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桐
(太原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00)
伴随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在推进开展市政道路施工活动时,对市政道路施工的质量要求也正在提高,因为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水平,市政道路施工质量若是可以有效地提升,那么城市的交通运输压力将会显著减少,城市交通设施的运作效率将会有肉眼可见的增长,为城市的迅速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支撑作用,使得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水准可以有效提高。所以切实有效地做好对市政道路的施工质量问题的分析,同时寻找到相互对应的预防对策是极为关键且重要的,这将会直接关系到未来城市的深远建设和发展。
道路和结构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关键要素,依赖于城市交通的效率和安全,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综合服务质量影响较大,城市道路和工程不仅建设环境复杂,而且建筑技术和施工质量控制的整体专业化程度较低,城市道路复杂程度较低,具体的建筑区域通过城市街道,这可能会影响到项目的不同区域内的工程建设,从而增加项目建设的风险。在城市道路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重点应放在城市道路建设环境的管理上,同时注重工程建设技术的应用方面,结合施工实际,明确城市道路建设必须符合相关规范,并对道路基础、道路表面等部位的施工技术要点进行管理,同时还必须规范模具的使用,滑动式结构仅严格按照工程标准和道路施工项目标准进行,以便有效地提高施工项目的质量,确保专业的道路施工过程[1]。
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具有施工周期长、施工复杂、施工要求高、涉及诸多领域等特点,需要加强工程管理,切实有效地管控各个阶段,尤其是施工阶段,如此才能够规避质量问题或者安全问题,使得道路工程质量达到标准要求。而现实情况则是某些施工企业在具体落实道路管理的过程中所应用的工程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或者不足,缺乏指导作用、约束作用及规范作用,导致工程管理难以有依有据、规范合理地展开,很可能出现施工进度缓慢、施工现场应用劣质施工材料等现象,大大降低工程质量。
当前市政工程建设,除了施工单位自主管控施工现场之外,还常常采用第三方监管。由监理单位负责监督道路建设,同时提供一些针对性、可行性的建议,以便促使道路施工能够顺利且规范地展开,最终达到标准要求。而现实情况则是某些监理单位委派的监理人员存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不强、业务能力不强、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未能认真负责地监督检查道路建设的各个方面,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进而影响监理成效。
道路交通环境对驾驶员行车有直接影响。环境因素主要指气候、道路安全设施及交通参与者相互影响。如果施工现场空气污染严重、路面存在大量积水,必然会影响行车质量,伴随安全隐患。对交通环境而言,因为施工区域交通流复杂,具有混合性的特点,人车混行现象严重,极易引发交通事故,且混杂程度越高,发生事故的风险越高。
路面平滑、厚度和外观是市政道路工程检测的最基本项目指标。在测试市政道路工程路面平滑度时,需将路面上所有的杂物全部清除掉,通过路基的铺设,检验路面的平滑度。采用挖坑法检验市政道路的厚度,保证路面厚度的均匀性,避免出现路面凹凸不平的情况。若市政道路上铺设的是混凝土道路,则要做好施工期间的场地防护工作,避免在未干的混凝土路面上留下印记,造成路面不平。在使用压路机碾压路面时,需严格控制压路机压实速度,不能在路面上作加速或减速运动。且需控制路面上的积水情况,过多的积水会给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同时,还需大力培训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提高施工人员的个人能力,从根本上保证市政道路工程质量。在建设材料方面需要进行严格控制,防止出现材料品质不过关的情况。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周边环境的变化情况,严格按照国家施工标准施工,以保护市政道路施工周边的环境为基础,建立文明的施工环境。要强化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完善项目质量的验收体系。将道路工程按照不同施工项目分为不同的阶段,每阶段都进行验收,若有一个阶段不符合标准,则需在规定时间内及时返工,避免质量问题的堆积,影响工程质量[2]。此外,还可按照不同部门划分,在施工队伍中对施工完成情况进行自我检查和互相检查,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与调整,并记录需检验和调整的部分,检查结束后归档审核。当整体工程完工后,管理者联系质检部门验收工程项目,避免在工程交付前出现与工程质量目标不符的情况。
(1)监督工程监理单位人员到岗履约质量监督机构应根据监理服务合同和监理招投标文件,着重核查该项目的工程监理单位的资质等级、监理能力以及人员配备情况。重点核查监理单位是否按合同约定配备足够数量的监理人员,监理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监理能力和资格证书,监理人员调换与进退场是否按合同规定程序办理报批手续,替换人资格是否低于投标文件承诺等。
(2)监督工程监理单位履行其质量责任和义务监理单位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后,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设计文件、监理合同的要求,代表建设单位对施工质量、安全、进度等进行监理,并承担监理责任。质量监督机构应重点检查监理单位是否认真编制监理细则、监理规划等监理文件并严格执行,是否针对现场质量安全施工情况发出整改通知书并及时跟踪闭合,是否严格审查施工企业进场人员及机械,是否对进场的材料、构配件、成品半成品进行验收并见证取样送检,是否对施工现场定期查、专项检查,并对重点工序进行旁站等。
