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与建议

2024-06-09 12:03郭家彤
河南科技 2024年7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摘 要:【目的】新型研發机构是一种新的研发组织形式,主要面向企业需求开展“定制化”研发服务,是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重要场域载体。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是河南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抓手。【方法】通过剖析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在组织架构、功能定位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模式,分析新型研发机构绩效产生的过程,发掘可推广复制的经验和做法。【结果】亟须通过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来对接国家科技战略体系、集聚高层次人才。而省实验室、省科学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正是解决上述供需矛盾难题的重要抓手。【结论】需要进一步提升集聚高水平人才能力、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增强科技金融赋能力量等,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为国家创新高地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关键词: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经验和做法;科技体制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3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4)07-0147-06

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4.07.030

Analysis of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in Henan Province

GUO Jiatong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Purposes] The new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ion is a new form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mainly to carry out "customiz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ervices for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and is an important field carrier to solve the "two ski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A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R&D institutions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and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Henan Province to build a national innovation highland. [Methods] By analyzing its innovative modes i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functional positioning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this paper of performance generation of new R&D institutions is analyzed, and the experience and practices that can be replicated are explored. [Findings] It is urgent to build a high-level innovation platform to connect with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ategy system and gather high-level tal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such as provincial laboratories and provincial Academy of Sciences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to solve the abov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Conclusions]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 Henan needs to unswervingly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to inject strong momentum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nnovation highland.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enhance the ability to gather high-level talents, improve the ability to serv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the empower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finance.

Keywords: new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s and mechanisms

0 引言

目前,全球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处于多极化发展的时代,谁能优先高效地组织和整合科研资源,谁便能更有力地开发支撑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赛道,这是当下世界各国谋求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考量[1]。当下,在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我国存在十分严重的“两张皮”现象[2]。一方面,高校与科研机构每年会产生数以万计的科研论文和专利;另一方面,企业在自身生存和国内外激烈竞争的过程中,亟须以科技创新突破技术难题,同时要解决生存和“卡脖子”的双重难题。然而,我国多数企业存在技术研发能力弱和创新能力不足的困境,科研与应用之间缺少协同创新机制,一边是资源的大量浪费,一边是技术始终无法突破。但伴随着我国科研投入的持续增加和基础研究水平的快速提升,把基础研究真正转化为科技创新实力和企业竞争力已成为迫切的现实需求。

新型研发机构是一种新的研发组织形式,主要面向企业需求开展“定制化”研发服务,是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重要场域载体。2016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提出我国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的构想。河南省也通过引进和培育了一批科研机构支撑、紧密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研发机构,有效改善了河南省高端创新资源供给不足的局面。但体量偏小、造血能力不足、配套政策不完善等问题始终伴随着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过程[3]。

2019年,科技部《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有序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4]。这表明了国家对建设更加高效科技力量的迫切要求。与此同时,河南省委省政府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要求加快推进省实验室、省科學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全省新型研发机构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22年底,河南省全省备案省新型研发机构128家,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技术领域,初步形成了较为全面的产业和技术覆盖面。

但是,目前有关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位存在差异,在认识上还未形成统一,仍然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不同于传统的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在承接科研任务的基础上还需要承担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任务。因此,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应当从基础科技研究、应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企业孵化、特色产业升级、区域经济发展的六大功能入手,使其充分发挥创新体系中“科技创新主体”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政策出台,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进入快速发展期,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其发展支持体系不健全、区域建设布局不均衡、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5]。

1 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现状

河南省自2016年启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工作以来,在顶层设计、创新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育等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近年来,河南省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把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的重要抓手,培育发展一批创新活力迸发、产业支撑有力、体制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之路,为河南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截至2022年底,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备案数量达128家,先后两批遴选16家河南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资产总额近百亿元,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约1 200项,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近200项,实现技术交易成交额16亿元,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能。另外,省科创委先后批复筹建16家省实验室、21家中试基地、25家产业研究院,涌现出先进制造产业研究院、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典型案例,初步形成了较为全面的产业和技术覆盖面。主要表现在:一是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累计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03项,一批创新成果和装备在蛟龙、航母、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上应用;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 181件,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74项。二是聚集了一批高端创新人才。汇聚“全职+柔性”高精尖人才6 966名,引进两院院士、外籍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高层次人才82名。三是转化了一批先进科技成果。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7项,实现技术交易合同1 637项,成交额达12.5亿元;累计孵化企业77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81家)。四是搭建了一批创新平台载体。建成电子材料与系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智能制造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等“国字号”重大创新平台43个,省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工程研究中心、省特种光源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省级创新平台74个。从产业分布来看,主要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纳米材料等产业技术领域,初步形成了较为全面的产业和技术覆盖面。

