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疗效确切,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眩晕症状,减少眩晕发作次数,缩短眩晕发作持续时间。

5 讨论与展望

针灸在中医药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在脑系疾病中有着广泛的受益群体。目前针灸在改善偏头痛症状和治疗脑血管疾病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VM 作为一种中枢性眩晕,在针灸治疗方面同样有着巨大的潜力。然而VM 疾病由于其确定为独立疾病时间较晚,其相关研究十分欠缺,但该类患者在眩晕门诊日益增多,需要加强对该领域的探索。随着近年来对该领域的关注度的提高,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加,但是仍然存在有待改进之处,主要包括:1)VM 机制较为复杂。近年来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其存在复杂的前庭系统、丘脑和皮质相关区域的异常激活,与失眠、焦虑等疾病关系密切,目前认为5-HT、CGRP、NO 和P 物质是导致发病的重要因素。针灸可以多靶点改善VM 症状,在调节5-HT、CGRP、P 物质水平,和改善脑部血供方面具有优势,然而目前缺乏足够的动物实验和基础研究,对针灸治疗VM 的效应机制研究不足,未来相关机制方面的探讨研究是需要攻克的重点。2)针灸治疗VM 潜力巨大。古代医家关于治疗该疾病症状的论述十分丰富,其中部分内容被当代医家采用,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是仍有许多内容需要挖掘;此外针灸治疗手段丰富多样,包括普通针刺、头针、电针、艾灸等方法,各有其特色,需要拓展在临床方面的应用。3)目前针灸治疗VM 的临床研究仍然较少,缺乏规范化、大样本、多中心、多角度的临床试验,此外目前神经系统共病研究也是热点之一,VM 患者常伴有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而针灸对此改善效果良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针灸对VM 患者精神改善作用。4)VM 作为一种发作性疾病,部分患者有明显的先兆反应,在先兆期的干预也尤为重要,因此需要探索针灸对该疾病的预防性治疗,以完善VM的治疗体系,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氟桂利嗪风池前庭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基层中医药(2022年3期)2022-07-22 07:45:32
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老年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远离眩晕一运动助您改善前庭功能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08:50
氟桂利嗪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急性偏头痛的疗效研究
感冒露苗头 速按迎香、风池和大椎穴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成人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墨风池诗词选
中国诗歌(2015年4期)2015-07-07 00:44:09
前庭电刺激在前庭周围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前庭康复在急性前庭神经炎治疗中的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