(1)监督质量检测单位依法承揽检测业务检测单位不得围标串标、无资质或超越资质范围承揽业务,不得转包、违法分包、挂靠、出借资质。
(2)监督质量检测单位依法按规开展质量检测检测单位应与委托方签订检测书面合同,并按规定向质量监督部门备案。施工现场检测试样的抽取、制作以及建设工程实体检测,应在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见证人员的见证下实施。提供检测试样的单位、取样人员和见证人员,应当对试样的代表性、规范性和真实性负责。检测单位在施工现场采样、封样进行检测的,取样人员应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规定的方式和数量取样,并对样品的真实性负责。检测单位应出具真实准确的检测报告,不得出具“仅对来样负责”的检测报告,其检测结论应对应其试件所代表的母体的质量状况[3]。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便道的作用在于施工机械、材料及社会车辆的运行,包括场内便道与连接场外便道。该类便道的交通量较少,构成简单,所以应针对施工车辆完善安全设施。例如确保其宽度能够实现两部车交会;通常情况下,车辆在土路行驶,雨季施工时车辆需要通过,可以铺设碎石层,发挥防滑作用;结合坡度、地形条件,尽量增加便道转弯的半径;便道纵坡尽量要小;坡顶设置专门的安全警示标志,结合旧路宽度、坡度等情况明确警示区范围:20~30m。警示标志应具备反光功能,主要内容为车辆限速、慢行、道路施工等;如果便道的坡度、高差较大,应增设警示标志;最大程度清除可能对视距造成影响的障碍物。针对社会车辆进出为主的便道,由于施工道路和旧路连接,管渠施工进行沟槽开挖等作业,导致交通受阻,因此应对便道进行合理设置。具体措施:交叉口管道施工先将一半挖开,旧路进行改线处理,完成管道回填后,进行交叉口其余管道的施工,旧路进行改线处理。因为与旧路连接,社会车辆的通行量较大,交通量的构成较为复杂,且和管道交叉,因此不但应按照要求完善交通设施,且需要具备针对性[4]。例如,接近管道施工的一侧,应采用相关装置进行隔离,如隔离墩等刚性装置,采用高强合成材料制作空心装置,如聚乙烯等,具有一定的反光性能,使用时内部灌水,其位置与沟槽顶保持安全距离,布设长度在沟槽顶宽的基础上两侧相应延长;施工便道两侧均应设置警示牌;结合交通量设置施工便道的宽度,通常应超过2 个车道,必要情况增加车道数量。
市政道路工程想要严格控制项目进度,避免出现合同预期与实际工程进度不符的情况,需要将工程分为各个阶段,按实际施工方案的时间安排,将周作为一个小周期,月作为一个大周期,在每个周期中都制定一个任务目标。一旦其中一个周期的任务目标没有完成,就代表施工进度出现偏差,需要在下一个周期中对这些偏差予以纠正,追赶施工进度,尽量保证大周期内任务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还需要尽量加强工程项目中的技术保障,需要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对该工程项目中所需要用到的技术进行总结,由技术负责人确定相关技术实施的可行性,并根据实际施工环境对施工方案及时进行调整,以满足施工需求[5]。一旦出现技术问题,需要及时予以纠正,决不能因技术问题导致返工情况的出现。
3.6.1 地基施工处理技术
地基施工处理技术是影响市政道路工程地基的稳固性与坚实性的关键技术,若地基施工技术不适宜或实施不到位,均会导致市政道路工程的地基出现畸形形变或沉陷,甚至发生地基开裂或坍塌,将对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通行带来安全隐患。对于软土地基,可采用换填法或超载预压法改善基层的稳固性。换填法即更换当地原有的结构疏松、含水量较高的土壤,选择致密性与紧实性更高的土壤作为基层土壤,提高地基的实际力学性能与承载能力,有效缓解地基沉降问题。
3.6.2 路基填筑与压实施工技术
市政道路工程路基填筑与压实是路基施工的重要环节。在填筑阶段,施工方应采用分层摊铺的施工方式,确保修整路基刷坡后的路堤边缘有足够的压实度。在综合考虑填料性质以及填筑要求的基础上,选用适宜的压实机作为碾压工具,并结合压实机械的工作参数确定填料的松铺厚度。在土石填筑路堤中,用于填筑的石料强度应大于施工标准值,石料粒径应符合路基填筑的设计要求。碎石类土、砂土、爆破石渣及含水率符合压实要求的黏性土可作为填方土料,其填土顺序应尽可能类似于分层填土,如果在填方中使用两种不同渗透率的填土,则相同水平基层的整平宽度应相同,以免在填土层填实良好透明之前,先在填方中建立蓄水池,对于渗透率差的情况,其表面应设置2%~4%的双向坡率,并应设置相应的防水措施,这些措施不应与在常用填充方法之间填充透明的堤坝边坡重叠,这些措施包括润滑、压缩和振动方法,例如碾压机械车轮压土方法,以确保所需的密度[6],并根据工程特性、土壤种类和数量、挖土高度、物流、气候条件、运行时间等因素,合理地确定是否使用压力配合。路基填筑与压实作为工程的分项,应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要求与规范执行,防止后期工程出现质量缺陷。
3.6.3 混凝土质量裂缝控制措施
工作人员在治理这一类型的裂缝问题进程中,应该严格细致把控混凝土材料的质量情况,持续提高与增进对混凝土的振捣控制,必须严格落实与执行相应技术要点展开施工,并确保操作的规范科学。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应该合理把控振捣的时间以及振捣频次,同时做好后续的洒水处理工作,保障混凝土表层始终处于一种湿润的状态下,从而提高其紧实密度,借此来规避混凝土产生裂缝问题。
总而言之,道路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要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预防,确保施工符合实际要求,避免产生质量问题,影响道路的安全性与质量。为对施工质量问题进行有效预防,要从材料、施工工艺、荷载等多个要点出发,全面把控施工效果,提升道路施工的整体质量,促进我国道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