“十四五”期间,河南省优化调整支出结构,新增300亿投入科技和教育中。其中,支持13个省实验室每个7亿元,设立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专项资金9亿元等。这对于进一步盘活创新资源,实现创新链条有机重组,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意义重大。

2 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新型研发机构在推动河南省区域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整体而言,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2.1 定位不清、重复建设,导致“泛化异化”

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对“什么是新型研发机构”的认识还不一致,对“怎么发展和运营新型研发机构”没有明确思路,造成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创新性不强。主要表现:一是“新瓶装旧酒”。科研团队陷入“课题申请、课题结项”的传统路径,对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营目标、发展方向、职能定位不清。二是与产业需求不相适应。个别地市引进的新型研发机构没有与地方产业需求相契合,眉毛胡子一把抓,为了引进而引进,为了牌子而引进,出现“同质化”“泡沫化”现象。

2.2 体制机制不畅,导致“病、小、弱”

注册为事业单位、民营非企业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其创新成果市场化步伐偏慢,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成效不够显著。多元化主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在机构管理、重大事项决策等方面受体制机制约束较多,多数机构尚未形成成熟的市场化管理运营模式,长期处于支持体系不健全的“病”态,发展规模不足的“小”态,运转能力建设水平不高的“弱”态,形成“死不了、长不大、能力弱”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一是规模小。多数新型研发机构处于初创期,规模效应还比较差。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注册资金在5 000万元及以上的有34家,超1亿元的仅有17家,分别占备案总数的27%和13.5%。二是数量少。截至2022年底,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备案数为128家,而江苏省為555家,湖北省为452家,广东省为192家[6],山东省为419家[7],福建省为232家[8]。河南省的整体数量为江苏省的23%、湖北省的28%、广东省的66%、山东省的31%、福建省的55%。三是孵化弱。截至2020年底,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孵化企业384家,2019年孵化企业营业收入为15.9亿元。而武汉仅生物技术研究院一家机构在2020年孵化的企业数就达102家,孵化企业营业收入达3.69亿元。

2.3 人才匮乏,导致无人可用

人才是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核心,是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建设一批高水平人才队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首先,河南省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高水准平台较少,难以形成人才聚集,给人才提供发展空间的机会有限,难以发挥和实现人才价值,很难留住人才。其次,专家“走穴”现象比较突出。大部分地区在人才引进方面更关注学者的名头,不注重地方产业发展需求,重金引进的专家、院士,实际参与工作的时间短、频次低,常驻人才极少,依靠价值驱动发展缺乏足够的、必要的制度安排。最后,缺乏领军型产业组织者。在产业规划过程中未能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和趋势,难以在政策、创新、产业、服务等各方面充分调动和配置资源,“用做产业的方式做事业、做事业的方式做产业”的行业领袖明显不足。

2.4 保障机制单一,导致成长乏力

政策资金的支持和保障是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在政府上下联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等一系列保障机制方面未能形成有效的运行模式。首先,针对性政策比较单一。虽然省级层面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明确对新型研发机构采用“一事一议”和考核后奖补的方式,但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及管理办法的省辖市却极少。同时,在政府长远谋划、主导设立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初期,缺乏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其次,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低。成熟的市场化管理运营模式缺乏,导致社会资金融资难,新型研发机构前期资金匮乏。最后,相关政策落地难。省财政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优化科研生态环境、深化资金管理的政策措施,但个别地区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后,依然使用传统的科研管理制度进行监测、评估、管理,严重束缚和阻碍了其发展。

3 先进地区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经验启示

作为我国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突破口,新型研发机构在全国加速落地,长三角、珠三角等先进地区的发展尤为活跃。河南省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相对较晚,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取长补短,对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3.1 明确的使命愿景

新型研发机构的兴起和发展具有强烈的需求导向性,要根据需求导向建立组织结构、明确研发任务、开展研发活动,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政产学研用”各项资源,致力于新兴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或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或以支撑和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目的,建设一批具有高度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型研发机构。例如,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华大基因都是为满足国家生命科学发展的战略需求、抢占生命科学发展制高点而设立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四不像”新型运作模式,推动清华大学科技成果快速转移转化。

3.2 创新的体制机制

与传统科研机构相比,新型研发机构的投资和建设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产业联盟乃至创投基金等不同类型的单位都能成为新型研发机构的“主人”,并且形成校地共建、院(所)地共建、企业自建、联盟共建、民间自办等多种投资模式。管理机制更加现代化,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大部分新型研发机构,从设立之初就定位为“产业研究院”,普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向理事会授权,在规划审定、财务预决算、薪酬分配等方面由理事会决策背书;用人实行员额制,按需设岗、合同管理、动态调整、末位淘汰。上海市则以法人资格类型为标准,将新型研发机构分为企业、事业单位、民非组织3种不同类型进行建设和运营[9],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促进新型研发机构的快速发展。

3.3 充分的自主管理

对于新型研发机构,各地普遍遵循科研规律充分放权,按照市场化进行管理。例如,在北京模式中,确立“使命到人、合同管理、长期资助”的举措,将新型研发机构的设立目标与领导人员深度捆绑,同时,确立个性化合同式管理方式,赋予新型研发机构在人员聘用、经费使用、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在确定的重点范围内,新型研发机构可自主确定研究课题、选聘科研团队、安排经费使用,并以合同作为绩效考核依据,确保绩效考核方向不偏离建设目标。上海对事业单位性质的机构,不定行政级别,实行编制动态调整,不受岗位设置和工资总额限制。深圳市按照“一头一尾”的方式管理科研资金,即财政部门根据部门项目概算合理确定预算控制数后,由新型研发机构自主确定项目和安排经费使用;项目实施后开展绩效评价,强化结果应用。同时,探索性地将事业单位类型的新型研发机构法人纳入“其他组织举办事业单位”进行注册管理,从而实现了事业单位制度与灵活化管理的创造性结合。

3.4 个性化的人才激励机制

人才作为新型研发机构的核心资源,应当成为各地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重要着力点。福建省对按规定引进的新型研发机构人才给予10万~300万元的奖补,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到新型研发机构工作,一定时间内保留其基本待遇。广东省明确新型研发机构的科研人员在参与职称评审和岗位考核时,发明专利的转化应用情况可以折算为论文指标,技术转让成交额亦可折算为纵向课题指标。重庆市对政府以财政资金“拨改投”方式参股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按照合同约定、项目完成情况和科技成果评价情况,将奖励让渡给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和团队。

4 建议与对策

在当前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河南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依赖创新。但是,相较于其他发达省份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方面的发展,由于科技资源薄弱(2022年河南省R&D占比1.86%)、高水平院校较少(河南省无教育部直属和“985”高校)、企业创新投入偏低(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占比34.4%)等原因,高层次人才、高水平成果等创新要素供给不足,亟须通过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来对接国家科技战略体系、集聚高层次人才。而省实验室、省科学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正是解决上述供需矛盾难题的重要抓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河南省需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为国家创新高地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4.1 加强顶层设计

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是适应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实现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要厘清高质量发展建设思路。一是要明确机构定位,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完善制度。在省实验室谋划、省科学院重建重振过程中突出新型研发机构在全省创新发展中的地位,引导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瞄准全球研发、生产及市场网络布局,面向全球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形成筑高地、起高峰的发展态势。二是要适当提高建设门槛。收窄申报与认定条件,重点考察其核心研发能力和市场化运营能力,着重在队伍建设、科研条件、投资与孵化状况等方面设置更高的量化门槛,避免申报与认定条件宽泛、低水平。三是要聚焦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需求。以区域产业升级需求为导向,专注行业共性技术需求建设新型研发机构,避免陷入单一化的产品生产销售模式,更要杜绝其成为孵化器收租对象的现象。

4.2 创新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实现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要聚焦体制机制创新,夯实发展动力。一是深化管理制度创新。鼓励机构开展理事会决策、大部制管理、职员聘任制等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开展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二是深化研发收益分配改革。应积极落实《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等规定,合理分配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提高科研人员奖励和团队人员收益比例。三是推动机构运营模式企业化。支持探索“人才团队+地方国资+社会资本”等多元化的出资模式,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搭建新股權架构,解决启动资金不足等问题。四是推动激励机制市场化。以清晰的知识产权归属为前提、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为基础,采取技术股权化方式和转化收益奖励、股权奖励等措施,探索实施研发风险与经济利益“双挂钩”的激励机制,形成持续有效的长期激励。

4.3 改革保障方式

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是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有效运转的原动力。要搭建四梁八柱,打造政策支撑体系。一是建立分类保障机制。对于政府主导的新型研发机构,应进一步加大稳定投入力度。同时,试行5年期长周期绩效评价,根据绩效情况确定后续支持政策。对市场化运作新型研发机构,继续建立绩效导向,通过考核后补助、基金等支持方式,激励引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二是建立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在重大科技专项、研发补助和税费减免等方面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健康发展;考虑在河南省现有基金基础上,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子基金,以社会化、市场化机制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新型研发机构。三是完善其他配套政策。试点实施“放权限、四自主”的经费管理方式,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经费管理权;在科技成果转化个人所得、高校在职人员服务企业等方面,保障人才税后收入,对作出重大贡献者给予奖励;对于特别重大新型研发机构或实施的特别重大研究项目,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重点支持。

4.4 强化人才服务

加大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是实现新型研发机构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向顶尖人才引培发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是赋予机构更大的用人自主权。放权机构围绕自身发展需求,从海外、企业、高校引进具有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践等多元背景的人才队伍。二是大力引进和培育战略性科学家。重点引育国内外帅才型科学家,在成果转化、经费使用、项目申请、社会保障、个人奖励以及研究生培养、博士后招募等方面试行大尺度、立体化的改革探索,并保障海内外人才享受同等待遇。三是创新引培模式。深度实施人员招聘自主化、薪酬激励绩效化、收益分配企业化的引人用人机制,探索“候鸟式”聘任、“离岸式”研发、“巡回式”服务等柔性引才模式,实行全职聘用与灵活聘用相结合的模式;对顶尖人才实行“一人一方案”全程跟踪服务,对科研团队“一事一议”统筹使用支持政策;坚决杜绝唯头衔论,杜绝到处“走穴”现象。

4.5 加强监测评估

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和应用机制,有效把握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方向,衡量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成效。要强化监测评估,引导新型机构内涵式发展。一是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对全省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动态、存在问题、技术需求进行动态监测,搭建覆盖技术、人才、成果、产品、市场的情报源体系,促进解决成果产业化不畅、技术交易渠道狭窄等难题。二是建立面向市场的评估机制。重点突出研发能力、人才团队、中试平台、孵化产出、创投基金等指标,进行分行业、分类评估,引导新型研发机构聚焦内涵发展。三是建立退出机制。对定位不清、人员力量薄弱、连续几年没有成果产出的新型研发机构进行警告,连续警告多次的进行清退。

5 结语

河南省自2016年开始进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至今,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有效弥补了河南省高端创新资源供给不足的短板。但在科技基础相对薄弱的背景下,会面临各种发展方面的问题。然而,打造一批符合河南省实际需要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并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是河南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内在要求。通过建设高质量的新型研发机构,弥补区域创新发展的资源短板,促进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的双提升。河南省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中应持续优化管理结构,以此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促进科技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有效结合与高效运用。同时,地方政府要按照国家和省市要求,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和完善切实有效的配套政策体系,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创新生态,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在河南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娅. 英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研究[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20,35(11):11-19.

[2]刘忠范. 明确新型研发机构定位,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J]. 民主与科学,2020(3):4-5.

[3]乔地. 河南将支持培育一批重大新型研发机构[N].科技日报,201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4-02-10].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5]蘇亮,朱立凯,龙瑶,等. 河南省培育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与建议[N].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24(11).

[6]科学技术部. 2022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报告[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22.

[7]山东省统计局. 2022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3-02)[2024-02-10].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23/3/2/art_305196_10335931.html.

[8]福建省统计局. 2022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3-15)[2024-02-10].https://tjj.fj.gov.cn/xxgk/tjgb/202303/t20230315_6131389.htm.

[9]江利红. 上海新型研发机构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研究[J]. 科学发展,2023(6):5-13.

收稿日期:2024-04-22

作者简介:郭家彤(2005—),女,本科生,研究方向:经济学。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
关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加快建设适应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工业经济
加快发展现代种植业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完善制度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